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克福國民議會,是1848年德國革命的又一重要舞臺

2020-12-22 欣彤談歷史

德國通史:法蘭克福國民議會

歡迎來到百家號欣彤談歷史,今天欣彤和大家談談法蘭克福國民議會,也稱全德國民議會是1848年德國革命的又一重要舞臺,也是德國資產階級實踐自由民主和民族統一雙重理想的初次嘗試。就當時的形勢而言,法蘭克福國民議會承擔著兩大歷史任務:制定一部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和建立統一的德意志民族國家。

在1848年2月12日,弗裡德裡希·丹尼爾·巴塞爾曼曾在巴登等級議會上提出德意志邦聯議會實現人民代表制,3月5日的海德爾堡大會則發出了召開預備議會的邀請。3月3日,德意志邦聯議會在公眾壓力下宣布新聞自由,此後它又承認需要修訂《德意志邦聯文件》,並組成了以原核心委員會為基礎的「十七人委員會」,負責起草德意志憲法。3月31日至4月3日,由574名代表參加的預備議會在美因河畔法蘭克福的聖保羅教堂召開。

會議代表多數來自各邦議會,其中141人來自普魯士,奧地利則只有2人參加。會議代表主要由民主派和自由派組成。以施特盧威為代表的民主派要求廢除君主制,建立以美國為榜樣的聯邦制共和國。但是這一主張遭到以加格恩、達爾曼和馬蒂等為首的自由派多數的反對。在他們看來,人民主權與君主制並不矛盾。他們主張建立一個在普魯士領導下的聯邦制國家。最後,預備議會決定設立「五十人委員會」,為選舉和召開全德國民議會做準備。

5月初,全德國民議會選舉開始。選舉基於普遍、等的原則進行,每5萬選民選舉一位代表。包括什勒斯維希以及普魯士所屬東、西普魯士和波森等省在內的非德意志邦聯地區也選出了參加全德國民議會的代表。5月18日,全德國民議會在美因河畔法蘭克福的聖保羅教堂開幕。議員實際人數為585名,其中受過大學教育者550人。從代表身份看,大多數是大學教授、法官、律師、官員、商人和工廠主,下層民眾代表很少,只有1位農民和4名手工業者,沒有工人代表,因此該議會又被稱為「教授議會」或「紳士議會」。

大多數議員在政治立場上為溫和的資產階級自由派,其次為激進左派和保守派。自由派代表加格恩被選舉為議會主席。在法蘭克福國民議會中,議員們因政治立場的差異形成了民主主義左派(包括中間左派、中間右派)等議會黨團,他們有各自的集會地點。民主主義左派主要聚集於德意志旅館和唐納斯貝格兩處。前者約50人,代表人物為羅伯特·勃魯姆(1807—1848)等人,他們要求制定憲法,建立共和國;後者約50人,以施特盧威等為代表,要求建立德意志共和國和進行激進的社會改革。11月以後,從二者之中又分離出一部分相對溫和的議員,形成了紐倫堡旅館派民主主義左派在法蘭克福國民議會中居於少數派地位。保守主義右派約有40人,人數最少。

代表人物是來自普魯士的馮·芬克和約瑟夫·馮·拉多維茨(1797-1853)等人,聚會地點為石房和米拉尼咖啡館。他們的主要目標是,在聯邦制框架之下建立一個獨立於議會的政府。自由主義中間派是最強大的議會黨團,它本身又分為中間左派和中間右派。自由主義中間左派的主要聚會地點在符滕堡旅館,主要代表人物有文藝學家和哲學家弗裡德裡希·特奧多爾·菲舍爾(1807—1887)、法學家羅伯特·馮·莫爾(1799—1875)等,有100名議員。這一派的主要努力目標是建立強有力的議會。自由主義中間右派是法蘭克福國民議會中最大的派別,有約120名議員,又稱俱樂部黨。其核心人物為法學家格奧爾格·貝澤勒(1809—1888)、歷史學家達爾曼和德羅伊森等人。這一派別的主要努力目標是建立立憲君主制的民族國家。

國民議會的第一個重要舉措是,根據加格恩的建議於6月28日作出了建立起臨時中央權力機構的決議。議會選舉奧地利的約翰大公(1782-1859)擔任作為最高首領的帝國攝政。在內閣之中,則普魯士的影響更大一些。內閣首相由傾向於普魯士的英國女王維多利亞(1819—1901,1837年1901年在位)的異母兄弟、巴伐利亞將軍卡爾·馮·萊寧根侯爵(1804—1856)擔任;內政大臣由奧地利的安東·馮·施梅林(1805-1893)擔任;來自普魯士的愛德華馮·波伊克(1791-176)和赫爾曼·馮·貝克拉特(1801-1870)分別擔任國防大臣和財政大臣。

