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兵張嘎》《小英雄雨來》等21部紅色經典手稿展:印證一種信仰

2020-12-17 北晚新視覺網

《紅旗譜》《保衛延安》《新兒女英雄傳》《小兵張嘎》《小英雄雨來》《平原遊擊隊》《上海的早晨》《李雙雙小傳》《紅巖》《野火春風鬥古城》《上甘嶺》《青春之歌》《創業史》《李自成》等21部耳熟能詳的紅色經典手稿——「初心與手跡」大展正在中國現代文學館展出,當看到老一輩作家的手稿真跡時,懷舊的情緒,驟然蔓延開來。

作者 華靜

《青春之歌》手稿

像我這個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從小學到大學,不正是因為這些紅色經典作品的薰陶,才樹立了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嗎?在我們行走的每一步中,也是因為這些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帶給我們的榜樣影響,才會讓我們一代人在一定時期把「崇高」「偉大」「犧牲」「光榮」和「奉獻」等詞彙銘刻在心,貫穿於修正自己的言行中。

作家梁斌的長篇小說《紅旗譜》,反映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民革命鬥爭的史詩性作品。小說於1957年出版後,同名電影《紅旗譜》在1960年上映。主人公朱老忠從普通農民轉變成為無產階級先鋒戰士,是農民的覺醒。

展臺上的《紅旗譜》原著,封面已摺痕無數,甚至有撕裂的一角,但絲毫不影響這部作品的光芒。

「他只有13歲,擅遊泳,能爬樹,會摔跤,愛咬人。機靈鬼透,野氣逼人」的「嘎子」形象根植人心。中篇小說《小兵張嘎》是老作家徐光耀先生1961年出版的作品。而以一級戰鬥英雄燕秀峰為原型,創作出抗日英雄張嘎的故事電影《小兵張嘎》於1963年上映後,嘎子的形象家喻戶曉。

又見到了《小英雄雨來》。著名作家管樺講述了居住在晉察冀地區蘆花村的雨來和根據地兒童的幾個抗日鬥爭故事。小時候,我們許多人是從語文課本和連環畫書上「認識」了雨來,都是管樺的讀者。

第一次看到手稿,為豎版書寫。上面,換行推出兩行字: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

《小英雄雨來》手稿

「大家就隨著女老師的手指,齊聲輕輕地念起來。」描述的是小雨來學文化的情景。在那個艱難困苦的戰爭年代,油燈下,十來歲的小雨來們非常珍惜難得的學習機會。一字一句寫在格子紙上的片段,讓人忍不住想像起當年管樺先生寫作的狀態和環境,那又該是什麼樣的呢?他虛擬出來的這個小雨來,該是多少英雄兒童的縮影啊。今天,生活在和平年代裡的孩子們,幸福,安寧。而當年的小雨來們是聽著槍聲長大的,他們在前輩們的帶領下,為保護家園,面對兇殘的日本鬼子,拿起槍,早早地參與到抗日鬥爭中去了。忘不了一個情節,鬼子軍官使勁兒擰小雨來的臉,揪起一塊,咬著牙擰。倔強的小雨來臉上青一塊紫一塊,鼻子直流血,愣是沒有說出交通員李大叔的去向。

「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這,就是小雨來不屈服於敵人的力量來源吧。

作家歐陽山的《三家巷》,1959年出版,以上世紀二十年代廣州革命鬥爭為背景,表現革命者的成長。手稿上雖有塗改、修改的地方,但因字跡工整,紙面並不顯凌亂。

最吸引觀者的,是歐陽山先生在修改過程中的插頁紙。前後故事的推理中,他或許感覺還不十分到位,於是,就另外手寫一紙情節,在樣書的審校中,或在後期再版的基礎上做了補充和完善。比如,展出的這一頁,開頭就寫著「插入1311頁」的字樣。

