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雋做客清華新人文講座 闡述德國古典文學
清華新聞網12月6日電(學生通訊員 程 浩)12月4日下午在六教,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葉雋做客清華大學新人文講座之文化專場,為到場的300餘名同學帶來了題為《從歌德到馬克思:文學世界與世界文學》的講座,闡述了他對德國古典文學,特別是歌德與馬克思兩位偉大文學家的理解與認識。
講座伊始,葉雋首先回顧了德國古典時代的精神史譜系。他援引了狄爾泰對「德意志精神」的構建:「它由歌德、席勒和讓·保爾所創建,從諾瓦利斯和荷爾德林起又被擴建」,並指出其後海涅、俾斯麥、馬克思、華格納等人又對這樣一種譜繫結構進行了延伸。在這些偉人中,他又特別推崇歌德,正如恩格斯在闡明歌德在哲學史上的重要地位時說:「歌德只是直接地——在那種意義上當然是『預言式地』——陳述的事物,在德國現代哲學中都得了發展和論證。」
接下來,葉雋闡述了歌德與馬克思各自的教育背景以及馬克思對文學世界的嘗試。創建於1737年的哥廷根大學,作為新興大學的代表,是18世紀在德國最享有聲譽的大學之一。歌德在青年時期對哥廷根大學非常嚮往,但由於父親的反對,他不得不進入了一所傳統大學——萊比錫大學來度過他並不愉快的大學時代。馬克思的經歷與歌德有相似之處,他最初被父親送到波恩大學學習法律,在短短一年時間裡選修了十門課程,除了作為自身專業的法學課程之外,他的興趣點顯然集中在文學藝術方面。正因如此,馬克思在大學時代的主要收穫也並不在法學方面,可謂「功夫在詩外」。
在論及馬克思對文學世界的嘗試時,葉雋以「文學世界」概念為中心,區分了三個層次,其中歌德是「營擬」,算是世間最高境界;馬克思是「嘗試」,也就是說他曾經有過對文學世界的擬想和追求,也有相當豐富的文學基礎知識域,但最後卻並未能真正投入到文學世界的營擬事業中去。他指出,馬克思的文學世界嘗試是以青年時代與歌德接受為中心。青年馬克思是激情澎湃的詩人,不但有數量客觀的情詩,也寫過關於《歌德》的獻詩。作為馬克思文學資源的歌德,在世界認知方面對前者也有很大影響與發覆。葉雋表示,如果將馬克思對世界市場的經典闡述放在思想史的譜系中,我們會發覺在歌德提出的「世界文學」(Weltliteratur)概念基礎上,馬克思更具有自覺的理論內涵和問題意識。
最後,葉雋指出,從歌德到馬克思,他們體現了德國文明史進程中一個非常優秀的傳統,那就是「學海無涯苦作舟」。對於知識的熱誠和絕對倫理觀念,是造就他們成為偉人的根本基礎。「文學世界」與「世界文學」形成了一組有效的互動關係和二元構成,前者成就資源,後者指向理想;但同時在更一個更為開闊的視域裡,「文學世界」形成認知世界的有力武器,而「世界文學」則意味著人類走向更高階段的一種精神性標誌。
講座由教務處副處長兼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常務副主任白峰杉主持並作點評。
人物連結:葉雋,男,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兼任北京大學德國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中國歌德學會會長等。曾在英、法、德等國學術機構做研究。
專著有《變創與漸常——僑易學的觀念》、《德國學理論初探》、《異文化博弈》、《主體的遷變》、《另一種西學》、《歌德思想之形成》、《歌德學術史研究》等;學術隨筆集有《大學的精神尺度》、《時代的精神憂患》、《中德文化關係評論集》等;編撰有《蔡元培:大學的意義》等;主編有《中德文化叢書》、《民國學術叢刊》、《留學史叢書》等;合譯有《教育與未來》等。學術興趣現集中於德國古典文學、知識史與僑易學等。
供稿: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編輯:範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