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佐良手跡展裡的「浪漫往事」:最愛給妻子拍照 為其修改翻譯手稿

2020-12-13 封面新聞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11月18日下午,位於成都寬窄巷子的三聯韜奮書店中,正在上演著一場關於浪漫的展覽,《永不終結的浪漫——王佐良先生手跡展》於此正式開幕。無論是越洋的家書、謙虛的《自敘》、夫人徐序雋永的謄抄字跡,還是經典譯作《談讀書》、Typewriter稿件,以及首次公開的珍貴相片,都展示了王佐良作為一位集翻譯家、研究工作者於一身的大家風範,而展品中所透露出的小細節,也側面說出了王佐良嚴謹認真、謙遜低調的為人作風。

開幕式現場

在展覽現場,王佐良的孫女、三聯《愛樂》雜誌編輯王星也亮相其中,並為觀眾們親自講解到展品中背後故事。值得一提的是,王佐良作為名作《英國浪漫主義詩歌史》的作者,其本人對於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研究與思考至今影響深遠。而現場展出的展品中,也敘述著王佐良與妻子之間的浪漫往事。「在展出的照片中,可以說記錄了他們當年從貴陽到西南聯大然後一直到清華以後的浪漫愛情。」

現場展出的手稿

手稿中的「浪漫」點滴

在現場的展品中,有一件蘭斯頓·休士短篇小說《教授》的翻譯手稿,只見在密集的藍色手寫文字中,還有著用紅色墨水筆修改的痕跡。王星介紹道,這件手稿正是她祖父王佐良與祖母徐序所作,其中藍色的字跡就是來自祖母。

「我的祖母在大學時所學的專業是醫學,後來又轉到了俄語的專業,對語言有著極大的興趣。祖母還曾經自學過日語,在英語的學習上也一直堅持。這件手稿,就是我祖母所翻譯的一篇文章,而祖父在後面又對其進行了修改。」

令人不解的是,現場所展出的手稿中,有許多的字跡都來自於王佐良的夫人徐序,王星為觀眾解答了這個疑惑。「從字跡上能夠很明顯的區分出我祖父、祖母之間的差別。像祖父的字,寫的比較擁擠和窄小,相對而言祖母的字,就整齊方正一些。有些祖父的所寫的手稿交給編輯無法辨認,所以一般由祖母謄寫一遍之後交上去。」

王佐良本人照片

隱藏的「文藝青年」

除了珍貴的手跡之外,展覽現場最吸引觀眾目光的,莫過於那一排首次公開亮相的老照片了。王星笑著說道,祖父早在上個世紀就完成了「一個文青的自我修養」,是位攝影的忠實愛好者。而在王佐良的鏡頭下,拍攝最多的還是他的妻子。

王佐良所拍攝的妻子

無論是在湖邊回眸一瞥,還是在窗下悠閒地把玩物什,還是身穿旗袍倚門微笑,王佐良所拍攝下的妻子,顯得尤為美麗動人。現在網絡中女性網友打趣男朋友「直男拍照」的情況,似乎並不存在於王佐良的身上。但王星卻爆料說道,自己祖父前期也拍了許多「直男」的照片,只是祖父一直堅持對於攝影的熱愛,才有了展覽中構圖巧妙、角度獨特的作品亮相。

「雖然祖父研究外國文學的,他們兩人相處方式,更接近於中國古代所說的』紅袖添香』。他們處事的方式也是偏向中式傳統的夫婦,不會再子女面前過多的親密。但從現場的展品之中所表露出的細節,也可以看到兩人的感情十分要好。」王星說道。

