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外交一直是一個國家擴大政治影響力與實現政治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就算是一個弱小的國家也可以通過強大的外交手段實現政治上的「借力打力」,因為利益才是外交談判桌上的永恆籌碼。
在拿破崙戰爭結束後風雲詭譎的歐洲19世紀,維也納體系的建立徹底固化了歐洲的政治局勢。這讓一心想要統一的德意志在國際政治環境上陷入了泥潭,面對這種桎梏,普魯士的「鐵血宰相」俾斯麥卻通過巧妙的外交手段顛覆了維也納體系的固化,為普魯士統一德意志提供了強大的助力。
一、王朝戰爭前的歐洲環境
在19世紀前中葉,歐洲的主要國家大多都已經開始進行工業革命。老牌強國英法經濟實力強勁,但德意志的迅速崛起卻衝擊了傳統的經濟格局。到五六十年代,德國出現了發展工業的熱潮,大規模的工廠一個一個的建立起來,長長的鐵路被鋪滿全國。到1871年,德國境內的煤炭生產量達2940萬噸,是1846年德國煤炭生產總量的9倍,相當於法國和比利時的產量之和。德國的工業走在了歐洲的前列,普魯士的工業則走在了德國的前列。
1850年3月2日,普魯士頒布《調整地主和農民關係法》,對封建土地進行資本化改革。這項法案的頒布讓容克貴族直接獲取了超10億馬克和11.3萬摩爾根的土地(1摩爾根約等於0.85公頃),同時為普魯士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更讓人感到震懾的是,在軍國主義思想的引導下,普魯士的軍事工業在全國工業結構中佔據了最重要的席位。到1862年普魯士憲法糾紛結束後,普魯士赫然已經擁有了全歐洲最為強大的陸軍和歐洲首屈一指的經濟發展水平。此時普魯士已經具備了統一全德的能力。
除硬體實力過硬外,普魯士在軟體上也有了全面提升。在1848年革命後,普魯士為了緩和國內的緊張局勢,開始進行議會制改革。在1848年和1850年先後頒布了兩部憲法,成立兩院制議會,但主要的權力仍然被國王緊緊握在手裡,赫然是一個用議會裝潢起來的專制國家。當時普魯士主要有三個階級,容克貴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在憲法糾紛事件中,資產階級自由派分裂成為自由派與進步黨兩派,進步黨以激進的態度反對普魯士國王的軍政改革方案。但在1862年俾斯麥上臺後,其採用「鐵與血」的政治手腕迅速孤立了進步黨,拉攏普魯士的無產階級,並利用資產階級更想要統一而非自由的特點,逐漸獲得了國內資產階級的支持。可以說,在普魯士強大的專制統治下,整個國家變成了一個上下一心的戰爭機器,目的只有一個:統一全德意志。
想要徵服德意志,最大的阻力絕不是來自國內。在拿破崙戰爭後,英法普奧俄重新規劃了整個歐洲的政治格局,建立維也納體系。維也納體系在實際操作上仍然是體現了英國的大陸均衡政策。首先,其對戰敗國法國並沒有進行過多的懲罰,保留了法國的基本實力;其次,為了防止再次出現一個法蘭西第一帝國,該體系仍舊保持了義大利與德意志兩個地區的分裂狀態,同時通過波蘭問題激化了普奧與俄奧之間的矛盾。這就導致,在統一德意志的道路上,普魯士必然要面對英國、法國、奧地利甚至是俄國的強烈幹預。如何突破這種如泥沼般的國際關係困境,才是普魯士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二、三次王朝戰爭中的外交博弈
普魯士所選擇的統一道路是通過王朝戰爭的形式,先後經歷了三次,分別是與丹麥、奧地利和法國,史稱為三次王朝戰爭。
在普魯士統一的道路上必須要面對的敵人是奧地利。當時整個德意志大致分為南北兩個,北方以普魯士為主,認為普魯士是最適合統一德意志的邦國。奧地利並不想要統一德意志,這是因為歷史原因,儘管奧地利曾長時間統治德意志,但其本身的民族構成較為複雜並不適合統一,因而奧地利只是想要保證自己在德意志中的統治地位而非統一德意志。中部與南部在這種分歧中則更加支持奧地利,因為這些邦國想要通過保持德意志地區的分裂狀態從而保證自己的統治地位。俾斯麥在1856年就清楚地認識到了這一點,他說「維也納的政策已讓德國對我們雙方而言過於狹窄……我們兩國就是在耕種同一塊受到爭執的田地」。
腓特烈二世
首先爆發的戰爭是普丹戰爭,戰爭的起源是因為德意志在北端的兩個邦國(什勒斯維希和荷爾施泰因),因為其本身的民族構成是由德意志人與丹麥人混合構成的,1863年想要將什勒斯維希納入到丹麥。俾斯麥意識到這是一個機會,他將對丹麥的戰爭視為對奧戰爭的演習。同時他利用「民族」的這頂大帽子,迫使奧地利為了維持自己在德意志人心中的形象而被迫參與到對丹戰爭中。俾斯麥通過外交的手段將普魯士與奧地利這兩個已經勢同水火的國家拉到了同一戰線上,不但摸清了奧地利的軍事實力,而且還為發動普奧戰爭埋下伏筆。根據普丹戰爭後的《維也納和約》,什勒斯維希歸普魯士管理,荷爾施泰因劃入奧地利的直接管轄。
