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鑄九鼎與三代王權(二里頭與夏朝文明)

2020-12-15 洛陽網

  鼎本是中國古代煮飯時使用的炊具,也是宗廟祭祀常見的重要禮器。偃師二里頭和鄭州商城考古發現的早期銅鼎實物,使我們聯想到夏禹鑄九鼎來作為王權的象徵,以及圍繞著九鼎遷徙而演繹出來的許多有趣故事。

  早期銅鼎的考古發現

  鼎本是中國古代煮飯時使用的炊具,也是宗廟祭祀常見的重要禮器。《說文解字》:「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漢書·五行志中》說:「鼎者,宗廟之寶器也。」鼎由最初的炊具,演變為宗廟祭祀常見的禮器,再到國家王權的象徵,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

  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網格紋銅鼎

  青銅器是夏商周文明的典型代表。1987年,二里頭遺址出土的一件銅鼎,斂口、折沿、鼓腹、圓底,下有四稜錐形足。沿部兩側有半環狀立耳,腹飾帶狀網格紋,壁胎較薄。口徑15.3釐米,通高20釐米。(圖一)這件銅鼎的形制,由仰韶文化陶鼎演變而來的脈絡,清晰可見。這是目前考古發現年代最早的銅鼎。

  考古發現的商代銅鼎

  鄭州商城是商代早中期的都城遺址。1974年,鄭州市張寨南街出土一件方形銅鼎,直口、折沿、方唇、鬥狀深腹、平底,左右兩沿有拱形立耳,圓柱狀足。腹飾獸面紋和乳釘紋。口沿長62.5釐米、寬60.8釐米,通高100釐米。(圖二)

  安陽殷墟是商代晚期的都城。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安陽殷墟出土大量青銅禮器。其中,以1939年安陽武官村北地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1976年安陽小屯村婦好墓出土的司母辛大方鼎和1959年安陽高樓莊後岡祭祀坑出土的戌嗣子圓鼎為代表。

  司母戊大方鼎為長方體,折沿、方唇、深腹、平底、四足。兩側沿上有立耳,四角有扉稜,四壁周邊飾夔龍組成的獸面紋。口徑長116釐米,寬79釐米。通高133釐米,重875千克。器形典雅厚重。該鼎是目前所知最大的商周青銅禮器。

  禹「畫九州」與「鑄鼎象物」

  大禹治水成功,建立夏朝,把全國劃為九州,並鑄造九鼎來作為九州和王權的象徵,從此開啟了中國古代王朝政權的序幕。

  禹「畫九州」政治舉措

  禹「畫九州」是夏代初年的重大政治舉措。據《左傳·襄公四年》記載:「芒芒禹跡,畫為九州,經啟九道。民有寢廟,獸有茂草。各有攸處,德用不擾。」

  這是說大禹把全國劃分為九個行政區域來進行有效管理,修建九條大道相連接。百姓有安定住所和祭祀的廟堂,禽獸有茂盛的野草來生活棲息。百姓與禽獸各有居住的地方,被此和諧共生,不相打擾。這個故事得到大量史籍和金文資料的佐證。

  《詩·商頌·玄鳥篇》載:「方命厥後,奄有九有。」同書《長發篇》說:「帝命式於九圍。」《殷武篇》也說:「天命多闢,設都於禹之績。」這裡的「九有」「九圍」都是指九州講的。特別重要的是,春秋時期的《叔夷鍾銘文》說:「赫赫成湯,有嚴在帝所,溥受天命,剪伐夏後,敗厥靈師。伊小臣唯輔,鹹有九州,處禹之堵。」

  這是說成湯得到天帝的佑助,剪滅夏師,在伊尹的輔佐下,取得九州的統治權,把國都遷到大禹居住的地方。這說明商代繼承夏禹劃分全國為九州的政治制度。

  大禹把全國劃分為九個行政區劃,每個區劃名之為「州」。每個州的牧守都由中央王朝派遣任命。這就徹底打破了長期以來的氏族統治,極大地加強了中央王朝的統治權力,開了中華民族大國治理的先河,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

  夏禹「鑄鼎象物」

  夏禹「鑄鼎象物」的故事,見於《左傳·宣公三年》載:「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

  語言學家楊伯峻註:「禹鑄鼎象物,使民知神奸。按其文,有國名,有山川,有神靈奇怪之所祭,是鼎所圖也。鼎亡於秦,故其先秦時人猶能說其圖以著於冊。」這說明九鼎上鑄造的圖象「有國名、有山川、有神靈奇怪」等物象,所謂「國名」實即九州之名。「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就是用來溝通天地、人神的緊密聯繫,從而得到天帝的佑助。這是夏禹「鑄鼎象物」的根本目的。由此可見,九鼎具有溝通天地、人神的宗教功能。也就是說,九鼎實為用來溝通天地、人神的宗教法器。

