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帝國的革命運動,維也納的三月革命和五月起義

2020-12-22 新奇歷史解說

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故事是維也納的三月革命和五月起義。

19世紀前半期,奧地利帝國仍非常落後。帝國宰相梅特涅依靠大地主、金融資本家、軍閥官僚集團,實行專制主義的極權統治。農村中的封建關係繼續保存。農民除承擔封建義務而外,還向國家和教會交納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大多數農民過著赤貧的生活。帝國境內的資本主義正在緩慢地發展。

40年代初,工場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仍佔優勢,也出現了一些較大的、採用機器生產的工廠企業,主要集中在維也納和捷克、倫巴第境內。由於資本短絀,自由勞動力缺少,社會購買力十分低下,加以關卡林立,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極大的阻礙。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要求改革的情緒與年俱增。工人階級的狀況特別悲慘,絕大多數工人遭受三重壓迫,即封建的、資本主義的和民族的壓迫。

奧地利帝國是一個民族監獄,哈布斯堡王朝對匈牙利人、羅馬尼亞人、義大利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波蘭人、塞爾維亞人等實行殘酷的民族壓迫和剝削。從30年代以來,資產階級和人民大眾與封建專制勢力之間的矛盾以及被壓迫民族反哈布斯堡王朝的鬥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相互交織。擺在奧地利帝國各族人民面前的歷史任務是推翻哈布斯堡王朝的專制統治,廢除封建關係,建立各自的民族獨立國家。

巴黎二月革命的消息傳到維也納後,自由資產階級聯合首都各階層人民向皇帝斐迪南一世(1835-1848年)遞呈請願書,要求實行憲政,罷黜梅特涅。3月13日,維也納的學生、工人與共他市民舉行反政府的大示威。「打倒梅特涅!」「實行憲政!」的口號響遍全城。當政府以武力實行彈壓時,工人、學生和廣大示威群眾即以武裝起義進行反擊。斐迪南被迫罷免了首相梅特涅,同意組織四千名學生軍,但拒絕實行憲政,並於14日任命反動的捷克大地主溫地什格雷茨將軍為維也納軍政長官,企圖再以武力鎮壓革命群眾堅持鬥爭,包圍皇宮。斐迪南一世不得不宣布改組內閣,同意召開國民議會,制訂憲法。資產階級還獲得建立國民自衛軍、設立「治安委員會」以及參與市政管理的權利。維也納三月革命獲得初步的勝利。

但是,三月革命幾乎沒有解決任何重大社會問題。失業和物價高漲仍舊威脅著工人和小資產階級,農村中的封建義務也沒有廢除。政府在政治上無意進行改革。和大資產階級有聯繫的、溫和的自由主義者畢來爾斯道夫組成的內閣,與梅特涅內閣並無二致。梅特涅的黨羽和君主派反動勢力依舊充斥政權的各個部門。4月25日頒布的憲法完全是欽定的憲法。皇帝仍握有軍政大權,對立法議會的決議有絕對的否決權。農民的封建義務只能在得到地主同意並付出贖金後才能免除。5月11日頒布的國會選舉法也有利於地主和大資產階級。選舉權有高額的財產限制,只有親王貴族、大地主才能進入上院;擁有二百佛羅倫的人才能當選為下院的議員。這樣的「憲政」與三月革命中的群眾要求大相逕庭。封建王朝還企圖收回某些諾言和改革,曾兩度下令解散學生軍,並於5月24日封閉維也納大學。工人、廣大市民和學生軍又聯合起來,先後在15至17日和26至29日舉行示威遊行和武裝起義。示威者提出新的要求,限政府在二十四小時內將全部軍隊撤出維也納,逮捕反動大臣,廢除帝制,徹底改組政府。五月的戰鬥迫使政府收回解散學生軍的命令,應允召開立憲會議,重新制憲和修改選舉法,以及從維也納撤出軍隊等。

6月1日,新選舉法公布,規定了一院制和普選權。自由資產階級看到三月革命已經打倒了梅特涅內閣,封建專制王朝已經屢遭失敗,資產階級代表已獲得參加立憲會議和其他政治權利,對一切都巳滿足。但五月戰鬥的結果使他們出乎意料,人民群眾革命積極性的巨大增長使他們日益惶恐不安。他們便和革命的人民分手,轉而支持政府。學生軍也已滿足於政府在五月戰鬥中的表面讓步,開始反對工人群眾的革命行動。他們阻止工人奪取武器庫,並且勸說工人撤出街壘,避免事態擴大。