往事如昨。回望時,註定是一個讓後來人產生遐想的傳說。作家手稿的真實再現,親近著觀者。觀者在「觀」的同時,這部經典便在腦海中做了一個大大的記號。

表現上世紀四十年代清江地區地下黨驚心動魄革命鬥爭情景的《清江壯歌》,是作家馬識途先生在1961年至1962年連載發表的長篇小說,於1966年正式出版。老先生根據烈士何功偉、劉惠馨為原型寫成,而劉惠馨就是他的妻子。兩位烈士都是上世紀三十年代走向革命的知識分子,懷著推翻舊中國、建立新社會的理想到清江河畔的鄂西恩施地區開展地下工作,後因叛徒出賣被捕入獄,最終遭到敵人殺害。劉惠馨被捕時剛生孩子不久,在非常環境裡,她表現出最偉大的母愛。在走向刑場時更是臨危不亂,將嬰兒巧妙地放置在路邊草叢裡,使孩子逃過一劫。是一對善良的百姓夫婦收養了孩子,親生父親任遠(也就是馬識途)二十多年後才終於將孩子找回來。是小說,也是真實故事,曾經感動過六十年代的中國讀者。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艄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一首《我的祖國》在史冊上永遠和《上甘嶺》連在一起了。《上甘嶺》的作者陸柱國於1953年出版中篇小說,電影《上甘嶺》於1956年上映。1960年,林彬、曹欣、沙蒙、肖予出版了《上甘嶺》電影文學劇本。電影主題曲的歌詞作者是著名詞作家喬羽先生。這首表現中國人民志願軍在上甘嶺英雄業績的經典歌曲,作為原唱的歌唱家郭蘭英一唱就是幾十年。

《上甘嶺》手稿

五卷本的長篇小說《李自成》,是作家姚雪垠以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為主要線索展開的明末歷史的畫卷。前三卷分別於1963年、1976年、1981年出版,第四五卷於1999年出版。

展櫃裡,不同版本的《李自成》陳列在觀者眼前,手稿上點劃清晰,段落層次分明。我們看到的這一頁,有裝訂留下的痕跡,或許是從裝訂好的文本中撤出來的。字跡改動的地方不少,卻不顯亂。姚雪垠先生親筆書寫的每一個字,雖有連筆,但對於巨作的連貫書寫,是伴隨著創作思路一氣呵成的,足見他的文字功底了得。

我最後看到的,是雲南圭山地區撒尼族長篇敘事詩《阿詩瑪》。由黃鐵、楊知勇、劉綺、公劉整理,於1954年出版,同名電影1964年上映。這部表現西南邊疆少數民族人民反抗階級壓迫,為追求自由幸福堅強意志的作品,因為電影形式的傳播,讓人們在記住演員楊麗坤的同時,也了解了撒尼族文化。

展臺前,每一幅懸掛在原著上方的作家手稿,仿佛都還原了一段歷史。圈圈點點,改改畫畫,原來,那些熟悉的故事情節就是這麼「寫」出來的。

「那是多久以前的事情了啊……」身邊,年輕的觀眾由衷地發出感嘆。在他們眼裡,這些手跡和原著的影響力一樣,印證了一種信仰。

那些手稿,印證著作家們在創作中思考、提煉、完善、升華的過程,感染力無限。今天,無所不在的鏡頭特寫,其實是捕捉到了當今年輕人試圖走近紅色經典、渴望捧讀紅色往事的姿態。走進展廳本身,就是他們親近文學歷史的積極態度。不期望現在的年輕一代人與每一部作品中的人物心靈碰撞,思想交融,但可以期待,通過21部紅色經典的展覽,能夠帶給他們更多想像的空間。手稿都是珍貴的文物史料,的確也應該讓更多的人看到。

記錄,收藏,展覽,再重溫,再歸檔。

幾千字,幾萬字,幾十萬字,幾百萬字……這21部紅色經典,每一部熱血作品都曾激勵了一代人的成長。重新被拉回到故事裡與初次和作品相遇,心情和心境都是不一樣的。面對那些沒有被時間丟棄的手稿時,我才深刻感覺到:厚植文學園地和傳承文學創作精神,這種搜集、整理和妥善保存、展覽的方式,正是一種守護中國文學記憶的教育。不是嗎?能夠吸引眾多文學愛好者前來參觀學習,不也是穿越時光的一場觀者與作者的隔空對話嗎?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008

