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不唯論文和影響因子」,創新性成果也可評教授

2020-12-13 中原新聞網

南京大學: 「不唯論文和影響因子」,創新性成果也可評教授  「三評」改革典型案例⑥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許昌博士一直從事核物理的基礎理論前沿研究。這一常人眼中「吃力不討好」的研究領域,存在研究難度大、周期長、期刊影響因子低等問題。

但許昌並未因此焦慮。在晉升教授的述職中,他並沒簡單根據期刊影響因子選擇發表在國外期刊上的科研工作進行介紹,而是依據物理意義,著重介紹了發表在《中國物理快報》上的一個創新性工作。許昌的匯報獲得了校內外全部評委的高度認可,最終在晉升教授的投票中獲得全票通過。

這得益於南京大學率先實行職稱晉升代表作制度,在考核制度和職稱晉升過程中,一直堅持「不唯論文和影響因子」的評價導向。該校近10年的科技評價體制改革之路成效初顯,為科研人員的前沿創新與自身發展厚植了良好的創新土壤。

特別是近兩年來,南京大學深入推進「三評」(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激活了教師和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

堅持內涵為重、質量為先的發展導向,南京大學的科研工作秉承倡導原創、追求卓越的理念。2014年,原校長陳駿院士提出「做問題導向的原創研究」。2018年,呂建校長提出構建「三位一體原創驅動式」科學研究新模式。原創研究,就是要關注科研工作的內涵和質量,而非簡單的論文數量或影響因子;三位一體,即以基礎研究為根,向創造技術、成果轉化延伸拓展,關注成果解決問題的價值,倡導成果形式的多樣化。

這些理念決定了南京大學的科技評價,形式上必然不以SCI論文或量化指標為圭臬。不僅如此,南京大學還以創新鏈打通為目標,優化科研組織與評價體系。

改革開放以來,南京大學根據國內外科技發展形勢和學校實際情況,實施了3次重要的科研評價轉型,分別為:1985年至2000年引導對科研成果進行國際評價;2000年至2015年關注科研成果質量;2015年至今倡導以問題為導向做卓越科研。

今年以來,南京大學圍繞落實《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文件精神,進一步深化科技評價改革工作。

具體而言,繼續實施「科技創新十百千工程」和「卓越研究計劃」,強化問題導向和卓越研究;在原來以國際一流期刊為主要對象的論文評價體系基礎上,補充重要國際會議報告、一流國內期刊,構建「三高」論文庫,進一步關注高水平原創性論文的內涵質量。同時,修訂博士研究生培養方案和學位授予質量標準,對標「國家需求、科技進步、文化傳承」,注重創新性成果培育,為不同類型學生的培養提供多元通道。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大學強調人才隊伍建設與SCI論文脫鉤。比如,進一步完善分類評價制度,在職稱晉升評審中新增先進技術組和「冷門絕學」跨學科組;深化推行代表作制度,加強同行評議;在聘期考核中,加強對師德師風、社會服務和科研質量的要求,不再對論文等有明確要求。

如今,在南京大學,類似許昌的案例越來越多。「不唯論文和影響因子」的評審機制,以解決重大科學問題為導向,使得青年教師能安心研究前沿科學領域有挑戰性的一些基礎核心問題。

2015年,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聶越峰教授回到南京大學時,把主要精力投入在搭建具有國際領先水平氧化物分子束外延與原位角分辨光電子譜實驗平臺中。前3年,他只發表了一篇論文,但學校充分肯定平臺建設進展,給予持續有力支持。

最終,聶越峰做出了突破性成果:製備出一類基於鈣鈦礦氧化物的新型二維材料,成果於2019年發表於《自然》雜誌。《自然》專題報導將該成果與石墨烯相比較,認為「打開了二維氧化物鈣鈦礦研究的大門,該技術的突破使得鈣鈦礦材料將如石墨烯一樣被廣泛研究」。

