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新聞網11月27日電 (學生通訊員 方圓)11月23日下午在六教,全國數學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浙江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張維忠做客新人文講座,以「數學與文化」為題,通過社會文化事件的剖析、歷史故事的敘說,揭示數學的社會文化內涵,縱論兼顧文化的數學教育改革方向,為到場的五百餘名師生帶來了一場精彩演講。
張維忠做客新人文講座。
講座伊始,張維忠首先從現實中公眾對數學的認識,引發大家思考:數學究竟是什麼?他認為,在現實生活中,公眾對數學往往有不少誤解,許多人認為數學只是抽象的數字、符號和公式的堆積,枯燥艱澀。這種誤解來源於學校教育中的數學與文化「脫節」。數學一旦與其背後的文化割裂,就變成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使學生誤認為數學與他們的生活或未來毫不相干,這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態度。
進而,張維忠闡釋了數學的內涵及特徵。第一,數學最重要的特徵是研究對象的抽象性,它也決定了數學的其他特徵,其研究對象是抽象的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第二,數學具有廣泛的應用性。我們現今正在享受的重要技術,如中文印刷排版的自動化,指紋的識別,石油地震勘探的數據處理等,其背後數學都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關鍵作用。第三,數學是研究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的一門科學,是刻畫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的科學語言和有效工具。
接下來,張維忠對文化概念的廣義和狹義進行了剖析,並指出自己此次演講聚焦於狹義的文化概念,即:指社會意識形態或觀念形式,主要是人們的精神生活領域。他指出,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不同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他強調,數學與文化密不可分,「數學是一種看不見的文化」。
數學與文化之間究竟是何種關係?張維忠對此進行了集中闡釋。他認為,數學是客觀真理,但又是人類思維的產物,任何一種意識形態,包括數學在內,必然會打上時代的烙印,受到文化的制約。要了解數學,必須把數學和社會文化聯繫在一起。數學本身就是一種文化,作為文化的數學具有獨特的特徵,即:是傳播人類思想的一種基本方式,是人類所創造的語言的高級形式,具有高度的滲透性和無限的發展可能性。
張維忠結合中西方數學思考模式的異同,認為數學作為人類整體文化的一部分,與音樂、繪畫、建築等看似相隔遙遠的其他文化領域之間存在著驚人的一致性,數學的發展與整體文化的發展休戚相關。
最後,他指出數學學習的三種境界,即有趣、有用、有文化。在數學教育中應進一步加強兼顧文化的改革,不僅出於使學生理解鮮活而非僵化的數學的需要,也是為了促進數學與其他學科互相激發、共同發展所必須的。
講座現場。
本場講座系清華大學新人文講座系列之(十七)「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第十七講,由清華大學數學系教授白峰杉主持並點評。
相關連結:
張維忠,1986年畢業於西北師範大學數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1994年師從著名教育家李秉德、李定仁先生攻讀教學論專業並獲教育學博士學位。現任浙江省基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全國數學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數學教育學報》編委,西南大學兼職教授等。張維忠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課程與教學論,數學文化、數學史與數學教育。曾在《教育研究》《課程·教材·教法》《全球教育展望》、《數學傳播》(臺灣)與《數學文化》(香港)等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80餘篇;出版學術著作《數學文化與數學課程》《文化視野中的數學與數學教育》《文化傳統與數學教育現代化》《數學教育中的數學文化》等8部;主持完成的科研課題曾榮獲教育部第三、四屆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等。
供稿: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編輯:徐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