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壇開講《重新開始的詩——美國當代詩人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翻譯》

2021-01-10 網易

2020-11-19 16:20:22 來源: 四川民生報導

舉報

  四川民生報導網訊 (劉德君 遂寧報導)2020年11月18日晚中國當代詩人、詩論家、譯者、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家新在遂寧船山體育館席殊書屋開講題為重新開始的詩——美國當代詩人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翻譯講座該活動由遂寧市文旅局主辦,遂寧市圖書館、市圖書學會承辦,遂寧市閔山文化傳播協辦,來自川職院、錦華幼兒園教師、學生和眾多文學愛好者、詩人、作家等50餘人到現場參加。

  

  講座上,王家新教授從中國古詩中的《詩經》《唐詩》等,以及歷史上著名詩人孔子、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等傑出佳作,深受國外學者和讀者的喜歡,若直譯達不到原詩意境美的本身,所以須結合本國語言在原詩上要再次進行的藝術加工,王教授生動的講授為遂寧帶來一場文化的大餐。

  

  

  

  王家新,中國當代詩人、詩論家、譯者、中國人民大學教授,1957年生於湖北,1974年高中畢業後下放勞動,「文革」結束後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畢業後任教師、編輯等職,1992—1994年間在英國等國旅居,回國後任教於北京教育學院,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著有詩集:《樓梯》《紀念》《遊動懸崖》《王家新的詩》《未完成的詩》,詩論隨筆集:《人與世界的相遇》《夜鶯在它自己的時代》《沒有英雄的詩》《坐矮板凳的天使》《取道斯德哥爾摩》《為鳳凰找尋棲所:現代詩歌論集》,翻譯集:《保羅·策蘭詩文選》(合譯)。即將出版的詩論隨筆集有《雪的款待》。王家新的詩歌創作和詩學隨筆文字均受到廣泛注重,被視為「朦朧詩」後最重要的詩人之一和當代最有影響的詩人評論家之一。作品被選入多種中國現當代詩選和中學、大學教材中,並被譯成多種文字;曾多次應邀參加歐美和日本一些國家的國際詩歌節,並應邀在國外一些大學講學、朗誦、作駐校詩人。2009年獲首屆「中國當代文學學院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艾略特·溫伯格談中國詩的翻譯
    溫伯格:因為當代中文寫作已經有不少出版社在做,我從一開始就決定將這個系列限定在中國古典文學(大致上定在1900年以前的文學),包括古典文學的翻譯和西方學者對中國古典的研究。還有一個條件當然就是這書得絕版了。中國讀者往往會假設西方人對中國一無所知,其實中國古代文學在英語世界出版非常多,而且相當受歡迎。
  • 《新譯外國詩人20家》:呈現當代世界詩歌最新圖景
    「一百年來,漢語新詩的發展與外國詩歌及其翻譯的影響密不可分,但雙方的互動也始終存在不對等的問題。隨著中國當代文學的崛起,當代漢語詩歌期待在更廣闊的語境中發聲,同世界文學達成愈加豐富的交流與對話。」李少君說道。鑑於此,《詩刊》抓住網絡全球化進程,推動當代新詩參與世界詩歌的共同發展。
  • 讓當代詩歌走出國門——漢俄對照《當代詩讀本》出版
    2020年2月,由我國著名俄語翻譯家、南開大學教授谷羽先生與俄羅斯鮑裡斯·梅謝裡雅科夫、阿列克謝·菲裡莫諾夫、謝爾蓋·託羅普採夫、烏克蘭漢學家娜塔莉婭·切爾內什幾位翻譯家、詩人、學者共同合作,漢俄對照詩集《當代詩讀本》(三冊)由天津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
  • 中國當代詩歌如何進入世界寫作「現場」
