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雋做客清華新人文講座 闡述德國古典文學

2020-12-23 清華大學新聞網

葉雋做客清華新人文講座 闡述德國古典文學

        清華新聞網12月6日電(學生通訊員 程 浩)12月4日下午在六教,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葉雋做客清華大學新人文講座之文化專場,為到場的300餘名同學帶來了題為《從歌德到馬克思:文學世界與世界文學》的講座,闡述了他對德國古典文學,特別是歌德與馬克思兩位偉大文學家的理解與認識。

  講座伊始,葉雋首先回顧了德國古典時代的精神史譜系。他援引了狄爾泰對「德意志精神」的構建:「它由歌德、席勒和讓·保爾所創建,從諾瓦利斯和荷爾德林起又被擴建」,並指出其後海涅、俾斯麥、馬克思、華格納等人又對這樣一種譜繫結構進行了延伸。在這些偉人中,他又特別推崇歌德,正如恩格斯在闡明歌德在哲學史上的重要地位時說:「歌德只是直接地——在那種意義上當然是『預言式地』——陳述的事物,在德國現代哲學中都得了發展和論證。」

  接下來,葉雋闡述了歌德與馬克思各自的教育背景以及馬克思對文學世界的嘗試。創建於1737年的哥廷根大學,作為新興大學的代表,是18世紀在德國最享有聲譽的大學之一。歌德在青年時期對哥廷根大學非常嚮往,但由於父親的反對,他不得不進入了一所傳統大學——萊比錫大學來度過他並不愉快的大學時代。馬克思的經歷與歌德有相似之處,他最初被父親送到波恩大學學習法律,在短短一年時間裡選修了十門課程,除了作為自身專業的法學課程之外,他的興趣點顯然集中在文學藝術方面。正因如此,馬克思在大學時代的主要收穫也並不在法學方面,可謂「功夫在詩外」。

  在論及馬克思對文學世界的嘗試時,葉雋以「文學世界」概念為中心,區分了三個層次,其中歌德是「營擬」,算是世間最高境界;馬克思是「嘗試」,也就是說他曾經有過對文學世界的擬想和追求,也有相當豐富的文學基礎知識域,但最後卻並未能真正投入到文學世界的營擬事業中去。他指出,馬克思的文學世界嘗試是以青年時代與歌德接受為中心。青年馬克思是激情澎湃的詩人,不但有數量客觀的情詩,也寫過關於《歌德》的獻詩。作為馬克思文學資源的歌德,在世界認知方面對前者也有很大影響與發覆。葉雋表示,如果將馬克思對世界市場的經典闡述放在思想史的譜系中,我們會發覺在歌德提出的「世界文學」(Weltliteratur)概念基礎上,馬克思更具有自覺的理論內涵和問題意識。

  最後,葉雋指出,從歌德到馬克思,他們體現了德國文明史進程中一個非常優秀的傳統,那就是「學海無涯苦作舟」。對於知識的熱誠和絕對倫理觀念,是造就他們成為偉人的根本基礎。「文學世界」與「世界文學」形成了一組有效的互動關係和二元構成,前者成就資源,後者指向理想;但同時在更一個更為開闊的視域裡,「文學世界」形成認知世界的有力武器,而「世界文學」則意味著人類走向更高階段的一種精神性標誌。

  講座由教務處副處長兼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常務副主任白峰杉主持並作點評。

  人物連結:葉雋,男,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兼任北京大學德國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中國歌德學會會長等。曾在英、法、德等國學術機構做研究。

  專著有《變創與漸常——僑易學的觀念》、《德國學理論初探》、《異文化博弈》、《主體的遷變》、《另一種西學》、《歌德思想之形成》、《歌德學術史研究》等;學術隨筆集有《大學的精神尺度》、《時代的精神憂患》、《中德文化關係評論集》等;編撰有《蔡元培:大學的意義》等;主編有《中德文化叢書》、《民國學術叢刊》、《留學史叢書》等;合譯有《教育與未來》等。學術興趣現集中於德國古典文學、知識史與僑易學等。