相關焦點

  • 南京大學: 「不唯論文和影響因子」,創新性成果也可評教授—新聞...
  • 不唯論文!指導學生獲獎、有創新性成果也能晉升教授?這些高校出招
    治理「唯論文」傾向,除了依靠國家層面出臺的科學的評價政策,各高校也需要結合實際進行分類管理,分類評價。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的許昌博士一直從事核物理的基礎理論前沿研究,研究領域存在「研究難度大、周期長、期刊影響因子低」等問題,但並未阻礙其晉升為教授。
  • 南京大學:拿一篇4區的SCI論文也能評正教授
    南京大學在教師職稱評價改革中,走在了全國前列,加上今年國家連續發文要求高校進行深度職稱評價體系改革,不再看影響因子,不再看誰的SCI論文數量多,而是要求看論文是不是做了原創性、創新性工作作為主要評價依據。
  • 教得好沒論文也能評教授了
    沒有一篇「達標」論文卻評上了教授,最近,南京林業大學理學院教師蔣華松成為該校憑教學專長晉升教授的第一人。類似這樣不單純以論文來評職稱的高校越來越多。據「新華視點」記者不完全統計,全國至少有百餘所高校進行了職稱評審改革,逐步打破長期以來「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的評價導向。
  • 大學導師指導學生創新,直接獲評教授!職稱評審新政策?
    王舒雅老師表示,指導學生比賽獲獎也能評上教授,學校的新政策讓她體會到了高校教師的價值感和獲得感。如今,淡化學歷、論文、資歷等傳統評價要素,更看重代表性成果和實際貢獻,以實績論英雄,實現優績優酬,職稱制度的改革在南通大學受到廣大教師的歡迎。
  • 「沒有一篇論文評教授,入校一年評教授!」多地高校職稱評審在改革
    共青團中央有態度 有溫度 全網青年都在關注沒有一篇「達標」論文卻評上了教授,最近,南京林業大學理學院教師蔣華松成為該校憑教學專長晉升教授的第一人。類似這樣不單純以論文來評職稱的高校越來越多。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全國至少有百餘所高校進行了職稱評審。
  • 南京林業大學:只要教得好,沒有論文也能評上教授
    沒有發表一篇論文,從教33年的南京林業大學老師蔣華松,評上了教授。近日,南京林業大學公布了2019年職稱評審結果,理學院教師蔣華松如願評上了教授。這是該校第一位「教學專長型」教授。今年三月,南京林業大學出臺了職稱評審新政策:在對「教學專長型」老師進行職稱評聘時,不再以發表論文數量作為考核內容,而是將教學業績取代科研業績,重點考查其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的成績。南京林業大學為何要改變多年一貫的職稱評定政策?教得好有什麼標準?怎麼保證評判的公正性?記者為此進行了調查走訪。
  • 破除"唯論文"不代表論文不重要!專家建議:這些可替代論文
    「五唯」是我國教育評價體系在運行中表徵出來的突出問題,即「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當前,在高等教育領域,一些洋排名與「五唯」中的「唯論文」相互建構,衝擊了國內大學的辦學道路。在洋排名、洋標準的導向下,部分國內大學跟在國外大學後面亦步亦趨,依樣畫葫蘆,容易失去文化自信和自身特色。   中國人民大學評價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周光禮坦言,世界大學排行榜的主要作用,是指導學生挑選學校,進行大學品牌運作,而不是用於指導大學辦學。
  • 南京大學教授:部分高校還將在SCI期刊上發表論文與重金獎勵掛鈎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高校教師職稱咋評更科學?-聚焦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大體意思如下:以往高校教師職稱評定,存在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問題,這些問題在很多方面造成了問題和矛盾,急需解決。
  • 大學老師不寫論文也能評教授?高校闢謠:在理解上過於片面
    原標題:大學老師不寫論文都可以評教授?高校闢謠:在理解上過於片面  東方網8月23日消息:今年3月,南京林業大學出臺職稱評審新政,增設「教學專長型教授」職稱崗位,評審過程不考核論文。3個月後,任教33年的蔣華松成功晉升教授,成為該校第一位「教學專長型」教授。
  • 大學不「唯論文」,唯什麼?
    與此同時,清華大學博士論文造假、南京大學教授被指學術不端兩條熱聞,正在輿論場中沸沸揚揚爭議不斷。首先錯的不是唯「什麼」,而是「唯」這一個字就錯了;其次,「唯論文」不看論文本身,而是看論文發表了幾篇,是行政化的量化管理;再者,論文都是為了評職稱拿福利,動機、邏輯都出了問題。然而,明知不合理,「唯論文」的做法一直以來難以改變。
  • 高校教師評職稱應摒棄「五唯」傾向
