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記·一個最想當詩人的翻譯家

2020-12-14 金羊網

印象記·一個最想當詩人的翻譯家

金羊網  作者:傅小平  2019-08-23

當我們找到錢老在上海西北郊的住所,當我終於開始所謂採訪,她卻一直是靜靜聆聽,並且很少插話。現在回想起來,我能感同身受她的...

翻譯家錢春綺

□傅小平

一晃,錢春綺先生過世都快十年了,當我終於要為他寫點文字,腦海裡浮現的第一句竟是: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敬意和歉意。

我明白,如果單只是把錢老當採訪對象,我是不夠冷靜了。而對於所謂採訪,我一向認為需要保持某種客觀性或間離感。錢老於我卻是例外。回想起來,這該是和我們當時尋訪他的情境有關。我說「我們」,是因為那次採訪,我是和妻子一起去的。她同去,倒不是說她聽聞過錢老的聲名,以她過目不忘書裡的某些字詞、意象和情境,卻總是記不住著譯者姓名的特性,她即使以前讀過錢老的譯作,也未必記得是他翻譯的。她同去,只有一個簡單的原因,錢老和她同為江蘇泰州人,而她那時來上海不久,想到在「他鄉」能見到老鄉,就不由「心嚮往之」。

然而當我們找到錢老在上海西北郊的住所,當我終於開始所謂採訪,她卻一直是靜靜聆聽,並且很少插話。當我們結束採訪回來路上,她也是很少說話,但我記得她感嘆了一句:多好的老人家,我們以後得常去看看他!我想我當時定然是說了好的,後來竟沒有做到,雖然每逢重要節日,她會打電話去問候,也不忘說下回我們要去拜訪他。有一天,她電話過去卻是沒人接聽,我們都擔心了,我輾轉從上海翻譯家協會一位朋友那裡得知他生病住院了,也是想著馬上去看望他的,但我們那時似乎一直在忙,忙工作,忙搬家,忙亂的生活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等到終於商定哪一天去看他時,我們等到的卻是他去世的消息。以我印象中他身體的康健,這是萬萬沒想到的。我感受著人生無常和無可彌補的歉疚之餘,也感覺是虧欠了妻子。她多少次表達要去看望的意願啊,卻都讓我誤了。

現在回想起來,我能感同身受她的聆聽,她的感嘆,還有她要去看望他的意願。她也並非只是顧念同鄉之情,而著實是受了錢老坦坦蕩蕩的真性情和他當時生活處境的感染。那時,錢老獨自住在一套兩居室內,房間布置在我記憶中有些零亂,舊書刊四處堆放著,靠窗的牆上掛著他兩年前過世的老伴的照片,還有她生前臨摹的油畫。但我環顧四周,都沒看到他掛的照片裡有他兒女的身影。在錢老後來的敘說裡,我們才知道,他大兒子遠在美國,小女兒定居香港,大女兒則生活在上海的另一端,在一個地鐵公司裡上班。說到這裡,他滿含無奈之情:「當時沒條件呀,她大學沒有考取。」我印象中,他說的時候眼眶潤溼了,像是沉浸在某種不可解脫的思緒裡,過了好一會兒才回過神來說:「趕上周末,她會過來看看我,平時往來也很寥寥。」我也是在這時才感到,錢老激情洋溢,笑聲朗朗,他的內心卻是孤寂的,而採訪到了尾聲,他打開《上海作家辭典》,書的末頁上寫滿了他抄錄的那兩年文化人士的離世信息,包括名字、去世時間和原由等,他摩挲著其中幾個名字,淡然地感嘆幾句……

我感受到這一切,卻沒能遂妻子所願,哪怕是再去看望一次,著實歉疚。而我的歉疚,還有一個我從未道出的緣由。我看到的錢老總讓我聯想到自己的父親。在我感覺裡,他們有著近似的形象:不高的個子、細小的眼睛、挺直的鼻梁、高高的顴骨、深陷的臉頰,還有寬展的下巴。更重要的是,他們在性情上是有相通之處的,他們骨子裡都有執拗和倔強的勁兒,卻沒有憤世嫉俗,一直到晚年都保持了一種天真之態。錢老眼神裡透出的那種善意,也是我經常能從父親身上感受到,並且深受觸動的。他們因為經歷艱難時世,並且不善人際周旋,一生中未必受到多少善待,卻也是堅強地承受著,並且充滿了包容和感恩之心的,他們給予世界以柔情,也渴望著被這世界溫柔以待。

