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48革命到普魯士統一三部曲,德意志帝國鐵與血的統一

2020-12-15 雷姐的機械空間

1807年,拿破崙進攻普魯士,在耶拿-奧施塔特一役大敗普軍,緊接著進軍柏林。柏林市長向拿破崙交出了柏林城的城市鑰匙。這一年,黑格爾倉促地完成了他的著作《精神現象學》,這位未來的哲學家受到了大革命精神的影響,驚呼稱拿破崙為"騎在馬背上的絕對精神",大革命這股驚人的力量力量寄托在拿破崙的軍隊上席捲了歐洲。隨著對奧地利的勝利,拿破崙解散了神聖羅馬帝國,建立了萊茵邦聯;在對普勝利後,將整個德意志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內,"德意志眾國,第一次在同一面旗幟下作戰"。萊茵邦聯和大革命帶來的民族主義,第一次讓"德意志人",產生了一個統一國家的構想。

隨著1812戰爭的失敗,拿破崙帝國體系走向了崩潰。1815維也納會議上,王朝再次君臨歐洲大地。但是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帶來的思想成果,已經隨著黑格爾,歌德,貝多芬等先賢,用藝術,哲學,文學深入德意志人心中。

德國人民的統一意志

自拿破崙戰爭結束之後,王權和封建又籠罩了歐洲大陸,在1815維也納會議上,奧地利建立了一個鬆散的"德意志邦聯"。此時的德意志,由30多個獨立的邦國組成,它的名義上的權力中樞在法蘭克福,邦聯的各個國家都各自為政,擁有著獨立的權利,也相互擁有著關稅和軍事堡壘。"如果說這些國家之間有什麼是相同的,那麼就是對反對言論的鎮壓是一致的。"

維也納會議

快速的工業發展加速了德意志內部的矛盾,大量的手工業者集體性的失業,廉價的勞動力成批的進入工廠。他們擁有巨額的工作量和工作時間,卻只有少得可憐的工資。曾經發生在英國的階級矛盾原樣阿發生在了德意志,很多貧民故意觸犯法律進入監獄,只是為領一份口糧。成批的失業者和工人移民美國,又在40年代爆發了貧困危機。此時的馬克思,在大學裡,在社會上見識了各式各樣的艱苦工人,德意志平民的這一場由工業社會帶來的浩劫,也成為了他堅定階級立場的一個成因。馬克思後於1844年結識了恩格斯,在同年發表了巴黎手稿(即1844經濟學哲學手稿)。

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成功,法國國王被推翻,它刷新了法國大革命的神話,整個歐洲都被鼓舞起來,投入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之中。奧地利皇帝被迫離開維也納,匈牙利的人民將皇帝的雕像推倒豎起新的旗幟,義大利人民發出了想要一個統一國家的呼聲,比利時,俄羅斯,還有德國也投入到了這場轟轟烈烈的歐洲革命中。

德國人民想要擁有一個統一的,自由的德意志,並要求自己的權益和憲法。巴登地區的人民最先投入到這場轟轟烈烈的歐洲革命中,柏林發生了巷戰,軍隊被趕出柏林城,薩克森發生了起義。各州的代表前往法蘭克福,想要成立一個統一的共和國,並舉行第一次自由選舉。但是,議會的多數派把權力交給哈布斯堡的統治勢力中,隨著維也納被哈布斯堡軍隊奪回,奧地利境內多數被奪回,匈牙利軍隊被俄國擊敗,1848歐洲革命結束。

三部曲第一部:普丹戰爭

在德意志再次響起了民族統一的呼喚。在當時歐洲,有能力統一德意志的只有兩位:普魯士和奧地利。奧地利除了德意志本身的領土外,還擁有大量的其它非德意志領土,例如波西米亞,匈牙利,義大利部分領土,如果奧地利統一德意志,只能建立一個德意志人的國家,而要找其他王室成員來繼承剩餘的領土。奧地利統治者拒絕分割奧地利的領土,統一德國的昭昭天命只得由普魯士來完成。