    我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即「C刊」)設計研製者南京大學蘇新寧教授指出,部分高校還存在論文評價機制問題:通過論文評價教師學術能力時,忽視論文質量,只看論文發表刊物的「影響因子」錯誤地將評價期刊的指標等同於評價論文價值的指標。部分高校將在SCI期刊上發論文與重獎掛鈎。  蘇新寧等專家指出,「畸形」的評價標準與物質利益將正常的科研評價異化為「學術GDP」。
  • 大學老師不寫論文都可以評教授?高校闢謠:在理解上過於片面
    今年3月,南京林業大學出臺職稱評審新政,增設「教學專長型教授」職稱崗位,評審過程不考核論文。3個月後,任教33年的蔣華松成功晉升教授,成為該校第一位「教學專長型」教授。本文圖片 「長江日報」微信號在普遍以論文作為高校職稱評審硬標準的環境下,蔣華松和南京林業大學受到的讚揚和質疑紛至沓來。其實,江西理工大2009年出臺過類似政策,南京理工大2016年也正式推出「不唯論文評職稱」的措施,媒體以「不寫論文也能評教授」為主題進行報導,引起廣泛範圍的驚嘆。
  • 沒論文也能評職稱,還有多名教師被直聘為教授!這所高校放大招
    …… 此次職稱評審,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不僅不唯學歷、不唯資歷、不唯論文,還特別堅持分類評價機制、實現多元評價。據該校人事處負責人介紹,教師職稱制度改革,既為老師們的個性化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又對大家的創新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對相關管理部門提出了更多的技術性要求。
  • Light:不唯影響因子,實幹成就未來
    Light:不唯影響因子,實幹成就未來 2020-07-01 15: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不將論文發表數量、影響因子與獎勵獎金掛鈎
    《通知》指出,科學、理性看待學術論文,注重論文質量和水平,不將論文發表數量、影響因子等與獎勵獎金掛鈎,不使用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專項資金獎勵論文發表。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要求破除論文「SCI至上」。鼓勵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科技部、財政部發布《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文件明確,要破除科技評價中過度看重論文數量多少、影響因子高低,忽視標誌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和影響等「唯論文」不良導向。
  • 美國大學也有「四唯」、「五唯」?美國州立大學教授評估機制淺析
    各國對大學教授和科研人員的評價機制具有特定的時代背景、特色和優缺點,中國如此,美國如此,其他國家也是如此。最近,國內開始沸沸揚揚地討論「四唯」(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五唯」(加上「唯帽子」)和該不該「唯」的問題。世界上任何國家的科學家和大學教授都要經歷相似的過程,差別不大。
  • SCI影響因子與論文原創性在中國的發展
    通過SCI論文這一橋梁,可以快速地將各領域的學術科研成果轉化為實踐,同時SCI論文也為個人與團隊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強而有力的平臺,有利於中國學術走向世界。但是中國學術科研領域卻存在著盲目追求SCI論文數量,不追求「科研效率」的問題...SCI論文在中國科研領域有什麼價值?其中盲目追求數量又將引發什麼問題?
  • SCI刷屏背後的隱憂:打不破的影響因子「神話」—新聞—科學網
    前不久,中科院院士陸大道在本報上刊發評論《只有自主創新才能成就國際一流》,痛斥「論文掛帥」現象。 事實上,影響因子高的刊物要求審稿人一致同意才能發表,在這些刊物上發表的論文往往集中在熱門領域,創新性強的論文不容易發表。 脫下「暴發戶」的外衣,讓中國科學研究更加務實、發展更有質量,成為科技界共同的期盼。科學家們指出,對SCI影響因子應該持理性態度。
  • 新華社評:「五唯」傾向傷教學傷科研傷教師,如何破?
    我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即「C刊」)設計研製者南京大學蘇新寧教授指出,部分高校還存在論文評價機制問題:通過論文評價教師學術能力時,忽視論文質量,只看論文發表刊物的「影響因子」、是否SCI期刊、是SCI的一區或二區,錯誤地將評價期刊的指標等同於評價論文價值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