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終結的羅曼蒂克:浪漫主義詩歌和翻譯家的愛情

2020-12-13 中國西藏網

近日,「永不終結的浪漫——王佐良先生手跡展」在77文化創意產業園開展,展品均由王佐良先生的孫女王星女士親自嚴選:越洋的家書、謙虛的《自敘》、夫人徐序雋永的謄抄字跡、Typewriter打出的稿件……王佐良先生文學翻譯、研究手跡首次公開。與此同時,王佐良先生的經典之作《英國浪漫主義詩歌史》也於近日由三聯書店再版。

王佐良1916年生於浙江上虞縣,1922年就讀於漢口寧波小學,1928年入武昌文華中學學習,1935年考入北平清華大學外語系,抗戰爆發後,隨校遷往雲南昆明,即西南聯大。在展出的手稿中他寫道,自己從小就喜愛寫作,中學時就向報刊投稿,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學生》雜誌上發表了《武漢印象》等文章。大學時,他創作的詩歌又刊在《清華周刊》上。1946年,他從西南聯大畢業,留校任助教、教員、講師。

1946年秋,王佐良回到北平,任清華大學講師。1947年秋,他考取庚款公費留學,入英國牛津大學,成為茂登學院研究生,師從英國文藝復興學者威爾遜教授。1949年9月,他回到北平,分配到北京外國語大學任教,直至1995年在北京去世。從清華大學到西南聯大,從牛津大學到北京外國語大學,作為一代翻譯大家,王佐良翩翩君子,溫潤如玉,外國文學研究和外語教育界尊稱他為「王公」,兩年前,北京外國語大學又成立了以他命名的「王佐良外國文學高等研究院」。

王佐良最初的翻譯嘗試是在昆明讀書時翻譯喬伊斯的小說集《都柏林人》,全稿翻譯完成後還沒來得及出版,便在日軍的一次轟炸中毀掉了。這反而促使他開始翻譯更多的作品。他一生中翻譯了許多英語文學經典著作,如《美國短篇小說選》、《彭斯選集》、《蘇格蘭詩選》等,還有許多中文英譯的作品,如曹禺先生的《雷雨》英文版。作為學者,王佐良出版過不少廣為流傳的學術著作,如《英國文學史》、《英詩的境界》、《英國散文的流變》、《論詩的翻譯》等。他撰寫的學術書籍全無論文式的枯燥,簡單易懂,輕鬆通透,許多都深為讀者所喜愛,如《英詩的境界》在1991年出版,到現在已經二十多年了,經歷了數次加印和再版,成為文化類暢銷書。在創作方面,在學生時期就寫詩,並有英文詩發表,又有中篇小說《昆明居》為世人所知。

王佐良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代英語翻譯人才,與許國璋、吳景榮曾被譽為新中國的「三大英語權威」。他最廣為流傳的譯作之一,可能是翻譯培根隨筆集中的《談讀書》一文,該文曾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語言精練優美傳神,被廣大讀者視為最權威的版本,這次展覽中也展出了他翻譯修訂《談讀書》的手跡。

王佐良為新中國英語教育和英語翻譯所做出的貢獻,已有不少文章做過回憶和論述。這次我們主要聊聊他和夫人的浪漫往事,以及他的《英國浪漫主義詩歌史》。

手稿中藏著浪漫

展覽有很多珍貴的照片,尤其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膠片底片,有王佐良先生在倫敦牛津大學讀書時穿西裝的照片,與夫人在西南聯大時的合照等。王佐良與夫人徐序因自由戀愛而結合,照片上俊男美女,青春年少,顏值頗高。這些照片都是從王先生在清華大學的舊居中找出的,第一次與讀者見面。在這些老照片中,我們能瞬間感受那個年代的浪漫。

王星是王佐良的孫女,童年在爺爺奶奶身邊長大。「他們的愛情足以寫成一部不遜於當下任何一部愛情電視劇的故事。」王星說。她在整理他們的手稿、筆記時,發現了許多隱藏的小故事。比如一張翻譯手稿中,正文的文字是藍色原子筆所寫,字裡行間有許多密密麻麻的紅色原子筆刪改的字跡。王星告訴大家,爺爺的英文字很好看,但中文字比較小而密,不如奶奶的字雋秀大方,他們就達成了「合作」,王佐良先生先寫一遍,之後夫人徐序再謄寫一遍。

