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德國的「閱讀革命」

2020-12-17 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19世紀德國的「閱讀革命」

編者按

閱讀是一種人類行為,也是一種普遍的文化現象。人類通過閱讀來認識世界和自己,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也往往取決於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近30年來,在年鑑學派、新文化史和書籍史影響下,閱讀史逐漸興起。這是一個包括文獻學與書籍史,並借鑑了社會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研究方法的綜合性、跨學科的研究領域,內容涵蓋閱讀實踐本身、閱讀主體在此過程中的精神狀態,以及閱讀對個體、社會和歷史的影響等。在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本期刊發一組文章,分別從閱讀的內容、受眾、場所、影響等方面考察19世紀德國、法國、英國的閱讀歷史,以饗讀者。

19世紀的德國史是一部發生革命性巨變的歷史。世紀之初(1806年),古老的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被拿破崙軍隊的鐵蹄摧毀;在戰勝拿破崙之後,德意志邦國君主於1815年成立了一個鬆散的德意志邦聯。1848年,被壓制多年的民族統一、民主自由與民生運動一起爆發為全德規模的革命運動。由於革命任務的繁重、封建君主的強大,革命最終失敗。但在政治革命失敗的同時,以工業化為主體的「經濟革命」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展。1864-1871年,經濟與軍事實力雄厚的普魯士在俾斯麥的領導下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實現了德意志的統一,建立了德意志帝國。統一之後,德國在經濟、軍事與科學技術方面都取得了傑出的成就,成為歐洲數一數二的強國。但在1890年後,德國又走上了帝國主義擴張道路,為其在20世紀初陷入戰爭與崩潰埋下了伏筆。

在政治、經濟革命醞釀與爆發的同時,德國還發生過許多穿插其間、與它們互為因果的其他社會與文化革命,而「閱讀革命」就是其中之一。「閱讀革命」的發生,折射的首先是時代的劇烈變革。啟蒙運動、法國大革命新思想的傳播、民族危機的加劇、革新與保守之間的對抗、新知識的發現與傳播、新技術的發明與推廣、新生活的誘惑與挑戰,所有這一切都刺激著德國人的神經。他們既需要通過出版物發出自己的心聲,又需要通過閱讀獲取各種信息。

德國著名歷史學家尼培代認為,這場「閱讀革命」發生在1800-1870年之間。相關數據顯示,在1800年前後,德國不閱讀者與閱讀者的比例是3∶1;到1870年,這個比例則反過來了。在19世紀,德國的閱讀者群體從少數城市文化上層擴展到其他社會階層。閱讀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從以前反覆閱讀少數書籍(主要是聖經)到廣泛閱讀與瀏覽各種各樣的書籍與報刊。而三百年前的宗教改革也給19世紀的德國閱讀文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研究表明,德國北部的閱讀率比南部要高得多,原因是北部多新教徒,南部多天主教徒。新教徒更為重視聖經的閱讀,識字率與閱讀能力也因此要比天主教徒高。

「閱讀革命」的發生,也體現在書籍出版種類的迅猛發展上:據統計,1805年德國出版圖書4181種,1843年達到14039種。雖然在世紀中期一度下降,到1879年才超過1843年的水準,但此後又快速上升,到20世紀初的1913年,上漲到了34871種。以單種出版物的篇幅與印數為例:19世紀德國最為著名的百科全書《布羅克豪斯百科全書》,1809年第1版只有6卷本,印了2000冊;1818-1819年的第5版內容擴充到10卷本,印數上升到3.2萬冊;而1865-1868年的第11版(15卷本)就達到了30萬印冊。

圖書出版的迅猛發展也得益於印刷技術的革命。1820年以後採用的新型印刷機每小時可印5.67萬頁。這種新型印刷機,普魯士在1820年使用516臺,1848年增加到1275臺。另一個促進出版業蓬勃發展的因素是法律保障的完善。相關法律的頒布與實施,一方面打擊了盜版,保護了作者與出版社的版權;另一方面又打破了少數出版社對版權的永久性壟斷。1837年,普魯士實施了出版物的30年版權保護。1845年,德意志邦聯也推廣實施了30年版權保護;1866年,又實施了作者終身以及身後30年的版權保護。1867年,北德意志聯邦則宣布1837年11月以前出版的印刷品版權到期作廢。也就是說,自1867年起,出版社的「永久性版權」消失。其直接影響是,原來由出版巨頭科塔出版社壟斷的經典作家(如歌德、席勒)的全集都可以被其他出版社以十分低廉的價格推向圖書市場。例如,萊比錫的雷克蘭袖珍書出版社就推出了自己的《歌德全集》,以《浮士德》作為第一冊,價格20芬尼。1871年以後,德意志帝國繼承了上述出版法律。另外,1869-1871年實施的營業自由法,也促進了出版業的發展與繁榮。

