範雎幫秦昭王加強王權成就帝業,卻因睚眥必報性格讓自己蒙上汙點

2020-12-25 我是不會遊泳的魚啊魚

範雎出生不詳,死於公元前255年,字叔,魏國芮城人。因為封地在應城,所以又稱為應候。

早年周遊列國想要有所作為,卻不諸侯待見,只好回到魏國,在中大夫須賈門下做事。一次須賈帶著範雎去齊國辦事,齊襄王卻背著須賈送範雎十斤黃金以及牛肉美酒之類的禮物。讓須賈以為是範雎出賣情報,對他很怨恨。回到魏國把這件事告訴魏國宰相魏齊。魏齊很生氣讓人把範雎打到昏死,還讓人在他身上撒尿。範雎假死逃過,改名為張祿,藏了起來。

公元前271年,秦昭王派使臣王稽出訪魏國,遇到範雎。王稽發現他是個人才就把他帶回秦國。卻一年多沒有受到秦昭王接見,讓範雎住在客舍,給他粗劣的飯食吃。

當時秦國四大貴族,穰侯魏冉、華陽君是秦昭王母親宣太后的弟弟,而涇陽君、高陵君都是秦昭王的同胞弟弟。穰侯擔任國相,華陽君、涇陽君和高陵君更番擔任將軍,他們都有封賜的領地,由於宣太后庇護的緣故,他們私家的富有甚至超過了國家。等到穰侯擔任了秦國將軍,他又要越過韓國和魏國去攻打齊國的綱壽,想藉此擴大他的陶邑封地。

範雎聽說此事覺得是一個機會,於是就給秦昭王寫了一封信。範雎提出了遠交近攻策略,抨擊穰侯魏冉越過韓國和魏國而進攻齊國的做法,他主張將韓、魏作為秦國東出攻打的主要目標同時應該和齊國保持良好關係。秦昭王覺得範雎是一個人才,而且和自己的想法不謀而合,於是趕緊派車把他接來,並且拜他為客卿。

範雎被拜為客卿之後,他就提醒秦昭王要加強王權,秦昭王在公元前266年廢太后,並將四大貴族趕出函谷關,拜範雎為相。前262年長平之戰爆發,兩軍對壘三年後,範雎以反間計使,趙國用趙括換掉廉頗,讓白起大破趙軍。

李斯範雎的評價很高說:「對昭王得範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範雎才能卓著但是性格也是十分的鮮明:

一、恩怨分明、睚眥必報,首先掌權後先羞辱魏使須賈,之後又迫使魏齊自盡,對於自己的恩人則舉薦鄭安平出任秦國大將,王稽出任河東太守。

二、嫉賢妒能。長平之戰後,範雎嫉妒白起的軍工,借秦昭王之手逼迫白起自殺。

三、對秦王的忠誠。在他的心中秦王是高於秦國的。此後秦軍遭諸侯援軍所破,鄭安平投降趙國,王稽也因為通敵之罪被誅殺。按照秦國法令,舉薦了官員而被舉薦的官員犯了罪,那麼舉薦人也同樣按被舉薦官員的罪名治罪。雖然秦王念及舊情不忍加罪於他。但是範雎因此失去秦昭王的寵幸,不得不舉薦蔡澤代替自己的位置,辭歸封地,不久病死。

