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詩歌翻譯
2013年秋筆者為完成一項國家社科項目遠赴波士頓收集資料時見到詩人王敖聽他聊起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有位優秀的詩歌翻譯家顧愛玲,那年她正在北京大學做中美富布萊特訪問學者,2014年在上海才見面,2015年在復旦中文系「奇境譯坊」一起參與「北極光詩系:經典譯叢與當代譯叢」的策劃,繼翻譯出版《王小妮詩選》(2014)後,她在2017年又推出臧棣詩選《慧根》(The Roots of Wisdom)、陳東東詩歌精選《譯自亡國的詩歌皇帝》、《鐵月:中國打工者詩選》(Iron Moon:An Anthology of Chinese Worker Poetry),後者還入圍2018年BTBA最佳翻譯書籍獎,即2007年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發起的致力於挖掘最佳國際虛構文學與詩歌獎。可喜可賀!
2016年筆者曾在上海紐約大學一次詩歌活動中遇見一位畢業於耶魯大學的詩歌譯者溫侯廷(Austin Woerner),講他正在翻譯的楊鍵詩選,目前他已翻譯出版了兩本歐陽江河詩選《重影》(2012)和《鳳凰》(2014),他精通英文詩歌語言又喜歡創造性翻譯,「捕捉到歐陽江河詩歌中的散漫哲學,以及一時幽默/一時暗黑的風格特徵,成功地將詩人最晦澀的詩行介紹到了中文不同的語言學語境中」,顯然也注入了譯者自己獨特的理解。③
手槍可以拆開
拆作兩件不相關的東西
一件是手,一件是槍
槍變長可以成為一個黨
手塗黑可以成為另外一個黨
(歐陽江河:《手槍》)
a handgun canbe disassembled
into unrelated things:
a hand, a gun
a hand plus its opposite equals a weapon
a gun plus its opposite equals itself
(英譯:溫侯廷)
2019年最值得期待的一本個人譯詩集是美國譯者尼克·阿德穆森(Nick Admussen)英譯的啞石詩集《花的低語》(Floral Mutter)。他自2013年起開始翻譯中國四川詩人啞石的作品,據稱2017年以「完美的平衡與潤色」能力,有望重塑啞石難以模仿的獨特聲音,成功地獲得美國筆會海姆翻譯基金的資助。
凌靜怡英譯翟永明《更衣室》(2012)書影
溫侯廷英譯歐陽江河詩選《重影》(2012)書影
顧愛玲英譯王小妮詩選《有什麼在我心中一過》(2014)書影
顧愛玲英譯臧棣詩選《慧根》(2017)書影
顧愛玲英譯陳東東《譯自亡國的詩歌皇帝》(2017)
何麗明(Tammy He)英譯陳先發《養鶴問題》(2017)
顧愛玲英譯《鐵月:中國打工者詩選》(2017)書影
從「玉書」到「玉梯」的文化傳統
據詩人楊煉私下透露,《玉梯:中國當代詩選》詩選的立意在於達成中英詩人間的深度交流,在思想上和語言上,必須傳達出當代中國文化轉型的特徵:觀念性和實驗性。這部詩選其實是在描繪一張文革以來的中國思想地圖。我們刻意用極端的原創,挑戰極端的翻譯——不是空談詩歌的可譯與否,而是由原作設定美學要求,不容不可譯的可能!事實上,當聽到詩人楊煉及其編譯者將他們英譯的中國當代詩歌選集命名為《玉梯》時,筆者立刻就明白了編譯者的意圖——自覺地將中國新詩的翻譯歸入到西方對中國詩歌譯介與傳播的文化傳統中,心中不免為之暗暗叫好,顯然《玉梯》試圖攀越《玉山》(The Jade Mountain,1929,美國詩人賓納(WitterBynner)與江亢虎合作英譯的經典:唐詩三百首)輕鬆地抵達《玉書》(俞第德,1867)這一譯介中國詩歌的西方源頭。而詩人譯者明迪及其編譯者將他們英譯的當代中國詩選命名為《新華夏集》(New Cathay,2013),不就是想將中國新詩的翻譯納入到龐德(EzraPound)在《華夏集》(Cathay,1915)中開創的創造性翻譯與傳播的文化傳統中。
俞第德《玉書》(初版1867)封面書影