  夏禹「畫九州」「鑄九鼎」是夏代初年的重大政治事件。這九尊大鼎既是祭祀和溝通天地神靈的重要禮器,也是夏代王權統治的具體象徵。

  王朝更替與九鼎遷徙

  夏禹鑄造的九鼎不但是溝通天地、人神的宗教法器,而且是九州和夏朝王權的化身,因而也成為夏、商、周三代王朝更替的傳國重器。於是,便演繹出許多「遷鼎」「問鼎」等有趣故事。

  商湯滅夏「鼎遷於商」

  約在公元前1600年,商湯舉兵滅夏,建立商朝,遷都西亳(今洛陽偃師市境)。據《左傳·宣公三年》載:「桀有昏德,鼎遷於商,載祀六百。」今本《竹書紀年》說:「商湯『二十七年,遷九鼎於商邑』。」「商邑」即商都西亳。這說明夏朝滅亡,九鼎遷於商都。後來,由於商代王都的變化,九鼎也就隨著不斷遷徙。

  武王克商「遷九鼎於洛邑」

  公元前1046年,武王克商,建立周朝。據《逸周書·世俘解》:「辛亥,薦俘殷王鼎。」同書《克殷解》載:「武王『乃命南宮百達、史佚遷九鼎三巫』。」西晉孔晁註:「九鼎,王者所傳寶。」《左傳·桓公二年》記載:「武王克商,遷九鼎於洛邑。」魏晉學者杜預註:「九鼎,殷所受夏九鼎也。」由此可見,武王滅商後把象徵王權的九鼎遷置洛邑,說明他已決定把國都建在這裡。

  周成王「定鼎於郟鄏」

  武王死後,周公繼承武王的遺志,營建洛邑,名曰成周。《左傳·昭公三十二年》載:「昔成王合諸侯,城成周,以為東都,崇文德焉。」從此,西周王朝便有了兩座都城,西方的鎬京為宗周,東方的洛邑為成周。《左傳·宣公三年》說:「成王定鼎於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郟鄏」是洛邑的別稱。《漢書·地理志》載:「河南,故郟公式地。周武王遷九鼎。」成周城太廟就是存放九鼎的地方。

  楚莊王「問鼎」周疆

  春秋時期,齊、晉兩國相繼稱霸中原。《左傳·宣公三年》載:「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於洛,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這時,因東周王室得到北方霸主晉國的支持,威力尚存。楚莊王無奈,只得掃興而歸。

  秦興師「而求九鼎」

  戰國中期後,秦孝公任用商鞅「修刑變法」,國力日漸強盛。據《戰國策·東周策》載,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顏率。顏率東借救於齊,將九鼎許歸齊國。便對齊王說,夫存危國,美名也;得九鼎,厚寶也。願大王圖之。齊王大悅,發師五萬人,將以救周。秦國無奈,只得罷兵。

  秦武王舉鼎「絕臏而死」

  公元前309年,秦武王對甘茂說:「寡人慾車通三川,以窺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公元前307年,秦軍「拔宜陽,斬首六萬」(《戰國策·秦策二》)。

  秦武王率領大軍來到周都王城,便闖入周王室太廟。《史記·秦本紀》記載:「王與孟說舉鼎,絕臏。八月,武王死。」《史記·趙世家》也說:「秦武王與孟說舉龍文赤鼎,絕臏而死。」

  秦昭王「取九鼎寶器」

  戰國末年,周王朝的統治,早已名存實亡。公元前256年,秦昭王使將軍摎攻滅西周。《史記·周本紀》:「西周君犇秦,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口三萬。秦受其獻……秦取九鼎寶器。」公元前249年,東周公國滅亡。

  夏禹「鑄九鼎」的故事,發生在夏代初年。這九尊大鼎的形制大小如何?今天,我們已很難確知。然而,我們可從夏商周時期的考古發現裡,窺見當時銅鼎形狀、大小的一般狀況。(蔡運章

  (本文圖文由蔡運章先生提供)