其次是普奧戰爭。這是王朝戰爭中的關鍵,而想要打普奧戰爭,就必須要獲得其他幾個歐洲大國的中立態度。俾斯麥早在1863年波蘭發生起義時幫助沙俄鎮壓了起義,從而獲得了沙俄的好感與中立態度;同時,俾斯麥通過大幅降低對英國的關稅,獲得了英國人的好感,英國同樣保持了中立;對於法國,俾斯麥曾三次秘密會晤拿破崙三世,雙方做成了一些利益交易(具體內容不得而知,據推測應該是準許戰後讓法國兼併部分德意志的土地)以換取法國的中立。俾斯麥也意識到,與奧地利發生戰爭,德意志國內中部南部的諸多邦國也必然會成為奧地利的助力,所以他還通過許諾戰後幫助義大利取回威尼斯地區,以獲得和義大利的結盟。1866年,俾斯麥藉口奧地利對荷爾施泰因的管理不善,不斷挑釁奧地利,在6月14日戰爭正式爆發。7月3日,普魯士軍隊取得了決戰勝利。7月20日雙方籤署停戰協定。
俾斯麥通過精湛的外交手段,成功孤立了奧地利並獲得義大利的支持,但在普奧戰爭中俾斯麥的閃光點操作卻是在於他的適可而止的軍事徵服。在取得決戰勝利後,國內的主要勢力都主張攻打維也納(時為奧地利的首都),但俾斯麥清楚地認識到,他們所要的只是對德意志的統治,這時候過於挑戰奧地利的尊嚴勢必會導致其在普法戰爭中站到普魯士的對立面上,所以他力排眾議主張適可而止。在8月23日的和約中,奧地利放棄了在德意志的絕大部分勢力,距離德國統一隻剩下南部的巴伐利亞、符騰堡、巴登和黑森-達姆施塔特四個邦國。其餘邦國在普魯士的主持下,成立了「北德意志聯邦」包括了德意志2/3以上的領土和人口。
最後是普法戰爭。俾斯麥利用了普奧戰爭期間埋下的伏筆:法國要求俾斯麥同意將巴伐利亞和黑森-達姆施塔特的領土交割給法國。但俾斯麥斷然拒絕,並利用南部四邦對法國的恐懼趁機聯合四個邦國,雙方秘密籤署了攻守同盟協定,決定舉國之力打一場普法戰爭。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南德與北德在高昂的民族意識的影響下,徹底融為一體。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稱帝,建立起了統一的德意志第二帝國。
三、俾斯麥的巧妙外交如何助力普魯士統一的意志?
首先,俾斯麥為我們展現了一種最為美麗的外交藝術。他清楚地把控了歐洲的政治格局,將每一個國家當作了自己的棋子,他早已經對普魯士的統一之路諳熟於心,層層迭出的外交伏筆實在令人驚嘆,陰謀陽謀的使用也是十分驚豔。
其次,俾斯麥的外交為德意志的統一打破了維也納體系下的泥沼,是德意志能夠統一的重要因素。原本普魯士在統一道路上充滿了國內外的重重困境,但正是因為俾斯麥出色的個人才能,成功利用巧妙的政治手段化敵為友,繞過了艱難的阻礙。這也正是俾斯麥的政治風格使然,在他眼中沒有絕對的風格化政治,只要對他的政治目的有利,他也可以隱藏自己的鐵血風格轉為懷柔政策。這充分讓我們見識到了現實主義政治家的可怕之處。
俾斯麥
最後,俾斯麥的這種外交具有局限性。他使得德國的外交變得過於依賴執政者對國際局勢和國家利益的清楚把控。也正是因為德國的統一導致,法德矛盾與德俄矛盾不可化解,甚至是引起了英國的強烈忌憚。在這種局勢下,德國的後來的執政者必須要更加善於利用政治和外交手段,否則就將導致德國走向被圍攻的局面。也正是這個問題,以至於後來的統治者難以維持這樣良好的外交局勢,最終被迫與奧匈帝國和義大利形成三國同盟,而致使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結束語:
普魯士在當時只是一個城邦小國,但是卻能夠利用外交為自己爭取到合適的國際環境從而不斷壯大自己,從關稅同盟到北德意志聯邦,再到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建立,將自己從一個被法國打到瀕臨崩潰的局面扭轉成為歐洲大陸的最強國家。這無疑是外交史上的最經典案例之一,俾斯麥為我們展現了大國外交的致命魅力,讓我們看到了外交對於一個國家而言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世界史·近代史篇下卷》;吳於廑,齊世榮
2:《不含傳說的普魯士》;塞巴斯蒂安·哈夫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