    本文通過採訪4位當代詩人詩歌的海外推廣經驗,分析中國當代詩歌的對外傳播現狀,並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議:中國當代詩歌由於受內容、渠道、受眾、市場等限制,比其他文學類作品走出去難度更大,其對外推廣除了遵循一般的傳播規律外,關鍵要選取適合受眾需求和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傳播內容,高度重視詩歌翻譯質量,並藉助多種渠道進行本土化傳播,推動一批兼具民族性、藝術性和可讀性的中國當代詩歌走向國際,讓海外讀者更好感受中國文學的魅力
  • 周日午後赴橘洲講壇之約 與彭玉平教授一起走進唐代詩人的朋友圈
    (7月19日下午,長沙圖書館特邀《百家講壇》名師、中山大學中文系系主任彭玉平教授做客橘洲講壇,為大家開講《唐詩與故人》。)(講壇現場,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學科帶頭人楊雨正在精心聆聽與思考。)
  • 女詩人蘇菲:從朗誦開始進入詩歌天地(圖)
    蘇菲的翻譯作品。  【書房主人】蘇菲(Sophy Chen)  中國當代女詩人、翻譯家。英文名Sophy Chen,本名陳麗華。  現為國際詩歌翻譯研究中心研究員、混語版《世界詩人》季刊客座副總編、中國翻譯協會會員。1989年開始漢語詩歌寫作,2004年開始英文詩歌寫作,並在各大報刊發表英漢雙語詩歌和英漢雙語詩歌翻譯作品。曾參與漢英讀本《中國新詩300首(1917—2012)》部分作品的英譯及全書的英文校對。審譯純英文版《世界詩歌年鑑2013》。
  • 譯言||翻譯與傳播:中國新詩在英語世界(2)
    他自2013年起開始翻譯中國四川詩人啞石的作品,據稱2017年以「完美的平衡與潤色」能力,有望重塑啞石難以模仿的獨特聲音,成功地獲得美國筆會海姆翻譯基金的資助。 凌靜怡英譯翟永明《更衣室》(2012)書影
  • 譯見||翻譯與傳播:中國新詩在英語世界(1)
    本文轉自:詩歌翻譯十年前,筆者在編選《中西詩歌翻譯百年論集》(2007)時,發現中國詩歌在英語世界的翻譯與傳播已歷經幾個世紀,但重心無疑落在中國古典詩歌
  • 艾略特談中國詩:曾經「邊緣」的會變成「中心」
    溫伯格:因為當代中文寫作已經有不少出版社在做,我從一開始就決定將這個系列限定在中國古典文學(大致上定在1900年以前的文學),包括古典文學的翻譯和西方學者對中國古典的研究。還有一個條件當然就是這書得絕版了。中國讀者往往會假設西方人對中國一無所知,其實中國古代文學在英語世界出版非常多,而且相當受歡迎。
  • 《華夏集》:中國古典詩歌在英語世界的「涅槃重生」
    1915年,美國著名詩人埃茲拉·龐德(Ezra Pound,1885—1972)翻譯了一本名為《華夏集》(Cathay)的中國古典詩歌文集。這本詩集出版以後,在英語世界引起了極大反響。「它的出版立刻在英美詩壇掀起了翻譯中國古詩的熱潮,甚至它使中國古詩一度淹沒了英美詩壇」。
  • 中國當代詩歌走出去步履維艱 翻譯報酬低難留人才
    為推動中國當代詩歌在各語種中的翻譯與傳播,由北京語言大學中國文化對外翻譯與傳播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詩歌對外翻譯與傳播高層論壇日前在京舉辦。來自13個國家的數十位詩歌界人士齊聚一堂,共話中國當代詩歌的翻譯與傳播之道。  中國當代詩歌國外傳播不容樂觀  相較於中國當代小說、散文等文學類型,中國當代詩歌在海外的傳播情況並不樂觀。
  • 顧愛玲:從詩歌出發走進中國故事
    2007年,顧愛玲認識了中國年輕的詩人王敖,他在耶魯大學讀博士。王敖發現顧愛玲對中國詩歌很感興趣,但同時他又發現她所了解的中國詩歌作品集中在古典作品上。他對顧愛玲說:「你為什麼不嘗試翻譯當代詩歌?」  「王敖這個提議很好,但是我那時候不敢翻譯當代詩歌。古詩雖然晦澀難懂,但是有註解。當代詩歌沒有解釋,我怎麼了解作者的意思? 他就對我說,那我們合作吧。
  • 推動當代詩歌發展 2020國際詩酒文化大會成功舉辦世界詩歌譯介圓桌會
