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翻譯家王家新:我為什麼推崇杜甫?為詩歌尋找更為可靠的尺度

2020-12-25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實習生 葉志虎

11月3日,參加第六屆中國詩歌節的詩人們,深入成都多個點位進行採風。在成都的採風行程完成後,詩人們還將前往重慶,在奉節、北碚等地領略巴國詩意。

來自北京的中國人大教授、詩人、詩歌翻譯家王家新坦承,參加這次中國詩歌節,主要是為杜甫而來。這次詩歌節是在成都和重慶舉辦,不僅能去杜甫的草堂而且可以去奉節看看。因為「杜甫晚期在奉節有一個詩歌寫作的巔峰。我30多年前曾經去過奉節,這次很想再去看看」。

王家新是詩人,也是詩歌翻譯家。他翻譯過曼德爾施塔姆、阿赫瑪託娃、茨維塔耶娃、保羅·策蘭、洛爾迦等詩人的詩。王家新說,其實中國詩歌傳統,作為一種文化基因,一直在他身上,以隱秘的形式,參與對他的詩歌塑造。「我們和傳統的關係,並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繼承關係。杜甫是一個佔據核心位置的詩人。1998年,我在德國的時候,曾經寫過一組詩叫《古堡札記》,那時候我翻譯的詩有杜甫、裡爾克等。看起來似乎混合,但對我來講是很自然的。」

王家新說,就像多多所說,這代人生活在兩排樹之間,「自現代社會以來,任何一個詩人,包括中國詩人都生活在兩排樹之間,有多種語言文化的相互交匯對話,甚至衝突等。我們也註定在這一個更廣闊的跨語言文化的世界的語境下寫作,在整個人類文明更大的背景下寫作,這是我們這一代文化人的命運或者說位置……一個有創造力的詩人,總會以人們意料不到的方式來刷新變革和擴展傳統。這是我的一個理解。」

2020年春天,疫情嚴重的時日,BBC播了專題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引發一陣「中國杜甫熱」。王家新說,作為杜甫的讀者,他對這個紀錄片有很多不滿足,「畢竟紀錄片所能展示的視角也非常有限,它不可能完全展現杜甫的全部。」

在片中,來自英國的著名演員伊恩麥克萊恩,對杜甫詩歌英文版的朗誦,讓王家新讚嘆不已,「太好了,真摯、自然、克制,一剎那,我真感到杜甫精神在他身上復活了。我聽了好幾遍,流下了眼淚。」

王家新感慨說,作為中國詩人是有幸的,「有幸有了杜甫這樣的前輩,是一個偉大的榜樣,偉大的參照。寫一首好詩是幸福的,讀到一首好詩更幸福,找到一位吸引你終生去閱讀的詩人,那更是一生幸運所在。杜甫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值得終生閱讀的詩人。」

為什麼會如此推崇杜甫?王家新說,「就是針對1980年代中國當代詩歌那種青春的抒情還有先鋒的實驗,我想借著對杜甫的推崇把時間和歷史的緯度引入當下的詩學探討中,為我們詩歌尋找一種更為可靠和永久的尺度。」

閱讀杜詩,讓王家新感受深刻的還有,「杜甫的詩是真實的、可信賴的,能提供真實可靠的力量。不像有些天才詩人,寫得好倒是好,可是有時候讓你禁不住懷疑:這是他寫的嗎?我是有榜樣的,杜甫就是我的榜樣。」