正是在剛剛的1848革命中,針對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的問題漸顯,爆發了第一次什勒斯維希戰爭,當丹麥向什勒斯維希出兵時,普魯士起初支持什勒斯維希地區的愛國鬥爭,但這是英國,俄羅斯這樣的大國不願意看到的,他們並不信任德意志這個革命新生的集權國家,甚至威脅進攻普魯士的海岸線,普魯士因此撤兵。1850年,德意志聯盟和丹麥籤署了柏林和約,並在兩年後在倫敦達成了協議。

而到了60年代,支持德國統一的呼聲高漲,多數德國人都希望奪回這一塊在1848革命中丟失的土地。1963年,丹麥頒布憲法,這部憲法也在什勒斯維希地區施行,並將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併入丹麥(建核),而這違背了1850年的合約和1852倫敦協議的內容。隨著丹麥繼承人問題,普丹戰爭一觸即發。俾斯麥聯合奧地利,向丹麥進軍。隨著科靈的佔領,俾斯麥推動奧地利不情願地支持戰爭。最終,丹麥國王放棄對公國的所有權利,讓給普魯士國王和奧地利皇帝。

三部曲第二部:普奧戰爭

普丹戰爭後,奧地利希望將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獨立,建立公國,而普魯士希望違背這一意願,吞併它。在普魯士佔領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後,奧地利在法蘭克福議會上提出了全面對抗普魯士的提案,聯合多數邦國反對普魯士,最終投票結果是9:6,普魯士將這一結果視為宣戰,普奧戰爭開始了。多數德語國家將普魯士視為戰爭發起者,侵略者,站在了奧地利一方,他們包括薩克森,巴伐利亞,巴登,符騰堡,漢諾瓦,黑森-卡塞爾,黑森-達姆施塔特和拿騷,普魯士獲得了一些北方邦國的支持:奧爾登堡,梅克倫堡-什未林,梅倫科堡-斯特雷布茨和布朗士維希,義大利也於普魯士同盟。而普魯士的勝利,得益於普魯士統一運動的三傑之一:參謀部總長毛奇。主要戰事爆發在波西米亞,6月23日周六凌晨,普魯士軍跨過了奧地利國境線,普奧戰爭正式開始。6月26日普奧兩軍之間發生漢德瓦薩戰役。老毛奇精心策劃戰陣,集中火力攻打奧地利。當奧軍集中侵略西裡西亞時,他就調軍到薩克森和波西米亞,與早已在那裡集結大軍的普王威廉一世會合。7月3日,普軍大舉進攻,在克尼格雷茨戰役大敗奧軍。奧軍有人數優勢,但死傷人數卻是普軍的七倍,得益於普軍裝備精良,戰術得宜。奧軍潰不成軍。

為了避免法國和俄國幹預戰爭,俾斯麥勸威廉一世迅速和奧地利議和。奧地利接受拿破崙三世的調停,籤署了布拉格條約,將奧地利踢出德意志,德意志邦聯正式解散。普魯士吞併了一些敵對邦國,例如漢諾瓦,並在第二年成立北德意志邦聯,向統一的目標再次邁進。

三部曲第三部:普法戰爭

基於法國的反對,北德意志聯邦止於美因河畔,南德繼續保持獨立。法國反對一個強大而統一的德國,或者日漸強盛的普魯士,因為這會挑戰法國在歐洲的地位。起因於利奧波德和西班牙皇位的繼承上,法國不願意看到霍亨索倫家族的人登上西班牙的王位。迫於法國的壓力,利奧波德撤回了自己的王位繼承權,但法國並不滿足於利奧波德撤回自己的繼承權,法國還希望侮辱普魯士。而俾斯麥刪減,修改了部分的電報內容,當這一份文件被發表在報紙上後,無疑反而侮辱了拿破崙三世。拿破崙三世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俾斯麥和拿破崙三世自己都知道,他根本輸不起了。法國對普魯士宣戰。

