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飯之德、睚眥必報
【出處】《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範雎是秦昭王晚期最著名的宰相,他的遠交近攻的戰略思想也成為了秦國後期統一六國的基本國策。但仔細分析範雎擔任宰相期間的一些舉措,那可以說這個宰相做的太失敗了。
「遠交近攻」應該是範雎最大的功績,也是範雎登上相位的政治籌碼,但是這個戰略舉措只是範雎順勢而為,在六國擊敗齊國後,秦國的戰略重心自然要從遠齊轉到周圍鄰國上了。
除了「遠交近攻」外,範雎執政期間真的是毫無作為,甚至還起到相反的作用,這就要說說他快意恩仇的這個性格了。
範雎是一位非常有個性的宰相,常言道「宰相肚裡能撐船」,但是對於範雎而言,這就是一句屁話。太史公評價曰:「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可以說是對範雎本人做出的最貼切的評價。
「一飯之德、睚眥必報」出自《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講的是範雎出任秦國宰相前後的故事。
範雎原本魏國人,他在魏國中大夫須賈門下做事,一次他跟隨須賈出使齊國,但因為被齊王賞識而受到須賈猜忌,回國後須賈就將這件事告知魏國宰相魏齊,魏齊一怒之下將範雎囚禁並進行毆打折辱,讓範雎生不如死。
範雎當然不會坐以待斃,在某次宴會後,魏齊大醉,範雎趁機逃走,並在魏人鄭安平的幫助下,化名為張祿隱藏起來,等待重見天日之時。還好不久之後,秦國派謁者王稽出使魏國。鄭安平看到機會來了,就化裝成差役去侍奉王稽,並推薦範雎。王稽和範雎交談後,覺得這是個人才,就決定帶範雎回秦國,並舉薦給秦昭王。
後來範雎憑藉一張好口才,協助秦昭王掌握大權,趕走秦國四貴,他本人也直步青雲,位極人臣。然而此後範雎的作為,可不算是一個好的政治家,他將私人感情帶入到了工作中。
魏國派須賈出使秦國時,範雎就憑秦相之權,故意羞辱須賈,並且唆使秦昭王以秦國武力迫使魏齊自刎而死。當然這種故意交惡魏國的行徑,符合秦國遠交近攻的戰略意圖,範雎可能只是順手報得私仇而已。不過睚眥必報的烙印就此揮之不去了。
範雎從政更加失敗的事,就是用人不當了。因為鄭安平捨命相救和王稽舉薦之恩,所以範雎推薦鄭安平為將軍,保舉王稽為河東郡郡守。但是鄭安平率兵支援伐趙時,中計被圍,隨即投降趙國;王稽也因為私通魏國之罪被處死,範雎無奈之下只能辭去相位。
所以說,範雎這種「一飯之德、睚眥必報」的性格實在不適合當宰相,如果他去做一個俠客豪強,或許能在文人騷客的筆墨中留下更加光芒萬丈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