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郭沫若因何翻譯魯迅的這首詩?與毛澤東的指示有關

2020-12-11 京報網

人們看了這個題目,或許會有些疑惑。不對吧?郭沫若、魯迅都是同一種語言寫作的高手,何用翻譯?也許,是翻譯成另一種語言吧?這兩位又都是通數國語言的翻譯家。不,不僅是翻譯成另一種語言,的的確確是同一種語言——漢語的翻譯。而且,這次翻譯還與另一位詩人、政治家的毛澤東的指示相關。

資料圖新華社記者 鄔惠我 攝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毛澤東先後會見了阿爾及利亞、肯亞及羅馬尼亞、日本等國的代表團。在與這些代表團會見時,毛澤東依舊錶現出他浪漫的詩人氣質。例如,他在會見一個日本代表團時,就親筆書寫了魯迅的一首詩,作為贈禮。這就引出了郭沫若翻譯魯迅詩作的一段後話。

1961年10月7日,毛澤東會見了以黑田壽男為首的日中友協代表團。他在這次會見中對日本友人說:儘管鬥爭是曲折的,但是日本人民的前途是光明的。中國革命經過無數次的曲折,勝利、失敗、再勝利、再失敗,最後的勝利屬於人民。日本人民是有希望的。循著這條思路毛澤東起身,親筆書寫了魯迅當年贈日本友人的一首詩作《無題》:

萬家墨面沒蒿萊,敢有歌吟動地哀。

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

詩作錄畢,毛澤東還說:「這一首詩,是魯迅在中國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裡寫的。」這首詩,辭彙驅遣、意象選擇以及內涵的表達,都較為繁複,理解起來有相當難度,何況又是贈送給有語言隔膜的外國人。

毛澤東估計到了這一點,便對日本友人說:這首詩不大好懂,不妨找郭沫若翻譯一下。郭沫若與日本,有極深的淵源。年輕時到日本求學,他後來自稱這是其一生中「最勤勉的一段時期」;1928年,又再赴日本,開始了流亡十年的日本生涯。這些年間,郭沫若用中文或日語,完成了自己極為重要的著作《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等,是他成為中國現代學術界有名學者的奠基著述。

由此閱歷及語言學養看,郭沫若幾乎是向日本友人介紹魯迅的不二人選。此外,郭沫若與魯迅同一時代,文字之間,頗多交集。雖然一些觀念有所不同,可彼此了解相通,不成問題。

當天晚上,郭沫若也出席歡宴日中友好代表團一行。毛澤東讓他翻譯這首魯迅詩的話,他當然知道。很快,他就將這首詩以日文翻譯了一遍。在翻譯魯迅詩之前,郭沫若當然進行了一番研究。因此,他對魯迅寫贈這首詩的情形和蘊意,有了這樣的理解:魯迅這首詩,是在他去世前不久,寫贈給一位日本的社會評論家新居格的。新居訪問中國,在上海拜訪了魯迅,魯迅寫了這首詩贈他。贈詩的用意是這樣:當時中國在三座大山的壓迫之下,民不聊生,在苦難中正醞釀著解放運動;希望來訪的客人不要以為「無聲的中國」真正沒有聲音。

那麼,時代變了,毛澤東今天將此詩寫給日本人,又是什麼意義呢?郭沫若也做了分析:主席寫贈這首詩的用意,和魯迅當年的用意大有不同。雖然同是一首詩,同是送給日本朋友的,而不同的用意卻顯示了二十幾年來的天變地異。

主席的用意是:日本人民在美帝國主義和日本壟斷資本主義勾結的情形下受著苦難,舉行了轟轟烈烈地反對「日美安全條約」全國性的統一行動。即使運動有時在低潮期,但要求獨立自由、和平、民主的日本人民是在醞釀著更驚人的霹靂。結合毛澤東先前對日本人說的話看,郭沫若的這番分析是符合當時情形的。

毛澤東將魯迅詩作寫贈日本人的消息發布後,學者們也忙碌起來。魯迅《新青年》時期的戰友,著名學者、書法家沈尹默,寫出一篇領會文章《也談毛主席書贈日本朋友的魯迅詩》。文中對其中的詩句,作了探究:「魯迅是精熟古典文學的,他所用的『動地哀』三字,是出自李商隱《瑤池》詩『黃竹歌聲動地哀』,所以他這裡也襲用了『歌吟』二字,是說人民的哀吟,而不是詩人的歌詠。」

