睚眥必報和知恩圖報選哪個?範雎覺得還是報仇更爽一些

2020-12-11 騰訊網

人最難的就是控制自己的內心,有些事情只要糾結在心中不能放下,那麼不管成就多大,依舊不能逃出自己給自己戴上的枷鎖。範雎就一個不能擺脫內心枷鎖的人,他一生成就斐然,可就是對於恩怨看的太重,最後不得不讓自己黯然退場。

在範雎一生中,得罪過他的人他絕對會報復,而對他有恩的人他必然會報答。就是這麼一個恩怨分明的性格,死死的把他的內心給套牢了。

第一個得罪範雎的人是須賈,他曾經誣陷範雎通敵齊國。範雎化名張祿後逃到秦國,他一路高升,直至成為了秦國的相國。範雎向秦王提議遠交近攻的策略,優先進攻韓國和魏國。魏國害怕,就派遣須賈來到秦國找範雎求情,而須賈並不知道張祿的真實身份是範雎。

須賈來到秦國的消息範雎自然清楚,他喬裝打扮來到須賈的住所,假裝向須賈訴苦這些年的不幸。須賈以為範雎已死,這次見面後甚感唏噓,就拿來一件粗布衣服給他披上,以感念當年的情義。雖然因為以前的仇怨讓範雎對須賈很是記恨,但也因為這個小小的舉動,讓範雎沒有殺他。而得知張祿就是範雎的須賈,則絕望的回到了魏國。

範雎第二個仇人是魏齊,因為須賈的誣陷,魏齊險些殺死了範雎。當時魏齊命令手下用鞭子抽斷了範雎的肋骨,抽掉了範雎牙齒,讓範雎不得不裝死躲過一劫。最後逃離魏國後,範雎將自己的遭遇告訴了秦昭王,而秦昭王為範雎報了仇,並把把魏齊的頭顱交給了他。

第三個得罪範雎的是穰侯魏冉,原因是當初逃往秦國的時候險些被穰侯發現而轟走。範雎以加強王權的理由,將穰侯以及太后、涇陽君等人的權利全部奪走,不僅報了仇,還將自己的地位徹底鞏固了。

第四個得罪範雎的是白起,也就是長平之戰屠戮四十萬趙軍的那個殺神白起。白起因為功績太大而威脅了範雎的地位,因此與範雎之間出現了隔閡。不久之後,範雎在秦昭王面前陷害白起,害得白起以自殺而終。

有名有姓的得罪範雎的就這麼多人,而對範雎恩情最大的有兩個人,一個是王稽,另一個是鄭安平。不過,最後把範雎害得最慘的也正是他這兩個大恩人。

鄭安平是當年範雎受難時救過他的人,正因為鄭安平的幫忙,範雎才有機會見到王稽,才有機會在秦國崛起。而王稽呢,則是帶著範雎逃離魏國,躲過穰侯巡邏把範雎帶到秦國的人。並且,將範雎推舉給秦王的人也是王稽。

範雎成為秦相後,開始報答當年的恩情。

範雎保薦鄭安平,讓他率領軍隊攻打趙國。結果鄭安平水平有限,他在作戰時被趙軍包圍,在情況十分危急的情況下帶領二萬人投降了趙國。依據秦國法令,舉薦了官員而被舉薦的官員犯了罪,那麼舉薦人也同樣按被舉薦官員的罪名治罪。範雎與鄭安平同罪,因此跪在草墊上請求秦昭王懲處治罪。