    新文化運動以來,尤其是五四以來,中國翻譯的發展促進了當代詩歌的發展,對中國當代詩歌的構建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未來我們將進一步加大和整個世界的國際文化交流,通過詩歌翻譯的繁榮與發展更好地推動中國當代詩歌發展。
  • 宇文所安:為中國古典詩歌而生的美國人
    (圖:宇文所安)宇文所安,美國著名漢學家,現任教於哈佛大學東亞系、比較文學系,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典詩歌,是唐詩研究領域首屈一指的美國學者。中國唐朝詩人的憂鬱吟唱,成為少年宇文痴迷唐詩和中國古典文學的機緣。自此他欲罷不能,沉迷期間。宇文所安身為物理學家的父親,曾一度擔心他對遙遠而陌生的中國古典詩歌的嗜好,會讓他將來餓肚皮。宇文所安曾自嘲說,自己後來竟能夠自食其力,「實屬僥倖」。後來,他進入耶魯大學東亞系學習。1972年,26歲時以論文《韓愈與孟郊的詩》獲文學博士學位。1972—1982年任教於耶魯大學。
  • 翻譯詩歌與百年中國新詩-新華網
    正如美國新詩運動勝利的重要標誌,在於成功地翻譯了中國詩歌,中國新詩的開創者——五四新詩人們所謂的新詩形式,則大都是以優秀的譯詩為藍本建構起來的。譯詩在百年中國新詩發展歷程中,帶給新詩的潛隱力量,在不同的詩人那裡有著各自的發揮。
  • 美國一詩人翻譯李白情詩,被列入美國教材,美國人稱是一首好詩
    然而美國一詩人翻譯李白情詩,用不同於漢語的洋文,贏得了美國人的稱讚,美國人稱是一首好詩,甚至還被列入美國教材,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李白詩歌的意境眾多周知,詩的意境代表這首詩的感情基調和文學層次。而每個詩人也都有自己所擅長之處,比如在唐朝詩歌繁榮的朝代,孟浩然就擅長五絕,王昌齡也對七絕有所成就。
  • 美國著名詩人翻譯李白情詩,入選美國課本,留學生:差距一目了然
    豪邁奔放、清新飄逸,在李白的詩歌中很容易便能感受到,比如說將進酒,開篇兩句就像是夾著風海雨迎著讀者撲面而來。 他還寫過許多反映婦女生活的作品,比如說這一首,曾被美國詩人翻譯,還入選了美國教材。不過看完原版再去看他翻譯的版本,就會發現翻譯後的完全失去了靈魂。先來說說詩歌原文,這組詩名叫《長幹行二首》,一共是兩首組成。
  • 臺灣詩人楊牧去世:他是在古典與現代之間出入自如的「詩騎士」
    1964年自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赴美國愛荷華大學參加保羅·安格爾及其妻聶華苓創辦的「國際寫作計劃」詩創作班,獲藝術碩士學位,在愛荷華的前後期同學有餘光中、白先勇、王文興等,這些人日後共同引領了臺灣文壇。
  • 趙麗宏詩集《疼痛》被翻譯成波斯語出版,中國當代詩歌首次走進伊朗
    (朱寧/攝)  在4月24日德黑蘭國際書展中國主賓國系列活動中,中國詩人趙麗宏的詩集《疼痛》作為中伊出版合作第一期成果隆重揭幕,這是中國當代詩歌第一次被翻譯成波斯語並出版,伊朗這個詩人輩出的國度第一次走進了一位當代中國詩人。
  • 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歷程
    1.早期的古典詩歌 中國古典詩歌的出現與民歌密不可分,民歌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的體現,所以古典詩歌是根植於這個民族深處的智慧。他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文人詩人,他在楚歌的基礎上創造出一種新的詩體,也就是我們如今耳熟能詳的楚辭。楚辭的代表作是《離騷》,因此楚辭也被稱為騷體詩。楚辭是在楚地民歌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句式以六言、七言為主,長短參差,靈活多變,多用語氣詞「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