相關焦點

  • 《小兵張嘎》《上甘嶺》等21部紅色經典手稿展出,圈圈點點中還原歷史
    《紅旗譜》《保衛延安》《新兒女英雄傳》《小兵張嘎》《小英雄雨來》《平原遊擊隊》《上海的早晨》《李雙雙小傳》《紅巖》《野火春風鬥古城》《上甘嶺》《青春之歌》《創業史》《李自成》等21部耳熟能詳的紅色經典手稿——「初心與手跡」大展正在中國現代文學館展出,當看到老一輩作家的手稿真跡時,懷舊的情緒,驟然蔓延開來。
  • 走進中國現代文學館:追尋紅色經典手稿背後的故事
    杜鵬程《保衛延安》姚雪垠《李自成》李季《玉門詩抄》管樺《小英雄雨來》公劉《阿詩瑪》羅廣斌、楊益言《紅巖》在金風送爽的九月,中國現代文學館籌備並舉辦了以「初心與手跡」為主題的館藏紅色經典文學作品手稿展活動。
  • 動畫版《小兵張嘎》尷尬面對市場
    6月9日,由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院長孫立軍牽頭、600多人耗費6年時間製作的中國原創動畫電影《小兵張嘎》,在完成近一年仍舊無緣影院之後,終於被當作第五屆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漫畫節的開幕影片,在校園裡舉行了簡樸的首映式,第一次有機會正式面對觀眾。    孫立軍解釋說,中國去年生產電影260部,走進影院的只有二三十部,90%的電影觀眾看不到。
  • 紅色題材兒童劇《小兵張嘎》《紅軍的戰馬》將登臺
    原標題:兩部紅色題材兒童劇將登臺 兩部紅色題材兒童劇將相繼登臺,《小兵張嘎》的故事時隔60年後將以兩個版本回歸舞臺,由中國木偶劇院全新創排的《紅軍的戰馬》,則將用傳統木偶再現長徵精神。
  • 61名長治少兒演繹經典故事《小兵張嘎》
    日前,由長治藝澤藝校出品的長治首部大型公益少兒愛國舞臺劇《小兵張嘎》在潞州劇院上演,整場演出座無虛席,小演員們的精彩表演贏得在場觀眾陣陣掌聲。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藝澤藝校在《小兵張嘎》原著故事線索的基礎上,改編出一部適合小朋友演出的少兒愛國舞臺劇《小兵張嘎》。
  • 難忘《小兵張嘎》,經典兒童電影,嘎子、胖墩都僅拍過這一部電影
    【百部經典老電影巡禮(45)——《小兵張嘎》】No.1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曾拍攝過若干兒童題材電影,如《小兵張嘎》《閃閃的紅星》《雞毛信》《英雄小八路》《三毛流浪記》等,而其中最為經典的,則是《小兵張嘎》和《閃閃的紅星》。
  • 《小兵張嘎·幻想曲》再出發 用中國故事打動世界
    長城網9月8日訊(記者 寧曉雪 李全)9月8日上午10時,由精英集團榮譽出品、河北天明有限公司、河北傳媒學院共同出品,國家藝術基金2015年度資助項目兒童劇《小兵張嘎·幻想曲》2017國際巡演啟程新聞發布會在石家莊小鯨魚·海悅兒童劇場舉行。
  • 小兵張嘎的原型是誰?2005年,他的創作者作家徐光耀給出答案
    半個世紀前,一部經典的黑白電影《小兵張嘎》將張嘎子倔頭強腦,機智勇敢的形象塑造得生動形象。嘠子在敵人面前剛強不屈,並在戰鬥表現得十分勇敢,他配合遊擊隊拔掉崗樓,取得了勝利,最終成了一名出色的小偵察員。然而,張嘎子這個人物的原型是誰,一直以來很多人都不知道,那麼這個小英雄究竟是誰呢?這還要從《小兵張嘎》的創作者徐光耀說起。
  • 我國第一部現實主義題材國產動畫片《小兵張嘎》下月公映
    據新華社石家莊專電(記者曹國廠)我國第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國產動畫片《小兵張嘎》經歷了6個創作年頭後,在「2006中國·石家莊首屆國際動漫節」上與觀眾見面。該片總導演、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院長孫立軍透露,《小兵張嘎》將於11月公映。
  • 教育部推薦小學5、6年級閱讀《小兵張嘎》,嘎子的原型到底是誰?
    今天介紹「書目」中文學類第38本——《小兵張嘎》(5、6年級)。1958年寫成中篇小說《小兵張嘎》和同名電影文學劇本,小說曾被譯成英、印、德、泰、阿拉伯等多種文字。出版有長篇小說《平原烈火》,短篇小說集《樹明和鶯花》、《望日蓮》等。
  • 《小兵張嘎》老故事的魅力不同尋常
    看過遍數最多的可以說是經典影片《小兵張嘎》。為什麼這部電影可以多次觀看,和故事的趣味性,人物是孩子為主人公的設定分不開。他這部影片也和其他略有不同!張嘎子原本是個普通的農村少年,但由於他的奶奶被日本鬼子殺害後,他就成了徹底的孤兒。在中國共產黨紅軍的幫助下,他才開始有了信仰和目標。這個人物的成長是非常有定律的,即便這部影片是抗日題材,但依然非常有趣。
  • 中國十大經典紅色電影,你都知道哪些?