在某種意義上,錢老可謂一代德語古典詩歌愛好者之父。我當年寫的稿子是這樣開頭的:「據說每個與詩歌結緣的人,他的思想都離不開歌德、席勒、海涅、尼採、波德萊爾等古典詩人的滋養;在漢語環境成長起來的詩人更是繞不開一個翻譯家的名字,他就是錢春綺。正是他的翻譯,為眾多詩歌愛好者打開了一片幽深、曠遠的天地;也正是他的翻譯,標示出了一個詩歌寫作者所難以企及的精神高度。」這樣的文字未免過於抒情,卻也是「概括」了錢老的主要翻譯成就。錢老精通英、法、德、日、俄5門外語,還在西班牙文、希臘文、拉丁文上下過大力氣。但他主要譯介成就集中在德語詩歌上,他翻譯的《浮士德》堪為譯詩範本。

而在錢老自己,他把詩歌翻譯當成是一生的愛好。他早年在上海中美醫院做皮膚科醫生,之後因為人事調動不得不轉入另一家醫院做自己不喜歡的五官科醫生,想換單位卻因人事糾葛未能實現,索性掛冠而去做起了專職翻譯。用他自己的話說,此後他失業三十餘年,除稿費外再也沒有其他收入。也就是說,翻譯其實是他大半生裡唯一的經濟來源。直到1995年,他被納入他戲稱為「也不是什麼人都能進去」的「翰林院」的上海文史館,他才多了一份每月1600元的「工資」。但錢老譯詩的初衷,卻不為別的,只是為了更好地去寫詩。他16歲時就寫了一部詩集。只可惜到了「文革」時期,他怕惹禍把很多詩歌本子燒掉了,所幸加上後來寫的,他也還有五六本。他倒從未在意要通過什麼途徑出詩集,並坦然道,重要的是你要認可自己,那樣即使你不寫詩也可以是一個詩人。我明白他想說的其實是,詩最重要的不是你寫不寫它,而是它有沒有浸潤在生活裡,流淌在血液裡,印刻在骨髓裡。不過恰好我採訪他的2009年,上海作協要為他編一部個人文集,他也就想到出一本,也算了了他平生「最想當一個詩人」的心願。

事實上,錢老骨子裡就是一個詩人。他的翻譯理念是詩人式的,歸結起來就一句話,要讓譯文變得形神兼備,既要傳形,又要傳神,不可偏廢。而他的語言表達也是詩人式的。他那時談到他搬離在南京路上住了五十多年的老家是怎樣難過:「我獨自在空蕩蕩的地板上擺張破席睡了一夜,次日才依依不捨地含淚告別。」他又是怎樣想念和感激與他風雨同舟五十餘載的老伴:「我一直把她的骨灰盒留在身邊,等我有一天過去了,化成灰了,就把我的骨灰放在她的骨灰盒裡。」錢老譯詩、寫詩,以一個真正的詩人的方式度過自己的一生,該是感到快慰的吧。