但是,法蘭克福國民議會和新建立的帝國中央政府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方面都明顯軟弱無力。在德意志內部,奧地利、普魯士、巴伐利亞和漢諾瓦等重要邦國根本沒有服從帝國政府的意願,它們公開拒絕國防大臣於1848年8月發出的各邦軍隊效忠於帝國攝政的命令。在對外政策方面,國民議會和新建立的帝國政府同樣軟弱無力,這一點突出顯示在什勒斯維希-荷爾施泰因問題上。1848年1月,丹麥國王克裡斯蒂安八世去世,新繼位的弗裡德裡克七世(1808—1863,1848年—1863年在位)在以艾德爾丹麥人黨為代表的丹麥民族主義者的壓力下,答應頒布新憲法,加強丹麥與什勒斯維希公國之間的緊密聯繫,並於3月在哥本哈根召開制憲國民議會,制定包含什勒斯維希在內的丹麥新憲法。

這一舉動違背了1460年《裡伯條約》關於什勒斯維希-荷爾施泰因兩公國「永不分離」的規定,因此立即引起兩公國中的德意志人的不滿,他們視之為脫離丹麥獨立的機會,於3月24日宣布脫離丹麥,成立臨時政府,並向德意志邦聯議會和後來的法蘭克福國民議會請求幫助然而,德意志邦聯議會以及後來的國民議會都不敢決定接受什勒斯維希加入德意志邦聯,只是以德意志邦聯名義命令普魯士的弗蘭格爾將軍指由普魯士漢諾瓦和其他德意志邦國組成的軍隊進入兩公國,向丹麥政府施壓。但是英國和俄國都反對德意志邦聯的幹涉。

結果,普王弗裡德裡希·威廉四世在兩國的壓力下被迫讓步,8月26日在馬爾默與丹麥籤訂停戰協定,規定邦聯軍隊從兩公國撤退。法蘭克福國民議會雖然極不情願,但由於沒有實際可控的軍事力量,只好接受停戰。什勒斯維希-荷爾施泰因問題的結果使法蘭克福國民議會認識到,德意志民族統一問題的最終解決必須具備兩個條件:歐洲列強的認同和德意志大邦的支持。法蘭克福國民議會的主要任務是制定一部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國家憲法,以便確認新的德意志國家形態,為德意志民族國家的建立奠定憲政基礎。

1848年7月初到12月底,國民議會首先用了近半年時間來討論德意志人的基本權利,以便為日後建立資產階級法治國家提供保證。12月27日,國民議會通過了名為「德意志人民的基本權利」的特別法(後來列入1849年3月28日通過的《德意志帝國憲法》第六部分)。該法規定:德意志人享有包括選舉權、居住權和遷徙權等在內的公民權;取消各類特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身自由不可侵犯;私有財產不可侵犯;新聞、言論、集會結社和信仰自由;學術自由;等等。

這些規定雖然由於革命的失敗而沒有得到實施,但毫無疑問,它們向世人昭示了德國近代歷史發展中的自由和民主的傳統,表明日後從魏瑪共和國到聯邦德國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體制的確立和發展並非只是外部壓力促成的結果,也有其內生的根源。

好了,今天的歷史故事就暫時說到這,當然,這一時期的歷史小編也還在不斷的探索中,感謝大家的觀看哦。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