    中國十大經典紅色電影,你都知道哪些?六十多年前,新中國誕生了首部影片《橋》。鬥轉星移,歲月流金,一路放映而來的紅色經典電影,或黑白、或彩色,深深感染著千百萬電影觀眾。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推薦十大中國紅色經典電影。
  • 開啟事業第二春的《小兵張嘎》謝孟偉
    ↗更多精彩,請關注「七殿娛天下」小時候最愛看的抗日劇,除了《閃閃的紅星》,便是《小兵張嘎》了,從小就被嘎子的抗日激情和愛國情懷所點燃,但是也深深地被這個抗日小英雄所吸引。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在逐漸成長,而當初飾演《小兵張嘎》的謝孟偉,也不再是曾經的那個少年。雖然硬漢形象依舊,但是疫情期間的他,卻順應潮流,開啟了自己事業的第二春。
  • 時隔16年《小兵張嘎》小演員變化到底有多大?這種變化你敢信?
    《小兵張嘎》相信是很多人的童年中的記憶他是由徐耿執導,謝孟偉、杜雨、張一山、王莎莎、錢哆多等主演的抗日劇集,於2004年7月27日在央視八套全國首播。該劇改編自作家徐光耀的同名中篇小說,講述了河北省保定市小嘎子在老鍾叔、老羅叔、區隊長、奶奶的引導下,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八路戰士的故事。時隔了16年現在他們都有什麼變化?謝孟偉在《小兵張嘎》中扮演主人公嘎子謝孟偉1989年3月4日出生在河北省保定市雄縣龍灣鎮馬務頭村,5歲開始練功,10歲進入中國戲曲學校附中。
  • 小兵張嘎是否真實存在?40年前,一個鍋爐工的身份說明了一切
    小兵張嘎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幾乎每個中國人都知曉他英勇抗日的故事。在上個世紀60年代北京電影製品廠拍攝的電影《小兵張嘎》中,由安吉斯扮演的嘎子更是深入人心,讓人難以忘記,一時間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角色。那麼,人們不禁要問,歷史上是否真的存在小兵張嘎這樣的英雄人物?小兵張嘎是電影人物還是真實的英雄?
  • 記得《小兵張嘎》區隊長嗎?也是《喜盈門》爺爺,於紹康讓人難忘
    娛文娛視又不得不承認,即便於紹康以參演配角為主,但他留給觀眾的經典「綠葉」卻格外鮮亮,如《小兵張嘎》中的區隊長、《喜盈門》中的仁文爺爺、《海霞》中的特務劉阿太、《小二黑結婚》中的劉家皎村村長、《激戰前夜》中的特務孫亞美、《北大荒人》中的副場長冀慶山、《烈火中永生》中的西南行政公署長官、《偵察兵》中的還鄉團團長等等。
  • 從歷史角度審視文學中的兒童形象——以《小英雄雨來》等為例
    家喻戶曉的《小英雄雨來》 資料圖片今天我要講的內容圍繞《小英雄雨來》展開,這可能是在大家童年時代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個作品。雨來是一個調皮、機智、勇敢的人物形象,他的這種氣質對於我們的民族、國家和個人氣質的塑造都是很重要的,即便在今天這樣一個和平時代,這種英雄主義和家國情懷依然具有教育意義。
  • 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下)第18課《 小英雄雨來(節選)》同步教學視頻、生字、知識點、練習
    教材分析:《小英雄雨來(節選)》選自管樺的中篇同名小說《小英雄雨來》。這篇課文記敘了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邊區的兒童雨來掩護交通員李大叔,機智地和日本鬼子鬥爭的故事,歌頌了雨來熱愛祖國、不畏強敵、機智勇敢的優秀品質。
  • 《小兵張嘎》胖翻譯,「爛西瓜」臺詞讓人難忘,真實身份俄語翻譯
    No.13月4日,也就是今天,是老電影《小兵張嘎》胖翻譯官王澍去世17年的紀念日,在此,娛文娛視向王澍先生致以深深的懷念。如果說起王澍這個名字,一般人一定不知道他是誰,但如果說起《小兵張嘎》中的胖翻譯官,許多人便會記起他,並且還會立時說出他那句「什麼,別說吃你幾個爛西瓜,老子在城裡吃館子也不問價……」的經典臺詞。過去,由於生活節奏慢,娛樂活動少,看電影則成為絕大多數普通人的最佳消遣。因此,電影中的大量臺詞很容易流行。
  • 真正的英雄不應被孩子們忘記 「小英雄雨來」從課本走上舞臺
    「輕輕的還鄉河,密密的蘆葦蕩……」伴隨著動聽的歌聲,曾出現在中小學課本中的小英雄雨來登上了舞臺。10月30日晚,由吉林藝術學院擔綱創作和演出的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大型原創兒童話劇《小英雄雨來》在中國兒藝劇院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