「閱讀革命」的一個重要領域,是新聞業或報刊業的崛起。相比較於書籍,讀者尤其是男性讀者,更加熱衷於新聞報刊的閱讀。有數據表明,早在19世紀初,約有半數成年男性屬於報刊讀者。日報的總印數達30萬,約有讀者300萬,期刊有50萬讀者。在當時,日報與期刊之間還沒有明確的界限,有的日報起名為期刊,有的期刊則自稱是報紙。在1848年革命爆發的前三十年,新聞業受到德意志邦聯的嚴厲壓制,一些抨擊封建專制的報刊被禁止(如青年黑格爾派的《德意志年鑑》、1842-1843年由馬克思主筆的《萊茵報》),其作者與編輯遭到迫害與驅逐。1848年革命爆發後,各種政治報刊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據統計,此期間德國有260家新出版的報刊,但在革命失敗後又幾乎完全消失。新聞業是各種政治力量的鬥爭場合。例如,普魯士保守派創建了著名的《十字架報》,天主教組織創立了自己的《科隆報》等報刊,民族自由黨有《德意志匯報》,工人階級的報刊則有《社民黨人報》與《前進報》。1864年起,德意志邦國相繼取消了出版物在出版前的內容先期審查,1874年德意志帝國最終在全德範圍內取消了先期審查,這些措施也促進了報刊業的蓬勃發展。

1848年革命失敗後,德國資產階級把熱情投入到非政治領域,家庭生活成為人們關注的中心,家庭生活期刊成為德國人閱讀的新寵。最為有名的是1853年在萊比錫由凱爾出版社首次出版的《園亭》雜誌,初版只有5000印冊,到1861年就成為全德第一家突破10萬印冊的期刊,1875年更是達到創紀錄的38.2萬冊,受到不同階層、性別、文化程度與年齡層讀者的歡迎,讀者最多時達三四百萬人。《園亭》是精心設計的供全家庭閱讀的「文化套餐」,內容豐富多彩,有連載小說、報導、政論文章、讀者信箱、特殊欄目,並配有精緻的鋼板雕刻的插圖。《園亭》在德國出版史與家庭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也受到了後期多種家庭期刊的模仿。為這些家庭期刊寫稿成為眾多作家的謀生途徑,19世紀許多著名德國作家是以為報刊寫連載小說而起家的,著名作家馮塔納就有兩部小說首先是以連載方式發表在報紙上,然後再成書出版的。

有些家庭期刊由私人購買後在家中閱讀,而大多數人會選擇在圖書館的閱覽室現場或借出後閱讀。事實上,出於出版物昂貴的價格以及交流讀後感的需求,與同城市民共享書籍報刊的讀書方式早在17、18世紀就以「讀書會」的形式出現。19世紀初,讀書會進一步發展,尤其是1815年以後大多數讀書會轉化為社團協會,取而代之的是讀書室、公共閱覽室以及商業的大眾「借書館」。

這裡有必要著重介紹一下「借書館」。它不同於一般的圖書館,是一種向借書者收取費用的讀書服務機構,會專門針對讀者的需求及時購買各種新近出版的書刊,因此也可稱為「借書店」。據統計,1875年,德國擁有970家正式的借書館,非正式的約有4000多家,幾乎每個城市都有一家借書館。借書館也是出版社推銷新書的主要客戶。在19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版社初版的文學作品一般不超過800冊,基本上預設每個借書館購買一本。通過借書館閱讀的讀者非常多,佔全部德國讀者的90%,這些讀者來自社會各個階層。有研究證明,他們中40%是手工業者與商人,20%是女性,15%是中學生,11%是工人,9%為官員。借書館如此受歡迎,一個重要的原因還是當時的國民收入較低。只有極少數上層社會成員能夠隨心所欲地買書閱讀乃至擁有一個私人圖書館,許多中產階層也必須依靠借書館來滿足自己的讀書需求。對於廣大的社會底層來說,甚至有限的借書費用也是難以承擔的家庭開支。有研究表明,工人借閱的主要是娛樂性或消遣性讀物。此外,社會下層接觸到書刊的另一途徑是一種類似中國過去的「小貨郎」的兜售書商。這些小書商走街串巷,兜售各種暢銷期刊、廉價版的經典作家作品、連載小說(主要是關於強盜、騎士、偵探的小說),他們把質量高低不等的讀物帶到千家萬戶。

總而言之,19世紀德國的「閱讀革命」無疑提高了德意志民族的集體文化素質。其中有國家、政黨、社會組織、出版家、作家與記者的貢獻,也有印刷技術與其他各種技術革新、大小書商逐利行為的連帶效應。「閱讀革命」與其他領域的「革命」互為因果、密不可分,推動了德國社會各階級及階層的文化融合與現代德意志民族文化的形成,也推動了19世紀德國社會的整體現代化。