相關焦點

  • 從1848革命到普魯士統一三部曲,德意志帝國鐵與血的統一
    馬克思後於1844年結識了恩格斯,在同年發表了巴黎手稿(即1844經濟學哲學手稿)。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成功,法國國王被推翻,它刷新了法國大革命的神話,整個歐洲都被鼓舞起來,投入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之中。
  • 這是中世紀歐洲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又一次革命
    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的運動點燃了歐洲的1830年革命和1848年革命。 1830年革命由法國自由主義者發起,他們憤怒地打倒法國國王查爾斯十世, 他以保守傳統的方式統治著法國,未曾意 識到時代已經改變。自由主義者以查理十世的侄子路易斯·菲利普將其取代,實行君主立憲制。
  • 德國國旗的變遷——通過國旗品味歷史,別有一番趣味
    現今德國的國旗為黑、紅、金三色旗,長寬比例則為5:3。關於這三種鮮明顏色的釋義,流傳最廣的是通過流血的抗爭從被奴役的黑暗中得到自由的金色光芒。黑、紅、金三色旗首次被確定為代表整個德國的旗幟是在1848年召開的法蘭克福國民議會上。
  • 法蘭克福是個有故事的小鎮,景色撩人建築使人陶醉!
    法蘭克福大教堂是該市的重要地標,也是法蘭克福最大的教堂。教堂雖然年代久遠有些陳舊,但依然非常的宏偉。這裡歷史上是很多位帝王加冕的地方,它的故事之多地位之高,在歐洲也是屈指可數的教堂。法蘭克福聖保羅教堂是德國法蘭克福的一座教堂,是德國重要的政治象徵符號。它是一座橢圓形的新教教堂,建於1789年,完成於1833年。1848年5月18日,國民議會首次在此舉行,因此稱為「聖保羅教堂議會」。位於羅馬廣場上的地標噴泉,相傳在神聖羅馬帝國的馬蒂亞斯加冕典禮上,這座噴泉噴出的是葡萄酒。
  • 法蘭克福聖保羅教堂,位於羅馬廣場附近,看著很漂亮
    法蘭克福聖保羅教堂,位於羅馬廣場附近,是法蘭克福具歷史意義的建築物。它建於1270年,1787年開始改建,1833年完成並被升為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路德新教的主教堂。1848年5月8日大約600名德意志國民議會的議員來到這裡,保羅教堂成為了次德意志國民議會的召開地,誕生了德國部統一憲法,外牆上的紀念牌記錄了這一盛事。自此,它就成為德過統一和民主的象徵。保羅教堂由沙石建造而成,曾於1944年毀於戰火,保羅教堂不僅是宗教活動的場所,也用於許多重要的政治、文化活動。
  • 馬克思從法國1848年革命,看到了什麼?
    重要著作文獻《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The Class Struggles in France, 1848 to 1850馬克思總結法國1848年革命經驗的重要著作。1848年至1849年,轟轟烈烈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席捲了歐洲。革命失敗後,各國反動勢力重新掌握政權,瘋狂鎮壓革命,歐洲工人運動也因此陷入低潮。在這種情況下,總結1848年歐洲革命的經驗教訓,進一步制定無產階級革命的策略便成為中心任務。因此,馬克思選取近代歷史上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最典型的法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深刻分析了1848年法國革命,從而寫下這部著作。
  • 「鐵血宰相」,他是德國近代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
    1849年和1859年,普魯士兩次企圖在自己領導下實現德國的統一,但都因奧地利的阻撓而失敗。為此,奧地利和普魯士之間爭奪統治權的鬥爭變得更加尖銳,德意志的統一變得日益緊迫。俾斯麥正是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出現在歷史舞臺上,成為完成這一任務的重要使者。俾斯麥出生在布蘭登堡中心阿爾特馬克區申豪森莊園的容克世家。兩歲時他隨家遷往波美拉尼亞的克尼普霍夫莊園。
  • 德國國旗的歷史變遷是怎樣的
    德意志邦聯和法蘭克福議會 剛才說過黑、紅、黃三色旗是魏瑪共和國於1919年成立以後才開始正式成為國旗的,但黑、紅、黃三色旗至少在這之前一百年即已出現。 1848年,革命在德國各地爆發,許多自由派革命者都使用黑、紅、黃三色旗作為自己的旗幟,在隨後召開的法蘭克福議會上,正式規定黑、紅、黃三色旗為代表整個德國的旗幟,但革命不久後即遭封建勢力鎮壓,法蘭克福議會也被迫解散,奧地利哈布斯堡皇室又恢復了在德意志邦聯中的優勢,黑、紅、黃三色旗也隨之喪失了德國「國旗」的地位。
  • 「三月革命前時期」德意志的政治危機,資產階級自由民主運動
    德國通史:資產階級自由民主運動歡迎來到百家號顧繡聊歷史,今天顧繡和大家聊聊「三月革命前時期」德意志的政治危機。在1830年七月革命後,德意志進入了所謂的「三月革命前時期」。在黑森,鼓吹社會革命的作家格奧爾格·畢希納(1813—1837)和布茨巴赫,並在吉森、達姆施塔特和布茨巴赫等地建立了相關組織。他們於1834年7月開始散發《黑森信使》傳單,提出了「對茅屋和平!對宮殿戰爭!」「整個德意志民族必須獲得自由」等口號,號召人們起來反抗壓迫。他們因此而成了1848年革命的開路先鋒。1835年,由於受到官方通緝,畢希納逃往國外。