沈尹默的文章,發表在1961年11月1日《人民日報》。郭沫若見後,也有了一些感想。他也立即為文,應和沈尹默的文章:「最近在11月1日的《人民日報》第六版上讀到沈尹默的《也談毛主席書贈日本朋友的魯迅詩》。我很高興,尹默的見解和我完全是一致的。如果再要加一點注釋上的補充,那就是『於無聲處聽驚雷』句。據我看來,這一句是從莊子的『淵默而雷聲』(《在宥篇》)和『聽乎無聲』(《天地篇》)等語蛻變出來的。誠如尹默所說『魯迅是精熟古典文學的』,而且他對於莊子很熟。但在這裡卻起了質的變化,即是由莊子的形上學的觀點變成了魯迅的辯證唯物論的觀點。這真可以說是化腐朽而為神奇了。」

有了這進一步的理解,郭沫若用日語譯完魯迅詩歌之後,大約覺得毛澤東所說,或者還有幫助文字疏通、讓日本人便於理解的意思。於是,他便又將魯迅這首詩,以白話漢語翻譯了一遍:

到處的田園都荒蕪了,普天下的人都面黃肌瘦。應該呼天撞地、號啕痛哭,但是,誰個敢咳一聲?失望的情緒到了極點,怨氣充滿了整個宇宙。誰說這真是萬籟無聲呢?聽!有雷霆的聲音怒吼!

郭沫若是一位詩興極濃的詩人。光讓他闡釋、翻譯魯迅詩,當然不能盡興;再加上此次率團訪問的黑田壽男,是日本岡山第六高等學校畢業,郭沫若也正是這所學校畢業。同學相見,機緣難得,豈能無詩?郭沫若即以魯迅此詩的韻,相和一首:「迢迢一水望蓬萊,聾者無聞劇可哀。修竹滿園春筍動,掃除迷霧喚風雷。」此詩後來以《題贈日中友好代表團》名,收入郭沫若《東風集》。詩前添有小序。在錄出魯迅原詩後,記述和詩原委:「毛主席親筆書此以贈日中友好代表團,並命為譯出。譯成,和韻一首。」

如前所記,郭沫若不僅將詩翻譯成日文,且譯成漢語白話。兩度翻譯加一首和韻詩,在魯迅和郭沫若兩位文豪之間,算得上是又一段可嘆可賞的文墨佳話吧!

(原標題:郭沫若翻譯魯迅詩)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u019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相關焦點