在這些手稿中,我們看到了浪漫主義的一面。在與王佐良的交往中,徐序自學了俄語,也開始學習翻譯。在手稿中我們能看到,有些是王佐良先生翻譯,夫人做出譯註,而另一些是夫人嘗試翻譯,之後王佐良先生修改。

王星上中學時,仍能感覺到爺爺奶奶的恩愛。他們之間有種幾十年來養成的特殊默契:奶奶很清楚爺爺在什麼時間需要喝咖啡,什麼時候需要吃水果;爺爺對奶奶似乎沒有更多外在的表象表現出愛,但王星整理老照片時,發現爺爺作為一個「攝影發燒友」,拍了奶奶在各個時期的各種照片。雖然王佐良伉儷共育有五個子女,也為子女們拍攝了許多照片,但奶奶的照片在所有照片中能佔到五分之二。在他一些信件的末尾也能看到,他出門參加一些學術會議時,在討論完嚴肅的學術問題後,每次都會向妻子報告平安並詢問家人的情況。

王星眼中的爺爺並不是外界想像中那種一絲不苟的翻譯家,而是個充滿趣味的人,偶爾喜歡喝兩口(酒),王星喝啤酒的習慣就是跟爺爺養成的,因為「爺爺從不覺得喝酒是個多大的事兒」。曾經看到過一個故事,說王佐良住的還是老清華的舊式平房,冬天還靠燒煤爐取暖。問他怎麼還住這種房子,他笑答,北外那邊宿舍很緊,他老伴又在清華工作,老房子住慣了就湊合著住吧。在生活上滿足於低標準的「湊合」,這正是王佐良身居高位卻自視平凡的一種境界。

「當年西南聯大最著名的外國文學四大才子,王佐良、楊周翰、李賦寧、周鈺良先生,我們都是高山仰止。王佐良先生是非常儒雅的,穿著長大衣,戴著毛圍脖,紳士範兒,這是修養和學識沉澱下來的,你學不來的。」曾在《讀書》雜誌擔任編輯的吳彬回憶說。

我們在手稿與《英國浪漫主義文學史》中看到的,除「浪漫」外,還有作為一名翻譯家的嚴謹。王佐良先生喜歡詩歌,所以在英語文學中更多翻譯的是英詩。在展出的《新時期的翻譯觀:一次專題翻譯討論會上的發言》手稿中,王佐良先生談了他的心得,如「要了解原著,越透徹越好,而這是十分不易的」、「外文要學的更好,民族語文也要學好」、「要博一點,各方面的東西都了解一點」。在編譯文章時,要注意兩點,一是辯證地看,文字「儘可能地順,必要時直」,二是一切要依據原文,並提醒「與其老讀理論,不如看看實際」。

英國詩歌的黃金時代

拜倫、雪萊、濟慈、華茲華斯、布萊克、柯爾律治……這些浪漫主義詩人的名字我們並不陌生,他們的詩句如「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雪萊《西風頌》)等更是廣為流傳,吟誦至今。英國浪漫主義詩歌浩浩蕩蕩,將英國詩歌推向了鼎盛的黃金時代。王佐良在《英國浪漫主義詩歌史》中為這一時代下了定義:這裡不再是一二個作家獨霸文壇的情景,而是從1786年(詩人彭斯《詩集》出版)起,到1824年(拜倫《唐璜》最後兩章出版)稍後,大約四十年內,至少有八個重要詩人相繼或同時在英倫三島內寫出了重要作品。這八位英國詩史上一流的大詩人是:彭斯、布萊克、華茲華斯、柯爾律治、司各特、拜倫、雪萊、濟慈。王佐良用26萬字寫了這八位詩人的作品與他們的時代,不僅僅是論文學,更是寫一整個詩歌時代,寫「一個新的詩歌局面」。

《英國浪漫主義詩歌史》視野宏大,行文「清新、樸素,閃耀著才智,但又能透徹地說清事情和辨明道理」,以鮮明的中國特色為世界文學史的寫作做出了獨特的貢獻,彰顯了王佐良作為一代大師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治學功底。他將英國浪漫主義詩歌作為對象,深入淺出地探討其興起與發展,並對該思潮影響下的詩人進行了新的挖掘和定位。