供稿: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編輯:範 麗

相關焦點

  • 蒲慕明做客清華水木清華講座講解大腦的可塑性
    蒲慕明做客清華水木清華講座講解大腦的可塑性    清華新聞網1月9日電 近日,著名神經生物學家和生物物理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做客清華大學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在醫學科學樓報作題為「大腦的可塑性:
  • 張維忠做客新人文講座 闡述數學與文化之橋
    張維忠做客新人文講座 闡述數學與文化之橋清華新聞網11月27日電 (學生通訊員 方圓)11月23日下午在六教,全國數學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浙江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張維忠做客新人文講座,以「數學與文化」為題,通過社會文化事件的剖析、歷史故事的敘說,揭示數學的社會文化內涵,縱論兼顧文化的數學教育改革方向
  • 顏海平做客新人文講座 講述「由闡釋世界以敘述中國」-清華大學...
    顏海平做客新人文講座講述「由闡釋世界以敘述中國」清華新聞網5月3日電(學生通訊員 任鵬波)4月25日下午,清華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主任、清華大學世界文學與文化研究院院長顏海平教授在第六教學樓做客新人文講座,以「人文日新:由闡釋世界以敘述中國」為題,為到場的百餘位師生闡釋不同的文明和經驗在跨文化對話中的開放與發展
  • 郝景芳做客清華讀書講座暢談「通識讀書與人生意義」
    郝景芳做客清華讀書講座暢談「通識讀書與人生意義」清華新聞網11月28日電  11月23日晚,「清華讀書講座」邀請校友郝景芳回校,在初冬的寒夜裡,她在圖書館報告廳給聽眾們做了一場溫暖而有力量的主題演講——《通識讀書與人生意義》。
  • 【新人文講座—10月31日】馬叔禮:西遊記的神話世界與真實人生
    清華大學新人文講座系列之(十八):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簡介《清華大學新人文講座》於2005年4月拉開帷幕,迄今已成功舉辦十七個主題系列,共計三百餘場。自2008年9月起,該系列講座作為《文化素質教育講座》課程的主體部分以必修學分的形式列入清華大學本科生培養方案;自2015年9月起調整為選修的文化素質教育核心課程之一。黨的十九大報告站在時代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闡述了文化和文化建設的地位作用,深刻闡明了在新時代以什麼樣的立場和態度對待文化、用什麼樣的思路和舉措發展文化、朝著什麼樣的方向和目標推進文化建設等重大問題。
  • 張旭做客水木清華講座
    張旭做客水木清華講座介紹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13調控腦發育  清華新聞網5月28日電 5月21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張旭教授做客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作了題為「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
  • 2019河北文學館讀書薈開講 作家劉醒龍闡述「文學的正途」
    河北日報客戶端1月5日訊(記者肖煜 通訊員趙振傑)今天,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劉醒龍做客河北文學館,為百餘名文學愛好者帶來一場主題為「文學的正途」的精彩講座,同時拉開了河北文學館讀書薈2019年名家講座的序幕。
  • 袁鈞瑛院士做客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系列
    袁鈞瑛院士做客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系列揭開細胞死亡的秘密  清華新聞網4月9日電 4月2日,生命科學聯合中心承辦的第26期「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系列」在清華大學醫學科學樓舉行。  袁鈞瑛教授實驗室長期致力於開發並利用特定的小分子抑制劑對necropotosis機制進行充分的研究和闡述。目前已經開發到第四代的小分子化合物Nec-1通過作用於 RIP1和 RIP3的激酶部分可以很好地抑制激酶活性,阻斷RIP1和RIP3的相互磷酸化,從而特異性阻斷necropotosis的發生。
  • 德國古典文學的主要代表:歌德
    德國古典文學的主要代表:歌德約翰·沃爾夫岡·歌德(1749-1832),德國的偉大詩人,德國古典文學和民族文學的主要代表。除詩歌、戲劇、小說之外,在文藝理論、哲學、歷史學、造型藝術和自然科學等許多領域,均卓著成就。
