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是現代文學史上的一位文化巨人,他的詩歌理論在中國新詩理論史上具有裡程碑性的意義。就內容而言,郭沫若的詩歌理論大體上可以分為詩歌本體論、詩歌創作論、詩歌欣賞與批評論等幾個部分。郭沫若詩論最主要的成功之處在於徹底地打破了以往格律詩對詩歌的限制,指出詩歌的本質專在抒情
從發展階段來說,郭沫若的詩論大體上可以分為前、中、後三個時期,文壇風向、自身文藝觀的改變和外國詩人的影響是形成其不同時期詩論的主要原因,郭沫若自身的個性也促使他的詩論發生變化,而這個原因是常常被人們忽略的。情感和激情是郭沫若詩論一直不變的內核。郭沫若的詩歌理論有著深遠的影響,他徹底地打破了舊詩的束縛,創造了具有獨特個性的自由體新詩,為詩歌的發展開啟了一扇全新的大門。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助了新詩的散文化傾向。他的詩歌理論也曾引起過爭議,例如功利性、藝術真實與生活真實、「標語人」、「口號人」的含義、早期詩論的定性等,這些問題都有進一步探討的必要。
關於什麼是詩歌,郭沫若認為:
詩於一切文學之中發生最早。便從民族方面以及個體方面考察,都可得 其端倪。原始人與幼兒的言語,都是些詩的表示。原始人與幼兒對於一切的 環境,只有些新鮮的感覺,從那種感覺發生出一種不可抵抗的情緒,從那種 情緒表現成一種旋律的言語、這種言語的生成與詩的生成是同一的。
在這裡,郭沫若認為,詩歌是人對新環境產生的一種不能抗拒的情緒的語言表現,並且是一切文學之中發生最早的文學形式,後來在 1943 年又說,「文學起源於口頭傳誦,故爾古代文學率為詩歌,富於音樂性,在其本質上實近於動的時間藝術,而遠於靜的空間的藝術。」既然起源於口頭傳誦,那麼利於傳誦的東西必然具有一定的音樂性,表現出來便是詩歌的最早的形式。
詩歌又是具有情緒與音樂性的,在 1925 年郭沫若說:「音樂、詩歌、舞蹈,這三者是稱為運動的藝術或者時間的藝術的,便從心理學上考察,是同出於一源,從人類學或者社會學上考察,也是一體的表現。……音樂、詩歌、舞蹈都是情緒的翻譯,只是翻譯的工具不同,一是翻譯於聲音,一是翻譯於文字,一是翻譯於表情運動。而這翻譯工具卻是執行於不識不知或半意識的狀態裡。」這樣就把詩歌的起源與特徵表現了一個大概,即:詩歌起源於口頭傳誦,是一種不可抗拒的情緒的言語的表現,富於動感和音樂性。
郭沫若一貫主張:「詩的本職專在抒情,抒情的文字便不採詩形,也不失其詩。」這是他的詩學觀最基本的體現,無論是中國古代詩歌,還是近現代詩歌,都要以抒情為第一要義。「五四」作家主觀情感噴發的來勢之猛是空前的,郭沫若特別強調說:「新詩便是不假修飾,隨情緒之純真的表現而表現以文字」,「要有純真的感觸,情動於中令自己不能不『寫』。」在詩歌的藝術中,抒情詩總是以抒發詩人的內心情感為主,在藝術的形象性與情感性這兩者之間,郭沫若的詩歌理論更加偏重於藝術的情感性。「感情的因素,是構成美感諸因素(如表象、想像、思想等)中最活躍的因素。」
郭沫若用「情感」和「理智」把「同以宇宙為全體對象」的詩人和哲學家區別開,他說:「詩人是感情的寵兒,哲學家是理智的幹家子。詩人是『美』底化身,哲學家是『真』底具體。」這裡更加彰顯情感的重要性。不只是郭沫若、鬱達夫等具有濃厚浪漫主義傾向的作品以情感為本質,即使最冷靜、最持重的作家的作品也熔鑄著濃烈而執著的生命激情。魯迅作品的生命激情在力度上並不亞於有「狂飆突進」之喻的郭沫若,只不過這種熾烈的情感,在物化機制上不是郭沫若、鬱達夫式的外在直瀉,而是以不同的情感筆調凝聚在作品之中。這種「冷靜」不是一種止水般的均衡、和諧,而是一種巨大激情的凝聚,平衡下有著一個深的動蕩的感情的海。
因此,情感是詩歌的主要元素,沒有情感的作品,只能空有華麗的外表,甚至空洞的說理。所以情緒的言語表現,這是郭沫若關於詩歌本質論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