《玉書》(又名《白玉詩書》)1902年版 封面書影
賓納&江亢虎英譯《玉山》(1929)書影
威廉·赫伯特&霍布恩等英譯中國當代詩選《玉梯》(2012)書影
龐德《華夏集》(1915)書影
明迪等編/譯《新華夏集:當代中國詩選》(2013)書影
《玉書》原是法國貢古爾學院女院士俞第德(Judith Gautier,1845-1917)在其中文教師丁敦齡幫助下翻譯中國古詩集, 因其優美的法文成為世界級的經典,對歐美文化界產生巨大的衝擊,後被譯成歐洲多國文字出版了幾十個版本,更是多次被轉譯成英文。這些從法文譯本轉譯而來的英文譯本,為中國古詩在英語世界的翻譯與接受鋪平了道路,隨之《玉書》也成為「美國本土化中國詩歌小傳統」的源頭。
據澳門大學的鐘玲教授闡述,這個本土化的中國詩歌小傳統在美國文學上的成就規模不大,但卻是實在的。首先,有些中國古典詩的英譯本身已成為英文創作的經典,包括龐德翻譯的李白「長幹行」、王紅公翻譯的30多首杜甫詩以及斯奈德(Gary Snyder)翻譯的24首寒山詩。第二種成就是對美國作家與知識分子的思想和生活產生影響,成為他們生命中重要轉變的因素之一,如影響一些美國作家去接近大自然或回歸田園生活。第三種成就是全新的中國文化因素對美國作家的創作產生了衝擊,無論是在詩的內容或表現手法上都有新的呈現,為美國詩歌添加了新的風貌和美感經驗。看來近三十年間,由於國際政治格局的變化,隨著文學翻譯研究領域「文化轉向」的趨勢日趨展開,更兼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與中國詩歌的獨特魅力,中國詩歌的翻譯與傳播已歷經從弱勢文化、平等交流到優秀譯作逐漸被「經典化」的過程而步入西方主流文化。④
介入與揭示絕非是想像
中國當代新詩的翻譯往往與文學研究並駕齊驅;例如,美國加州大學著名華裔學者奚密教授在英譯出版《中國現代詩選》(1991)後第二年推出英文版《現代漢詩:1917年以來的理論與實踐》(Modern ChinesePoetry: Theory and Practice since 1917,1992),同時開始對20世紀80-90年代中國大陸民間詩歌有過深入的研究。她曾在《從邊緣出發:現代漢詩的另類傳統》(2000)第7章中,連續引用了上海三位當代詩人:宋琳、醉權、劉漫流的詩作,從該章節的「參考文獻」中獲悉,她竟然也收集到筆者當年參與編印的上海詩歌民刊第五期《餵》(1990)。值得一提的是當年筆者在《餵》中有意識地設立「英譯欄目」,確保每期每人有一首同名英譯詩,這也許是大陸詩歌民刊最早引入雙語版式的記錄。這一點近年來引起包括奚密教授在內的海外漢學家的關注。奚密教授準確地把握住中國當代詩歌「危機意識」這一顯著特徵,並認為它的出現既可以理解為對具體政治情況的反應——任何重大的政治事件均對中國人生活的各方面有實質的影響,另一方面奚密對政治與文學之間任何簡單、直接、未經中介的對應關係的解釋,均持保留的態度。她以為先鋒詩人的危機意識源自更深的壓抑和疏離。這些壓抑和疏離的根源不僅是政治上的,而且也是經濟和文化上的。
奚密:《現代漢詩:1917年以來的理論與實踐》(1992)書影和《從邊緣出發:現代漢詩的另類傳統》(2000)書影
奚密教授判斷,當詩人一方面面對壓抑的文化建制,另一方面又面對使他們退到邊緣的消費社會時,危機意識便激發了一種潛存於「詩歌崇拜」核心的英雄主義。經歷巨大危機的先鋒詩人秉持與社會疏離的敏銳心靈,勇於反思和挑戰現存的價值體系,構建另類的價值體系。他們信奉詩歌一方面是在肯定個人價值,疏解異化,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對一切建制和物質至上主義的批判和摒棄。詩歌不僅僅是意識形態的一種產物,更要承擔起以獨特的語言文字敞開一個被遮蔽世界的任務;詩歌的神聖職責還在於發現人與物之間的聯繫,在於揭示人在外在世界存在的本質。⑤