編輯:空明

相關焦點

  • 一個最想當詩人的翻譯家
    我想我當時定然是說了好的,後來竟沒有做到,雖然每逢重要節日,她會打電話去問候,也不忘說下回我們要去拜訪他。有一天,她電話過去卻是沒人接聽,我們都擔心了,我輾轉從上海翻譯家協會一位朋友那裡得知他生病住院了,也是想著馬上去看望他的,但我們那時似乎一直在忙,忙工作,忙搬家,忙亂的生活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等到終於商定哪一天去看他時,我們等到的卻是他去世的消息。以我印象中他身體的康健,這是萬萬沒想到的。
  • 譯者|穆旦:作為詩人的翻譯家
    回溯中國新詩史,縱然許多詩人都曾從事過翻譯或是作為詩人翻譯家而存在,但穆旦的情況與他們並不相同:卞之琳最初是從譯詩開始,然後「寫新詩寄感」、譯詩與寫詩相得益彰,戴望舒成名後也是如此,在創作和翻譯上同時推進,而穆旦呢,在其早年全力投入創作,他是在三十多歲正當盛年的階段轉向翻譯的,而且不是作為與創作相伴隨的翻譯,是作為一個職業翻譯家開始了他的另一種生涯。
  • 魯獎翻譯家 趙振江 「不寫詩」的詩人用西語翻譯《紅樓夢》
    身為資深西語詩歌翻譯,在過去幾十年裡,趙振江將包括聶魯達等在內的西班牙語重要詩人詩作翻譯成中文,詞準意達,詩意盎然,讓很多國內詩人以及廣大文學讀者受益。他對語言的見解,也帶給很多詩人啟發。如果說,詩人使用語言,是在用語言的花朵部分工作,詩歌翻譯家琢磨語言,是在語言的根部工作。趙振江在詩歌的內部、根部浸潤之深,領悟之透,早就抵達一名優秀詩人的高級水準。
  • 革命詩人殷夫:不是翻譯家 勝似翻譯家
    殷夫(白莽)是一位革命詩人。1910年6月11日出生於浙江象山。1931年2月7日深夜被國民黨秘密殺害。犧牲時尚不足21歲。殷夫是位鐵骨錚錚的革命英雄,是「左聯五烈士」之一。魯迅先生在為「左聯五烈士」所作的悼文中悲憤地寫道:「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
  • 翻譯家查良錚,詩人穆旦
  • 魯迅眼中堅韌的詩人翻譯家,深信困境時最有效的是工作而等待
    唯獨對一位年輕人,魯迅顯示出格外的青睞,不僅盛讚他是「中國最傑出的抒情詩人」,對他所在的社團也不吝褒揚:淺草社的季刊「每一期都顯示著努力」,「將真和美歌唱給寂寞的人們」;沉鍾社則是「中國的最堅韌,最誠實,掙扎得最久的團體」。這個少負盛名的年輕人,就是馮至。
  • 《馮至譯文全集》:被學者和詩人光芒掩蓋的德語文學翻譯家
    卷一收錄馮至先生翻譯的歌德、荷爾德林、海涅、尼採、格奧爾格、裡爾克、布萊希特等詩人之作及民歌。卷二收錄《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審美教育書簡》。前者是裡爾克在其三十歲左右時寫給一個青年詩人的書簡。後者是1793-1794年間席勒寫給丹麥奧古斯滕堡公爵的27封信。卷三為歌德長篇小說《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卷四收錄馮至翻譯的《歌德年譜》《哈爾茨山遊記》《遠方的歌聲》及集外譯文七篇。
  • 「我愛詩歌」,小詩人、小翻譯家寫出心聲
    「簡單是最深刻的複雜」,這句話用來形容詩歌再貼切不過。10月12日下午,由上海九久讀書人文化實業有限公司聯合人民文學出版社和上海翻譯家協會共同舉辦的「我愛詩歌——99小詩人、小翻譯家評選活動」正式啟動。
  • 詩人屠岸的三個背影——文壇追憶詩人、翻譯家、出版家屠岸
    光明日報記者 付小悅    一位將真善美長留人間的詩人、翻譯家。  一位提倡編輯學者化的出版家。  一位儒雅謙和、正直善良的君子。  12月16日,著名詩人、翻譯家、出版家、人民文學出版社原總編輯屠岸在京逝世,享年94歲。消息傳來,眾多文學界、出版界人士紛紛遙望屠岸遠去的三個背影,追思屠岸的詩文、事業與人品。
  • 歐洲之窗 | 三稜鏡中:身為翻譯家的詩人
    實際上中世紀寫書人還包括第五類人,「用自己的字來逐一表達別人文字的人」,也即翻譯者。與今天看法迥異的是,中世紀譯者往往被看作是最接近現代「作者」的那類人,絕大多數中古盛期文學巨擘如但丁、薄伽丘、喬叟、高厄都曾將大量晚古或中古早期作品從拉丁文或宮廷官話譯入俗語。
  • 詩人、翻譯家王家新:我為什麼推崇杜甫?為詩歌尋找更為可靠的尺度
    來自北京的中國人大教授、詩人、詩歌翻譯家王家新坦承,參加這次中國詩歌節,主要是為杜甫而來。這次詩歌節是在成都和重慶舉辦,不僅能去杜甫的草堂而且可以去奉節看看。因為「杜甫晚期在奉節有一個詩歌寫作的巔峰。我30多年前曾經去過奉節,這次很想再去看看」。王家新是詩人,也是詩歌翻譯家。
