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眼中堅韌的詩人翻譯家,深信困境時最有效的是工作而等待

2020-12-25 澎湃新聞

文學報 

1935年,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出版了中國現代文學第一部大型選集《中國新文學大系》,在《小說二集》序言中,魯迅對「覺醒起來的智識青年」的創作有一針見血的批評,他們困厄於周圍的黑暗,又受到西方十九世紀末頹廢文學的影響,精神上找不到出路,「玄發朱顏,卻唱著飽經憂患的不欲明言的斷腸之曲」。

唯獨對一位年輕人,魯迅顯示出格外的青睞,不僅盛讚他是「中國最傑出的抒情詩人」,對他所在的社團也不吝褒揚:淺草社的季刊「每一期都顯示著努力」,「將真和美歌唱給寂寞的人們」;沉鍾社則是「中國的最堅韌,最誠實,掙扎得最久的團體」。

這個少負盛名的年輕人,就是馮至。

1925年夏天,21歲的馮至與楊晦、陳翔鶴、陳煒謨創辦《沉鍾》周刊,自己組稿、編輯後送北大印刷廠排印。時人稱為「沉鍾社」。年輕人辦刊談何容易,彼時《沉鍾》在文藝界默默無名,若干年後,馮至在《自傳》中寫道:「每期都像沉在深淵裡的鐘一樣:發出聲響,聽不到一點回音。」《沉鍾》周刊出版了10期後便停刊了。

但這個聲響被魯迅聽到了。1926年8 月,在魯迅支持下,《沉鍾》半月刊創刊,由北新書局出版,刊物一直持續到1927年初北新書局遷滬。

在1920年代,馮至主要關注德國浪漫派的作品,他翻譯歌德、海涅、萊瑙的詩,翻譯海涅的《哈爾次山遊記》,寫文章介紹霍夫曼、克萊斯特、裴多菲,並吸收外來的養分以豐富自己的創作,從早期的抒情詩裡可以看出他的創作與翻譯如何互相轉化,相輔相成。但即使在早年部分譯詩中,馮至仍顯示出獨具一格的沉靜悠遠。

翻譯事業貫穿了他的整個創作和研究生涯,傾注著他的熱情和生命,更和他的人生際遇相交織,映照著他的人格魅力。近期,「德國文學導遊者」馮至譯文全集首次出版,數種譯作絕版重現。

馮至譯文全集

[德]歌德、[德]海涅、[奧地利]裡爾克 等 / 著

馮至 / 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

2020年10月

閱讀他的翻譯,讀者也會好奇他對翻譯的觀念和看法如何與時代貼合。今天夜讀,來自馮至寫於1943年的文章《工作而等待》,當時他讀到來自英國詩人奧登中國行的詩歌,他再次談論起了自己摯愛的裡爾克詩歌,鼓勵那些在戰爭後方的青年與中年,帶著工作與希望等待一個勝利後的中國。

馮至

工作而等待

在我們抗戰的第二年,英國詩人奧登因為同情中國來到武漢,那正是前線不利、武漢岌岌堪危的時刻,他當時寫了一些詩,其中有一首十四行,卞之琳曾經把它譯成中文:

當所有用以報告消息的工具

一齊證實了我們的敵人的勝利;

我們的稜堡被突破,軍隊在退卻,

「暴行」風靡像一種新的疫癘,

「邪惡」是一個妖精,到處受歡迎;

當我們悔不該生於此世的時份:

且記起一切似被遺棄的孤靈。

今夜在中國,讓我想起一個人,

他經過10年的沉默,工作而等待,

直到在繆佐他顯了全部的魄力,

一舉而叫什麼都有了個交代:

