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一則」一飯之德、睚眥必報:範雎這個宰相做的太失敗了

2020-12-25 蘇蘇看歷史

一飯之德、睚眥必報

【出處】《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範雎是秦昭王晚期最著名的宰相,他的遠交近攻的戰略思想也成為了秦國後期統一六國的基本國策。但仔細分析範雎擔任宰相期間的一些舉措,那可以說這個宰相做的太失敗了。

範雎

「遠交近攻」應該是範雎最大的功績,也是範雎登上相位的政治籌碼,但是這個戰略舉措只是範雎順勢而為,在六國擊敗齊國後,秦國的戰略重心自然要從遠齊轉到周圍鄰國上了。

除了「遠交近攻」外,範雎執政期間真的是毫無作為,甚至還起到相反的作用,這就要說說他快意恩仇的這個性格了。

快意恩仇

範雎是一位非常有個性的宰相,常言道「宰相肚裡能撐船」,但是對於範雎而言,這就是一句屁話。太史公評價曰:「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可以說是對範雎本人做出的最貼切的評價。

「一飯之德、睚眥必報」出自《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講的是範雎出任秦國宰相前後的故事。

範雎拜相

範雎原本魏國人,他在魏國中大夫須賈門下做事,一次他跟隨須賈出使齊國,但因為被齊王賞識而受到須賈猜忌,回國後須賈就將這件事告知魏國宰相魏齊,魏齊一怒之下將範雎囚禁並進行毆打折辱,讓範雎生不如死。

範雎當然不會坐以待斃,在某次宴會後,魏齊大醉,範雎趁機逃走,並在魏人鄭安平的幫助下,化名為張祿隱藏起來,等待重見天日之時。還好不久之後,秦國派謁者王稽出使魏國。鄭安平看到機會來了,就化裝成差役去侍奉王稽,並推薦範雎。王稽和範雎交談後,覺得這是個人才,就決定帶範雎回秦國,並舉薦給秦昭王。

範雎

後來範雎憑藉一張好口才,協助秦昭王掌握大權,趕走秦國四貴,他本人也直步青雲,位極人臣。然而此後範雎的作為,可不算是一個好的政治家,他將私人感情帶入到了工作中。

魏國派須賈出使秦國時,範雎就憑秦相之權,故意羞辱須賈,並且唆使秦昭王以秦國武力迫使魏齊自刎而死。當然這種故意交惡魏國的行徑,符合秦國遠交近攻的戰略意圖,範雎可能只是順手報得私仇而已。不過睚眥必報的烙印就此揮之不去了。

睚眥必報

範雎從政更加失敗的事,就是用人不當了。因為鄭安平捨命相救和王稽舉薦之恩,所以範雎推薦鄭安平為將軍,保舉王稽為河東郡郡守。但是鄭安平率兵支援伐趙時,中計被圍,隨即投降趙國;王稽也因為私通魏國之罪被處死,範雎無奈之下只能辭去相位。