(作者:景德祥,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從概念變化的視角理解19世紀俄國革命運動
    20世紀90年代以來俄羅斯學術界對「革命民主主義」概念及其適用性問題進行的深入討論,「反映了對19世紀革命運動的研究所秉持的現實、認真和誠實的態度。」目前國內學界幾乎還沒有注意到俄羅斯學界對此問題研究的深化和認識的更新,但這種變化應該受到重視,因為正確解釋和定義革命民主主義,是全面理解19世紀中後期俄國革命運動複雜性的必要前提。
  • 19世紀末德國強勢崛起,為何還是搞不過英國
    隨著德國的崛起,德國的野心急劇膨脹,所以在20世紀初向英國發起了挑戰。最終,兩國矛盾不可調和,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一戰中,英國為首的協約國陣營和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兩大陣營展開了激烈的交鋒。儘管德國人攻勢兇猛,表現出咄咄逼人的態勢,但最終德國人還是輸掉了一戰。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19世紀末德國強勢崛起,為何還是搞不過英國?
  • 1525年德國農民戰爭與近代政治革命
    相較於英國的光榮革命(或者1640年革命)和法國大革命,德國建立近代民族國家的方式似乎非常特殊,以至於我們很難找到一個德意志民族國家建立的時刻。 在長達將近一千年的歷史中,德意志地區一直是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土,然而,自14世紀中期以後,神聖羅馬帝國的王權就不斷衰落。
  • 19世紀,現代非理性主義是現代西方哲學,重要的流派中葉的德國
    在大家不知道的它發源於19世紀現代非理性主義是現代西方哲學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流派中葉的德國,20世紀得到長足發展,成為對西方思想文化各個領域發生重要影響的一種哲學思潮。這一哲學流派的基本特點是以人的內在精神為研究對象,否認理性思維,否認理性的作用與地位,把主體結構中非理性的意志、本能、直覺和自我意識擴大化、絕對化,與理性、邏輯和科學相對抗。我們繼續往下了解一下吧!
  • 19世紀德國玩具產業的興起,玩具生產活動開始圍繞「消費」運轉
    玩具生產在德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傳統的玩具生產區域主要位於德國南部的紐倫堡、松訥貝格和厄爾士地區。但是在19世紀之前,國家尚未統一,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物資相對匱乏,人們的生產和消費基本上只能滿足生存和生理需求。
  • 在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天主教愛爾蘭運動都十分活躍
    藏身於背後的民族主義至少存在了兩個世紀,常被視為現代政治的最成功的革命力量。至1871年,它在助益德國和義大利統一之後,又開始了大展拳腳的徵程,並且新的力量正準備推波助瀾。處在發展中的社會,舊有的社會聯結和忠誠觀念正在解體,這個真空需要填補。
  • 19世紀的「列強偽善」——哪有什麼和平,都是利益在「負重前行」
    19世紀對於整個世界來說都是充滿動蕩的一段時期,自工業革命之後,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陸續崛起,為了開拓更多的市場,也為了爭取更多的利益,這些資本主義列強開始不斷地進行擴張。
  • 19世紀的數學革命:新對象、新方法、新領域、新分支、新思想
    近代自然科學在19世紀得到全面的發展和進步,因此在文化史上19世紀被稱為「科學的世紀」。在數學領域同樣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成就:1801年,德國數學家高斯的《算術研究》為數論建立一個體系;非歐幾何學的誕生和綜合幾何學的復興為幾何的蓬勃發展打下了基礎;分析方法及數學分析基礎的建立推動了函數論的發展,並為20世紀數學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前景。
  • 19世紀的義大利是怎樣統一的,為何被稱為乞丐帝國主義
    其實義大利的統一併不是很早,在19世紀的後半業統一的。不過這個國家統一之後卻被稱為乞丐帝國主義。我們今天看一下具體的狀況。義大利在很長一段時間只是個地理名詞,和當時的德國一樣。這個地方分布著很多的小國,諸侯林立。他們都是義大利的一部分。我們知道拿破崙就曾遠徵過義大利,當然,拿破崙之所以能遠徵義大利成功就是因為義大利處於分裂狀態。
  • 這一年讀的書︱範丁梁:德語閱讀中的20世紀、德國與世界
    又到一年年終,盤點今年讀過的書單,發現現在的閱讀面在很大程度上囿於自己的研究旨趣,有不少書買回來,仍靜靜地在書架上等待。這本書被德國通俗歷史雜誌《當年》(DAMALS)評選為「2017年度最佳歷史書籍」,但在同行那裡受到的批評卻比讚譽多得多。沃爾夫盧姆以研究聯邦德國史和德國當代回憶文化而成名。2007年時,他與人合著了《20世紀的全球史》(Globale Geschichte des 20. Jahrhunderts),在不到300頁的篇幅中,他就將重心放在這個世紀各種極端對立的表現上。