相關焦點

  • 詩人王家新:時過百年,洛爾加依然召喚我去翻譯他
    費德裡科·加西亞·洛爾迦今年是詩人蒙難八十年周年紀念,詩人、翻譯家、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家新從洛爾迦一生創作的詩歌中,甄選出120餘首不同時期的代表性長短詩和一部詩劇,並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於近日出版為《死於黎明——洛爾迦詩選》。
  • 詩人王家新和多多談保羅·策蘭:不可能用信達雅來翻譯策蘭
    11月10日下午,首屆莫幹山國際詩歌節之「詩歌與翻譯:遊子國際化」論壇今在同濟大學舉行。在論壇上,詩人王家新和多多就保羅·策蘭與現當代詩歌進行了對談。到了1991年秋天的一個夜裡,「晚上我無法入睡,腦子裡全是策蘭,而且我當時非常喜歡,策蘭的詩給我更刺激、更強烈、更尖銳的感覺,我一口氣翻譯了二十多首詩。」一個詩人為什麼放下一切去翻譯另一個人詩人的詩?在王家新看來,就是因為生命的召喚,生命的難以忘懷。「你讀了他,就揮之不去。
  • ...講壇開講《重新開始的詩——美國當代詩人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翻譯》
    、詩論家、譯者、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家新在遂寧船山體育館席殊書屋開講題為《重新開始的詩——美國當代詩人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翻譯》講座。  講座上,王家新教授從中國古詩中的《詩經》《唐詩》等,以及歷史上著名詩人孔子、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等傑出佳作,深受國外學者和讀者的喜歡,若直譯達不到原詩意境美的本身,所以須結合本國語言在原詩上要再次進行的藝術加工
  • 王家新在讀 |除「忠實」之外,翻譯得富有創造性
    近幾十年的漢語詩歌,經歷可謂波瀾起伏,從「詩歌熱」到漸至冷卻,其中還有各種寫作上的論爭,在這些歷程中,王家新持續活躍在詩壇。在長年的寫作中,他的寫作風格並非沒有變化,但對現實(時代)的關懷,對精神世界的審視,從未改變。除了寫詩,譯詩也是王家新的重要工作。詩人譯詩似乎是一個自然而然的事。
  • 杜甫詩歌的當下「喚醒」
    可是進入1990年代後,情況卻悄然發生了變化,即和向西方詩歌大師們學習並行不悖,古典詩人杜甫在新詩場域中倍受推崇,他被熱愛的程度甚至遠超李白。詩人們紛紛將其作為書寫資源,肖開愚、周瑟瑟分別用長詩、組詩《向杜甫致敬》,黃燦然、梁曉明、廖偉棠、西川等不約而同地以《杜甫》為題,與之做跨時空的精神對話,至於通過文本鑲嵌或題材選擇的方式書寫杜甫的作者、作品更難以計數。
  • 知名詩人、翻譯家樹才幾年來為近七千學生上詩歌課
    知名詩人、翻譯家樹才幾年來為近七千學生上詩歌課  教孩子們寫詩,他的心暖了  本報記者 路豔霞  「一棵樹不是詩,但它在風中抖動樹葉瑟瑟作響的時候,或者秋風一吹黃葉紛紛飄落的時候,這就是詩。詩就是靈動的東西、鮮活的東西,是你能感覺到它的生命存在的東西。」這是詩人、翻譯家樹才給孩子們上詩歌課的瞬間。
  • 卡夫卡與杜甫:「文學之家」的預感與回憶
    「卡夫卡與杜甫」這個話題,從學術史角度來看,雖然並不是由我國詩人王家新先生首次提出,但我們的回顧,仍不妨從他作為詩人/作家的一個敏銳「預感」開始。2011年4月6日的《中華讀書報》第17版《國際文化專刊·「東海西海」欄目》用整版推出了一篇對談(嘉賓:漢樂逸、王家新),正標題就是談話主角之一王家新寫於1997年的詩句:「為了杜甫你還必須是卡夫卡。」
  • 「洛爾迦一經翻譯便得到更新」
    他把安達盧西亞民間抒情謠曲的韻律、現代詩歌的技藝和超現實主義的想像力完美地結合起來,被視為西班牙「二七年一代」詩人的傑出代表。今年是詩人蒙難八十年周年紀念,詩人、翻譯家、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家新從洛爾迦一生創作的詩歌中,甄選出120餘首不同時期的代表性長短詩和一部詩劇,並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於近日出版為《死於黎明——洛爾迦詩選》。
  • 從「甘道夫」朗誦杜甫詩作,看中國古詩是如何被翻譯的
    歷史家洪業談到自己的翻譯原則時說:「我要說明我所認為詩人想要表達的意思,這既要對照文本,也要參考歷史語境……我只試圖傳達杜甫的思想和精神,減少對形式的關注。」在翻譯中,照顧目的語的詩學系統,中國古典詩歌在西方的譯文大多採用自由詩的形式,在《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紀錄片中選取的杜詩譯作無論是注重神韻傳達的描述性詩作,還是敘述性強、用典較少的詩作,基本上都選用一種平淡穩妥的翻譯,同時照顧詩歌的意蘊和氛圍挑選合適的詞語,比如《月夜》的譯作就輕盈溫和,《壯遊》中的選詞則激昂頓挫。