司馬光對他評價說道:「也若雎者,亦非能為秦忠謀,直欲得穰侯之處,故搤其吭而奪之耳。遂使秦王絕母子之義,失舅甥之恩。要之,雎真傾危之士哉!」

相關焦點

  • 堯則之:睚眥必報
    故就當時而言,他們原本是一家人,只要國家權力不旁落外家,始終在自己家人手中,母親、舅舅、兄弟誰掌權都一樣。但是,長此以往,自己掌權與自己家人掌權是不一樣的。 範睢隨王稽西入鹹陽後,感悟昭王,幫助從其親母、親舅、親兄弟手中奪回王權。
  • 成語故事:睚眥必報
    秦昭王時,秦國一位權高勢大的宰相範睢(suī),是魏國人。這人極有口才,秦昭王對他十分信任。範睢本是魏國人,在魏國時,曾隨「中大夫」須賈(gǔ)到齊國去過一次,須賈懷疑他同齊國私通,回國後報告了宰相魏齊。魏齊叫人把範睢毒打了一頓,範睢裝死得以脫險,躲在一個好朋友鄭安平家裡,改名張祿,慢慢養傷。後來,他通過秦國派到魏國來的一個使臣王稽的關係,偷偷到了秦國。
  • 「王權」與「教權」的鬥爭,佩王朝統治時期王權如何加強王權?
    加佩作為法蘭西王國至高無上的統治者卻沒能享受自己應有的權力,王權在地方大封建主和貴族以及法國教會的威脅下變得惴惴不安,為了緩解這一尷尬統治現象以及加強法蘭西王國的中央集權,加佩率先在下一任國王的加冕儀式上進行改革。
  • 「錙銖必較」和「睚眥必報」中的「錙銖」和「睚眥」是什麼意思?
    有兩個很常用的成語,「錙銖必較」和「睚眥必報」。
  • 戰國時期秦國宰相、謀略家範雎,又怎會是一個睚眥必報的人
    睚眥必報,形容一個人受到一點的不公平和仇怨都會進行報復。今天的主人公也是歷史上一位著名的「睚眥必報」的秦國宰相範雎。為什麼歷史上會對他有這樣的評價呢,這就要從他自身的經歷說起了。逃過一劫的範雎不敢再用自己本來的名字,因此將自己改名為張祿,過上了隱姓埋名的生活。後來,秦昭王派遣王稽出訪魏國,偶然間認識了範雎,便將範雎帶回了秦國,希望利用範雎的才華幫助秦國。
  • 懂得保護自己,凡事睚眥必報,不怎麼好惹的三個生肖
    懂得保護自己,凡事睚眥必報,不怎麼好惹的三個生肖 ,但是同時他們要懂得保護自己,從來都不會忍氣吞聲,凡事都會睚眥必報,是一個不怎麼好惹的人,因此遇到他們一定要懂得尊重他們。
  • 上古神話系列之睚眥(睚眥必報?!)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這位主,大家幾乎都認識,因為一個成語:睚眥必報!它不僅裝飾在沙場名將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儀仗和宮殿守衛者武器上,從而更顯得威嚴莊重。關於睚眥,最出名的反而是他的成語。秦昭王時,秦國一位權高勢大的宰相範雎,是魏國人,這人極有口才,秦昭王對他十分信任。
  • 「成語一則」一飯之德、睚眥必報:範雎這個宰相做的太失敗了
    一飯之德、睚眥必報【出處】《史記·范雎蔡澤列傳》範雎是秦昭王晚期最著名的宰相,他的遠交近攻的戰略思想也成為了秦國後期統一六國的基本國策。範雎「遠交近攻」應該是範雎最大的功績,也是範雎登上相位的政治籌碼,但是這個戰略舉措只是範雎順勢而為,在六國擊敗齊國後,秦國的戰略重心自然要從遠齊轉到周圍鄰國上了。
  • 秦昭王唯一的對手,是這個貌似窩囊的國君
    相對溫和的性格讓趙王給人留下懦弱的錯覺,然而事實上他具備了明君需要的一切特質。他可以說是戰國時代最被低估的明君,甚至可以說是秦昭王唯一的對手。先給趙王正個名。他名叫趙何,是因「胡服騎射」聞名的趙武靈王的次子,史稱趙惠文王。
  • 被打「死」後扔進廁所,範睢:待我翻身,睚眥必報(下)
    尚未完全掌握大權的秦昭王,在尋找賢臣的過程中屢屢碰壁。常常嘆息:孝公遇商鞅得以治國,而我又如何...穰侯、華陽君是秦昭王的舅舅,由於受到宣太后的庇護,在朝中的地位水漲船高,他們私自的財富甚至比整個國家都要多。
  • 禹鑄九鼎與三代王權
    兩側沿上有立耳,四角有扉稜,四壁周邊飾夔龍組成的獸面紋。口徑長116釐米,寬79釐米。通高133釐米,重875千克。器形典雅厚重。該鼎是目前所知最大的商周青銅禮器。這就徹底打破了長期以來的氏族統治,極大地加強了中央王朝的統治權力,開了中華民族大國治理的先河,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夏禹「鑄鼎象物」的故事,見於《左傳·宣公三年》載:「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魎,莫能逢之。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