就像年輕人喜歡聽搖滾音樂,中年後卻更愛古典音樂一樣,王佐良在青年時代不但不喜歡浪漫主義詩歌,甚至還有點「鄙夷」。那時他喜歡現代主義詩歌,他在序言中寫到,「30年代後期,在昆明西南聯大,一群文學青年醉心於西方現代主義,對於英國浪漫主義詩歌則有反感,我們甚至於相約不去上一位教授講司各特的課」。為什麼呢?他們覺得那些浪漫抒情詩寫得平常,如同風格類似的中國新月派詩人(如聞一多、徐志摩等),由於「缺乏大的激情和新鮮的語言」而「不引起我們的尊重」。

後來回憶年少輕狂時,王佐良卻謙稱自己「七分是跟風,三分是無知」。現代主義消退後,浪漫主義反而更突顯了它的經典。半個世紀後,王佐良先生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研究英國浪漫主義詩歌,認為現代主義的「根子」就在浪漫主義之中。重新發現和重新定義英國浪漫主義詩歌,也是王佐良的一大貢獻。

提起浪漫,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愛情。但浪漫主義詩歌的浪漫,不單關乎個人情感,更多的是對自由的嚮往、對平等的追求、對想像力的稱頌、對舊制度的反抗、對新世界的嚮往。這與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產生的環境分不開:十八世紀後期,英國已開始工業革命,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它同時還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同時,法國大革命的爆發也給了彼岸的英國人以激浪式的震撼(如此後英國的憲章運動和議會改革),這讓英國詩壇出現了重大的轉折,詩歌的風格更加尖銳、鮮明、波瀾壯闊、變化劇烈,如王佐良所說,「如此決定性地結束一個時期,開展另一個時期,在英國文學史上是少見的」。

王佐良以優美而活潑的文字寫活了這些詩歌大家,他寫開風氣之先的蘇格蘭詩人彭斯「愛自由,愛農村姑娘,愛同他一起勞動的牲口」,分析他的詩在於將過去與當代結合,《兩隻狗》中對窮人與富人的描寫充滿了辛辣的諷刺。他仔細分析每個詞語的意蘊與韻律,舉個例子:在他看來,威廉·布萊克詩歌中的音樂性與想像力,尤其是他飛騰的想像力,譬如「不幸士兵的長嘆/像鮮血流下了宮牆」(《彌爾頓》序)、「用瘟疫使婚車變成靈柩」(《倫敦》)都是在打破原有邏輯,將不同事物放在一起,形成一種絕妙的修辭,這七個詞裡有四個形象,前兩個(blights,plagues:摧殘,瘟疫)是互相支持的,而後兩個(Marriage, hearse:婚禮,柩車)則是互相矛盾的,然而這正是詩人的用心所在:在那樣一個少女必須賣淫才能過活的黑暗社會裡,窮人家的新娘無幸福感可言,於是喜慶的婚車變成了運屍的柩車」。王佐良用這樣字斟句酌、抽絲剝繭般的解析,告訴讀者浪漫主義詩歌的真味在何處,哪怕是對詩歌不甚了解的人,也能獲得品味它的方法。