  • 德國史:普魯士成為「欽定」憲法國家,走向憲法國家的過程曲折
    然而,1848年德國革命的經驗表明,當時的德國資產階級無力擔當這一重任。於是,由奧地利(大德意志道路)或普魯士(小德意志道路)兩大邦國通過王朝戰爭手段實現國家統一就成為人們的一種期待。歷史最後選擇了普魯士作為統一德國的領導力量,一直在德意志事務中充當領導角色的奧地利則被排擠出了德意志。人們或許對這種歷史的選擇有些茫然,但歷史老人所作的選擇最終都是一種必然。
  • 五分鐘了解德國的近代的興衰歷程,看完別被驚訝到——政治篇
    上回說到德國資產階級在法蘭克福召開資產階級統一德意志的會議是被德國小邦國封建勢力反撲,德意志的統一再一次受到了阻礙。1848年德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失敗造成了兩個嚴重的後果,第一個後就是德國的統一沒有實現,另一個後果是德國的專制制度依舊保留著,德國失去了通過和平、民主的方式來實現德意志統一的機會。
  • 雜談霍布斯鮑姆《革命的年代1789-1848》
    今天讀了霍布斯鮑姆的《革命年代 1789-1848》,這本書作為年代四部曲的第一本,著重敘述了改變世界的「二元革命」——工業革命與法國大革命,一個在經濟上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一個在思想與政治上塑造世界。霍布斯鮑姆詳細闡述了兩場革命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之後接到下一本書《資本的年代1848-4875》,眾所周知的,《共產黨宣言》出版於1848年。
  • 19世紀德國的「閱讀革命」
    在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本期刊發一組文章,分別從閱讀的內容、受眾、場所、影響等方面考察19世紀德國、法國、英國的閱讀歷史,以饗讀者。19世紀的德國史是一部發生革命性巨變的歷史。世紀之初(1806年),古老的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被拿破崙軍隊的鐵蹄摧毀;在戰勝拿破崙之後,德意志邦國君主於1815年成立了一個鬆散的德意志邦聯。
  • 吳徵宇:「德國問題」歷史內涵的演變
    自1815年維也納會議結束後,「德國問題」逐漸開始成為了歐洲乃至於全球政治中一個重要話題,「德國問題」不僅對19世紀乃至20世紀的世界歷史進程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而且其本身在不同階段也呈現出了不同涵義。
  • 德國法蘭克福:城市整體規劃助力能源轉型
    一.城市基本情況美因河畔法蘭克福位於德國中西部黑森州境內,是德國第五大城市,地區格局緊湊,人口密集,城區人口約75萬。由於該市位於萊茵河與美因河交匯之處,地理位置優越,因而形成了以法蘭克福市為中心向四周輻射,覆蓋周邊75個城鎮地區的德國第二大都會區——法蘭克福萊茵美因大都會區。
  • 德國法蘭克福,是德國第五大城市
    法蘭克福,全名:美因河畔法蘭克福,是德國第五大城市,德國乃至歐洲重要工商業、金融和交通中心,位於德國西部的黑森州境內,處在萊茵河中部支流美因河的下遊。法蘭克福擁有德國最大的航空樞紐、鐵路樞紐。法蘭克福國際機場已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國際機場和航空運輸樞紐之一,也是僅次於倫敦希思羅國際機場和巴黎夏爾戴高樂國際機場的歐洲第三大機場。法蘭克福是德國乃至歐洲重要的工商業、金融服務業和交通中心,全城擁有超過324家銀行,經營著德國85%的股票交易、歐洲規模最大的國際性車展。
  • 法蘭克福,德國重要的商業金融中心,世界上重要的展覽城市之一
    法蘭克福,全名為美因河畔法蘭克福,以區別於德國東部城市奧得河畔法蘭克福。法蘭克福是德國重要的工商業、金融、交通中心,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展覽城市之一,舉辦展覽會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早在中世紀就發展成為德國的百貨商場,並帶動了當地一系列相關產業的同步發展。法蘭克福,這個商業和文化的動感之都,傳統和現代,商業和文化,動感和寧靜,從來沒有如此完美地融合在一座城市。
  • 德國大學推介:法蘭克福大學
    居中的地理位置使黑森州成為兩河的交通樞紐,許多交通線在此交叉而過。經濟發達,汽車、機械、化工、紡織、光學、皮革是重要部門。該州文化事業先進,博覽會眾多。法蘭克福是德國文豪歌德的出生地,它有「博覽會之城」的美稱,沿美因河岸有不斷擴大的博物館區。馬爾堡和吉森、韋茨拉爾是景色迷人的大學城,韋茨拉爾還以光學工業出名,舉世聞名的德國徠卡相機便出產於此地。貝格施特拉瑟和萊茵高屬於德國最佳的水果和葡萄酒產地。
  • ​黃鳳祝 :1968年以來的德國記憶 第十一章 運動培養出來的德國政客
    社會民主黨與綠黨宣布組成紅綠政府,由格哈德·施洛德出任聯邦總理。施洛德當總理的夢想總算實現了,但是怎樣把這個國家搞好,並不取決於支持他上臺的德國民眾。他必須獲得經濟界大老闆的支持,才能穩坐釣魚臺。為了獲得經濟界的支持,在稅務改革上他必須作出妥協,向前政府的某些經濟稅務政策靠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