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早期翻譯的浪漫主義風格

2020-12-17 中國社會科學網
郭沫若早期翻譯的浪漫主義風格

2016年08月30日 08:2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印曉紅

字號

內容摘要:郭沫若還是成績斐然的翻譯家,其翻譯生涯長達50多年,譯文數量龐大,影響深遠。翻譯詩歌翻譯浪漫郭沫若不僅詩歌創作成就斐然,詩歌翻譯也是其翻譯成就中最突出的部分。翻譯「茵夢」翻譯維特郭沫若早期對《茵夢湖》的改譯也值得一提。翻譯轉向告別浪漫縱觀郭沫若的翻譯生涯, 1924年似乎是一個轉折之年:1924年前他譯介的作品以浪漫主義為主,而1924年後他開始轉向現實主義作品和馬恩著作。1924年 5月郭沫若開始翻譯日本經濟學家河上肇的《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之後又翻譯了一系列現實主義作品,如屠格涅夫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新時代》(今譯《處女地》)和託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

關鍵詞:戈爾;出版;浮士德;詩歌;郭沫若翻譯;外語;上海泰東圖書局;譯文;詩選;詩集

作者簡介:

  郭沫若是我國著名詩人,在文學、藝術、歷史學、考古學和甲骨文研究等領域均有建樹。郭沫若還是成績斐然的翻譯家,其翻譯生涯長達50多年,譯文數量龐大,影響深遠。

  翻譯詩歌 翻譯浪漫

  郭沫若不僅詩歌創作成就斐然,詩歌翻譯也是其翻譯成就中最突出的部分。郭沫若翻譯最多的當屬浪漫主義詩歌。

  1913年底,郭沫若經朝鮮赴日本主修醫科。在日本留學期間,海涅的《歸鄉集》第十六首成為他的翻譯處女作。該譯文原見於1920年3月30日郭沫若致宗白華的信,信中註明該詩是他五年前的舊譯。信中郭沫若還提到,他尤其喜歡海涅的這一首詩,「他的詩表示著豐富的人間性,比起泰戈爾的超人間性的來,我覺得更要近乎自然」。郭沫若翻譯此詩與他在日本學醫也有一定關係。日本對醫科生的外語要求較高,除基礎課外還要學好幾門外語:第一外語是德語,第二外語是英語,第三是拉丁語。「教外國語的先生大概都是帝大出身的文學士……他們總愛選一些文學上的名著來做課本。」上課時,不是先生講課,而是讓學生將原書讀一節後再用日語進行翻譯,「因此學生的自修時間差不多就是翻字典」。這樣的學習過程讓郭沫若的德語有了很大的提高,為其後來的翻譯夯實了基礎。

  1916年暑假,郭沫若與在東京聖路加醫院當護士的佐藤富子(郭沫若為她取名安娜)相識,同年12月兩人在日本岡山結婚。與安娜的愛情促使他先後翻譯了海涅的《悄靜的海濱》和《打漁的姑娘》等詩,後收錄於《沫若譯詩集》中。

  郭沫若還翻譯雪萊的詩。在《雪萊的詩·小序》中,郭沫若說,「譯雪萊的詩,是要使我成為雪萊,是要雪萊成為我自己……他的詩便如象我自己的詩。我譯他的詩,便如象我自己在創作一樣。」1926年3月上海泰東圖書局出版的《雪萊詩選》中,收錄了郭沫若翻譯的《西風歌》《歡樂的精靈》《拿波裡灣畔書懷》《招「不幸」辭》《轉徙》《死》《雲鳥曲》等8首詩。

  此外,郭沫若還翻譯了古代波斯詩人莪默·伽亞謨的詩集。他根據愛德華·費茲吉拉德的英譯本,將伽亞謨《魯拜集》中的101首詩全部譯完。《魯拜集》由上海泰東圖書局於1924年1月1日出版。郭沫若在回憶自己的寫詩和譯詩時說:「關於詩的工作比較稱心的,有《卷耳集》的翻譯,《魯拜集》的翻譯,雪萊的詩的翻譯……」