相關焦點

  • 禹鑄九鼎與三代王權
    河南省洛陽市偃師二里頭和鄭州商城考古發現的早期銅鼎實物,使我們聯想到夏禹鑄九鼎來作為王權的象徵,以及圍繞著九鼎遷徙而演繹出來的許多有趣故事。夏禹「鑄九鼎」的故事,發生在夏代初年。這九尊大鼎的形制大小如何?今天,我們已很難確知。然而,我們可從夏商周時期的考古發現裡,窺見當時銅鼎形狀、大小的一般狀況。
  • 「禹鑄九鼎」是司馬遷故意曲解《左傳》記載?九鼎究竟何人鑄造?
    一、「禹鑄九鼎」之說的源頭①先秦典籍並無「禹鑄九鼎」的記載。隨後《左傳》最早把九鼎和夏朝聯繫在一起,而《墨子·耕柱》則進一步認為鑄九鼎者為夏啟。然而遍查先秦典籍,其內並無「禹鑄九鼎」的記載,那麼後世廣為流傳的「禹鑄九鼎」之說究竟起源於何處呢?答案應該是《史記》!
  • 「禹鑄九鼎 」傳奇
    禹鑄九鼎,開創華夏第一國先秦文獻多有「禹鑄九鼎」 的記載,最詳者為《左傳》。《左傳·宣公三年》記曰:「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魎,莫能逢之。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
  • 禹鑄九鼎的傳說
    大禹建立夏朝後,在以前先王子孫諸侯國林立的基礎上,又分封了很多諸侯國,時間長了,有些諸侯不免離心離德。為了檢閱天下究竟有多少諸侯國,維護夏朝和諸侯國的統屬關係,大禹決定召開一次諸侯大會。因這時適值各方諸侯來朝,夏禹趁機舉行郊祀之禮,眾諸侯都留在陽城助祭。到祭祀的時候,大禹稽首伏地,深深祝禱。
  • 相傳「大禹九鼎」工藝複雜,當時還未掌握青銅術是怎麼鑄的九鼎
    那九鼎是怎麼來的呢,相傳大禹在治水成功之後,讓人鑄造了象徵王權的九鼎,當時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貢獻青銅,用於鑄造九鼎,鑄九鼎象徵九州,將全國的名山大川、奇珍異獸鑄於九鼎之上。由此可見九鼎外觀也十分精美,但是按照當時的製作工藝來看,好像並不能完成,在商朝中期青銅器刻繪圖案的工藝才逐步成熟,而當時還相差著幾百年。
  • 偃師二里頭憑什麼是夏都?遺址中的王氣,從這些青銅禮器說起
    偃師二里頭遺址的研究若從1959年考古專家徐旭生先生的尋找「夏墟」那一年算起,如今已經過了近60年,二里頭遺址為夏代晚期王都的地位已被大多數學者認可,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也已在去年建成開放。不過,網絡上還有不少質疑的聲音,但是我是非常贊成二里頭遺址為夏朝都城的定性的。二里頭遺址確實非常具有「王氣」,這一點從遺址中出土的上百件青銅器中也可看出。
  • 合九牧之金,造青銅之絕唱:王權化身的九鼎到底去了哪?
    正是由於青銅器與「神」的特殊關係,九鼎因此演變而來。傳說九鼎為大禹所造,大禹分劃九州,納九州青銅鑄鼎,史稱「九鼎」。九鼎鼎身刻有九州的萬千山水,奇珍異獸,被夏、周、商三代帝王們奉為象徵王權的傳國之寶。九鼎與傳國玉璽的地位相同,都是象徵著至高無上的皇權,有趣的是,傳國玉璽自後唐末後下落不明,如今仍不見蹤影,其傳奇經歷與九鼎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 大禹鑄九鼎,九鼎之上真有詮釋奇書《山海經》的《山海圖》嗎?
    一般來說,大禹不算夏朝的第一位皇帝,畢竟在大禹治國時期,理論上還屬於禪讓制,傳賢不傳子的,為了方便管理天下,大禹一改前幾任王對天下的規劃,劃天下為九州,州設州牧。直到其子夏啟令九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
  • 夏朝真的鑄造了九鼎嗎?從技術、考古和文獻分析九鼎存在的可能性
    從夏代(公元前21世紀)到東周滅亡(公元前256年),在前後長達1800年的時間裡,九鼎一直是上古神器,國家權力的象徵。鼎到底來自何方?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器物嗎?鼎為何會成為國家社稷的象徵呢?一起來看看吧。 鼎有三名,鼐,鼎,鼒 深入了解鼎的來歷之前,讓我們先來看看歷史文獻是怎麼說鼎的。
  • 夏朝——華夏文明的開端
    作者/樓下新垣夏朝(約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夏朝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一般認為夏朝共傳14代,17後(夏統治者在位稱「後」,去世後稱「帝」),延續約471年 ,為商朝所滅。後人常以「華夏」自稱,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 大禹根本沒鑄過九鼎,3個證據顯示大禹九鼎是虛構的,別再被騙了