1870年普法戰爭期間法國的國民衛隊、別動隊、消防隊員和志願兵

法國向普魯士宣戰(而不是相反),所以法國成為了侵略者。南德的民族主義被調動起來了,迫於民族主義壓力,南德眾多邦國和北德意志聯邦,普魯士一起和法國作戰。毛奇的快速行軍讓對手大吃一驚。一部分法軍被包圍在了梅斯,拿破崙三世從沙隆匆匆趕來解救,最終在色當打了一仗。拿破崙三世的軍隊陷入困境,法軍被德軍包圍。而普軍的克虜伯大炮給了法軍陣地不小的殺傷,最終法軍潰不成軍,色當會戰後來成為了德意志民族的一個神話。拿破崙三世投降,消息傳回巴黎,巴黎再次爆發了巴黎公社起義。巴黎被德軍包圍了起來,並遭受了炮擊。在和平條約籤署後,阿爾薩斯地區也歸屬德意志。

拿破崙三世在色當會戰後與俾斯麥會談

在巴黎的凡爾賽宮,威廉一世,加冕為德國人的皇帝(Deutschen Kaisers)。德意志帝國成立,德國統一了。當俾斯麥和威廉一世,還有光榮的軍隊返回德國時,受到了全柏林的歡呼。1871年,德國選出了德意志帝國議會。俾斯麥用鐵和血,一個新的,完全體的德國在歐洲成立了,在1871年到73年,德國迎來了經濟繁榮年代,柏林繼倫敦,紐約,巴黎,成為了世界第四大都市。德國黃金時代開始了。

威廉一世加冕為"德國人的皇帝"(Deutschen Kaisers),而不是德國皇帝(Kaiser von Deutschland),後者對德國內部所有的土地都有宣稱,在當時,南德的一些邦國還保持著一定程度上的,或者是名義上的獨立,而前者,並沒有宣稱權。