所以說,範雎這種「一飯之德、睚眥必報」的性格實在不適合當宰相,如果他去做一個俠客豪強,或許能在文人騷客的筆墨中留下更加光芒萬丈的形象。

相關焦點

  • 戰國時期秦國宰相、謀略家範雎,又怎會是一個睚眥必報的人
    睚眥必報,形容一個人受到一點的不公平和仇怨都會進行報復。今天的主人公也是歷史上一位著名的「睚眥必報」的秦國宰相範雎。為什麼歷史上會對他有這樣的評價呢,這就要從他自身的經歷說起了。範雎這個人的一生也算是經歷過大起大落的人,他之前本來是魏國人,在魏國大夫須賈門下做一個賓客。他這個人可以說是十分的機敏和聰慧,但也正是因為他的這一份機智最終使他自己差點成為了一個慘死在廁所的冤魂。
  • 上古神話系列之睚眥(睚眥必報?!)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這位主,大家幾乎都認識,因為一個成語:睚眥必報!關於睚眥,最出名的反而是他的成語。秦昭王時,秦國一位權高勢大的宰相範雎,是魏國人,這人極有口才,秦昭王對他十分信任。範雎[jū]原本是魏國人,在魏國時曾隨「中大夫」須賈到齊國去過一次,須賈卻懷疑他同齊國私通,回國後報告了宰相魏齊。魏齊叫人把範雎毒打了一頓,範雎裝死,才得脫險,接著,他偷偷到了秦國。
  • 睚眥必報的範雎,如何對待自己的仇人?
    歷史上受過奇恥大辱的著名人物有很多,韓信受屠夫胯下之辱成漢朝開國第一功臣,孫臏受臏刑著《孫子兵法》,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滅了吳國,……,今天要講的這位,名叫範睢(這個字讀sui或ju,兩種都可以),他是繼商鞅、張儀之後,秦國又一位偉大的宰相,他的故事告訴我們,要想成大事,需要沉得住氣、彎得下腰、抬得起頭。
  • 河洛學堂:有恩必償 睚眥必報
    有個成語叫睚眥(yá zì)必報,形容心胸極其狹窄,哪怕是被人瞪了一眼那樣極小的仇恨,也一定報復。  有個成語叫睚眥(yá zì)必報,形容心胸極其狹窄,哪怕是被人瞪了一眼那樣極小的仇恨,也一定報復。  在《現代漢語詞典》的詞條中,「睚」和「眥」的本意都指眼角,引申意為發怒時瞪眼睛、極小的仇恨。
  • 恩怨分明,睚眥必報:秦相範雎,說好的宰相肚裡能撐船呢?
    同時對內政進行了整治,廢太后,逐穰侯,秦昭王王權穩固,文有範雎,武有白起,霸業穩步推進。入秦第五年,範雎封相。一旦權力達到頂峰,若無制衡,尤其是自身格局不大,不僅給自己,更會給大局帶來傷害,甚至致命一擊。史記記載,範雎封相後,「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恩怨分明,睚眥必報,快意恩仇,快意人生。
  • 史評戰國範雎:看宰相如何快意恩仇
    魏齊鞭笞範雎【報仇】入秦後,範雎向秦昭襄王進獻對外遠交近攻和對內罷黜王舅加強王權的戰略,大為裨益秦王的強國夢和權力欲,深受信任,被委以宰相之職趙王看信後派兵圍住平原君的宅邸,危急中,魏齊連夜出逃,去見趙國宰相虞卿。虞卿估計趙王不可能說服,就解下自己的相印,跟魏齊一起逃出了趙國。兩人抄小路逃到大梁,打算通過信陵君投奔到楚國去。信陵君猶豫是否接見他們,問周圍的人:「虞卿這個人怎麼樣?」
  • 羋月剋星範雎:曾被人「打死」丟到廁所,功成後上演「花式」復仇
    不僅如此,範雎還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治國方針,一直被秦朝沿用下來,可以說秦朝最終能統一六國,範雎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範雎無疑是一個傳奇人物,然而我們更多的人對範雎的印象還是來源於那句成語「睚眥必報」,所以現在有很多人對於範雎是以睚眥必報而定性的,其實這種看法是錯誤的。
  • 成語故事:睚眥必報
    秦昭王時,秦國一位權高勢大的宰相範睢(suī),是魏國人。這人極有口才,秦昭王對他十分信任。範睢本是魏國人,在魏國時,曾隨「中大夫」須賈(gǔ)到齊國去過一次,須賈懷疑他同齊國私通,回國後報告了宰相魏齊。魏齊叫人把範睢毒打了一頓,範睢裝死得以脫險,躲在一個好朋友鄭安平家裡,改名張祿,慢慢養傷。後來,他通過秦國派到魏國來的一個使臣王稽的關係,偷偷到了秦國。
  • 身為丞相肚裡卻不能撐船,心胸狹隘的範雎是如何走向人生巔峰的?
    秦國逐步強大乃至統一華夏,這個過程中湧現出了無數大能大才之人,他們無一不是運用自己的才華,書寫了自己甚至是整個華夏的歷史。說到秦國統一華夏,有一個人不得不提,他就是範雎,正是這個人的出現加速了六國滅亡的進程,如果說六國滅亡是一輛向前走向懸崖的車,那麼範雎就讓這輛車的速度一下提到了180邁。
  • 山海經異獸系列,睚眥必報指心胸狹窄,而龍子睚眥又是怎樣的呢?