荷蘭萊頓大學漢學研究院柯雷(Maghiel van Crevel)教授撰寫的「中國民間詩刊研究札記及書(刊)目評註」,⑥以豐富詳盡的民刊資料信息揭示中國當代先鋒詩人近三十年來紛亂、心碎的心路歷程,2008年出版了《精神與金錢時代的中國詩歌:從1980年代到21世紀初》( Chinese Poetry in Times of Mind, Mayhem and Money,2008,漢譯本2016)。他的弟子美國學者戴邁河(Michael M. Dai)曾在1982-1992年間,深入四川成都重慶等地,直接介入當地先鋒詩人的詩寫生活,英譯20位四川詩人幾百首詩歌,後寫出博士論文「第二詩界:四川先鋒詩人,1982-1992」,向世界提供了較為真實的中國當代詩歌——一段客觀存在卻被人為遮蔽的當代詩歌現狀,一段民族整體深陷文化危機,試圖找回自由、獨立人文精神的歷史。誠然,一位優秀的譯者不僅要熟悉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先鋒詩人對主流文化的迷戀與懷疑及沉浮於社會變革中的強烈躁動,繼而在九十年代所謂邊緣化的處境下對公共價值的審視和對自我價值的糾正,更要了解他們在新世紀藉助詩歌承擔起對當代文化精神的思考、批判與構建。這一切絕非所謂「他者」的想像。
柯雷:《精神與金錢時代的中國詩歌》(英文版,2008)書影
中外譯者需要真誠合作
八十餘年中國新詩英譯史,乃至幾個世紀的中國古典詩歌英譯史,表明成功的譯本往往離不開中外詩人間的真誠合作。無論是早期理雅各(James Legge)與王韜合作翻譯《詩經》,賓納(Witteer Bynner)與江亢虎合作翻譯《玉山》,還是後來的譯者如楊憲益夫婦、王紅公(Kenneth Rexroth)與鍾鈴、羅鬱正與舒威霖(WilliamSchultz)、丁祖馨與拉菲爾(Burton Raffel)等都是絕佳的例證,為中外合作英譯中國詩歌提供了非常有益的示範與啟示。2008-09年間,筆者也曾編/譯出版過一本《中國當代詩歌前浪》(2009)。「前浪」選編了中國大陸80位大多在20世紀60年代出生,至今在世界範圍內堅持漢語寫作的先鋒詩人的作品,也收錄了代表更年輕一代審美取向與文化觀念的「70後」、「80後」的詩人作品。「前浪」以漢英雙語形式呈現新世紀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具有悠久詩歌傳統的中國當代新詩全貌。詩歌英譯大致可分為兩類:學術翻譯和詩人翻譯,全書約二分之一的英譯出自英語世界一流的學者、詩人、翻譯家之手,如霍布恩、柯雷、戴邁河、凌靜怡、西敏、梅丹理、戴維(David Perry)等,餘下部分先由我提供英譯初稿,再分別與當年旅居上海的美國詩人、2008-09年度中美富布賴特訪問學者徐載宇(Lynn Xu)合作完成,最終由比利時-西班牙的國際詩歌出版社(POintEdition)順利出版,並於2009年在歐洲最古老的 「第48屆馬其頓斯特魯加國際詩歌節(2009)」開幕當天首發,隨之進入當年的德國漢堡國際書展與比利時安特衛普國際書展。青海版《中國當代詩歌前浪》(2009)在「第2屆中國青海湖國際詩歌節(2009)」推出。
一代人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顧城)
One Generation
Dark eyes I gotfrom the dark night
But I use them tolook for light
(英譯:海岸 梅丹理)
《中國當代詩歌前浪》(傑狄馬加&海岸主編,青海人民出版社,2009)書影
經歷了近幾年的譯編工作,筆者才深刻地體會到霍布恩在英譯詩人楊煉《同心圓》時的那番感言:「要想提高漢英文學翻譯的質量,惟有依靠英漢本族語譯者之間的小範圍合作。漢語不是我的母語,我永遠無法徹底理解漢語文本的微妙與深奧;反之,非英語本族語的譯者,要想將此類內涵豐富的文本翻譯成富有文學價值的英語,且達到惟妙惟肖的程度,絕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可一旦同心協力,何患而不成?」⑦