相關焦點

  • 推動德意志帝國統一的普魯士首相俾斯麥
    俾斯麥在議會的就職演講上說:"現如今要想解決德意志的各種問題,只能通過'鐵'和'血'來實現"。因此,後來德國人將俾斯麥稱為"鐵血宰相"。俾斯麥是典型的保守黨,他是擁護國王專制統治的堅定支持者。而當時歐洲各國開始掀起各種資產階級革命,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對此很是擔憂,他曾跟俾斯麥開玩笑說到:"我們很可能免不了一死,德意志人民早晚會在歌劇廣場上砍下你我的頭顱"。俾斯麥回答道:"既然免不了一死,那為什麼我們不選擇不光榮地死在戰場上呢"?
  • 顛覆維也納體系,俾斯麥如何利用外交手段助力普魯士統一德意志?
    到1862年普魯士憲法糾紛結束後,普魯士赫然已經擁有了全歐洲最為強大的陸軍和歐洲首屈一指的經濟發展水平。此時普魯士已經具備了統一全德的能力。除硬體實力過硬外,普魯士在軟體上也有了全面提升。在1848年革命後,普魯士為了緩和國內的緊張局勢,開始進行議會制改革。
  • 俾斯麥統一了德意志嗎? | 青年維也納
    如果你認為德意志的統一是一個偶然,那俾斯麥的貢獻就是不可替代的。因為他從1862年擔任普魯士首相到1871年帝國憲法實行之間只用了幾年時間就締造了一個所謂的「德意志帝國」,一個所謂的德意志民族國家。1848年革命中,普魯士支持的黑森軍隊進攻法蘭克福街壘但德意志的統一事業依然持續推動,從1815年到1848年之間德意志人不斷的要求統一和自由。
  • 為何統一德國的是普魯士,不是奧地利?
    1871年,普魯士擊敗法國並在凡爾賽宮鏡廳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國,至此德國才以統一的面目出現在世人面前,而在此之前德意志只是一個地理名詞。回顧德國走向統一的歷程,很多人會對普魯士依仗武力強行揉合各邦的做法大加讚賞,但卻少有人會了解到本來有三套德國統一方案。
  • 容克貴族的普魯士在夾縫中崛起並成功統一德意志的來龍去脈
    說起德國,人們一定會想起普魯士、容克貴族和俾斯麥等關鍵詞,因為他們是德意志第二帝國中央集權制度和軍國主義的來源,也是近代德國精神和文化的代名詞。在二戰後期美英蘇三巨頭相聚德黑蘭時,就商定要剷除普魯士這個萬惡之源,清除容克貴族根基。可見普魯士、容克貴族在德國影響力。那麼,容克貴族主導普魯士後又是如何統一的德意志?
  • 巴伐利亞王國:僅次於奧地利、普魯士的德意志第三大邦國
    1830年法國爆發七月革命,迅速席捲歐洲,路德維希一世恐懼革命,趨向保守主義,限制民眾自由,引起了巴伐利亞人民的普遍不滿。三,併入德意志帝國1848年革命1848年革命在義大利半島爆發,迅速席捲歐洲,路德維希一世被迫退位,子馬克西米利安二世成為巴伐利亞國王。
  • 普魯士與其他邦國相比強在哪,為何能統一四分五裂的德意志?
    殊不知,一百多年前的德國處於嚴重分裂的狀態,然而到了1871年,最終由普魯士王國統一了德意志地區,德國從此不再只是一個地理名詞。那麼為什麼是普魯士而不是其他邦國來統一德意志呢?而非同樣實力強盛的奧匈帝國。
  • 普魯士統一德國後,為啥沒有將德國改名?這個原因最重要!
    在德意志帝國帝國建立前,普魯士只是德意志聯邦中的一員,就如秦國曾經是周王朝的諸侯國一樣,但是普魯士統一德意志聯邦後,並沒有廢掉德意志的名字,而是建立了德意志帝國。為啥沒有將德國改名呢?這就要從德意志的歷史說起。
  • 法蘭克福國民議會,是1848年德國革命的又一重要舞臺
    德國通史:法蘭克福國民議會歡迎來到百家號欣彤談歷史,今天欣彤和大家談談法蘭克福國民議會,也稱全德國民議會是1848年德國革命的又一重要舞臺,也是德國資產階級實踐自由民主和民族統一雙重理想的初次嘗試。就當時的形勢而言,法蘭克福國民議會承擔著兩大歷史任務:制定一部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和建立統一的德意志民族國家。
  • 普魯士:本非德意志,為什麼卻統一了德國?
    1866年,普魯士擊敗德意志民族內部的主要競爭對手奧地利。1870年,又擊敗了企圖阻撓德意志統一的法國。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終於在1871年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的皇帝。跟英、法等老牌歐洲強國相比,德意志的統一顯得姍姍來遲,可誰也沒想到,此後的70年裡,這個年輕的帝國連續發動兩次世界大戰,深刻改變人類的歷史進程。
  • 《德意志帝國》深刻介紹「德意志...