  • 汪建新:有關毛澤東詩詞的若干「之最」
    馮雪峰是現代著名詩人、文藝理論家,1928年1月,經柔石介紹與魯迅交往,成為魯迅的忠誠學生和親密戰友。1934年1月,馮雪峰到了江西瑞金,擔任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馮雪峰告訴毛澤東,魯迅讀了毛澤東創作於井岡山時期的幾首詩詞以後,認為有一種「山大王」氣概。毛澤東聽了不禁「開懷大笑」,頗有一種知遇之感。這是魯迅對毛澤東詩詞的唯一評論,也是迄今為止所見有關毛澤東詩詞作品最早的評論。
  • 郭沫若步魯迅韻寫了首詩,慷慨悲壯,但被斥冷酷無情,怎麼回事?
    1937年7月25日,「七七事變」發生後的第18天,一位名叫「楊伯勉」男子,登上了從日本開往中國的「皇后號」輪船。表面上,看不出他有什麼異樣。然而,此時,他的內心,比漂浮著輪船的大海還要波濤洶湧,內心正掀起驚濤駭浪。因為,楊伯勉不是他的真名,他的真名叫郭沫若,他就是名揚海內外的大文豪大學者郭沫若。
  • 盤點與毛澤東有關的流行詞語:花崗巖腦袋等
    這件事情過去了一兩千年,人們幾乎把它忘記了。但是,事情忽然因為一個大人物發生了變化。——所謂大人物,就是那些能夠使平凡事物忽然起變化並且使那個不為人注意的事物變得引人注目的人。1932年10月5日,那天晴,或是陰,不知道了。鬱達夫和王映霞邀魯迅夫婦於聚豐園話別。席間,魯迅哼成七律《自嘲》,其中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句。
  • 魯迅先生的作詩功夫,也很了不起,感受一下這些名詩名句的力量!
    現在我們就對魯迅先生的名詩、名句略知盤點。《自題小像》: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這首詩是1903年魯迅先生在東京時寫了贈給許壽裳的,1931年又重寫過。《自題小像》抒述了詩人強烈的愛國熱情和獻身祖國的宏偉志願。
  • 毛澤東詩詞記憶:第一首正式發表作品為《長徵》
    1935年10月初,毛澤東率領紅一方面軍翻過六盤山來到甘肅通渭,在城東一所小學校裡召開副排長以上幹部會,毛澤東在會上講解了長徵的意義之後,興致頗高地朗誦了這首詩。而據斯諾在《復始之旅》(1958年版)一書中講,1936年10月他在陝西保安採訪毛澤東時,「他(毛澤東——引者注)為我親筆抄下了他作的關於紅軍長徵的一首詩。在他的譯員的幫助下,我當場用英文意譯了出來」。
  • 郭沫若早期翻譯的浪漫主義風格
    翻譯詩歌翻譯浪漫郭沫若不僅詩歌創作成就斐然,詩歌翻譯也是其翻譯成就中最突出的部分。翻譯「茵夢」翻譯維特郭沫若早期對《茵夢湖》的改譯也值得一提。翻譯轉向告別浪漫縱觀郭沫若的翻譯生涯, 1924年似乎是一個轉折之年:1924年前他譯介的作品以浪漫主義為主,而1924年後他開始轉向現實主義作品和馬恩著作。
  • 毛澤東詩詞的字斟句酌
    毛澤東幫他修改之後,說:「詩要改,不但要請人改,而且主要靠自己改。放了一個時期,看了想了,再改,就有可能改得好一些。這就是所謂『推敲』的好處。」1963年11月24日,他在會見外賓時說:「有些詩不能用,要經過修改,寫文章和寫詩,不經過修改是很少的。」
  • 臧克家翻譯毛澤東詩詞 傾盡畢生精力做《鑑賞》
    臧克家與《毛澤東詩詞講解》  為了幫助廣大讀者尤其是青年人學習、理解毛澤東詩詞,1957年10月,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了父親臧克家與周振甫先生合著的、全國第一本講解注釋毛澤東詩詞的《毛主席詩詞十八首講解》。郭沫若先生為該書題寫了書名。在這本書中,父親根據毛主席召見時的囑託,在全國首先正式將「臘」字改為了「蠟」。
  • 郭沫若《立在地球邊上放號》選入課本,學生:這首詩講個什麼鬼?
    但是,翻到第2課,映入眼帘的是郭沫若的《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等幾首現代詩,而沒有看見那耳熟能詳的《再別康橋》和《雨巷》,小編心中略感遺憾。這首詩,知道的人應該不多。很多學生,甚至有很多老師,看到這首詩,腦袋上飄起大大的問號:這首詩是個什麼鬼?
  • 魯迅最經典的3首詩,每首詩都有一個名句,這確實是魯迅說的
    雖然都知道李白沒有寫過這首詩,魯迅沒說過這句話,但無從考證,所以也就由著說話的人胡謅了!另一方面趣味性的段子很容易引起轉發,所以往往造成井噴式的爆發。但是5月6日,魯迅博物館上線了一個系統——「魯迅說過的話檢索系統」,可以精準檢測這句話是不是魯迅的,在哪說的,該系統一上線,僅5月7日上午半天,點擊訪問量就達到870萬人次,致使系統癱瘓數十次。
  • 葉君健回憶翻譯毛澤東詩詞