秦王是很看重範雎的,為了保全並安撫他,秦王直接命令全國不得提起鄭安平的事情,並且給範雎的待遇反而越來越好。但接下來王稽的反叛,讓範雎徹底心灰意冷。

在鄭安平投降趙國的兩年後,被範雎推舉為河東太守的王稽出事了。王稽因為與諸侯勾結,犯法被處死。

這次範雎覺得自己難辭其咎,再也沒有什麼在秦國為相的自信了。不久之後,有個叫做蔡澤的人來到了秦國,範雎覺得他可以勝任秦國的國相,於是便把相印交還給了秦昭王,自此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睚眥必報的範雎,如何對待自己的仇人?
    王稽十分看中範睢的才華,他冒著生命危險準備把範雎帶到秦國(因為之前範雎跟魏冉有過面試的失敗經歷,如果再遇到魏冉肯定會被殺頭),所以範睢還改了個名字,叫張祿。途中遇到了魏冉的車隊,對話過程就是魏冉詢問王稽有沒有帶說客,當時說客名聲不太好,估計也是張儀/蘇秦之前的一些表現傳開了。王稽回答沒有。
  • 「成語一則」一飯之德、睚眥必報:範雎這個宰相做的太失敗了
    但仔細分析範雎擔任宰相期間的一些舉措,那可以說這個宰相做的太失敗了。可以說是對範雎本人做出的最貼切的評價。「一飯之德、睚眥必報」出自《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講的是範雎出任秦國宰相前後的故事。範雎當然不會坐以待斃,在某次宴會後,魏齊大醉,範雎趁機逃走,並在魏人鄭安平的幫助下,化名為張祿隱藏起來,等待重見天日之時。還好不久之後,秦國派謁者王稽出使魏國。鄭安平看到機會來了,就化裝成差役去侍奉王稽,並推薦範雎。王稽和範雎交談後,覺得這是個人才,就決定帶範雎回秦國,並舉薦給秦昭王。
  • 戰國時期秦國宰相、謀略家範雎,又怎會是一個睚眥必報的人
    睚眥必報,形容一個人受到一點的不公平和仇怨都會進行報復。今天的主人公也是歷史上一位著名的「睚眥必報」的秦國宰相範雎。為什麼歷史上會對他有這樣的評價呢,這就要從他自身的經歷說起了。本來想著態度好一點可以受到齊王的款待,但是齊王因為先前的事情還是耿耿於懷,對須賈的態度也是十分的不友好,甚至惡言相向。須賈也被說得啞口無言。
  • 睚眥必報的範雎,報恩還是報德?範雎的恩仇之路,恩怨分明
    範雎在入秦之後靠著了解秦昭襄王的處境很快獲取了昭襄王的喜愛,而後他就要展開自己為秦昭襄王描繪的天下藍圖。同時他也沒有忘記自己在魏國曾經受到的屈辱,無論是山東六國還是秦國,一場狂風暴雨都將到來。現在來到了秦國居然也是一樣,大家都只知道有穰侯和太后而不知道您。國家的權力最重要的莫過於兩種,生殺的權力和給與權勢的權力。現在太后對於朝中的大事隨意處理而沒有任何顧慮,魏冉接待使臣和派出使臣從來都不問您的建議,華陽君、涇陽君經常隨心所欲處罰官吏,高陵君則隨意對官員進行封賞。
  • 範睢真是一個睚眥必報的小人嗎?
    睚眥必報,出自《史記·范睢蔡澤列傳》的「範雎於是散家財物,盡以報所嘗困危者。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睚眥,指發怒時瞪眼睛看別人。所以這個詞的意思就是,再小的仇也要報。那範睢真是這樣的人嗎?兩年後,秦王聽說魏齊在平原君家裡,就想給範睢報仇,用一封書信騙平原君到秦國,威脅趙國國君交出魏齊人頭,趙國國君虞卿勸諫無用,跟著魏齊一起逃走,打算投奔信陵君,信陵君開始畏懼秦國沒見,後來問了身邊的人,知道虞卿是個了不起人,就打算去迎接虞卿和魏齊,可是,魏齊聽說信陵君不見的時候,就自殺了。
  • 「睚眥必報」的就是小人嗎?他報仇從來不打折!太解氣了!
    範雎,魏國大夫須賈的門客。有一次,須賈帶他出使齊國。齊襄王覺得範雎很有才幹,便派人私下送給他百金作為見面禮,希望他能留在齊國。範雎拒絕了齊王,須賈卻懷疑他與齊國暗中串通,回到魏國後向丞相魏齊告發。魏齊大怒,嚴刑拷問他是否通齊。範雎門牙被打掉,肋骨被打斷後只得裝死。
  • 有仇,睚眥必報;有恩,湧泉相報
    戰國時期,有個叫範雎的魏國人,讀過書,但窮得吃不飽肚子。還好,那個年頭,一些貴族或士大夫喜歡養門客,所以這些讀書人,一般能尋個吃飯的地方。範雎投到魏國中大夫須賈的門下當食客。食客,一般都是有一技之長的人,範雎屬於能說會道的那一類,可以幫主人搞個策劃什麼的。
  • 有仇不報非君子,範睢是真小人還是真君子?睚眥必報或是以怨報怨
    但後人評價他為人僅有四個字「睚眥必報」,認為範睢是真小人,固以此嘲諷範睢。實際上,範睢是真小人或者真君子,我認為還是有待商榷的,不妨各讀者自行判斷,我在此依據範睢前半生遭遇留下我的想法。《史書》載:「欲事魏王,家貧無以自資,乃先事魏中大夫須賈。」由於範睢出身布衣,沒有辦法籌集足夠的活動資金,便從事於魏大夫須賈門下。
  • 上古神話系列之睚眥(睚眥必報?!)
    每天和龜龜了解一點神話,走近上古!今天要給大家介紹這位主,大家幾乎都認識,因為一個成語:睚眥必報!它不僅裝飾在沙場名將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儀仗和宮殿守衛者武器上,從而更顯得威嚴莊重。關於睚眥,最出名的反而是他的成語。秦昭王時,秦國一位權高勢大的宰相範雎,是魏國人,這人極有口才,秦昭王對他十分信任。