    從後拿破崙時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是你了解這個激蕩時代的絕佳窗口。德國是如何成為撐起歐洲的脊梁的?《德意志帝國》精簡而深刻地介紹了「德意志道路」的歷史,非常值得我們了解、反思。德意志民族的崛起,並不是像多數西方國家一樣,靠擴張或殖民掠奪發家;相反,自從1871年德意志帝國建立之後,依賴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內部拉動,成為了一個歐洲強國。
  • 普魯士:從騎士團遺孤到德意志正統
    三十年戰爭令德意志生靈塗炭,皇帝威信掃地,對諸侯的控制愈加鬆弛。 在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呼風喚雨的年代,面對王權的誘惑,各個諸侯都躍躍欲試。但皇帝畢竟還在,在帝國境內稱王仍顯得太過招搖。按捺不住野心的諸侯開始想方設法尋求出路,於是便出現了上文中提到的那些在異國謀得王位的家族。
  • 普魯士威廉三世改革,德意志民族復興、社會轉型和走向統一的節點
    不同於之前的腓特烈大帝開明君主制改革和之後的俾斯麥改革,威廉三世改革時期的普魯士正處於法皇拿破崙的掌控之下。不過,鑑於法蘭西帝國崛起於大革命的原因,拿破崙並未對普魯士的改革橫加阻撓,反而頗為讚賞。加之當時德意志地區的眾多仁人志士,皆將德意志民族希望寄託於保持一定獨立性的普魯士身上,這場改革不論是從社會動力、全面性還是持久性角度評價,優勢都是十分明顯的。
  • 納粹常提的德國、德意志、普魯士、日耳曼和雅利安有什麼區別?
    它既是一個地理概念(包括今天的德國、奧地利、波蘭、捷克、義大利一部分等地),也指德意志民族,還是現在德國的正式名稱。(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用一段話串起來就是:日耳曼諸民族長期融合以後形成的了一個新民族,即德意志民族,他們佔據的這塊地區成為德意志地區,普魯士統一諸國以後,新成立的國家叫德意志帝國。
  • 考研世界史(24):義大利統一
    【義大利革命】——見1848年革命【馬志尼】*義大利統一時期的資產階級革命家和思想家。義大利統一時期民主派主張通過自下而上的人民革命戰爭,驅逐外國侵略者,建立一個統一的資產階級共和國,其代表是馬志尼。
  • 德國史:普魯士成為「欽定」憲法國家,走向憲法國家的過程曲折
    德國通史:普魯士擔當起統一德國的重任,並完成德意志民族長期為之努力的統一大業?歡迎來到百家號茶茶聊天下,今天茶茶和大家聊聊在論及19世紀的德意志統一運動時,人們通常會分析解決德意志民族問題的諸多可能性,其中包括通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各邦統治階級,建立統一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由德意志的某一大邦通過王朝戰爭自上而下地統一德國;等等。
  • 為了打破維也納體系對法國的圍堵,拿破崙三世卻促成了德國的統一
    歐洲列強均明白,當德意志四分五裂之時,便會招來鄰國尤其是法國的入侵,但德意志一旦統一,又會令鄰國恐懼。被稱為西方國家制度之父的黎塞留便深怕德國統一後會凌駕於法國之上獨霸歐洲,只是這位法國宰相沒有想到,最終導致德國統一的人卻是法國人自己。
  • 中外歷史:法蘭西帝國戰敗,威廉一世成首任德意志帝國的皇帝
    普法戰爭是俾斯麥領導的第三場戰爭,目的是統一德意志,並且由普魯士獲得主導權。1870年戰爭爆發時,德國北部已經加入普魯士控制下的邦聯。俾斯麥在這場戰爭中贏得了對南德的控制權,並且挫敗了法國阻止德意志統一的意圖。
  • 撒丁王國是如何統一義大利的?
    先是西西里島人民發動了資產階級革命,反抗兩西西里王國之一的那不勒斯王國的統治,進而帶動米蘭和威尼斯地區人民反抗哈布斯堡天主教勢力的革命鬥爭。隨後革命浪潮波及到了法國,法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奧地利也受到這波革命浪潮的衝擊,國內起義此起彼伏。
  • 19世紀德國的「閱讀革命」
    世紀之初(1806年),古老的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被拿破崙軍隊的鐵蹄摧毀;在戰勝拿破崙之後,德意志邦國君主於1815年成立了一個鬆散的德意志邦聯。1848年,被壓制多年的民族統一、民主自由與民生運動一起爆發為全德規模的革命運動。由於革命任務的繁重、封建君主的強大,革命最終失敗。但在政治革命失敗的同時,以工業化為主體的「經濟革命」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