    《毛澤東詩詞》,以《長沙》為首的18首,是在1957年臧克家主編的《詩刊》上發表的。我那時是我們對外英文刊物《中國文學》的負責人,自然應該儘快在刊物上發表這些詩詞的英譯。當時我們曾與「毛選翻譯委員會」聯繫過,希望他們能給我們提供譯文。他們認為這是文學作品,不在他們工作計劃之內,未能提供。
  • 譯作||毛澤東詩詞英譯本:錢鍾書主持翻譯 歷經二十年完成
    本文轉自:環球人物【毛澤東詩詞英譯本的誕生】一位外國友人曾經說過:「一個詩人贏得了一個新中國。」1957年1月25日,國內出版的《詩刊》創刊號刊登出了18首毛澤東詩詞,同年9月、11月,蘇聯出版發行了兩種不同版本的俄文本《毛澤東詩詞十八首》。據稱這是最早出版的毛澤東詩詞外文譯本。
  • 毛澤東詩詞與中國故事
    1946年8月,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見了毛澤東之後,也認為「毛澤東是一位很有才華的詩人」。毛澤東豪邁地對她說:「誰說我們這兒沒有創造性的詩人?」他指著自己的鼻子,聲音提高了一倍:「這兒就有一個!」 詩無達詁 親自作注 1957年1月,《詩刊》雜誌創刊號首次發表毛澤東《舊體詩詞十八首》。
  • 與毛澤東有關的流行詞語 | 鳳凰副刊
    這件事情過去了一兩千年,人們幾乎把它忘記了。但是,事情忽然因為一個大人物發生了變化。――所謂大人物,就是那些能夠使平凡事物忽然起變化並且使那個不為人注意的事物變得引人注目的人。1932年10月5日,那天晴,或是陰,不知道了。鬱達夫和王映霞邀魯迅夫婦於聚豐園話別。席間,魯迅哼成七律《自嘲》,其中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句。
  • 毛澤東:考試可以交頭接耳
    1964年1月《毛主席詩詞》出版,第一批發往各地的8萬冊銷售一空後,決定在原來50萬冊的計劃外增印30萬冊。國際友人愛德勒向毛澤東祝賀新作的發表,話題還涉及中蘇兩黨的論戰。毛舉重若輕地表示:在這場論戰中,我沒有別的武器,就是寫了幾首詩。
  • 今當再讀魯迅詩
    機緣巧遇,在魯迅先生逝世80周年前夕(2016年10月16日),我曾讀到郜元寶《魯迅的舊詩》一文,雖然只選了四首解讀,但對魯迅先生舊詩的深沉、古樸、凝練、隱晦的情愫,典故的由來,歷史的背景等等,解讀得十分貼切,堪稱註解魯迅舊詩的範作。  古人說,「詩言志」「詩緣情」。我選讀了一首《無題》:  萬家墨面沒蒿萊,敢有歌吟動地哀。
  • 毛澤東為哪道美食下過「最高指示」?(組圖)
    洪燭《中國美食:舌尖上的地圖》中國地圖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洪燭美食書由日本青土社翻譯成日文全球發行。@京東:京東價¥22.60http://item.jd.com/11564012.html  1913年在湖南省立第四師範學校求學時的毛澤東  【毛澤東為哪家老字號下過「最高指示」?
  • 「欣賞」詩詠新中國丨郭沫若金克木齊白石茅盾老舍
    【編者按】《詩刊》創刊於1957年,創刊號既發表了十八首毛澤東詩詞,又重點刊發了艾青、馮至等人的新詩,發展出了一條「亦新亦舊」的辦刊路線。此次出版的《詩詠新中國——〈詩刊〉歷年作品選》,以詩歌精選的形式回顧了《詩刊》的發展史,同時也是對中國當代詩歌發展史的記錄。這些詩作承載了祖國70年的滄桑巨變,是對充滿詩情畫意的時代的禮讚,也是獻給新中國生日的珍貴禮物。遊鳴鳳嶺郭沫若鳴鳳嶺在昆明市東北郊。
  • 安徽村民獻寶有功,郭沫若寫首詩感謝,為何這詩現在很少有人提?
    作為一個文化名人,郭沫若有很多標籤:文學家、歷史學家、新詩奠基人。但事實上,郭沫若其實還是一個考古學家,只是他對考古學的貢獻一直有些爭議。如今我們能看到的很多文物,其實都與郭沫若有關。不過,不可否認的是,郭沫若對文物的保護確實是很有熱情的。本期要和大家說的,就是郭沫若和一件文物的事。1950年春節期間,安徽村民劉肅曾帶著一件家傳寶來到北京。這件傳家寶就是如今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西周虢季子白盤,而這位村民則是清朝名臣劉銘傳的曾孫。說起這個寶盤,當年劉家人為了護它也確實是不容易。
  • 毛澤東為什麼偏愛梅花
    一日三找詠梅詩 1961年,對中國來說,可算是個多事之秋,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是歐美封鎖,蘇聯翻臉;面臨的國內環境是經濟困難,災害重重。面對困難和壓力,毛澤東想要表明共產黨人的態度和鬥志,便醞釀寫一首詞。他讀陸遊的《卜算子·詠梅》,感到文辭好;但意志消沉,只可借其形,不可用其義,所以他要再讀與陸遊的詞風格不同的詠梅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