  • 「錙銖必較」和「睚眥必報」中的「錙銖」和「睚眥」是什麼意思?
    有兩個很常用的成語,「錙銖必較」和「睚眥必報」。
  • 羋月剋星範雎:曾被人「打死」丟到廁所,功成後上演「花式」復仇
    不僅如此,範雎還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治國方針,一直被秦朝沿用下來,可以說秦朝最終能統一六國,範雎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範雎無疑是一個傳奇人物,然而我們更多的人對範雎的印象還是來源於那句成語「睚眥必報」,所以現在有很多人對於範雎是以睚眥必報而定性的,其實這種看法是錯誤的。
  • 一飯之恩必償——讀《範雎蔡澤列傳》
    範雎被打成那樣,還覺得自己逃出去就會有希望,還要報答放他走的人。如果沒有這眼光,很可能在當時就因屈辱而死了。蔡澤在衣食無著,飯缽被搶的一無所有的情境下,硬是把聽說範雎推薦的兩個恩人——王稽和鄭安平都在秦國犯了大罪的事情,視為是自己發達的良機。其實根據韓兆琦先生的看法,《範雎蔡澤列傳》中很多內容取材於《戰國策》,但是卻沒有範雎前面受挫折的過程描寫。
  • 山海經異獸系列,睚眥必報指心胸狹窄,而龍子睚眥又是怎樣的呢?
    秦朝李斯曾經評價這樣一個人物, 昭王得範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這人就是範雎,雖然名氣比不上蘇秦、張儀這些縱橫家,但範雎的才能卻是不容小覷。我知道範雎是從睚眥必報這個成語中獲得的,睚眥必報的故事中,範雎的做飯可謂是恩怨分明,《史記》中也曾評論,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那麼,睚眥是什麼意思呢?
  • 河洛學堂:有恩必償 睚眥必報
    在《現代漢語詞典》的詞條中,「睚」和「眥」的本意都指眼角,引申意為發怒時瞪眼睛、極小的仇恨。為啥發怒瞪眼叫睚眥呢?這跟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有關。  相傳,龍有九個兒子,老二叫睚眥,龍首狼身,嗜血好鬥,總是嘴銜寶劍,怒目而視。古代的勇士們為了彰顯威力、震懾對手,常把睚眥的形象鏤刻在刀環、劍柄處。  當年,商紂王荒淫無道,周文王不聽話,紂王想殺了他。
  • 身為丞相肚裡卻不能撐船,心胸狹隘的範雎是如何走向人生巔峰的?
    但風水輪流轉,被王稽和鄭安平救下的範雎進入了秦國,得到了秦王的賞識,並且把範雎任命為了秦國丞相,最強戰國的丞相,其權力甚至要比二流諸侯的君王還要厲害,可謂從地獄到天堂,範雎做到了。太史公曾在列傳中這樣形容,範雎一飯之恩必嘗,睚眥必報,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範雎對他好一點,他會想著報恩,但是假如你瞪了他一眼,他都會想著報復,足見範雎對於恩怨,涇渭分明。範雎的遠交近攻。
  • 範雎幫秦昭王加強王權成就帝業,卻因睚眥必報性格讓自己蒙上汙點
    一次須賈帶著範雎去齊國辦事,齊襄王卻背著須賈送範雎十斤黃金以及牛肉美酒之類的禮物。讓須賈以為是範雎出賣情報,對他很怨恨。回到魏國把這件事告訴魏國宰相魏齊。魏齊很生氣讓人把範雎打到昏死,還讓人在他身上撒尿。範雎假死逃過,改名為張祿,藏了起來。公元前271年,秦昭王派使臣王稽出訪魏國,遇到範雎。王稽發現他是個人才就把他帶回秦國。
  • 被打「死」後扔進廁所,範睢:待我翻身,睚眥必報(下)
    範雎得知此事,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便上書向秦王陳述其中的危害,言辭懇切有禮,各方分析頭頭是道。秦王讀了這封書信,心中大喜,立即召見了範雎。範雎來到宮中,受到了秦王以上賓之禮的招待,受寵若驚。於是對秦王說:「大王的國家四面都是堅固的要塞,並且各有天然屏障保護,函谷關更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 範雎被上司嫉妒誣陷,死裡逃生後改名入秦,毛遂自薦任丞相一職
    很慶幸每一代秦王都有良臣輔佐,而在秦昭襄王嬴稷時期,也就是嬴政的曾祖父時期,範雎正是幫助其確定執政後期大策方針的良臣。非常的知名的「遠交近攻」方針就是範雎所提出的,他也可謂是大秦王朝的一代名臣。但在他入秦之前的生活可就十分慘澹了,甚至經歷了九死一生,不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範雎原本是魏國人,在須賈大夫門下作舍人。
  • 恩怨分明,睚眥必報:秦相範雎,說好的宰相肚裡能撐船呢?
    同時對內政進行了整治,廢太后,逐穰侯,秦昭王王權穩固,文有範雎,武有白起,霸業穩步推進。入秦第五年,範雎封相。一旦權力達到頂峰,若無制衡,尤其是自身格局不大,不僅給自己,更會給大局帶來傷害,甚至致命一擊。史記記載,範雎封相後,「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恩怨分明,睚眥必報,快意恩仇,快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