  郭沫若早年很喜歡泰戈爾的詩,看了泰戈爾的詩後「分外感受著清新和恬淡的風味……從此我便成為了太戈爾的崇拜者。」但令人遺憾的是,他譯的泰戈爾詩歌正式發表的非常稀少。1923年10月14日的《創造周報》第23號上,郭沫若提及了部分原因:「我為麵包問題所迫,也曾向我精神上的先生太戈爾求過點物質的幫助,我把他的《新月集》,《園丁集》,《吉檀伽裡》三部詩集來選了一部《太戈爾詩選》,想寄回上海來賣點錢。但是那時的太戈爾在我們中國還不曾行世,我寫信問商務印書館,商務不要,我又寫信問中華書局,中華也不要……我和太戈爾的精神的連絡從此便遭了沒大的打擊……」郭沫若所譯的《泰戈爾詩選》至今未能面世,實屬一大憾事。

  翻譯「茵夢」 翻譯維特

  郭沫若早期對《茵夢湖》的改譯也值得一提。《茵夢湖》是斯託姆的一部愛情悲劇小說,最初的譯者是錢潮,即郭沫若留日的同學錢君胥。在《創造十年》中,郭沫若提到錢君胥的初譯採用舊時的平話小說體,失掉了原作的風格。因此他便著手改譯,憑藉自己在西湖感受的情趣,再現茵夢湖的情趣。《茵夢湖》一書於1921年7月1日由上海泰東圖書局出版,列為「創造社叢書世界名家小議」。該書出版後一版再版,廣受歡迎,書中主人公來因哈德與以利莎白的愛情悲劇深深打動著中國讀者。

  1917年下半年和1918年暑假期間,郭沫若曾先後著手翻譯《泰戈爾詩集選》和《海涅詩選集》,但都因無處出版而作罷。1919年10月10日《時事新報·學燈》上發表的浮士德咒罵科學的獨白,是他最早發表的譯文。

  據《創造十年》所述,1919年夏天他曾零碎地翻譯過《浮士德》。1920年8月為改善窘迫的生活,在共學社的招募下開始正式翻譯該書。將近一個暑假的時間,他完成了《浮士德》第一部的翻譯和謄寫。第二部更長更難譯,所以他打算只譯出第一部出版,為此寫信給共學社,但一直沒有收到回音,後來部分譯稿又遭鼠災,出版一事遙遙無期。直到1927年11月下旬,他才開始重譯《浮士德》第一部,並於1928年2月由上海創造社出版部出版,被列為「世界名著選第八種」。《浮士德》第二部也耗時不少,直到1947年5月才譯完。同年11月,《浮士德》第二部由上海群益出版社出版,至此《浮士德》全書的中譯本終於問世。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賈偉)