於是帶了完成者所懷的感激,

他在冬天的夜裡走出去撫摩

那座小古堡,當一個龐然的大物。

奧登在武漢的任何一個旅館裡的燈光下會「想起一個人」,這個「想起」使我感到意外地親切。第一因為我是中國人,中國的命運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分擔著;第二因為他所想起的那個人正是我10年來隨時都要打開來讀的一個詩人,裡爾克。我從這人的作品中得到過不少的啟發,他並且指示給我不少生活上應取的態度。現在來了一個第三國的詩人,他居然把中國的命運和裡爾克融會在一首美好的十四行裡,這能說只是詩人的奇異的聯想嗎,也許裡邊不是沒有一些夙緣。

中國對於這個奧地利的詩人是一個遼遠的世界,除卻李太白的名字和磁茶杯外,在他的集子裡找不到什麼關於中國的事;他是一個純粹的歐洲人,他不像他同時代的一部分詩人、畫家,每每遠渡重洋用異鄉的色彩不著實際地煊染他們的幻想。裡爾克的詩,由於深邃的意念與獨特的風格就是在他的本國也不是人人所能理解的,在中國,對於裡爾克的接受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竟有人把中國和裡爾克這兩個生疏的名字聯繫在一起,也許最生疏的事物在生命的深處會有時感到非常的親切吧。

人需要什麼,就會感到什麼是親切的。裡爾克的世界使我感到親切,正因為苦難的中國需要那種精神:「經過10年的沉默,工作而等待,直到在繆佐他顯了全部的魄力,一舉而叫什麼都有了交代。」這是一個詩人經過長久的努力後的成功,也就是奧登對於中國的希望。

裡爾克在他「10年的沉默」之前,就寫過這樣的詩句:

……他們要開花,

開花是燦爛的,可是我們要成熟,

這叫做居於幽暗而自己努力。

這裡很顯著地表明了詩人所決定的態度,他與熱鬧的世界判然分離了。至於他沉默的時期,正是在第一次的世界大戰中間和戰前戰後,他看著世界一切都改變了形象,他在難以擔受的寂寞裡,深深感到在這喧囂的時代一切的理想都斂了蹤跡,再也沒有什麼可說的了,但是他銳利的目光無時放鬆時風的轉變,他只向他的友人們傾吐他的關懷。他的信札集,在戰時和戰後那幾年內,成為最能感人的一部分。在1915年的一封信裡,他寫道:

在城市中有多少曲飾,多少最壞的消遣,

……被貪求獲利的文藝和可憐的劇院所支持,

被報紙所諂媚。……惡劣的謊語自一年以來的

確常常成為真正發生的事件的原因了,幾百的

謊語在世界上製造出幾千的事實,於是那不斷

發生的崇高的、犧牲的、果敢的事都被編入可

憐的虛偽混濁中了……

這是一個真偽混淆的社會,他希望這混飩的狀態能夠在偉大的人物的面前澄清一些。但是他所最推崇的兩個同時代的人,法國的雕刻家羅丹和比利時的詩人凡爾哈侖,據由戰線的西邊輾轉傳來的消息,他知道,他們都在這時期內與世長辭了。他證實了這些消息以後,在1917年感慨地寫給他的夫人:

若是這可怕的硝煙(戰爭)消散了,他們

將不再存在,他們將不能協助人們重新建設和

培育這個世界了。

世界在紊亂著,而在這紊亂的世界能夠指給人一些方向的人正在這時死去了,這有多麼使人悲痛!歐洲經過四年的混戰,停戰後一般的情形比戰時更為紊亂,更為龐雜,他在1919年向一個女友表示他的熱望:「在這樣多的顛覆、囂雜、惡意的傾軋之後,並沒有從事於真實地改變和革新的意志,這意志,人們早就應該準備著分擔合作了。」

這是他在戰時和戰後所有的心情,外邊任何一件不合理的事都會成為他深切的痛苦。但是他在外界不願顯露,他隱伏著,只暗自準備將來的偉大工作。1918年,奧地利政府因為他過去的文藝上的貢獻曾經頒給他獎章和獎狀,他拒絕了。他在12月17日上的呈文,讀起來也非常感人:

具呈人於本年五月,展讀報紙,知將承受

一最高之褒揚,當時曾決定,不擬接受:因彼之

心意從來如此,即規避任何頒獎之勳章。但當時

友人促其注意,因彼正服務於陸軍協會,應無權

予以拒絕。

今具呈人已收到頒贈獎狀及勳章之正式公

文,彼在此具有根據其信念行事之自由:因此望

能準許將勳章及一切附帶之文件向頒發處退還。

具呈人實為冒昧,人將視此行為為缺乏恭

順;惟彼之拒不接受只由於維護其個人之信念;

蓋其藝術工作絕對使其渡『不顯著』之生活也。

不顯著地生活著,也正是前邊所引的那三行詩裡所說的「居於幽暗而自己努力。」當他早期的作品在戰壕裡被許多青年人誦讀時,他個人早已在紊亂的時代前退卻了。如果沒有那些信札傳下來,人們會不知道這些年的歲月他是怎樣渡過的;現在卻從這些信札裡知道,他當時對於人類所有的關懷並不下於指揮三軍統帥在戰場上所用的心機。在戰後,他懷著那個「從事於真實地改變和革新的意志」,經過長久的彷徨和尋索,最後在瑞士繆佐地方的一座古宮裡,在1922年,一舉而完成那停頓了10年的巨著,《杜伊諾哀歌》,同時還一氣呵成寫了一部《十四行致莪爾菲斯》,10年的沉默和痛苦在這時都得到升華,一切「都有了個交代」。這兩部詩集成為20世紀——至少是前半世紀——文藝界的奇蹟,顯示著一種新的詩風。如今,裡爾克早已死去了,他的詩、他的信札,卻不知教育了多少青年,而他的名聲也一天比一天擴大,由歐洲的大陸而英國,由英而美,一直波及我們東方,甚至奧登在武漢的中心,有一天夜裡會想到他。

現在距離奧登寫那首十四行的時候轉眼又是五年了。在這五年內,我們有成功,也有失敗。成功,是我們當時所熱望的,所想像的,如今有些事漸漸具體化了,把握得住了;失敗,我們不能不承認,在一般的社會裡顯露出道德崩潰的現象。在這局面下,有人過分樂觀,覺得一切都會隨著抗戰勝利而得到解決;有人在悲觀,幾年的流血並沒有把人心洗得清潔一些,一切反倒越攪越混濁了,他們看著這情形,感到激憤,他們擔心戰後的社會裡有許多事怕會更難收拾,恐怕需要比抗戰還要艱巨的努力。在談到這些問題時,我常常想到另一個英國人所說的一句話。在民國10年的一個夏夜,北京大學大禮堂裡聚集了許多青年,在送別羅素的集會上聽取這個英國的思想家的臨別贈言。那時我還是一個沒有走進大學門口的學生,也坐在人群中間傾心靜聽。那晚羅素說了些什麼話,如今已經記不清,但是其中有幾句卻始終沒有忘記,而且現在越想越有意義了。他說,中國這樣大,人口這樣多,其中只要能有1000個真實努力工作的人,中國就會有辦法。現在,22年的歲月悠悠地過去了,當時參加過這個聚會的青年,如今多是40左右的壯年,分散在這廣大國土的許多地方,回想起來,不無一些傷感。但是中國之所以能夠有今日,大半還是多虧在這20年內不缺乏真實努力工作的人。我們只希望這些人的數目能夠增加。

1920年,羅素(前排右一)與中國學人的合影

我們不要讓那些變態的繁華區域的形形色色奪去我們的希望,那些不過是海水的泡沫,並接觸不到海內的深藏。我們應該相信在那些不顯著的地方,在不能蔽風雨的房屋裡,還有青年——縱使是極少數——用些簡陋的儀器一天不放鬆地工作著;在陋巷裡還有中年人,他們承襲著中國的好的方面的傳統,在貧乏中每天都滿足了社會對他提出的要求。他們工作而忍耐,我們對於他們應該信賴,而且必須信賴,如果我們不對於中國斷念。無視眼前的困難,只捕風捉影地談戰後問題,有些近乎痴人說夢,但真正為戰後作積極準備的,正是這些不顧時代的艱虞、在幽暗處努力的人們。他們絕不是躲避現實,而是忍受著現實為將來工作,在混飩中他們是一些澄清的藥粉,若是混飩能夠過去,他們心血的結晶就會化為人間的福利。到那時他們也許會在夜裡走出去,撫摩他們曾經工作的地方,像是「一個龐然的大物」。