  • 桂冠詩人哈斯:跟中國一樣,詩集在美國賣得也不好
    他讀過龐德翻譯的李白、杜甫、白居易,也對北島、顧城、多多知之甚詳,他翻開他的筆記本,上面寫著不少中國詩人名字的拼音。羅伯特·哈斯。  胡桑 圖        8月13日上午9點半,作為2014上海書展國際文學周的主要嘉賓之一,羅伯特·哈斯準時出現在了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面前。
  • 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詩歌對新詩的啟示
    詩與好詩  正大與細小載道與言志真實與時代繼承與創新格律與自由實驗與分寸感  新世紀初,詩人王家新曾說,「這時再回過頭來重讀杜甫、李商隱這樣的中國古典詩人,我也再一次感到二十世紀的無知、輕狂和野蠻。
  • 張棗譯詩:這一天會來臨,詩歌一如天堂
    張桃洲:張棗長期生活在國外,我其實一直有一個疑惑,比如說他著名的「跟刺蝟對話」,「跟」這個字我印象一直非常深,我說他為什麼用這個字?「跟」字為臺灣用法,一般我們說「與」什麼什麼對話,或者「和」什麼什麼對話。
  • 保羅·策蘭:我把你歸還給你,那是雪白的安慰|純粹閱讀
    在他的詩中,無盡深淵的灰燼與喑啞之音,靈魂淬礪的穿越與逼問,每每令人驚異,並為我們展現出何謂「後奧斯維辛的美學尺度」。《罌粟與記憶》之後的詩集《從門檻到門檻》(1955),詩人「躺在直立屍體的陰影間」(《揮動斧頭》),他要更為堅決地去除庸飾的詩意化,在詞語迸裂的黑暗縫隙中「把這種存在帶入語言,被現實壓迫並尋找著這現實」(《不萊梅文學獎獲獎致辭》)。
  • BBC推出專題紀錄片,豪華陣容推介詩人杜甫
    圖 / 豆瓣伊恩·麥克萊恩因出演《指環王》中的「甘道夫」而被廣大觀眾所熟悉,但他成名於話劇舞臺,出演過多部莎翁劇作,莎翁迷也非常推崇他朗誦莎翁劇臺詞的聲線功底。在紀錄片中,他出鏡朗誦了十餘首杜甫詩歌代表作。
  • 根據英譯本翻譯俄詩歌? 阿赫瑪託娃詩選受質疑
    該詩集根據英文版翻譯而成,這遭到一些讀者的質疑:由英文翻譯的阿赫瑪託娃詩歌能保證準確嗎?昨日,伊沙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世界上著名的非英語寫作詩人都有相當不錯的英譯本,自己需要做的就是在將英文翻譯成中文的過程中,保證準確、優美。  《我知道怎樣去愛》由伊沙及其妻子老G共同翻譯而成,囊括了阿赫瑪託娃幾乎一生的詩歌創作。
  • 「我愛詩歌」,小詩人、小翻譯家寫出心聲
    「簡單是最深刻的複雜」,這句話用來形容詩歌再貼切不過。10月12日下午,由上海九久讀書人文化實業有限公司聯合人民文學出版社和上海翻譯家協會共同舉辦的「我愛詩歌——99小詩人、小翻譯家評選活動」正式啟動。
  • 翻譯家查良錚,詩人穆旦
  • 唐代三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為什麼都不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文化雜感文|褚延鋒李白、杜甫、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三大詩人,他們取得的詩歌成就是我國古代不可逾越的高峰。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尊崇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他的代表作作《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合稱「三吏」、「三別」,是千古傳送的名篇,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杜甫的詩反映了唐朝由盛轉衰的社會現實。
  • 2020年詩歌:「偉大的聲音常常從心底升起」
    4月4日春寒之夜,我讀到了湖北詩人哨兵寫於全國公祭日當天的詩作《清明公祭,聞警報誌哀兼與殘荷論杜甫》。當讀到「我越老//山河就越像杜甫,每一爿敗葉/都是殘骸,每一根枯梗//都是遺骨。而公祭警報/一聲緊過一聲,一片殘荷//坐湖,就是一群杜甫/圍著各自的暮年,遙跪//一樣的長安亂」,我的內心霎時被無形之手攫住,為之震撼並感受到了同樣的陣痛與割裂。
  • 第三屆成都國際詩歌周拉開大幕 天府之國迎來世界多國優秀詩人
    英國詩人、詩歌翻譯家曾將四川詩人的詩作翻譯到英語世界  與眾多首次訪蓉的外國詩人不同的是,對英國詩人、詩歌翻譯家白潔蓮而言,她此行更像是「回家」。「成都可算是我的第二故鄉,這次很高興有機會回到成都。」2004到2016年,白潔蓮因文化交流的工作在成都生活了12年,「就在桐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