五月戰鬥是三月革命的繼續和發展。但在三月革命中結成的各革命階級的聯合陣線至此已顯露裂痕。反動勢力並未被徹底打倒,這時正在積聚力量,準備扼殺革命。

小編的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大家有什麼看法可以留言給小編哦。

相關焦點

  • 從1848革命到普魯士統一三部曲,德意志帝國鐵與血的統一
    隨著對奧地利的勝利,拿破崙解散了神聖羅馬帝國,建立了萊茵邦聯;在對普勝利後,將整個德意志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內,"德意志眾國,第一次在同一面旗幟下作戰"。萊茵邦聯和大革命帶來的民族主義,第一次讓"德意志人",產生了一個統一國家的構想。隨著1812戰爭的失敗,拿破崙帝國體系走向了崩潰。1815維也納會議上,王朝再次君臨歐洲大地。
  • 這是中世紀歐洲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又一次革命
    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的運動點燃了歐洲的1830年革命和1848年革命。 1830年革命由法國自由主義者發起,他們憤怒地打倒法國國王查爾斯十世, 他以保守傳統的方式統治著法國,未曾意 識到時代已經改變。自由主義者以查理十世的侄子路易斯·菲利普將其取代,實行君主立憲制。
  • 奧地利首都維也納。
    不要試圖去填滿生命的空白,因為,音樂就來自那空白深處~位於多瑙河畔的維也納是奧地利首都、奧地利最大的城市、歐洲主要的文化中心,被譽為「世界音樂之都」。維也納已連續多年被聯合國人居署評為全球最宜居的城市之一。維也納是一座歐洲歷史名城,文化古蹟眾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是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大公國、奧地利帝國和奧匈帝國的首都。
  • 奧匈帝國是什麼意思?是奧地利和匈牙利的合稱嗎?丨維制教育分
    ,任何事物之所以會被冠以稱號都不會是空穴來潮,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被命名為「音樂之都」也有他的歷史淵源。他認為音樂教育的核心內容,不僅是培養一批優秀的作曲家和演奏家,更要在人民群眾中普及。所以,他積極倡導和參與改革中小學音樂教學的工作,在人民群眾中開展廣泛的歌詠活動,使音樂變成廣大人民的財富。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使音樂課在匈牙利成為中小學校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還積極倡導歌唱運動並進行教材教法的改革,他所施行的「科達伊教學法」,至今仍有極大的影響。
  • 19世紀的奧地利歷史
    奧地利後來成為從事與戰爭的法國革命,一開始非常失敗,與拿破崙手中連敗,這意味著舊的神聖羅馬帝國結束於1806年兩年前的奧地利帝國是成立。從1792年到1801年,奧地利人遭受了754700人傷亡。1814年,奧地利成為入侵法國並結束拿破崙戰爭的盟軍的一部分。它於1815年從維也納會議中脫穎而出,成為該大陸的四大主導力量之一,也是公認的大國。
  • 「三月革命前時期」德意志的政治危機,資產階級自由民主運動
    德國通史:資產階級自由民主運動歡迎來到百家號顧繡聊歷史,今天顧繡和大家聊聊「三月革命前時期」德意志的政治危機。在1830年七月革命後,德意志進入了所謂的「三月革命前時期」。此後,儘管梅特涅主導下的邦聯議會通過多項決議,對民族主義和自由主義運動進行打壓,竭力維護其以穩定和秩序為目標的復闢政策,但隨著德意志地區工業化和關稅一體化的進展,民眾的民族意識和自由主義傾向越來越強烈,相關強制性鎮壓政策已經無法完全壓制自由和進步的聲音。德意志進入了革命前的政治和社會危機之中這種危機表現為保守勢力和進步因素之間的不兼容性日益突出。
  • 汪暉|帝國主義時代的帝國與革命
    下午,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所長汪暉在北京大學理科教學樓403教室為學員講授「帝國主義時代的帝國與革命——作為思想對象的20世紀中國」。由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研究生許孟洋擔任課程助教。20世紀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世紀,一個至今陷落在各不相讓的敘述之中而難以構成思想對象的時代,如何才能將20世紀中國建構為思想的對象?
  • 奧地利是一個怎樣的國家?首都維也納,感受世界最美的音樂