  • 禹鑄九鼎與三代王權(二里頭與夏朝文明)
    兩側沿上有立耳,四角有扉稜,四壁周邊飾夔龍組成的獸面紋。口徑長116釐米,寬79釐米。通高133釐米,重875千克。器形典雅厚重。該鼎是目前所知最大的商周青銅禮器。  禹「畫九州」與「鑄鼎象物」  大禹治水成功,建立夏朝,把全國劃為九州,並鑄造九鼎來作為九州和王權的象徵,從此開啟了中國古代王朝政權的序幕。
  • 恩怨分明,睚眥必報:秦相範雎,說好的宰相肚裡能撐船呢?
    一旦權力達到頂峰,若無制衡,尤其是自身格局不大,不僅給自己,更會給大局帶來傷害,甚至致命一擊。史記記載,範雎封相後,「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恩怨分明,睚眥必報,快意恩仇,快意人生。幸運的是,範雎知道月滿則虧水滿則溢,急流勇退及時,個人善終,但是給秦國造成的損失,並沒有因為範雎的隱退而磨滅,歷史給了中肯的紀錄。
  • 你有沒有發現,郭德綱桀驁不馴的性格和睚眥必報的心態都沒了?
    我們都知道郭德綱和德雲社一路走來非常不易,不說是步步血淚,那也是步步坎坷,一步一個坑,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環境造就了郭德綱他桀驁不馴的性格,和其睚眥必報的心態。郭德綱的師父侯耀文曾這樣說:他一路走來,步步血淚,無人扶持,勢必嫉惡如仇。
  • 千古第一帝嬴政,成就大業竟是一個商人的政治手段,最後霸氣親政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稱號皇帝的人,他一統六國後,實現了中國王朝的大一統,於是意氣風發的秦始皇將古時三皇五帝取兩個字變為皇帝,自己稱始皇帝也就是第一個皇帝,然後期盼自己的子孫後代一世到萬世,他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將古時君王的分封制改成了郡縣管轄制,用來加強中央集權。
  • 睚眥必報或是以怨報怨
    範睢是戰國後期秦國重要的宰相之一,他主張遠攻近交,使秦國一步步蠶食諸國,成就帝業!但後人評價他為人僅有四個字「睚眥必報」,認為範睢是真小人,固以此嘲諷範睢。實際上,範睢是真小人或者真君子,我認為還是有待商榷的,不妨各讀者自行判斷,我在此依據範睢前半生遭遇留下我的想法。《史書》載:「欲事魏王,家貧無以自資,乃先事魏中大夫須賈。」
  • 大才小人,李斯成就大秦卻也亡了大秦,可嘆奈何
    秦始皇時期更是才人輩出,其中李斯更是為秦大統,為秦朝治理費盡心血,然大秦之亡也因李斯一念之差。李斯出生並不高貴,早年不過是掌管文書 的小吏,亂世天下,人人追名逐利,這樣的時機更是他們這些寒門學子的機會,一展宏圖成就大業在此一舉,李斯自然也不甘心錯過如此機會,於是辭去小吏,前往齊國稷下學宮求學問道,拜入荀子門下。
  • 睚眥必報中的「睚眥」究竟是善是惡?
    睚眥必報是歷史上比較出名同時生活中使用次數也比較多的一個成語。用來形容像瞪一下眼睛那樣極小的怨仇也要報復,多比喻心胸極狹窄。 而睚眥必報的出處則在《史記·范睢蔡澤列傳》:「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一頓飯的恩情必須報恩,瞪一下眼睛的仇怨也一定報仇。意思為恩怨分明。
  • 秦武王和秦昭王這對兄弟誰更強?別聽司馬遷的,關鍵要看證據
    自秦孝公之後,秦國連續出了幾位英明的君主,按照賈誼的《過秦論》所說,那是「奮六世之餘烈」,但其中的秦武王和秦昭王,在歷史上卻是頗有異議,為何這麼說呢?因為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武王有力好戲」,所以人們都認為秦武王是一個「有勇無謀」的莽夫,不過因為舉鼎,力竭脫手,砸死自己的,在歷史上還真是僅此一例,但這絕不能說秦武王就是莽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