  • 2020年QS古典文學專業排名
    不同國家的古典文學都有著雲泥之別,每個學生對自己喜歡的古典文學、國家也是有所差異的。接下來我們一起去看看2020年QS古典文學專業排名,有沒有你所想去的大學呢?第一名:牛津大學 2021QS排名:5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簡稱牛津、Oxford)古典文學專業的學生的導師由研究人員擔任,並要求學生每周與導師見一次面,學生需要宣讀一周內研究和撰寫的論文。
  • 【新人文講座-11月2日】馬叔禮:三國演義 ——談二戰後的天時、地利、人和
    清華大學新人文講座系列之(十七):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簡介《清華大學新人文講座》於2005年4月拉開帷幕,迄今已成功舉辦十六個主題系列,共計三百餘場。自2008年9月起,該系列講座作為《文化素質教育講座》課程的主體部分以必修學分的形式列入清華大學本科生培養方案。
  • 康奈爾大學教授勞倫清華主講「詩歌與心智」
    康奈爾大學教授勞倫清華主講「詩歌與心智」  清華新聞網4月16日電(學生通訊員 熊文苑)由清華大學外文系、世界文學與文化研究院和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聯合舉辦的「清華大學新人文講座:世界文學與文化專場系列」於4月9日下午舉行。
  • 著名古典音樂普及人劉岠渭再訪清華導賞古典音樂
    著名古典音樂普及人劉岠渭再訪清華導賞古典音樂  清華新聞網5月8日電 (通訊員 王媛)5月7日晚,臺灣著名古典音樂普及人、臺北藝術大學教授、「財團法人樂賞音樂教育基金會」音樂總監劉岠渭再訪校圖書館報告廳,以《古典音樂的美感特徵——音樂的對比》為主題,引導在場的百名校內外愛樂者賞析了多首古典音樂曲目
  • 慕尼黑大學教授克裡斯多夫·博德做客歐美文學論壇
    慕尼黑大學教授克裡斯多夫·博德做客歐美文學論壇清華新聞網6月17日電(通訊員 熊文苑)日前,由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歐美文學研究中心和外文系主辦,為期10天的「歐美文學論壇」第六期舉辦。主講嘉賓是來自德國慕尼黑大學的克裡斯多夫·博德(Christoph Bode)教授。
  • 李伯重做客新人文講座 講解絲綢之路的歷史與啟示
    清華新聞網10月12日電(通訊員 張聲龍)10月8日,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李伯重先生做客清華大學新人文講座,以「全球經濟史視野中的絲綢之路」為題,為到場的百餘名師生旁徵博引、深入淺出地講解了經濟史視角下絲綢之路的歷史與啟示。
  • 杜克大學福庫商學院拉維·班塞爾做客清華論壇
    杜克大學福庫商學院拉維·班塞爾做客清華論壇清華新聞網10月27日電 10月26日,杜克大學福庫商學院拉維·班塞爾(Ravi Bansal)教授訪問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並做客清華論壇第58講,在金融學院多功能廳發表了題為「長期風險與宏觀公告中的不確定性厭惡」(Long Run Risks and Uncertainty Aversion
  • 歌德、席勒與德國古典主義文學,「魏瑪古典主義文學時代」
    德國通史:魏瑪古典時代,是以歌德和席勒這兩位文壇巨人的合作及其作品為標誌的歡迎來到百家號玲子聊歷史,今天玲子和大家聊聊歌德、席勒與德國古典主義文學,人們通常把18世紀末19世紀初以歌德和席勒為代表所創作的文學稱為「古典主義文學」,這一時期也習慣地稱為德國古典主義文學時期。
  • 德國古典文學和民族文學的主要代表、是詩人也是作家,他就是歌德
    今天小編向大家介紹的是德國古典文學的主要代表著,既是詩人也是作家的歌德,希望大家可以喜歡。約翰·沃爾夫甘·歌德,1749年2月28日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的一個富有的市民家庭,父親曾是帝室的顧問,母親是市長的女兒,歌德從小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
  • 德國古典文學的最後一位代表:海涅詩句精選
    海因裡希·海涅(Heinrich Heine,1797年12月13日~1856年2月17日) ,男,德國抒情詩人和散文家,被稱為「德國古典文學的最後一位代表」。生於德國萊茵河畔杜塞道夫一個猶太人家庭。童年和少年時期經歷了拿破崙戰爭。學過金融和法律。
  • 德國古典文學的最後一位代表,淺聊海涅及其代表作《羅曼採羅》
    一個歌德後的太陽、一顆永不殞滅的星宿、一個不朽的精靈、一個詩歌的駕馭者······ 他自由穿梭於德意志意識的森林,用流利的德語建構他不朽的詩歌語體;他以平常的詞句傳達出深刻的思想,又沒有讓詩歌負擔哲學的沉重;他就是德國著名抒情詩人和散文家,被稱為「德國古典文學的最後一位代表」的海因裡希·海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