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8月5日電(記者周凱)在位於重慶市永川區的招商局鋁業有限公司,新入職的員工郭成正拿著儀器檢測鋁產品是否合格。22歲的他學的是模具專業,剛從重慶市科創職業學院畢業。談到未來的職業發展規劃,他對記者說:「先從基層幹起,逐步積累經驗、提升技能,將來成為一位高級技工。」
招商局鋁業有限公司過去以生產傳統鋁材為主,近幾年產品向用於建造遊輪直升機平臺的高端鋁製零部件轉型。「產品轉型升級需要更多高級技工,我們跟永川區多所職業院校合作,通過設立獎學金、訂單班等形式聯合培養技能人才。儘管受到疫情影響,但我們的新產品項目進展順利,今年招了40多名畢業生。」該企業負責人羅永雄說。
在永川區,越來越多的企業、學校開始嘗到產教融合的「甜頭」。作為重慶市職業教育基地,永川區現有職業院校17所、每年畢業生近3萬人。但部分職業院校教授的技能與企業用工實際脫節,導致產教「兩張皮」,影響學生就業和產業升級。
「發展現代產業離不開技能人才支撐,政府要充當『強力膠水』的角色,粘住產業和教育『兩張皮』,相互協作推動產教融合。」永川區委書記滕宏偉說。
為打造西部職教城、培養供需對路的技能人才,近年來永川區專門出臺相關政策加快政府、學校、企業三方深度協作,一方面對當地職業院校擴大招生、提檔升級給予補貼,一方面搭建平臺讓企業與院校共建實訓基地、現代學徒班等,加快實現「招生就是招工,畢業就是就業」的校企共贏局面。
長城汽車永川生產基地生產的「長城炮」皮卡車供不應求,日產量從去年最高的262臺擴大到現在的512臺,急需一批優秀技能工人。「在當地政府牽頭下,我們和永川區多所職業院校聯合開設『訂單班』,並與永川職業教育中心合作探索『半工半讀』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半個月在學校學習、半個月在工廠實訓。今年5月我們擴大產能實行『兩班倒』生產,正因為和政府、學校合作良好,所以很快就招到1000多名技能工人,保證了產品質量。」該基地人力資源科副科長劉強說。
「儘管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率相對較高,但疫情還是對學生就業產生了不利影響,因此我們想方設法加強就業服務穩住學生就業。」永川區職業和成人教育服務中心主任鄒有奇說,今年畢業季,永川區大力開展線上就業指導和面試,加強與企業、園區、行業協會等對接,舉行專場網絡招聘會8場、企業網絡宣講1000多場,並對家庭困難畢業生等群體進行重點幫扶。
旅遊管理專業的張肖陽,在永川區大數據產業園重慶先特服務外包產業有限公司找到了一份政務熱線客服工作。「疫情發生前我做了一年多的實習導遊,積累了一些和人打交道的經驗,在學校、園區管委會的幫助下總算就業了。」張肖陽說。
重慶先特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服務外包產業用工量大,受疫情影響今年遭遇招工難,但在永川區政府、學校、企業共同努力下,通過開展雙選會、組織參觀、定向推薦等方式,公司已招聘200多名畢業生。
今年永川區職業院校畢業生有2.8萬多人,通過政校企三方深度協作,截至6月30日已有2.1萬多人就業。永川國家高新區管委會主任張朝國表示,疫情帶來的就業、招工兩難對政校企協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永川區正在助推園區、企業、院校組建產業聯盟,共同設置專業、教學團隊、實訓基地,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力爭將永川打造成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技能人才供給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