(責編: 陳冰旭)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這位以浪漫主義詩歌翻譯聞名的學者,卻曾對這種文學嗤之以鼻
    近日,「永不終結的浪漫——王佐良先生手跡展」在77文化創意產業園內E6·本土一間開展,展品均由王佐良先生的孫女王星女士親自嚴選:越洋的家書、謙虛的《自敘》、夫人徐序雋永的謄抄字跡、Typewriter打出的稿件……王佐良先生文學翻譯、研究手跡也首次公開。同時,王佐良先生的經典之作《英國浪漫主義詩歌史》於近日再版。
  • 「永不終結的浪漫——王佐良先生手跡展」在北外成功舉辦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聯合舉辦的「永不終結的浪漫——王佐良先生手跡展相信北外師生可以通過王先生的手跡從中受到啟發:學術工作需要我們虔誠對待,是我們要一輩子投入和奉獻的事業。此次展覽具有特殊意義,也正值開學之初和校慶日,為北外校園文化增添了一抹獨特的風採。
  • 郭沫若早期翻譯的浪漫主義風格
    郭沫若早期翻譯的浪漫主義風格 2016年08月30日 08:2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印曉紅 字號 內容摘要:郭沫若還是成績斐然的翻譯家,其翻譯生涯長達50
  • 趙振江:人民詩歌的翻譯家
    他的題材多是鄉村和女性題材。加西亞·洛爾卡一向同情弱者,同情受壓迫最深的吉卜賽人(《吉卜賽遙曲集》)、婦女(《血的婚禮》《葉爾瑪》《貝納爾達·阿爾瓦之家》)和美國黑人(《詩人在紐約》)。無論是作為詩人還是戲劇家,他從不把自己局限在個人的狹小天地裡,既不孤芳自賞,更不顧影自憐,而是站在人類、人性、人情的高度,有了這樣的大氣,才使他成了大家。二是他的劇作既深深地植根於傳統,又不乏超現實主義因素。
  •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與登山詩歌-光明日報-光明網
    由這些例子可見,中國古代詩人早已將登山主題納入自己的詩行之中,生動地表達著複雜的詩歌情感。    而在英語詩歌中,登山主題成為常見文學題材的時間卻要晚許多。在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隨著以威廉·華茲華斯、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約翰·濟慈、雪萊為代表的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的崛起,登山主題才逐漸進入詩歌文本中,邁入了英語詩歌世界的大門。那麼,英國浪漫主義作家筆下的登山描寫又呈現出何種特點?
  • 王佐良手跡展裡的「浪漫往事」:最愛給妻子拍照 為其修改翻譯手稿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11月18日下午,位於成都寬窄巷子的三聯韜奮書店中,正在上演著一場關於浪漫的展覽,《永不終結的浪漫無論是越洋的家書、謙虛的《自敘》、夫人徐序雋永的謄抄字跡,還是經典譯作《談讀書》、Typewriter稿件,以及首次公開的珍貴相片,都展示了王佐良作為一位集翻譯家、研究工作者於一身的大家風範,而展品中所透露出的小細節,也側面說出了王佐良嚴謹認真、謙遜低調的為人作風。
  • 南開大學教授獲2018陳子昂全國詩歌翻譯家獎
    天津北方網訊: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俄語系教授、資深翻譯家、詩人谷恆東(筆名「谷羽」)獲頒2018年度陳子昂全國詩歌翻譯家獎。2018年度陳子昂全國詩歌翻譯家獎頒獎詞提到:谷羽先生勤於筆耕,致力於俄語詩歌漢譯,並與俄國漢學家、詩人合作將中文詩歌譯成俄語,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他譯有普希金、蒲寧、巴爾蒙特、茨維塔耶娃等多位重要俄語詩人詩選,主持翻譯了《俄羅斯白銀時代文學史》等大部頭學術著作。
  • 阿蘭·德波頓:說到愛情,我們都被浪漫主義忽悠了
    第二部分請見《阿蘭·德波頓:和你深愛的人結婚是一件非常殘酷的事情》浪漫主義到底有什麼錯我的新書與兩個人的愛情故事有關。但現在我不打算談書中的內容,而是打算談談這本書的主題。先問問在座各位:有誰覺得自己的婚姻幸福?
  • 董元奔‖悲與勇:哈代作品對徐志摩詩歌創作的影響
    提到徐志摩(1897-1931),我們首先會想到林徽因、陸小曼,想到他的愛情,然後就會想到他那首帶有異國清懷、唯美情調和淡淡的感傷色彩的浪漫主義詩歌《再別康橋》,似乎成年後生活在血雨腥風的舊中國的徐志摩是個與時代格格不入的浪漫小哥。其實,徐志摩並未脫離時代,他始終關注著時代,他那不如意的幾段愛情生活其實也是時代的產物。
  • 《英詩經典名家名譯》:最美的詩歌,最動人的力量
    屠岸(1923-),詩人、翻譯家。2001年,因《濟慈詩選》譯本2001年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翻譯彩虹獎。2010年,獲全國翻譯行業最高榮譽獎--中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彭斯詩選》彭斯(1759-1796),彭斯的名字在英語國家無人不知,家喻戶曉。他是蘇格蘭偉大詩人,19世紀英國浪漫主義詩歌先驅。