相關焦點

  • 「永不終結的浪漫——王佐良先生手跡展」在北外成功舉辦
    >王佐良先生手跡展」開展儀式在圖書館一層展廳舉行。北外新聞中心供圖   孫有中在致辭中表示,王佐良先生為北外留下的精神遺產,一直延續至今。王佐良先生的學術成就以及為人師表奠定了北外整個學術傳統,是北外的一個重要符號,也是北外的名片。相信北外師生可以通過王先生的手跡從中受到啟發:學術工作需要我們虔誠對待,是我們要一輩子投入和奉獻的事業。
  • 《雷雨》英譯者王佐良先生手跡展今日在蓉開幕
    這次展覽將帶人們重新認識王佐良,並重返那個浪漫的時代。在11月18日下午舉行的開幕式上,主辦方還將特別邀請翟德芳、翟永明、李怡、劉福春、王星一起品讀英國浪漫主義詩歌,以此為「王佐良先生手跡展」揭幕,並向王佐良先生致敬。
  • 新中國「三大英語權威」之一 王佐良先生手跡首次在蓉展出
    本報訊(楊琳記者吳曉鈴)11月18日,「永不終結的浪漫——王佐良先生手跡展」在成都三聯韜奮書店舉行。  此次展覽以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英國浪漫主義詩歌史》的最新出版為契機,展出王佐良先生的20幅手跡和14張照片,包括其越洋家書、謙虛的《自敘》、夫人徐序雋永的謄抄字跡等。這也是王佐良文學翻譯、研究作品手跡首次在成都展出。
  • 永不終結的羅曼蒂克:浪漫主義詩歌和翻譯家的愛情
    近日,「永不終結的浪漫——王佐良先生手跡展」在77文化創意產業園開展,展品均由王佐良先生的孫女王星女士親自嚴選:越洋的家書、謙虛的《自敘》、夫人徐序雋永的謄抄字跡、Typewriter打出的稿件……王佐良先生文學翻譯、研究手跡首次公開
  • 這位以浪漫主義詩歌翻譯聞名的學者,卻曾對這種文學嗤之以鼻
    近日,「永不終結的浪漫——王佐良先生手跡展」在77文化創意產業園內E6·本土一間開展,展品均由王佐良先生的孫女王星女士親自嚴選:越洋的家書、謙虛的《自敘》、夫人徐序雋永的謄抄字跡、Typewriter打出的稿件……王佐良先生文學翻譯、研究手跡也首次公開。同時,王佐良先生的經典之作《英國浪漫主義詩歌史》於近日再版。
  • 五位英國作家,數十位中國翻譯家,大英圖書館在上海的手稿展值得一看
    連同這些手稿一同展出的,是數十位中國翻譯家對這五位英國作家作品的譯作,以及中國讀者購買與閱讀的不同版本。大英圖書館與上海圖書館的策展團隊,希望讀者們既能通過最原始的手稿,了解不同作家的創作方法、書籍從作家的書桌抵達讀者群的歷程以及不同作家的個性,也能獲知英國文學作品在中文世界的流傳歷史。
  • 師者、學者和赤子,手稿展裡陸谷孫先生的知識分子風範
    「陸先生一生獲獎無數,但他最看重的是學生給的『心目中的好老師』。」11月18日上午,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在復旦大學文科圖書館舉行的「陸谷孫先生誕辰80周年紀念座談會暨陸谷孫手稿展開幕式」上這樣說道。陸谷孫是復旦大學文科傑出教授、著名的雙語詞典編纂家、莎士比亞研究專家,也是出色的教育家、翻譯家、散文家。
  • 《小兵張嘎》《小英雄雨來》等21部紅色經典手稿展:印證一種信仰
    第一次看到手稿,為豎版書寫。上面,換行推出兩行字: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小英雄雨來》手稿「大家就隨著女老師的手指,齊聲輕輕地念起來。」描述的是小雨來學文化的情景。在那個艱難困苦的戰爭年代,油燈下,十來歲的小雨來們非常珍惜難得的學習機會。
  • 王佐良百年誕辰|沒有翻譯,世界宛如脫掉錦袍
    7月16日,王佐良百年誕辰紀念大會上,北京外國語大學胡文仲回憶往事。他說:「我們感到王公有些預感,他對自己的身體都瞭然在心,提前做了安排。」會上,先生生前的親屬同事及學生也到場回憶並緬懷了王佐良先生。 王佐良先生為1916年生人,詩人、翻譯家、教授、英國文學研究專家,浙江上虞人。1995年1月19日,於北京去世。
  • 譯言||王佐良:翻譯者,必須是一個真正意義的文化人