    秦朝李斯曾經評價這樣一個人物, 昭王得範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這人就是範雎,雖然名氣比不上蘇秦、張儀這些縱橫家,但範雎的才能卻是不容小覷。我知道範雎是從睚眥必報這個成語中獲得的,睚眥必報的故事中,範雎的做飯可謂是恩怨分明,《史記》中也曾評論,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那麼,睚眥是什麼意思呢?
  • 「睚眥必報」的就是小人嗎?他報仇從來不打折!太解氣了!
    範雎,魏國大夫須賈的門客。有一次,須賈帶他出使齊國。齊襄王覺得範雎很有才幹,便派人私下送給他百金作為見面禮,希望他能留在齊國。範雎拒絕了齊王,須賈卻懷疑他與齊國暗中串通,回到魏國後向丞相魏齊告發。魏齊大怒,嚴刑拷問他是否通齊。範雎門牙被打掉,肋骨被打斷後只得裝死。
  • 睚眥必報或是以怨報怨
    範睢,魏國人,字叔,故人稱範叔(有佔人便宜之嫌)。範睢是戰國後期秦國重要的宰相之一,他主張遠攻近交,使秦國一步步蠶食諸國,成就帝業!但後人評價他為人僅有四個字「睚眥必報」,認為範睢是真小人,固以此嘲諷範睢。實際上,範睢是真小人或者真君子,我認為還是有待商榷的,不妨各讀者自行判斷,我在此依據範睢前半生遭遇留下我的想法。
  • 範雎幫秦昭王加強王權成就帝業,卻因睚眥必報性格讓自己蒙上汙點
    一次須賈帶著範雎去齊國辦事,齊襄王卻背著須賈送範雎十斤黃金以及牛肉美酒之類的禮物。讓須賈以為是範雎出賣情報,對他很怨恨。回到魏國把這件事告訴魏國宰相魏齊。魏齊很生氣讓人把範雎打到昏死,還讓人在他身上撒尿。範雎假死逃過,改名為張祿,藏了起來。公元前271年,秦昭王派使臣王稽出訪魏國,遇到範雎。王稽發現他是個人才就把他帶回秦國。
  • 「錙銖必較」和「睚眥必報」中的「錙銖」和「睚眥」是什麼意思?
    但是相比於通俗易懂的「斤斤計較」,錙銖必較和睚眥必報這兩個成語就顯得很奇怪了,因為「錙銖」和「睚眥」這兩個詞不僅難寫,還很少見到。雖然這兩個成語的意思我們都知道,但如果要問「錙銖」和「睚眥」具體是什麼意思,可能有的朋友就不知道了。先來說錙銖,這兩個字都是金字旁,說明和錢有關。錙銖其實是古代的兩個計量單位,就和我們現在的斤、公斤一樣。
  • 睚眥必報的範雎,報恩還是報德?範雎的恩仇之路,恩怨分明
    01宣太后、穰侯退場一開始的時候,範雎並不知道昭襄王真正的心意,隨著日子一天一天過去,像他這樣的人就好像國家的果實,果實多了很容易壓斷樹枝,臣子的封邑過大就會危及到國家的都城,臣子的權勢太大就會危害到君主。齊國的崔杼、淖齒專權,殺害了齊莊公,趙國的李兌專權,就把趙武靈王囚禁在沙丘,三個月過去趙雍就被餓死了。現在我們秦國的太后和穰侯以及其他大臣恐怕也是和崔杼、李兌相似的人呀。
  • 古代成語中的上古神獸,除了睚眥必報、巴蛇吞象你還聽過哪些?
    我國的漢字文學博大精深,成語是其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板塊,何謂成語?眾人皆說,成之於語,故成語。簡單來說,成語就是一種長期沿用的固定短語,大多都來自於歷史故事、經典著作和民間傳說,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幾句與上古神獸有關的古代成語,當然,這其中並不包括過於常見的「龍鳳呈祥」、「鳳毛麟角」一類。
  • 猜成語腦力測試:範雎逃到秦國改名張祿並當上相國,比喻飛黃騰達
    第一個成語,圖中的馬鞭,啪的一聲打在了馬身上,馬兒跑得飛快。是不是已經猜到了個大概呢,快馬加鞭。跑得很快的馬再加上一鞭子,使馬跑得更快。比喻快上加快,加速前進。這個成語來源還有一個小故事,墨子先生責備耕柱子。耕柱子說:「我沒有比別人強的地方嗎?」
  • 一天一個成語:青雲直上
    關注這個公號,變成博學多才的人 每個成語背後都有你不知道的典故 青雲直上 【成語拼音】qīng yún zhí shàng 【成語解釋】青云:指青天;直上:直線上升。
  • 睚眥必報和知恩圖報選哪個?範雎覺得還是報仇更爽一些
    範雎向秦王提議遠交近攻的策略,優先進攻韓國和魏國。魏國害怕,就派遣須賈來到秦國找範雎求情,而須賈並不知道張祿的真實身份是範雎。須賈來到秦國的消息範雎自然清楚,他喬裝打扮來到須賈的住所,假裝向須賈訴苦這些年的不幸。須賈以為範雎已死,這次見面後甚感唏噓,就拿來一件粗布衣服給他披上,以感念當年的情義。雖然因為以前的仇怨讓範雎對須賈很是記恨,但也因為這個小小的舉動,讓範雎沒有殺他。
  • 一天一個成語:擢髮難數
    關注這個公號,變成別人眼中博學多才的人 每個成語背後都有你不知道的典故 來啊,造作啊 擢髮難數 【成語拼音】zhuó fà nán shǔ 【成語釋義】擢髮難數,意思是拔下全部頭髮,難以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