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誕姐 誕解視界 收錄於話題#家庭教育16個
前陣子在寫的文章裡,我說到給孩子幼兒園選擇的問題,今天來把這個坑填了吧。
先說說給小胖選幼兒園的過程。
首先,我對幼兒園自己宣稱的理念並不在意,比如說自己是蒙氏園,或者什麼瑞吉歐園、華德福園,等等。
不在意並不是說這些理念不重要,而是這些理念在國內落地的過程中總會有各種各樣的偏差。很多時候,並不是某個人在自己臉上貼個「高富帥」,就真成為高富帥了的。
至少,比如我在北京考察的幾個蒙氏園,跟他們的園長和老師聊細節的時候,我覺得離真蒙氏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但是呢很多幼兒園會把環境塑造的很蒙氏,比如一水的蒙氏教育和蒙氏桌椅啥的,大家一定要明白,形式是最好複製的,這個並沒有太大意義,你真正要去挖掘的,是理念,以及落實在點滴裡老師對孩子的細節。
所以如果你真的覺得蒙氏園好,那你一定先看看蒙臺梭利自己寫的幾本書,沒時間看一本《童年的秘密》也行。只有你詳細了解了蒙臺梭利的理念,在去考察蒙氏園的時候,就知道如何問老師問題,從而判斷是真蒙氏還是假蒙氏。
比如蒙臺梭利最重要的價值觀是對孩子發自肺腑的「愛」,蒙氏強調的規則與秩序,也是在給孩子自由基礎上;
再比如蒙臺梭利始終認為:
「
兒童的任性行為是因為在敏感期他們的特殊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兒童通過這些異常的表現向成人發出警報。如果成人能夠接收兒童發出的這種訊息,給予足夠的理解和滿足,任性會立刻停止,兒童會從一種變態的病症馬上轉變成一個乖小孩。因此,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應當去關注孩子任性背後的東西,去探索發現兒童心靈的秘密,為孩子營造一個靜謐、安詳的心理氛圍。
」
品一下上面這段話,我是特別認同的。學校怎麼去處理孩子的一些在成人眼裡不可理喻或無法理解的行為,其實就有一個評判標準了。如果你在和老師溝通的過程中,發現老師隨意給孩子貼標籤,甚至對孩子的需求冷眼旁觀甚至麻木不仁,那這個園你基本可以判定它是假蒙氏了。
第二,我最看重的是園區和老師對孩子真實的態度,以及營造的氛圍。
這一點沒法和園長和老師聊出來,你能做的就是觀察。所以儘量選擇工作日的時候去探園,在探園的過程中,你需要很認真的觀察孩子們的狀態,他們是高興的,放鬆的,還是教條的,收縮的?一個真正懂得孩子成長規律,尊重孩子的幼兒園,會允許孩子在底線之上釋放自己的天性,如果你覺得一個幼兒園的氣氛沉悶壓抑,那這個幼兒園就是有問題的。
像我原來去探過的一個幼兒園就是如此,收費並不低,一個月一萬多,硬體設施看著也都非常豪華。擔心冬天戶外冷,他們還有一個非常大的室內遊樂場。我去探園的時候,招生老師帶著我在室內遊樂場參觀,正好一個外教兩個中文老師帶著一個班的孩子來這裡玩。
我饒有興致的看著這群小孩,結果發現,他們像是來這裡打卡完成任務的,沒有歡聲笑語,嘻嘻哈哈,孩子們表情漠然的排隊,滑滑梯,有一個小孩脫離了隊伍,找來一本書拿給外教,外教全程無笑臉,表情嚴肅的拍著小孩的頭讓他回去,拒絕了給他讀繪本的要求。看到那個孩子落寞的回去,我心裡特別難受。
大家都知道巴甫洛夫那個關於狗的實驗吧?狗每次吃骨頭的時候,如果你搖鈴,那麼以後,只要搖鈴,哪怕沒有骨頭,它也會流口水。這就是經典的刺激-反射模型。
我之所以害怕把孩子送到這樣的幼兒園,第一是壓抑天性,第二就是擔心孩子形成不好的刺激-反射模型。在孩子很小尚不能對抗外部世界的時候,如果他們把壓抑痛苦和學校學習聯繫起來,真的很糟糕。當然,這個並不是不可逆的,但是未來如果想要改變這種「刺激-反射模型」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能不給自己找事就不給自己找事了吧。
之前還有個讀者問我這樣的問題:
「誕姐,你們經常說要關注孩子的情緒和心理健康,如果家庭和幼兒園都很關注情緒健康,但是上了公立學校,老師不關注這個了,孩子會不會適應不了?」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但恰恰相反,在兒童早期,你關注了孩子的情緒健康,培養了ta健康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狀態,這種幼年時播下的種子,就是孩子未來的「定海神針」,在ta將來遇到壓力的時候,ta會發展出極強的調節能力和適應能力。
第三,沒有完美的幼兒園。
不要期待選擇一個完美的幼兒園,你最重要的是把自己認為最重要的東西排序,然後做出取捨。
比如我的排序從大到小就是:
老師尊重和喜歡孩子,英文語言環境,戶外活動設施,離家距離。
我的排序是根據我的家庭情況來制定的,也是我深思熟慮過的。
我原來在文章裡說,我給小胖選的這個國際幼兒園,本來是希望幼兒園能提供語言環境,但實際上中文老師不說英語,就導致這個語言環境無法形成閉環。可是我仍然沒有選擇給他換園,就是因為小胖他們的老師太好了,非常的有童心,且尊重孩子,在他們跟孩子互動的過程中,那種發自內心的愛是能感受到的,就跟陽光的溫熱一樣,它散發出來的熱量不用說就感受的到。它滿足了我的第一訴求。
而他們這個學校因為在繁華地段,所以戶外活動面積並不大,這個我也沒太當回事是因為每天放學後,小胖也會有大量的在戶外活動的時間,所以屬於家庭教育中可以彌補的內容。
離家距離也不在我的優先考慮中,是因為我和我老公工作地點比較自由,我們可以在幼兒園附近租房住。
但每個人的家庭情況不一樣,那你的排序就要有所調整。
比如如果不能自由的隨便租房住,那麼幼兒園離家距離就非常重要,這樣孩子可以有更充足的睡眠,可以有更多自由玩耍的時間,這一點其實相當重要。
另外,如果放學後孩子沒有太多的時間再去戶外玩了,那麼幼兒園戶外活動場地的大小也就很重要。
最後,不要盲目的追求所謂的高價幼兒園,也不要賦予幼兒園太多的教育功能。
消費主義最可怕的地方,是它通過各種形式給你洗腦,把一些本來不是剛需的東西一遍遍跟你重複讓你最終下定決心「嗯,我必須要擁有這個」。有些剛畢業的年輕姑娘花幾個月工資去買個奢侈品包,和有些家長咬牙去給孩子選擇最貴的幼兒園,本質上都是一回事。
還有像《三十而已》裡覺得上幼兒園可以混圈子的想法也挺可笑的。某些高價幼兒園裡確實老師好一些(有些高價幼兒園老師還不一定好),設施好一些,環境好一些,但是它帶給孩子的成長並不會像價格那樣是十幾倍的提高。
其實所謂的高價幼兒園和奢侈品一樣,是一個力所能及的匹配,你收入條件到了,自然而然就消費了,真不是每個人都要咬牙去上的。而且有些幼兒園也抓準了家長這些心理,沒有好的老師和理念,但先把價格提上去,把硬體設置做的豪華一些。
至於說學不學數學啊,拼音啊,認字啊,這些我覺得相對沒那麼重要,給孩子提供匹配的、系統化的教育,是需要家庭教育去補足的,如果以為把孩子送進幼兒園就大功告成,父母解脫,是會錯過塑造孩子好習慣最重要的那幾年的。
其實幼兒園最重要的功能是給孩子創造一個與同齡人交往的「社會演練環境」,在這個環境裡發展社會化的技能,培養一個「社會人」,他們要學會去處理衝突,學會合作,學會理解自己的情緒,學會在混亂中探索。然後在這個小環境裡,有幾位好的老師能理解他們的感受,協調他們衝突,幫助他們培養的良好的適應能力,幼兒園的任務就大功告成了。
一些小tips:
一定要多去探園!不要只是在網上搜集各種評價。
幼兒園有沒有嚴格的門衛制度、飲食衛生制度、交接班制度和安全制度等,這些都是必須要考察的內容。
在探園的時候,觀察一下幼兒園的大型玩具設備,以及樓梯、桌角、柱子和遊戲設施是否裝有防護的裝備,有條件的話也可以看看孩子們的飯菜,我有一次探園的時候校方一直跟我說學校的飯菜有多好多好,很多教職工都要蹭孩子們的飯吃,結果參觀到中午正好到孩子吃飯的時間,我看了一眼飯菜,真是有點一言難盡,跟校方說的簡直就是買家秀和賣家秀的區別。
最後,你可以在接送孩子的時間口,和一些家長聊聊,聽聽他們的評價,儘可能多的獲取信息。
希望大家都能為孩子選到匹配自己重要性排序的幼兒園。
原標題:《蒙氏、瑞吉歐、華德福……紛繁複雜的幼兒園,怎麼選不踩雷?》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