  • 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玩具行業發展快速,造就世界最大玩具公司
    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出現了許多大型玩具製造公司,能夠獲得巨額利潤。在1890年,在紐倫堡從事玩具貿易的人員就高達8000人,他們其中有一半的人員在中型和大型工廠中工作。到了1914年,紐倫堡地區的玩具僱用人數增長了兩倍。
  • 19世紀後半葉,德國廣告業的發展推動了玩具的銷售
    在19世紀後半葉,德國人的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在這一時期,廣告有著新潮的繪畫技術,多彩的海報展示也成了商家兜售展品和商品的手段,雜誌也會刊登一些迷人的摩登彩照,甚至一些報紙也增添並刊登了一些產品的圖像和文字。一些商店和企業也開始用那些有著醒目字體的廣告來展銷商品,同時這些文字的內容非常簡單,即使是那些有著識讀障礙的人也能夠理解接受。因此,這些廣告宣傳手段的運用標誌著廣告時代的到來。
  • 汪暉:帝國主義時代的帝國與革命——作為思想對象的20世紀中國
    一、世紀、世紀末與作為時勢的世紀  「世紀」這個概念在中國基本是從20世紀開始的,事實上作為一個全球性的紀年概念,也只是在20世紀才普遍化。總的來說,我們對歷史的總結並不是從18世紀的啟蒙運動的時代、18世紀晚期到19世紀英國工業革命和法國革命所奠定的19世紀,發展到20世紀。
  • 19世紀後期,德國人經濟收入普遍提高,工人有能力為孩子購買玩具
    在19世紀中後期,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財富的增長,德國人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極大改善,經濟收入也得到了普遍提高。在19世紀80年代,工人階級將他們收入的52%花費在了食品上,收入的33%花費在了諸如住房、爐灶、燈光和衣物等生活必需品上,剩餘的15%則全部花費在了教堂、學校、社交、保險、健康、交通、債務償還和存款上。其中,產業工人的工資收入除了能夠維持最基本的日常開銷外,他們還可以使用多餘的收入進行有閒消費,其中為他們的孩子購買玩具也成為了日常消費的一部分。
  • 十九世紀德國偉大詩人:海涅
    亨利希·海涅( Heinrich Heine,1797-1856),十九世紀德國偉大詩人、政論家和思想家,德國革命民主主義者的主要代表。一七九七年十二月十三日,海涅生於德國萊茵河畔的杜塞道夫城,父親是一個不富裕的猶太商人。在故鄉上完初中後,他即根據父母的意志於一八一五年在法蘭克福一家商店當學徒,翌年得到他富有的伯父的資助,在漢堡開業經商。但他對此行不感興趣,商店不久倒閉。一八 九年才上大學,先後在波恩、柏林、哥廷根等地學習法律,一八二五年取得法學博士學位。
  • 從17 世紀到 19 世紀,啟蒙運動如何改變整個世界?
    譯者簡介祝薪閒,女;復旦大學-倫敦大學(QMUL)哲學專業聯合培養博士生,倫敦大學(UCL&QMUL)政治思想史專業碩士,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碩士;主要從事19世紀歐洲政治思想史等相關方面的研究。
  • 【外國文學】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徵
    1、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產生於18世紀末,19世紀上半葉為繁榮時期。 2、在此階段,歐洲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急劇過渡,法國大革命更是在政治、思想、文化各個方面帶來了猛烈衝擊。貴族階級因失去往日的榮光而陷入苦悶、失望的情緒中,而昂揚樂觀的資產階級則因個性解放和情感抒發而沉浸於樂觀、激進、積極的情緒之中。這使得浪漫主義文學有著消極和積極兩種情緒。
  • 19世紀教育家—烏申斯基和第斯多惠
    19世紀以後的近代教育發展的主要特點具體來說主要表現為:國家加強了對教育的重視和幹預,公立教育崛起;初等義務教育的普遍實施;教育的世俗化;教育的法制化。但19世紀的教育家很容易被大家忽略,這部分也是教師招聘考試中教育學部分的考查知識點,出題相對比較單一,以選擇題為主。接下來給大家介紹烏申斯基和第斯多惠。
  • No19:音樂記譜法中的「一次革命」
    公元9世紀,出現了《紐姆》符號,一種用「點」、「鉤」、「劃」來記音的記譜法。先是一條線上表示f音的位置,其它音在f的上下位置。後來又加了一條c線,確立了音的大概位置。公元十一世紀,《圭多達萊佐》把線加到四根,音域為八度左右,使音的記錄更準確了。
  • 曾被無視多年,卻成就19世紀最偉大的一場革命,影響了整個世界!
    一起探討數學背後充滿智慧的傳奇故事推薦閱讀《最後的數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