寫於1943年

新媒體編輯:鄭周明

配圖:歷史資料、出版書影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魯迅眼中堅韌誠實的詩人翻譯家,他深信困境時最有效的是「工作而等待」 | 此刻夜讀》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魯迅首先是位翻譯家:從沒想過「永垂不朽」
    1936年10月19日,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家魯迅與世長辭。70年來,關於魯迅的談論從來沒有停止過。在一些人眼中,他嫉惡如仇,是旗手,是導師,是人道的標本,正義的光源;他還是「睚眥必報」的好鬥之徒,終其一生以「持矛把盾交鋒為樂」。
  • 魯迅文學獎遇尷尬:官員詩人走紅 翻譯少關注
    《長江商報》報導稱,魯迅文學獎詩歌終評委員會副主任雷抒雁表示,車延高獲獎不是靠「口水詩、隨意之作」。他進一步就網上的爭議說:「所以說作家平時寫作時要注意,偶爾的遊戲之作會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但其實寫一點也無所謂,只是那種淺顯直白的詩作是達不到魯迅文學獎評選標準的。」有評論指出,以這首詩來判斷車延高的詩歌水平,可能並不靠譜,他的公職身份也不能說明什麼。
  • 翻譯工作面臨職業困境
    翻譯這種需要譯者付出艱苦勞動,對人類文明進步具有舉足輕重意義的工作,為何一直處於社會邊緣的地位?翻譯職業的尷尬,譯者生存的窘迫,部分是由於人們對於翻譯職業的無知與忽視。(摘要)   坊間有種說法:平庸的譯者會毀了佳作,而優秀的翻譯家則會成就中等作品。
  • 革命詩人殷夫:不是翻譯家 勝似翻譯家
    殷夫(白莽)是一位革命詩人。1910年6月11日出生於浙江象山。1931年2月7日深夜被國民黨秘密殺害。犧牲時尚不足21歲。殷夫是位鐵骨錚錚的革命英雄,是「左聯五烈士」之一。魯迅先生在為「左聯五烈士」所作的悼文中悲憤地寫道:「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
  • 一個最想當詩人的翻譯家
    有一天,她電話過去卻是沒人接聽,我們都擔心了,我輾轉從上海翻譯家協會一位朋友那裡得知他生病住院了,也是想著馬上去看望他的,但我們那時似乎一直在忙,忙工作,忙搬家,忙亂的生活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等到終於商定哪一天去看他時,我們等到的卻是他去世的消息。以我印象中他身體的康健,這是萬萬沒想到的。我感受著人生無常和無可彌補的歉疚之餘,也感覺是虧欠了妻子。她多少次表達要去看望的意願啊,卻都讓我誤了。
  • 《馮至譯文全集》:被學者和詩人光芒掩蓋的德語文學翻譯家
    卷一收錄馮至先生翻譯的歌德、荷爾德林、海涅、尼採、格奧爾格、裡爾克、布萊希特等詩人之作及民歌。卷二收錄《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審美教育書簡》。前者是裡爾克在其三十歲左右時寫給一個青年詩人的書簡。後者是1793-1794年間席勒寫給丹麥奧古斯滕堡公爵的27封信。卷三為歌德長篇小說《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卷四收錄馮至翻譯的《歌德年譜》《哈爾茨山遊記》《遠方的歌聲》及集外譯文七篇。