相關焦點

  • 【方志四川•人物】留學日本期間的郭沫若:讀西洋書受東洋氣...
    郭沫若郭沫若在岡山的3年間,通過學習英文、德文,得以和19世紀歐美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浪漫主義詩潮接觸而產生強烈共嗚。《新月與白雲》《別離》《維奴司》等就是他早期的新詩創作。這一時期的詩風,明顯受到泰戈爾的影響。
  • 看看郭沫若先生是怎麼說的
    郭沫若詩論最主要的成功之處在於徹底地打破了以往格律詩對詩歌的限制,指出詩歌的本質專在抒情從發展階段來說,郭沫若的詩論大體上可以分為前、中、後三個時期,文壇風向、自身文藝觀的改變和外國詩人的影響是形成其不同時期詩論的主要原因,郭沫若自身的個性也促使他的詩論發生變化,而這個原因是常常被人們忽略的。情感和激情是郭沫若詩論一直不變的內核。
  • 浪漫主義音樂概況
    對於浪漫主義音樂時期內部階段的劃分,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觀點,有學者認為其階段分為早期、中期、晚期,與之平行的是19世紀後半葉的民族樂派;有人認為應分為早期、中期、民族樂派與晚期。本書以從大多數學者的觀點,將浪漫主義音樂分為三個階段,可以分為: 早期浪漫主義、民族樂派與晚期浪漫主義。當然,在時間、地域跨度、音樂風格的縱橫向聯繫上,又很難準確明斷。
  • 永不終結的羅曼蒂克:浪漫主義詩歌和翻譯家的愛情
    從清華大學到西南聯大,從牛津大學到北京外國語大學,作為一代翻譯大家,王佐良翩翩君子,溫潤如玉,外國文學研究和外語教育界尊稱他為「王公」,兩年前,北京外國語大學又成立了以他命名的「王佐良外國文學高等研究院」。王佐良最初的翻譯嘗試是在昆明讀書時翻譯喬伊斯的小說集《都柏林人》,全稿翻譯完成後還沒來得及出版,便在日軍的一次轟炸中毀掉了。這反而促使他開始翻譯更多的作品。
  • 這位以浪漫主義詩歌翻譯聞名的學者,卻曾對這種文學嗤之以鼻
    作為新中國建國後第一代英語翻譯人才,王佐良最廣為流傳的篇作是翻譯培根隨筆集其中的《論學習》等,該譯作的語言精煉優美傳神,被廣大讀者視為是最權威的版本,這次展覽中也展出了他翻譯修訂《論學習》的手跡。他為新中國英語教育和英語翻譯所做出的貢獻,已有不少文章做過回憶和論述。這次我們主要聊聊他和夫人的浪漫往事與他的《英國浪漫主義詩歌史》。
  • 室內設計風格——後現代風格:超美的浪漫主義
    室內設計風格——後現代風格:超美的浪漫主義說起室內設計風格大家耳熟能詳的可能即使現代簡約、美式、歐式或者中式了,對後現代主義聽說的不是很多;但是隨著年輕人對審美和藝術的提升,後現代風格作為一種室內家居設計上也是逐漸的被推廣和認可;它的個性、時尚和潮流感是其他風格所不能比的
  • 雨果創作中的人道主義思想和浪漫主義風格。
    維克多·雨果,法國浪漫主義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代表作家,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他的創作和理論為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並把浪漫主義文學推向一個新高峰。
  • 一個翻譯眼中的晚年郭沫若
    一個翻譯眼中的晚年郭沫若  我做夢也不曾想到會發生這樣的怪事:一位擔任要職的領導人、世界聞名的大學者,要請我這個無名的小字輩去介紹社會新聞和「小道消息」  文/周斌  從上世紀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曾多次為郭沫若先生當過翻譯。
  • 1961年,郭沫若因何翻譯魯迅的這首詩?與毛澤東的指示有關
    郭沫若、魯迅都是同一種語言寫作的高手,何用翻譯?也許,是翻譯成另一種語言吧?這兩位又都是通數國語言的翻譯家。不,不僅是翻譯成另一種語言,的的確確是同一種語言——漢語的翻譯。而且,這次翻譯還與另一位詩人、政治家的毛澤東的指示相關。
  • 郭沫若的一篇瘋言瘋語的詩作,夾雜著中英文,為何被多次選入課本
    湧現出一批新的詩人,浪漫主義新詩的巨子郭沫若便是其中之一。郭沫若,作為中國新詩的浪漫主義派的奠基人。他早期創作的詩歌大膽、浪漫,充滿了毀壞一切、破舊立新的思想。其中代表詩集《女神》中頗具爭論的《天狗》一詩,全詩夾雜著中英文,均以"我"字開頭,似一人在歇斯底裡地咆哮,如同瘋言瘋語。
  • 萬字長文為郭沫若闢謠:還歷史一個錚錚鐵骨的郭沫若!
