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故事是維也納的三月革命和五月起義。
19世紀前半期,奧地利帝國仍非常落後。帝國宰相梅特涅依靠大地主、金融資本家、軍閥官僚集團,實行專制主義的極權統治。農村中的封建關係繼續保存。農民除承擔封建義務而外,還向國家和教會交納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大多數農民過著赤貧的生活。帝國境內的資本主義正在緩慢地發展。
40年代初,工場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仍佔優勢,也出現了一些較大的、採用機器生產的工廠企業,主要集中在維也納和捷克、倫巴第境內。由於資本短絀,自由勞動力缺少,社會購買力十分低下,加以關卡林立,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極大的阻礙。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要求改革的情緒與年俱增。工人階級的狀況特別悲慘,絕大多數工人遭受三重壓迫,即封建的、資本主義的和民族的壓迫。
奧地利帝國是一個民族監獄,哈布斯堡王朝對匈牙利人、羅馬尼亞人、義大利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波蘭人、塞爾維亞人等實行殘酷的民族壓迫和剝削。從30年代以來,資產階級和人民大眾與封建專制勢力之間的矛盾以及被壓迫民族反哈布斯堡王朝的鬥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相互交織。擺在奧地利帝國各族人民面前的歷史任務是推翻哈布斯堡王朝的專制統治,廢除封建關係,建立各自的民族獨立國家。
巴黎二月革命的消息傳到維也納後,自由資產階級聯合首都各階層人民向皇帝斐迪南一世(1835-1848年)遞呈請願書,要求實行憲政,罷黜梅特涅。3月13日,維也納的學生、工人與共他市民舉行反政府的大示威。「打倒梅特涅!」「實行憲政!」的口號響遍全城。當政府以武力實行彈壓時,工人、學生和廣大示威群眾即以武裝起義進行反擊。斐迪南被迫罷免了首相梅特涅,同意組織四千名學生軍,但拒絕實行憲政,並於14日任命反動的捷克大地主溫地什格雷茨將軍為維也納軍政長官,企圖再以武力鎮壓革命群眾堅持鬥爭,包圍皇宮。斐迪南一世不得不宣布改組內閣,同意召開國民議會,制訂憲法。資產階級還獲得建立國民自衛軍、設立「治安委員會」以及參與市政管理的權利。維也納三月革命獲得初步的勝利。
但是,三月革命幾乎沒有解決任何重大社會問題。失業和物價高漲仍舊威脅著工人和小資產階級,農村中的封建義務也沒有廢除。政府在政治上無意進行改革。和大資產階級有聯繫的、溫和的自由主義者畢來爾斯道夫組成的內閣,與梅特涅內閣並無二致。梅特涅的黨羽和君主派反動勢力依舊充斥政權的各個部門。4月25日頒布的憲法完全是欽定的憲法。皇帝仍握有軍政大權,對立法議會的決議有絕對的否決權。農民的封建義務只能在得到地主同意並付出贖金後才能免除。5月11日頒布的國會選舉法也有利於地主和大資產階級。選舉權有高額的財產限制,只有親王貴族、大地主才能進入上院;擁有二百佛羅倫的人才能當選為下院的議員。這樣的「憲政」與三月革命中的群眾要求大相逕庭。封建王朝還企圖收回某些諾言和改革,曾兩度下令解散學生軍,並於5月24日封閉維也納大學。工人、廣大市民和學生軍又聯合起來,先後在15至17日和26至29日舉行示威遊行和武裝起義。示威者提出新的要求,限政府在二十四小時內將全部軍隊撤出維也納,逮捕反動大臣,廢除帝制,徹底改組政府。五月的戰鬥迫使政府收回解散學生軍的命令,應允召開立憲會議,重新制憲和修改選舉法,以及從維也納撤出軍隊等。
6月1日,新選舉法公布,規定了一院制和普選權。自由資產階級看到三月革命已經打倒了梅特涅內閣,封建專制王朝已經屢遭失敗,資產階級代表已獲得參加立憲會議和其他政治權利,對一切都巳滿足。但五月戰鬥的結果使他們出乎意料,人民群眾革命積極性的巨大增長使他們日益惶恐不安。他們便和革命的人民分手,轉而支持政府。學生軍也已滿足於政府在五月戰鬥中的表面讓步,開始反對工人群眾的革命行動。他們阻止工人奪取武器庫,並且勸說工人撤出街壘,避免事態擴大。
五月戰鬥是三月革命的繼續和發展。但在三月革命中結成的各革命階級的聯合陣線至此已顯露裂痕。反動勢力並未被徹底打倒,這時正在積聚力量,準備扼殺革命。
小編的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大家有什麼看法可以留言給小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