  • 拜倫:她走在美的光影裡 優美的英文詩歌,優美的中文翻譯
    一、詩人之美《她走在美的光影裡》,是19世紀初期英國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喬治·戈登·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所作的抒情詩、愛情詩,也被認為是一篇至美的頌詞。拜倫的詩歌在歐洲和中國都有很大的影響。王佐良先生在他的《英國詩史》裡用一句話概括了浪漫主義後期三位詩人,他說:「拜倫的影響最廣,雪萊的探索最深,濟慈在增進敏感上用力最勤。」
  • 先秦詩歌之《楚辭》——浪漫主義的出發點
    我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歌總集,來了。我愛《楚辭》,欲罷不能。楚辭《詩經》之後三百年,詩壇沉寂,而《楚辭》的出現則把中國詩歌推向了另一個座高峰。與《詩經》質樸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有所不同,《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什麼是浪漫主義呢?浪漫主義就是側重從主觀內心世界出發來反映客觀現實,以熱情奔放的語言、奇偉瑰麗的想像來塑造藝術形象,從而來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
  • 英語世界詩歌的發展歷程
    甚至,還翻譯和模仿了希臘語、拉丁語詩歌,resulting in 標準的、理性的精美詩歌作品。 比如,Dryden 翻譯了幾乎所有存留的羅馬詩人維吉爾(Virgil)的詩歌作品,蒲柏(Pope) 也創作了兩部類似荷馬史詩作品。
  • 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楚辭》
    《楚辭》是公認的與《詩經》並峙的一座詩的豐碑,它創造了新的詩體,對詩歌對發展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楚辭》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由屈原創作。《楚辭》對中國文學的發展有極其深廣的影響,對整個中國文化系統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特別是文學方面,它開創了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詩篇,因此後世稱此種文體為"楚辭體"、騷體。 而後來的四大題材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楚辭》部分作品因效仿楚辭的體例,有時也被稱為"楚辭體"或"騷體"。幾乎每個文學領域,各個不同的體裁的文學都不同程度存在它的身影。
  • 翻譯家暢談詩歌翻譯:詩歌難譯 但並非"不可譯"
    詩歌是否根本就不可能被真正譯成其他語言? 這些話題再次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日前,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與上海翻譯家協會共同主辦的「經典與翻譯」系列首場講座上,翻譯家們亮出觀點:詩歌難譯,但並非「不可譯」。譯本間必然的差異,意味著詩歌在不同語境的豐富可能性。
  • 2020教師招聘:浪漫主義時期音樂必做50題(一)
    A.羅馬樂派B.羅馬主義 C.浪漫主義 D.古典主義   2.歐洲音樂的浪漫主義時期是( )。   A.19世紀20年代至19世紀末   B.19世紀初至19世紀60年代   C.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葉   D.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   3.下列屬於浪漫派作曲家的是( )。
  • 《羅曼蒂克消亡史》首映禮 導演認定杜江霍思燕詮釋羅曼蒂克
    首映禮現場,主演杜江和霍思燕夫婦攜手亮相,非常耀眼,影片中,杜江飾演的童子雞,遇到了霍思燕飾演「內心純良的皮肉少女」,兩人發展出浪漫的愛情,堪稱影片中羅曼蒂克的擔當。而導演程耳表示,杜江和霍思燕來演繹這段童子雞的愛情故事是第一選擇,沒有比他倆更合適的了。
  • 德語翻譯名家錢春綺:被詩歌「俘虜」棄醫從譯
    1946年畢業於上海東南醫學院,先後在三家醫院從醫,且頗有造詣,已有四本醫學專著問世。但當他「跌入」德國詩海後,他很快就被詩歌翻譯「俘虜」了!譯了幾本書,便一發不可收。於是他對醫學的愛很快被詩歌翻譯奪走了!加上有關醫院不尊重他對皮膚科專業的追求,他不得不忍痛與醫學分手,告別醫院,從此與工資脫鉤,毅然走上德語翻譯的職業道路。那是1960年的事。  想不到天不從人願。
  • 永不復還——愛倫坡與烏鴉
    引言:Nevermore(永不再)——那隻獨棲於肅穆的半身雕像上的烏鴉只說了這一句話,仿佛它傾瀉靈魂就用那一個字眼。」詩歌中深夜發生的離奇故事便以這樣的方式拉開了帷幕。內容簡介:《烏鴉》是埃德加艾倫坡於1844年創作的詩歌,敘述了一位經受失親之痛、倍感孤寂絕望的男子在深夜與一隻烏鴉邂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