    流傳下來的有大禹治水和大禹鑄九鼎的傳說。尤其是「大禹九鼎」,後世多人帝王想到得到,以證明自己得天下的合法性,可是無論他們多麼的絞盡腦汁還是費盡心機,始終找不到。「大禹九鼎」至今成謎。正因為大家都找不到,於是對「大禹九鼎」的真實性產生了懷疑,那麼,「大禹九鼎」是不是虛構的呢?當然,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回答「大禹九鼎」是怎麼來的。
  • 九鼎到底是幾個?一個?九個?
    九鼎,是中國的代名詞,以及王權至高無上、象徵九州、王權、天命所歸、至高無上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為象徵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是統一昌盛的象徵。作為中國文明時代入口處的一塊裡程碑,已經遺失了2000多年。古時就有楚王問鼎的故事,那麼大家對九鼎又了解多少那?九鼎是九個還是一個那?
  • 疑似夏朝遺蹟的除了二里頭遺址還有哪裡?
    華夏三代歷史的研究中夏朝的存在有否、它以何種方式存在、目前已發掘的哪一些考古遺址可以證實是夏朝遺存等問題一直是爭論的焦點。不僅國內外史學專家們眾說紛紜、意見極不統一,民間對這些問題的關注度也一直很高。目前大多數學者認為位於河南偃師的二里頭遺址可以確定是夏代中晚期都城遺址,當地政府早已迫不及待地立起了夏都斟鄩的招牌,那麼除了二里頭以外,疑似夏朝遺蹟的重要遺址還有哪些呢?
  • 「中國歷史大事件」:九鼎的來歷與失蹤之謎
    我們現在一般都認定大禹是夏朝的建立者,我從小對大禹印象最深刻的是「三過家門而不入」,那時候我最好奇的是他家在哪兒啊?他就這麼嫌棄他老婆兒子嗎?這這都到家門口了還避而不見我的天!後來知道了,他的兒子叫啟,他的老婆是塗山氏。
  • 夏朝的存在是個謎,考古至今,夏王朝為何難覓蹤跡?
    夏在長江淮河流域,首先良渚文明無故消失了,肯定有少部分人換地方。夏商周,可以肯定是一開始不同的部族,通過生產力發展或者武力徵服的方式獲得大量財富,形成國家實體,建立城市形成階級。夏商周本來就是不同的部族聚集形成的霸權,一個一個漸次建立王權。原先的王權下的人民就一直在後一個秩序下生活,要麼上貢臣服,要麼互動交流要麼相互攻伐。實力上升後就造反,這才是上古歷史。
  • 揭秘大禹九鼎是否真的存在?又代表了那幾州?
    「九鼎」是我國夏、商、周三個朝代的王權象徵和傳國之寶,就其工藝水平和價值而言,無疑要大大超過今天已經出土的任何青銅器。關於九鼎的內容,《山海經補註·序》中有相關描述:「收九牧之金,以鑄鼎。《山海經新校正·序》中則記載了九鼎上面的文字:「按其文,有國名,有山川,有神靈奇怪之所際,是鼎所圖也。」由此可見,九鼎之上不僅有山川河嶽、草木鳥獸的圖,還有關於各種物象的文字介紹。相傳大禹為了維護夏朝和諸侯國的統屬關係,決定舉辦一次諸侯大會,也就是塗山大會。
  • 河南二里頭遺址博物館開建,將呈現三千多年前夏朝都城風貌
    河南二里頭遺址博物館開建,將呈現三千多年前夏朝都城風貌 奠基儀式現場。  據介紹,二里頭遺址博物館項目佔地208畝,建設規模3.1萬平方米,總投資6.3億元,計劃於2019年10月建成,屆時將成為全國大遺址保護、展示和利用的示範區,中國早期國家形成和發展研究展示中心,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展示基地。
  • 為什麼人常說「一言九鼎」而不說其他數字呢?九鼎到是什麼意思?
    傳說中的夏朝建立後,大禹曾經命人將當時的九州山川地理,河流等等鑄在大鼎上。在那個遠古時期,九州一詞就這樣流傳了下來。九鼎,也成為了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繁榮富強昌盛的象徵。周公作《周禮》,其中明確規定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
  • 《山海經》與《山海圖》,與禹鑄九鼎關係匪淺?
    有學者認為,《山海圖》中包含有大禹鑄「九鼎」,而《山海經》中包含有夏代鑄在青銅器上的有關山川神靈的圖像。《左傳·宣公三年》記載:「 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
  • 小說常常說的神器煉丹「九鼎」,到底是什麼神器
    下面是一下九鼎的圖片:然後我查閱百度和我自己專門的歷史網站,裡面是這樣介紹的:百度:九鼎,是中國的代名詞,以及王權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為象徵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戰國時,秦、楚皆有興師到周王城洛邑求鼎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