    那麼,王佐良又是如何在翻譯中實踐自己的主張的呢?我們不妨以他譯的培根的名篇《談讀書》為例,略加賞析。其怡情也,最見於獨處幽居之時;其博採也,最見於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於處世判事之際。單看這譯文,就是一段絕妙典雅的散文。略帶古風而又明白暢達,遣詞鍊句無不恰到好處。撇開原文,專讀譯文,也是一種享受。時下的各種翻譯,有幾人能達到如此境界?然而譯文並不是脫離原著而任意發揮。恰恰相反,譯文與原文堪稱水乳交融,珠聯璧合,無一處不貼切。
  • 北外紀念王佐良先生百年誕辰
    7月16日,在王佐良百年誕辰紀念大會上,胡文仲回憶往事。他說:「我們感到王公有些預感,他對自己的身體都瞭然在心,提前做了安排。」會上,先生生前的親屬同事及學生也到場回憶並緬懷了王佐良先生。將一生都獻給祖國的教育事業王佐良先生為1916年生人,詩人、翻譯家、教授、英國文學研究專家,浙江上虞人。
  • 在故紙堆中淘出名人手跡,方繼孝新書《箋墨記緣》透露其30年收藏奇遇
    方繼孝伸手抓出一把,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來這把「爛紙」裡全是作家與出版社籤訂的出書合同和發稿單,其中就有茅盾為《鼓吹續集》用毛筆寫的「後記」,以及巴金親筆寫的《新聲集》的序等。攤主開價300元,方繼孝沒敢砍價,買下後趕緊回了家,生怕對方反悔。
  • 揚州王少堂評話手稿孤本現世[圖]-王少堂 手稿 十回 揚州文化 現世...
    1968年,王少堂去世,大量手跡被毀於一旦,在昨天的發現前,從未有王少堂手稿現世。  4個「十回」手稿塵封半世紀  據市曲藝團辦公室主任胡展介紹,今年是曲藝團成立50周年,由於曲藝團相關資料不多,他們獲準到揚州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保管室尋找相關資料。
  • 著名詩人穆木天晚年翻譯手稿被如數移交其後人
    著名詩人穆木天晚年翻譯手稿被如數移交其後人   他已去世41年;但這一刻,他又分明是一位「在場者」。
  • 《小兵張嘎》《上甘嶺》等21部紅色經典手稿展出,圈圈點點中還原歷史
    《紅旗譜》《保衛延安》《新兒女英雄傳》《小兵張嘎》《小英雄雨來》《平原遊擊隊》《上海的早晨》《李雙雙小傳》《紅巖》《野火春風鬥古城》《上甘嶺》《青春之歌》《創業史》《李自成》等21部耳熟能詳的紅色經典手稿——「初心與手跡」大展正在中國現代文學館展出,當看到老一輩作家的手稿真跡時,懷舊的情緒,驟然蔓延開來。
  • 王佐良全集
    王佐良全集(精裝 全12卷) 《王佐良全集》囊括王佐良先生的全部作品,共12卷。
  • 李宗盛歌詞手稿照曝光:遣詞造句多番修改(圖)
    著名DJ兼樂評人馬世芳最近在微博貼出李宗盛《給自己的歌》的歌詞手稿照片,引發眾多歌迷轉發——原來大哥的字跡是這樣的,原來大哥是這樣寫歌詞的,原來一首扣人心弦的歌,是這樣遣詞造句多番琢磨才修改而成。在電子化創作的當下,創作手稿已經是屬於「過時」的稀罕物,但因為清晰記錄了修改過程和作者的創作心路又顯得彌足珍貴。
  • 茅盾一生中曾兩次翻譯《簡·愛》
    (均上海圖書館供圖)  ■記者 李婷  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以其優美的文字和深刻的思想內涵在世界文學中佔據獨特的位置。在中國,這部傳世名作也被翻譯成眾多版本風靡至今。記者從昨天在滬舉行的中國作家手稿與文本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獲悉,我國現代著名作家茅盾一生中曾兩次翻譯過《簡·愛》,但基於各種原因都在中途停止。
  • 宮西達也恐龍藝術特展:趣味又治癒,大規模手稿展示,互動拍照不停...
    在9月18日啟幕儀式上,三方代表分別為展覽致辭——北京蒲蒲蘭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國際項目組經理 江崎肇先生 談到除了繪本,宮西老師的霸王龍也做更多的探索,從商場裡的美陳到展覽、兒童劇、大電影等等形式,走進更多讀者的心中;而C&C文創董事長 陶潔女士介紹到這次運用了很多有趣、好玩、溫暖、治癒的沉浸式策展方式來呈現展覽,向大家傳遞love, hope and enjoy;杭州寶龍藝術中心總經理 尹旗女士希望通過這個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