值此國家大力創導「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轉型期,中國新詩的外譯工作方興未艾,目前從事這項工作的詩人、翻譯家太少。在此筆者呼籲全國社科規劃部門更應將中國詩歌外譯的工作納入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規劃中,激勵更多的青年才俊參與其中。總之,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深入,各國文化交流日趨頻繁,中國新詩英譯的前景更值得期待。毋庸置疑,在西方漢學界,無論是德國的顧彬(Wolfgang Kubin)教授,還是荷蘭的柯雷教授,都頗為推崇中國當代詩歌在世界文學領域所取得的成就。柯雷教授曾經來函說:「首先,中國當代詩歌創作已經繁榮到我無法用簡單的語言來描述,它的色彩不是紅的、藍的這樣單色調的,而是多彩的;早期的朦朧詩尤其值得一提,這些詩歌中特有的意象手法是我們這些外國人最感興趣的;另外,中國詩歌有著與其它國家詩歌一樣的特點,那就是這些詩歌反映了詩歌產生的那個年代的一切,我們把這些詩歌同它的時代和地域聯繫起來,可以看到一個國家的文化和發展。通過中國詩人的作品,我們可以了解到中國的過去、現在,特別是看到了中國的發展。」
【注釋】
① [美]金介甫 (Jeffrey Kinkley):中國文學(1949-1999)的英譯本出版情況述評,查明建譯,齊邦媛王德威編,Chinese Literature inthe Second Half of a Modern Century: A Critical Survey,附錄A Bibliographic Survey of Publications on Chinese Literaturein Translation from 1949-1999.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Press, 2000,《當代作家評論》,2006(3):66,2006(4):137。
② 餘石屹:探尋更廣闊的世界——讀吉狄馬加詩歌的英譯本《火焰與詞語》,《中華讀書報》,2016年1月20日。
③ [美]顧愛玲 (Eleanor Goodman):翟永明、王小妮、芒克共同的英譯出版社「和風」,《今天》網站-今天關注[https://www.jintian.net/today/html/47/n-69947.html],訪問時間:2017年4月13日。
④ 鍾玲:《美國詩與中國夢——美國現代詩裡的中國文化模式》,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3年版,第145頁。
⑤ [美]奚密:《從邊緣出發:現代漢詩的另類傳統》,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8頁。
⑥ [荷]柯雷(Maghielvan Crevel):UnofficialPoetry Journals from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 Research Note and anAnnotated Bibliography, MCLC Resource Center Publication, [http://mclc.osu.edu/rc/pubs/vancrevel2.html]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現當代中國文學與文化資料中心網站,訪問時間:2007年2月28日。
⑦ [英]霍布恩(Brian Holton):駛向天堂的碼頭——楊煉長詩《同心圓》譯後記,海岸選編,《中西詩歌翻譯百年論集》,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635頁。最新修訂版刊於《語言與文化研究》總第14輯,2018年冬;最初版原載於《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