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通史:資產階級自由民主運動
歡迎來到百家號顧繡聊歷史,今天顧繡和大家聊聊「三月革命前時期」德意志的政治危機。在1830年七月革命後,德意志進入了所謂的「三月革命前時期」。
此後,儘管梅特涅主導下的邦聯議會通過多項決議,對民族主義和自由主義運動進行打壓,竭力維護其以穩定和秩序為目標的復闢政策,但隨著德意志地區工業化和關稅一體化的進展,民眾的民族意識和自由主義傾向越來越強烈,相關強制性鎮壓政策已經無法完全壓制自由和進步的聲音。德意志進入了革命前的政治和社會危機之中這種危機表現為保守勢力和進步因素之間的不兼容性日益突出。
一方面,在單個邦國中,諸侯和貴族為了維護他們既有的權力而鬥爭,試圖繼續阻止憲法國家和完整的人民主權的實施;在整個德意志,邦國多元主義以及各邦在思想意識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異等繼續阻礙著統一的民族國家問題的解決,德意志民族還僅停留於文化民族的層面。另一方面,由於資本主義發展和工業化,資產階級力量進一步增強,對自由、民主和民族國家的訴求更加強烈;工人階級作為新生政治力量也開始登上歷史舞臺,並提出了自己的要求。正是在這種新舊交替的轉變和衝突之中,整個德意志陷入了深深的分裂。有人在論及當時的德意志社會時指出「分裂是我們這一時代的疾患,從信仰、創作、哲學直至道德領域,我們都處於分裂之中。古代和中世紀那種一統的世界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當這種分裂和危機發展到一定階段時,一場疾風暴雨式的革命或運動就不可避免了。
資產階級自由民主運動:19世紀三十年代以後,隨著工業革命的展開和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資產階級日益發展壯大,成為德國社會政治和經濟生活中的一支決定性力量。他們在技術進步、生活方式、個人成就以及政治的參與度方面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矚目的焦點。如果說在18世紀時德國資產階級還把國家當成實現社會交流和成就自己生活價值的有效工具,那麼到19世紀三四十年代,人權和公民權已經成為德國資產階級自由派和民主派追求的目標。他們不顧各邦封建統治者的打壓,明確表達自己的政治訴求,形成了一系列的資產階級自由民主運動。
首先,在梅特涅嚴厲的鎮壓政策下被迫流亡國外的許多德國進步人士繼續從事反對當局的鬥爭,著名詩人海因裡希·海涅(1797—1856)就是其中的一位。海涅797年出生於杜塞道夫,在那裡以自由作家的身份對德國的落後政治和社會現狀進行抨擊。同一時期定居於巴黎的德國政治流亡人士還有文學和戲劇評論家路德維希·伯爾納(1786-1837)等人。1832年,一些德國移民和手工工匠在巴黎成立了「德意志人民聯合會」。1834年,一些德國政治流亡者和手工業者又在瑞士成立了「新德意志蘭」,成員達250人。
同年,在雅科布·費內代(1805-1871)的領導下,定居於巴黎的德意志流亡者在「德意志人民聯合會」的基礎上成立了由手工業者、工人、知識分子和政論家組成的秘密組織「流亡者同盟」雜誌,開展反對德國各邦統治者的各種革命活動。在德國國內,下層的抗議和動亂時有發生。在黑森,鼓吹社會革命的作家格奧爾格·畢希納(1813—1837)和布茨巴赫,並在吉森、達姆施塔特和布茨巴赫等地建立了相關組織。他們於1834年7月開始散發《黑森信使》傳單,提出了「對茅屋和平!對宮殿戰爭!」「整個德意志民族必須獲得自由」等口號,號召人們起來反抗壓迫。他們因此而成了1848年革命的開路先鋒。
1835年,由於受到官方通緝,畢希納逃往國外。「哥廷根七君子」事件是德國學界一次影響巨大的事件。1837年6月20日,兼任漢諾瓦國王的英王威廉四世去世,漢諾瓦和英國之間結束了長達123年的兩國共侍一主的個人聯合統治。威廉四世胞弟恩斯特·奧古斯特一世(1771-18511837年一1851年在位)繼位漢諾瓦國王。這位新國王上任後即於7月5日悍然宣布,1833年頒布的國家基本法沒有得到其認可,並於11月1日決定中止該憲法。這一舉動遭到資產階級自由派的抵制。
歷史學家達爾曼,法學家威廉.愛德華·阿爾布萊希特(1800—1876)、神學家兼東方學家格奧爾格·海因裡希·奧古斯特·埃瓦爾德(1803—1875)、歷史學家格奧爾格·高特弗雷德·格維努斯(1805—187)、日耳曼語文學家雅科布·格林(1786-1859)兄弟、物理學家威廉·韋伯(1804-1891)等哥廷根大學的七位著名學者起而反對這種倒退行為,於11月18日遞交了書面抗議,捍衛憲法。剛剛登位的新國王為了「保全」面子,決定採取強硬手段鎮壓異議力量。哥廷根大學法庭於12月4日對七位教授進行審訊並於14日解除了他們的職位。其中達爾曼格維努斯和雅科布·格林因為在漢諾瓦王國之外散發傳單而必須三日內離開哥廷根並被驅逐出境。
1840年,普王弗裡德裡希·威廉四世收留了他們。「哥廷根七君子」事件在德國引起廣泛反響。各地民眾紛紛起而抗議漢諾瓦國王廢止憲法的倒行逆施舉動。「哥廷根七君子」事件對於德國近代歷史發展的一項極其重要的意義在於,它大大提升了大學教授作為爭取「自由」的鬥士的形象,擴大了以大學為代表的文化教育界的政治影響力,為1848年革命中法蘭克福聖保羅教堂的形成奠定了政治基礎。「哥廷根七君子」事件另外一個直接後果是,它對哥廷根大學產生了極為負面的影響。曾經聲名顯赫的哥廷根大學在學術界的聲譽一落千丈,辦學狀況一時難以為繼。
著名教授都不願應聘該校,學生則紛紛轉入其他大學學習。到1847/48年冬季學期時,該校註冊學生下降到多人,跌入歷史的低點。除了溫和的資產階級自由主義運動和下層民眾騷動外,「三月革命前時期」的德意志還開始出現激進的資產階級民主運動。其主要代表人物大多是著名哲學家黑格爾的信徒,他們被稱為青年黑格爾派,其中包括大衛·弗裡德裡希·施特勞斯(1808—1874)、路德維希·費爾巴哈(1802—1880)和卡爾·馬克思(1818—1883)等人。他們批評時政,致力於德國社會和政治領域的自由和平等,要求制定民主憲法和獲得選舉權等。
19世紀三十年代後半期,青年黑格爾派成了反抗普魯士政府鎮壓政策的主要激進力量之一。青年黑格爾派最重要的思想喉舌是阿諾爾德·魯格於1838創辦的《哈勒德意志科學與藝術年鑑》1841年,為了躲避普魯士政府的新聞檢查,這一刊物轉至德勒斯登,改名為《德意志年鑑》出版。1843年,德意志邦聯議會決定,在德意志全境查禁該刊物。
1844年,馬克思和阿諾爾德·魯格以德法年鑑》之名在巴黎繼續出版該刊物作為德國資產階級民主運動的開端,「青年黑格爾派結束了被稱為黑格爾和歌德時代的時期」1840年到1843年是青年黑格爾派的活動高峰期。此後,這一派別由於理論和政治上的分歧而解體,1845年以後實際上已經不復存在。好了,今天的歷史故事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感謝大家的觀看哦。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