  • 印象記·一個最想當詩人的翻譯家
    印象記·一個最想當詩人的翻譯家金羊網  作者:傅小平  2019-08-23 當我們找到錢老在上海西北郊的住所,當我終於開始所謂採訪,她卻一直是靜靜聆聽
  • 譯者|穆旦:作為詩人的翻譯家
    回溯中國新詩史,縱然許多詩人都曾從事過翻譯或是作為詩人翻譯家而存在,但穆旦的情況與他們並不相同:卞之琳最初是從譯詩開始,然後「寫新詩寄感」、譯詩與寫詩相得益彰,戴望舒成名後也是如此,在創作和翻譯上同時推進,而穆旦呢,在其早年全力投入創作,他是在三十多歲正當盛年的階段轉向翻譯的,而且不是作為與創作相伴隨的翻譯,是作為一個職業翻譯家開始了他的另一種生涯。
  • 魯獎翻譯家 趙振江 「不寫詩」的詩人用西語翻譯《紅樓夢》
    身為資深西語詩歌翻譯,在過去幾十年裡,趙振江將包括聶魯達等在內的西班牙語重要詩人詩作翻譯成中文,詞準意達,詩意盎然,讓很多國內詩人以及廣大文學讀者受益。他對語言的見解,也帶給很多詩人啟發。如果說,詩人使用語言,是在用語言的花朵部分工作,詩歌翻譯家琢磨語言,是在語言的根部工作。趙振江在詩歌的內部、根部浸潤之深,領悟之透,早就抵達一名優秀詩人的高級水準。
  • 魯迅主編《譯文》(影印)新書發布會 孫鬱:魯迅首先是個翻譯家
    1月23日,魯迅等主編的《譯文》雜誌在出版80周年之際,她的影印本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這是一個中國魯迅研究和中國翻譯史上值得紀念的重要日子。研討會由北京魯迅博物館和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共同主辦。發布會在中央編譯出版社召開,參加會議的有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長江學者孫鬱教授,中央編譯出版社總編輯劉明清,北京魯迅博物館常務副館長黃喬生,中央編譯出版社社長助理董巍、教育分社社長馮章、著名圖書策劃人鄧佔平、作家尚論聰等。二十多名魯迅愛好者也到會熱情參與。會上孫鬱教授說:「魯迅首先是個翻譯家,其次才是文學家。按如今的資料可以看到,魯迅翻譯的數量,大於其作品的數量。
  • 翻譯家查良錚,詩人穆旦
  • 原來豐子愷是中國漫畫之父 也是與魯迅「撞車」的翻譯家
    與魯迅「撞車」的翻譯豐子愷是鼎鼎有名的漫畫家,也是一位難得的翻譯家,精通日、英、俄三門外語。其中,英文、日文都是在日遊學的10個月中學習的。宋雪君笑言,「授課時,他就琢磨老師怎麼用英語把日文的意思說出來,就這樣去學日語。」豐子愷還先後翻譯了《苦悶的象徵》《藝術概論》《初戀》《獵人筆記》《源氏物語》等多篇外國小說。而在其翻譯第一本書,即廚川白村《苦悶的象徵》時,與魯迅發生了一次譯文「撞車」事件。當時,兩人在互不知情的情況下,幾乎同時翻譯出版了這本書。
  • 魯迅文學獎翻譯獎獲得者解讀詩歌翻譯:二度創作
    原標題  2018西昌邛海·「絲綢之路」國際詩歌周展開詩歌交流活動  一流的詩歌翻譯是「二度創作」  魯迅文學獎翻譯獎獲得者趙振江解讀詩歌翻譯的訣竅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西昌攝影報導  11月19日,參加2018西昌邛海·「絲綢之路」國際詩歌周的中外詩人們,深入到西昌多地進行詩歌交流及採風活動
  • 1961年,郭沫若因何翻譯魯迅的這首詩?與毛澤東的指示有關
