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歌德後的太陽、一顆永不殞滅的星宿、一個不朽的精靈、一個詩歌的駕馭者······ 他自由穿梭於德意志意識的森林,用流利的德語建構他不朽的詩歌語體;他以平常的詞句傳達出深刻的思想,又沒有讓詩歌負擔哲學的沉重;他就是德國著名抒情詩人和散文家,被稱為「德國古典文學的最後一位代表」的海因裡希·海涅。
海涅 畫像
1797年12月13日,海因裡希·海涅出生在德國杜塞道夫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文學家的海涅,憑藉傑出的詩歌、遊記和政論理論文章,在德國文學史上佔據重要一席。他的詩歌創作包括抒情詩、時事詩、敘事詩以及長詩等樣式,豐富多彩、生動優美,尤其是多半以愛情為題材的抒情詩,多達3000首以上,無論立意、運思,還是語言風格,都有鮮明的個性、獨特的風格,受到各國作曲家的青睞,被反覆譜寫成歌曲,廣泛流傳。抨擊德國現實、歌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抒情詩《詩歌集》,淳樸真摯;諷刺封建反動統治者、讚美德國壯麗自然景色的散文集《哈爾茨山遊記》,幽默活潑;「宣傳了社會主義」、 支援西裡西亞紡織工人起義的詩歌《西裡西亞織工之歌》,鏗鏘有力······
郵票上的海涅
《羅曼採羅》,這本是海涅在1848年5月完全癱瘓後,用口授完成的詩集。內容以故事詩和史詩為主,分為史詩、悲歌和希伯來調三個部分,史詩具有尖銳的時代意義,悲歌表露詩人在革命的哨崗上堅持到底的精神,希伯來調描繪了神秘的希伯來情調的猶太教,巧妙揶揄了宗教徒之間的鬥爭;裡面有愛情,有武俠,有英雄,有諷刺,有詼諧,豐富多彩、自然新鮮, 「幸福是一個輕薄的姑娘,不愛老呆在一個地方。她撫摸你額頭上的頭髮,慌忙地吻你,就逃得不知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