  • 黃燦然 一條道走到黑的詩人翻譯家
    黃燦然,詩人、翻譯家。1963年生,福建泉州人,1978年移居香港。著有詩選集《遊泳池畔的冥想》《我的靈魂》等;譯有《裡爾克詩選》《新千年文學備忘錄》《內心活動》《如何讀,為什麼讀》等。譯作布羅茨基隨筆集《小於一》是新京報2014年致敬譯作。「阿巴斯始終充滿了擁有獨特觀察之眼的詩人對於世界特有的專注凝視和細緻觀察。」
  • 夜半三更想家了,一個瀟瀟秋雨夜,明代詩人寫出最詩意的思鄉詩
    正是因為他們一輩子羈旅他鄉、到處漂泊,才能對故鄉懷有如此深切的情感;正是因為他們懷揣夢想尋找詩和遠方,才會在奮鬥之餘面對疲憊的心靈、夜半三更忽然驚醒的時候,才懂得什麼叫做想家。家是安靜的,家也是溫暖的。所有在外漂泊的人思念家鄉,都是因為他們的旅途坎坷,都是因為他們的夢想破碎,都是因為他們的路途遙遠。
  • 知名詩人、翻譯家樹才幾年來為近七千學生上詩歌課
    知名詩人、翻譯家樹才幾年來為近七千學生上詩歌課  教孩子們寫詩,他的心暖了  本報記者 路豔霞  「一棵樹不是詩,但它在風中抖動樹葉瑟瑟作響的時候,或者秋風一吹黃葉紛紛飄落的時候,這就是詩。詩就是靈動的東西、鮮活的東西,是你能感覺到它的生命存在的東西。」這是詩人、翻譯家樹才給孩子們上詩歌課的瞬間。
  • 「德語翻譯家」張玉書,最懂茨威格的人走了
    受訪者供圖文| 新京報記者 李一凡 實習生曹夢怡編輯 | 程磊 校對 | 楊許麗本文約2697字,閱讀全文約需5分鐘1月5日13時57分,在昏迷數日後,翻譯家張玉書還是走了。心電圖變成一條直線,「嗶」聲持續良久。然而這位被譽為「最懂茨威格」的老人留下的精神財富卻持久迴響。
  • 「德語翻譯家」張玉書 最懂茨威格的人走了
    1月5日13時57分,在昏迷數日後,翻譯家張玉書還是走了。心電圖變成一條直線,「嗶」聲持續良久。然而這位被譽為「最懂茨威格」的老人留下的精神財富卻持久迴響。但最為人所熟知的,是他用畢生,帶領無數中國讀者,走進了一位猶太文豪的精神世界。在北大西語系任教前後,張玉書翻譯了大量茨威格作品,《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人類群星閃耀時》《昨日世界》……他以精妙雋永的「譯筆」,深受廣大讀者喜愛,也因此,被中國翻譯協會授予了「資深翻譯家」的稱號。
  • 致敬「德語翻譯家」張玉書 最懂茨威格的人走了
    1月5日13時57分,在昏迷數日後,翻譯家張玉書還是走了。  心電圖變成一條直線,「嗶」聲持續良久。然而這位被譽為「最懂茨威格」的老人留下的精神財富卻持久迴響。  1月6日,人民文學出版社發文稱,「他為我們打開德語文學世界的一扇窗,翻譯大量海涅、茨威格等作家的作品,他的去世是中國文學翻譯界的重大損失。」
  • 「新九葉詩人」齊聚,暢談刻骨銘心的翻譯與創作
    而《新九葉集》是詩人、譯者駱家和金重以中國新詩和當代西方現代詩為大背景,在曾求學於北京外國語大學、堅持詩文創作兼翻譯工作的諸位詩友中細篩出九家,精心編選其作品、並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詩文集。該詩集日前首發。「新九葉詩人」的一個突出的特徵,就是他們每個人都既是詩歌的創作者,也是詩歌的翻譯者。
  • 上遊•夜雨丨回顧丨文學館路45號——記魯迅文學院首屆翻譯家班...
    文學館路45號 ——記魯迅文學院首屆翻譯家班宇舒 轉眼就是12月,飯桌上陣陣大笑之後,不時會有人感傷,說,「還有20天了」,「還有17天了」,..那個班,就是魯院的首屆翻譯家班嘛!」北京有時風大,起風的時候,望著魯院滿地翻飛的金黃銀杏葉,我就禁不住想,是怎樣的一陣風,將這48片各不相同的樹葉,吹到了這個門牌號為朝陽區文學館路45號的地方,組成了魯院的首屆翻譯家班呢?魯迅文學院的首屆翻譯家班,也是魯院第三十五屆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因此它被稱為「魯35」。
  • 「新九葉詩人」北京聚首 暢談詩歌的創作與翻譯
    《新九葉集》是詩人、譯者駱家和金重以中國新詩和當代西方現代詩為大背景,在曾求學於北京外國語大學、堅持詩文創作兼翻譯工作的諸位詩友中細篩出9家,精心編選其作品、並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詩文集。11月30日,《新九葉集》九位詩人中的6位齊聚北京SKP RENDEZVOUS書店,他們與特邀嘉賓莫非、汪劍釗、薛慶國共同探討詩歌翻譯、創作與分享的多種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