    郭沫若、魯迅都是同一種語言寫作的高手,何用翻譯?也許,是翻譯成另一種語言吧?這兩位又都是通數國語言的翻譯家。不,不僅是翻譯成另一種語言,的的確確是同一種語言——漢語的翻譯。而且,這次翻譯還與另一位詩人、政治家的毛澤東的指示相關。
  • 翻譯家孟十還與魯迅通信多達32封 曾為魯迅抬棺
    1927年之後,孟十還前往蘇聯留學,苦攻俄語文學,由作家轉型為一名翻譯家。  作為翻譯家的同行  那麼,孟十還又是如何與魯迅結緣的呢?信中的內容不難看出,當時蘇俄文學大批湧入國內,翻譯者眾多,孟十還大概是想借翻譯《安娜·卡列尼娜》掙些稿酬,由於已有人捷足先登,這個想法被魯迅勸止。  還比如1935年1月17日的信中,魯迅告誡孟十還,「拉甫列涅夫的文章尚蒙欽刪,則法捷耶夫一定是通不過的。官威莫測,此後的如何選材,亦殊難言。我想,最穩當是譯較古之作。」
  • 德國詩人恩岑斯貝格獲「詩歌與人·國際詩歌獎」,他酷愛魯迅
    漢斯·馬格努斯·恩岑斯貝格(Hans Magnus Enzensberger)恩岑斯貝格於1929年11月11日出生於巴伐利亞小城考夫博伊倫,是戰後德國最重要的詩人、散文家、小說家、劇作家、翻譯家、出版家和政治評論家之一,著有《財狼的辯護詞》等十六部詩集,《無政府的短暫夏季》等長篇小說和中短篇小說。
  • 7年翻譯70萬字拉丁文 重慶大學李永毅教授斬獲魯迅文學翻譯獎
    重慶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李永毅獲魯迅文學翻譯獎 重慶大學供圖  七年翻譯70萬字拉丁文,將拉丁文翻譯成漢語,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這在國內尚屬首次。為此,重慶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李永毅也因此憑《賀拉斯詩全集:拉中對照詳註本》斬獲了去年的魯迅文學翻譯獎。如今,斬獲魯迅文學翻譯獎後,李永毅更忙了。
  • 上遊•夜雨丨回顧丨文學館路45號——記魯迅文學院首屆翻譯家班...
    那個班,就是魯院的首屆翻譯家班嘛!」北京有時風大,起風的時候,望著魯院滿地翻飛的金黃銀杏葉,我就禁不住想,是怎樣的一陣風,將這48片各不相同的樹葉,吹到了這個門牌號為朝陽區文學館路45號的地方,組成了魯院的首屆翻譯家班呢?魯迅文學院的首屆翻譯家班,也是魯院第三十五屆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因此它被稱為「魯35」。
  • 歐洲之窗 | 三稜鏡中:身為翻譯家的詩人
    實際上中世紀寫書人還包括第五類人,「用自己的字來逐一表達別人文字的人」,也即翻譯者。與今天看法迥異的是,中世紀譯者往往被看作是最接近現代「作者」的那類人,絕大多數中古盛期文學巨擘如但丁、薄伽丘、喬叟、高厄都曾將大量晚古或中古早期作品從拉丁文或宮廷官話譯入俗語。
  • ...是這樣的人:他是中國「漫畫之父」,也是與魯迅「撞車」的翻譯家
    與魯迅「撞車」的翻譯 豐子愷是鼎鼎有名的漫畫家,也是一位難得的翻譯家,精通日、英、俄三門外語。宋雪君笑言,「授課時,他就琢磨老師怎麼用英語把日文的意思說出來,就這樣去學日語。」 豐子愷還先後翻譯了《苦悶的象徵》《藝術概論》《初戀》《獵人筆記》《源氏物語》等多篇外國小說。而在其翻譯第一本書,即廚川白村《苦悶的象徵》時,與魯迅發生了一次譯文「撞車」事件。當時,兩人在互不知情的情況下,幾乎同時翻譯出版了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