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華用「一對一個性化」教育方式啟發學生認知。
本來,寶山區培智學校校長張潔華今年2月就退休了。收拾好辦公桌,把東西打包,賣掉在學校附近的房子,在美蘭湖購置了一套環境清幽的新居——在特殊教育領域辛苦打拼25年的她,總算可以好好享受生活了。但是這個時候,組織的挽留打亂了張潔華的退休計劃。
「你再留留吧,這裡需要你!」留下就意味著,上班路途從過去的15分鐘延長到1個多小時,但張潔華還是爽快地答應了。「這說明大家都還認可我,我也可以繼續跟孩子們在一起,挺開心的。」在長期的教學一線實踐中,張潔華深知:教育特殊學生需要真誠的愛,又不能僅僅只有愛,這個過程需要探索和不斷創新特教的最佳途徑和人本方法。
14頁紙大綱變成128冊教材
張潔華常說自己是個隨遇而安的人,一如多年前,她接到培智學校校長的任命時一樣。從駕輕就熟的小學教育崗位轉到寶山區唯一一所以招收中重度智障腦癱、自閉症學生為主的特殊教育學校,很多人為她捏一把汗:「這樣的孩子,你怎麼教?」
「我在普校幹了十來年,也算是『全能冠軍』了。說實話,我不太願意去,當時特教的社會認同度不高,相當於教育裡的『邊角料』,一旦去了,自己的專業也荒廢掉了。」但張潔華還是接下了這個「燙手山芋」。
智障孩子難教可想而知,更難的是,當時全國甚至找不到一本像樣的教材,只有一份14頁紙的大綱。怎麼辦?自己編!張潔華帶領老師們花了整整四年時間,硬是把這14頁紙變成了一套共128冊的「7-16歲中度智障學生課程教材」,覆蓋八門學科九個年級,其中五個學科填補了國內特教的空白。
「每本教材都是我們一個字一個字寫出來的。上面的插圖,全是老師們自己畫的。」張潔華笑稱,這套教材已被全國90多家學校選用,培智學校的老師們擁有「絕對版權」。
張潔華認為,為特殊學生編的教材並不需要多「高大上」,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生活,培養他們的自助能力,足矣!於是,所有的教材都圍繞孩子們的生活展開。語文課,認識我,我的學校和我的家。數學課,從日常吃飯的勺子和筷子,學習1和2的意義。「教材編好了,老師們信心大增,還申報了課題,一不小心,還在市裡拿了個一等獎。」
工作之餘,張潔華經常給定點合作的醫生發郵件。為了保證「送教上門」的質量,她又開始了「送醫送教」的實踐研究,成為國內特殊教育醫教結合的典範。「孩子的殘障問題單靠學校難以改變,我們會視孩子的需求而定,再與衛生系統協調,送教或送醫上門。」張潔華說。
打造自閉症教育「中國品牌」
提出自助教育,著力課程研發,實現特普融合……很多人都說,張潔華是特教戰線的創新者。在她看來,如今,特教領域剩下的都是些難啃的骨頭,要研究出切實可行的方法和技術去改變孩子的命運,對老師而言挑戰很大,但機遇和挑戰總是並存的。
早在2006年,張潔華就敏銳地將目光鎖定了一塊全新領域——自閉症。「我們發現,各學校大都對自閉症孩子束手無策,對於智障孩子你只要耐心點,小步子多循環,訓練效果還是很好的。可自閉症完全不是這麼回事,老師們往往也被搞得沒有方向。」張潔華發現,如何對自閉症孩子進行教育和訓練,對特殊教育來說是個瓶頸問題。
於是,她著手帶領教師開始研究實踐,開展「義務教育階段自閉症兒童補償性課程的研發與實踐」。通過對每個自閉症兒童每堂課的錄像分析,對他們的行為模式、溝通交往、社會適應進行了科學有效的幹預,在全國首次確立了自閉症課程建構的框架,建設了自閉症課程資源庫。張潔華團隊的「關鍵行為訓練(PRT)、地板時間(FloorTime)、圖片交換溝通系統(PECS)」等技術,都是借用了心理學、醫學原理並結合老師們積累的經驗方法進行的創新。如今,這一研究為國內同行提供了自閉症教育康復的課程範例。
渴望更多優秀人才紮根特教事業
儘管學校關於自閉症課程的研發屢獲大獎,但有個問題始終困擾著張潔華。在教學實踐中,她發現,學齡前是自閉症教育訓練的最佳時間,越早介入效果越好。「儘管我們有資料和場地,但畢竟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不具備招收學齡前兒童的條件。」在張潔華的積極奔走下,2011年,寶山區教育局和寶山區殘聯攜手創辦了上海市首個公辦自閉症訓練中心,就建在培智學校內。目前該中心有46名學生接受教育訓練,其中學齡前兒童12人,隨班就讀學生10人,特殊學校學生24人。「我們每周為區內的自閉症兒童提供免費的教育康復,為普通學校的任課老師做輔導,讓更多的孩子受益。」張潔華說。
談及自閉症訓練中心,張潔華叮囑記者務必要低調處理,「因為師資太緊張了,萬一孩子一起湧過來,實在接收不了啊。目前,學校共有教職工41人,缺編比較嚴重,招不到符合條件的人。」她拿起桌上的簡歷搖搖頭說,自從招聘信息發布一個多月來,她僅僅收到了兩份簡歷。
張潔華很無奈——華東師大每年特教專業畢業的上海生源只有五六名,全市22所輔讀學校都要搶,「人家奔著市區去了,誰願意來郊區?好不容易來個老師,還是以此為跳板的,做不長久。特教確實是又苦又累,也不可能是桃李滿天下,很少人願意耐著寂寞做下去。儘管如此,我還是堅持寧缺毋濫。」張潔華說,現在,她最發愁的就是師資,渴望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投身、紮根特教事業,幫助更多的特殊兒童走向「自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