    基本信息:奧地利位於中歐,擁有美麗的鄉村,巴洛克式的城市建築,帝國歷史和崎嶇的高山地形。奧地利的官方名稱是奧地利共和國。邊境國家有:捷克共和國,德國,匈牙利,義大利,列支敦斯登,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和瑞士。截至2016年,奧地利人口約為84,400人。奧地利的官方語言是德語。
  • 古今歷史:什麼原因,使歐洲國家逐漸進入資產階級革命時期?
    拿別林斯基來說,1835年他在《論俄國中篇小說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說》一文中,曾提出「現實的詩」和「理想的詩」的區別,在現實的詩裡,詩人「按照生活的全部真實性和赤裸裸的面貌來再現現實」,並認為現實的詩,「更符合我們的時代精神和需要」。他們的所有論述對19世紀歐洲現實主義文學的形成,曾產生巨大的影響。然而現實主義作為一種遍及歐洲的文藝思潮和文藝運動,其發源地卻在。
  • 奧地利維也納遊記+攻略
    維也納(Wien),享譽世界的文化名城,奧地利首都,以「音樂之都」聞名遐邇。
  • 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的成立,領導的武裝起義,暴雨之前的寧靜
    在資產階級戊戌維新運動失敗之後,二十世紀初期,孫中山等革命者一同創立第一個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團體,為革命指明道路,這為今後的革命勝利奠下基礎。隨著革命形勢的日益發展,各地革命團體的不斷出現,以及分散的革命活動的失敗,於是成立一個全國性統一的政黨,以便更好地領導革命,便成為當時各革命團體和許多革命者的共同要求。
  • 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九三九年十二月)
    從秦朝的陳勝、吳廣、項羽、劉邦⑺起,中經漢朝的新市、平林、赤眉、銅馬⑻和黃巾⑼,隋朝的李密、竇建德⑽,唐朝的王仙芝、黃巢⑾,宋朝的宋江、方臘⑿,元朝的朱元璋⒀,明朝的李自成⒁,直至清朝的太平天國⒂,總計大小數百次的起義,都是農民的反抗運動,都是農民的革命戰爭。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的規模之大,是世界歷史上所僅見的。
  • 維也納這座百年咖啡館,你喝的不是咖啡,更是一段傳奇【奧地利ToGo】
    這裡有寬廣的廳堂、哥德式的高頂、流線形拱牆、大理石柱子和上了點年紀的家具和裝潢。一戰後期,傳來了俄國革命的消息。那時,一位維也納社會民主黨主席 Victor Adler 在就『一戰會煽動俄國革命』的話題上,高調又輕蔑地反駁說:「誰會領導俄國革命?搞不好是那個坐在中央咖啡館的布朗斯坦?」殊不知,「布朗斯坦」正是託洛茨基的本名,而他也正因為引領了俄國十月革命的一份子,並在不久後就被世人所知……你看,中央咖啡館就是這樣一個地方。
  • 巴伐利亞王國:僅次於奧地利、普魯士的德意志第三大邦國
    拿破崙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二世籤訂《普雷斯堡和約》,迫使弗朗茨二世承認巴伐利亞選侯國提升為王國。維也納會議1814年維也納會議,奧、普決定組建德意志邦聯,由奧地利皇帝兼任德意志邦聯主席。1815年德意志邦聯成立,巴伐利亞加入德意志邦聯,成為僅次於奧、普的德意志第三大邦國。
  • 第五次聯盟戰爭的爆發,阿斯佩恩戰役,《舍恩布倫和約》的籤訂
    實際上,1805年以後,在首相施塔迪翁和卡爾大公的領導下,奧地利一直在進行相關改革,為反抗拿破崙的統治做準備。首先,法國的擴張和對德意志的統治激發了德國人的反感,法國人由原先的革命解放者變成了異族侵略者,在德意志出現了以知識分子為代表的浪漫主義的民族主義運動。
  • 英法為何不允許德國和奧地利合併?
    神聖羅馬帝國,又稱德意志第一帝國,即現代德國和奧地利的起源。帝國表面強大,但就像伏爾泰諷刺的那樣「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是帝國」。到了法國大革命,奧地利幹涉得最賣力,一方面由於法國革命損害了歐洲君主制,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打擊法國。
  • 八下歷史與社會第六單元 資本主義的興起與資產階級革命
    含義\實質文藝復興是一場反對教會「神權至上」和提倡人文主義的新文化運動,促進了人們思想的大解放,延續了近300年之久。2.經濟原因:歐洲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根本原因)3.政治原因:封建專制制度和天主教會實行專制統治;資產階級力量壯大;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二、啟蒙運動的概況1、頂峰時間和國家:18世紀後半期,在法國達到頂峰。   2、核心思潮:理性主義。3、性質:歐洲歷史上又一次聲勢浩大的思想解放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