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希·海涅( Heinrich Heine,1797-1856),十九世紀德國偉大詩人、政論家和思想家,德國革命民主主義者的主要代表。
一七九七年十二月十三日,海涅生於德國萊茵河畔的杜塞道夫城,父親是一個不富裕的猶太商人。在故鄉上完初中後,他即根據父母的意志於一八一五年在法蘭克福一家商店當學徒,翌年得到他富有的伯父的資助,在漢堡開業經商。但他對此行不感興趣,商店不久倒閉。一八 九年才上大學,先後在波恩、柏林、哥廷根等地學習法律,一八二五年取得法學博士學位。在學校裡,海涅也聽過著名的浪漫主義文藝批評家A·施萊格爾的文學課和黑格爾的哲學課。他也經常出人文藝沙龍。求學期間,特別是離開學校後的幾年內,海涅廣泛遊覽了國內的許多名城勝地,並去英國、義大利等地旅行,這些旅遊生活成為他早期創作的豐富題材。
海涅的猶太血統使他受到社會的歧視,他因此更加切身感受到社會的黑暗。而在海涅的童年時期,拿破崙的軍隊曾佔領了他的家鄉,實行了一些進步的民主改革,猶太人也獲得了平等待遇。所以海涅始終崇尚法蘭西的自由精神,很長時期內崇拜拿破崙,一八一三年拿破崙失敗後,這一地區的人民重新處於普魯士的封建統治之下,但海涅幼小心靈中萌發起來的民主思想的根苗不會枯萎了,這對他一生的思想發展和創作產生了深刻影響。
海涅的創作始於抒情詩歌。一八二七年出版的《歌集》匯集了一八一六年以來的詩作,它使海涅嶄露頭角。《歌集》中自然與愛情的主題佔優勢,但就是這些詩歌也反映出詩人被不合理社會壓抑的痛苦,而這種痛苦往往是帶有社會色彩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海涅的民主精神日益覺醒,他逐漸從個人的抒情轉向對社會的批判,從《歌集》中可以清楚看出這一發展線索。
海涅是在浪漫派詩歌的影響下開始創作的,但不久就在創作思想上與浪漫派的反動傾向劃清了界線。一八二○年他寫了《論浪漫派》一文,主張德國的文藝女神應該是「一個自由的、不矯揉造作的、真正德國的女孩子,不應該是蒼白的尼姑和誇耀門閥的騎士小姐。」這裡的批評是針對浪漫派文藝而發的。海涅的創作實踐了自己的主張。他從民歌中吸收養料,又在民歌基礎上加以提高。他早期作品雖然在情調、意境、詞藻等方面帶有浪漫派詩歌的某些痕跡,但它們的主要特點是樸素自然、感情真實、明朗活潑,確如自由歡駣的女孩子;它們短小精悍、節奏整齊、音調和諧,接近民歌,又比一般民歌更精美。
一八二四——一八二八年,海涅根據他的旅行所得,寫了四部著名的散文遊記:《哈爾茨山遊記》、《觀念——勒·格朗特文集》、《英國斷片》以及關於義大利的記敘,包括《從慕尼黑到熱那亞的旅行》和《珞珈浴場》等。這幾部遊記反映了作者創作道路上的新的躍進,並顯露了詩人兼備著思想家的特色。它們廣泛地觸及到當時德國乃至歐洲的社會現實,有著鮮明的社會批判內容,藝術上顯示了作者的諷刺特長。
一八三〇年法國七月革命給了海涅極大的鼓舞,寫出了「我是劍,我是火焰」這樣的革命頌歌。詩人的這種思想傾向顯然與德國的統治者越來越不能相容了,一八三一年他開始了終身的流亡生活,遷居到他嚮往已久的巴黎,除中間因事短期回國兩次外,直到逝世為止。在巴黎,他仍然「被普魯士的間諜們包圍著」,反動派把他「逼到盡頭了」,這更堅定了他為推翻祖國的封建王朝、為自由信念而鬥爭的愛國、民主立場。
在巴黎期間,海涅同那裡的各國進步知識界保持密切往來,經常同雨果、巴爾扎克、喬治桑、蕭邦、羅西尼等著名文學家、藝術家,討論彼此所關心的問題。除政治、文學外,在繪畫、戲劇,特別是音樂方面他都有精闢的見解。《法蘭西近況》、《論法國舞臺》、《巴黎音樂通訊》等都是他在這方面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