    郭沫若是一個複雜的人物,準確講是一個被汙名化已久的複雜人物,在公知大V所主導的歷史虛無主義泛濫成災的一段時間,人們提起郭沫若就會想到三類評價:其一,郭沫若是一個沒有骨氣的無恥文人;其二,郭沫若是一個拋妻棄子的濫情者;其三,郭沫若在建國之後奴顏婢膝。
  • 從浪漫主義到現實主義過渡中的佼佼者克羅格
    由於他在斯卡恩的工作和生活經歷,影響了其他一批藝術家,包括安娜和麥可·安徹夫婦,並為愛德華·蒙克提供了早期的支持;克羅格在巴黎工作。受現實主義思想的啟發,他通常在日常生活中的黑暗或社會低等一面中尋找創作題材。克羅格的風格使他成為從浪漫主義到現實主義的過渡中的佼佼者。
  • 郭沫若著作《天狗》,通篇瘋言瘋語中英摻雜,為何能選入教科書?
    毫無疑問的是,身為新詩奠基人的郭沫若自然是有著一顆開明的心,無論是文學理論還是他的文藝創作,都是他先進思想的載體,而他這樣獨特寫作風格的形成與他的水平經歷自然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與當時的許多青年學子一樣,郭沫若也選擇了出國留學以深造自己。同魯迅一樣,郭沫若也到日本研讀醫學。但其實在那樣的環境當中,先進民主的思想對他們的影響更大,更何況當時國家民族也正處於危難之際。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郭沫若也是如此。他一邊專心與自己的學業,一邊又開始著自己新的創作。
  • 雪萊|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雙子星座」
    - - - 迪新讀詩 - - - Song 歌 作者:[英] Percy Bysshe Shelley 翻譯
  • 沈從文直言郭沫若的小說太失敗,18年後,對方的報復行為讓他絕望
    郭沫若是近代最具有浪漫主義的詩人和卓有成就的作家,他的成名作詩集《女神》不僅是現代新詩的奠基之作,更開「一代詩風」;而沈從文這位從純樸湘西中走出來的淡泊才子,更是把畢生精力投入在「呈現人性的善與美」上,為後世留下了溫暖詩意的田園讚歌。
  • 郭沫若最振聾發聵的一首詩,現在讀來依舊盪氣迴腸!
    有人討厭郭沫若,認為他的詩歌算不上詩歌,只是情緒的反覆叫囂,有人喜歡郭沫若,認為他是那個時代最炙熱的光。在我看來他就是魯迅先生所說青年:「願中國青年都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有一份光發一份熱。」我很欣賞郭沫若的勇氣和才氣!
  • 德國文學:晚期浪漫主義文學,代表人物:艾辛多夫,海涅等
    德國通史:在德國文學的發展歷程中,1815年到1848年革命期間屬於晚期浪漫主義階段歡迎來到百家號如冬談史,今天如冬和大家談談1815年到1848年革命期間,晚期浪漫主義文學。在德國文學的發展歷程中,1815年到1848年革命期間屬於晚期浪漫主義階段。晚期浪漫主義的中心在柏林維也納、紐倫堡、海德爾堡等地,主要特徵是突出人的心理的陰暗面,日益傾向於宗教,與啟蒙運動完全決裂,渴望舊的專制統治秩序等。
  • 浪漫主義時期鋼琴音樂創作
    19世紀初,「狂飆運動(Sturm und Drang)」掀起了「浪漫主義」大潮,這種新潮流和新風格首先普遍流行於歐洲文學中。在這場運動中,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中突破循規蹈矩的古典形式,用個性化的語言,不拘一格地表達個人的思想感情和藝術感受。
  • 王國維對郭沫若的影響
    郭沫若(1892—1978),四川樂山人,又名鼎堂。1921年出版新詩集《女神》,為其成名之作而登上文壇。1924年6月翻譯河上肇《社會組織和社會革命》之後自謂「初步轉向馬克思主義方面來」,8月翻譯屠格涅夫《新時代》之後進一步表示「我現在成了個徹底的馬克思主義的信徒了!」
  • 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弗朗茨·舒伯特,這個厲害的作曲家
    小編又來了,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弗朗茨·舒伯特的故事,接下來就隨小編來了解一下吧。在十九世紀初屬於音樂之城的維也納,繼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等偉大的音樂家之後,又出現了一顆燦爛的音樂作曲家的新星弗朗茨·舒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