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維也納體系,俾斯麥如何利用外交手段助力普魯士統一德意志?

2020-12-14 趣史談號外郎

導言:

外交一直是一個國家擴大政治影響力與實現政治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就算是一個弱小的國家也可以通過強大的外交手段實現政治上的「借力打力」,因為利益才是外交談判桌上的永恆籌碼。

在拿破崙戰爭結束後風雲詭譎的歐洲19世紀,維也納體系的建立徹底固化了歐洲的政治局勢。這讓一心想要統一的德意志在國際政治環境上陷入了泥潭,面對這種桎梏,普魯士的「鐵血宰相」俾斯麥卻通過巧妙的外交手段顛覆了維也納體系的固化,為普魯士統一德意志提供了強大的助力。

一、王朝戰爭前的歐洲環境

在19世紀前中葉,歐洲的主要國家大多都已經開始進行工業革命。老牌強國英法經濟實力強勁,但德意志的迅速崛起卻衝擊了傳統的經濟格局。到五六十年代,德國出現了發展工業的熱潮,大規模的工廠一個一個的建立起來,長長的鐵路被鋪滿全國。到1871年,德國境內的煤炭生產量達2940萬噸,是1846年德國煤炭生產總量的9倍,相當於法國和比利時的產量之和。德國的工業走在了歐洲的前列,普魯士的工業則走在了德國的前列。

1850年3月2日,普魯士頒布《調整地主和農民關係法》,對封建土地進行資本化改革。這項法案的頒布讓容克貴族直接獲取了超10億馬克和11.3萬摩爾根的土地(1摩爾根約等於0.85公頃),同時為普魯士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更讓人感到震懾的是,在軍國主義思想的引導下,普魯士的軍事工業在全國工業結構中佔據了最重要的席位。到1862年普魯士憲法糾紛結束後,普魯士赫然已經擁有了全歐洲最為強大的陸軍和歐洲首屈一指的經濟發展水平。此時普魯士已經具備了統一全德的能力。

除硬體實力過硬外,普魯士在軟體上也有了全面提升。在1848年革命後,普魯士為了緩和國內的緊張局勢,開始進行議會制改革。在1848年和1850年先後頒布了兩部憲法,成立兩院制議會,但主要的權力仍然被國王緊緊握在手裡,赫然是一個用議會裝潢起來的專制國家。當時普魯士主要有三個階級,容克貴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在憲法糾紛事件中,資產階級自由派分裂成為自由派與進步黨兩派,進步黨以激進的態度反對普魯士國王的軍政改革方案。但在1862年俾斯麥上臺後,其採用「鐵與血」的政治手腕迅速孤立了進步黨,拉攏普魯士的無產階級,並利用資產階級更想要統一而非自由的特點,逐漸獲得了國內資產階級的支持。可以說,在普魯士強大的專制統治下,整個國家變成了一個上下一心的戰爭機器,目的只有一個:統一全德意志。

想要徵服德意志,最大的阻力絕不是來自國內。在拿破崙戰爭後,英法普奧俄重新規劃了整個歐洲的政治格局,建立維也納體系。維也納體系在實際操作上仍然是體現了英國的大陸均衡政策。首先,其對戰敗國法國並沒有進行過多的懲罰,保留了法國的基本實力;其次,為了防止再次出現一個法蘭西第一帝國,該體系仍舊保持了義大利與德意志兩個地區的分裂狀態,同時通過波蘭問題激化了普奧與俄奧之間的矛盾。這就導致,在統一德意志的道路上,普魯士必然要面對英國、法國、奧地利甚至是俄國的強烈幹預。如何突破這種如泥沼般的國際關係困境,才是普魯士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二、三次王朝戰爭中的外交博弈

普魯士所選擇的統一道路是通過王朝戰爭的形式,先後經歷了三次,分別是與丹麥、奧地利和法國,史稱為三次王朝戰爭。

在普魯士統一的道路上必須要面對的敵人是奧地利。當時整個德意志大致分為南北兩個,北方以普魯士為主,認為普魯士是最適合統一德意志的邦國。奧地利並不想要統一德意志,這是因為歷史原因,儘管奧地利曾長時間統治德意志,但其本身的民族構成較為複雜並不適合統一,因而奧地利只是想要保證自己在德意志中的統治地位而非統一德意志。中部與南部在這種分歧中則更加支持奧地利,因為這些邦國想要通過保持德意志地區的分裂狀態從而保證自己的統治地位。俾斯麥在1856年就清楚地認識到了這一點,他說「維也納的政策已讓德國對我們雙方而言過於狹窄……我們兩國就是在耕種同一塊受到爭執的田地」。

腓特烈二世

首先爆發的戰爭是普丹戰爭,戰爭的起源是因為德意志在北端的兩個邦國(什勒斯維希和荷爾施泰因),因為其本身的民族構成是由德意志人與丹麥人混合構成的,1863年想要將什勒斯維希納入到丹麥。俾斯麥意識到這是一個機會,他將對丹麥的戰爭視為對奧戰爭的演習。同時他利用「民族」的這頂大帽子,迫使奧地利為了維持自己在德意志人心中的形象而被迫參與到對丹戰爭中。俾斯麥通過外交的手段將普魯士與奧地利這兩個已經勢同水火的國家拉到了同一戰線上,不但摸清了奧地利的軍事實力,而且還為發動普奧戰爭埋下伏筆。根據普丹戰爭後的《維也納和約》,什勒斯維希歸普魯士管理,荷爾施泰因劃入奧地利的直接管轄。

其次是普奧戰爭。這是王朝戰爭中的關鍵,而想要打普奧戰爭,就必須要獲得其他幾個歐洲大國的中立態度。俾斯麥早在1863年波蘭發生起義時幫助沙俄鎮壓了起義,從而獲得了沙俄的好感與中立態度;同時,俾斯麥通過大幅降低對英國的關稅,獲得了英國人的好感,英國同樣保持了中立;對於法國,俾斯麥曾三次秘密會晤拿破崙三世,雙方做成了一些利益交易(具體內容不得而知,據推測應該是準許戰後讓法國兼併部分德意志的土地)以換取法國的中立。俾斯麥也意識到,與奧地利發生戰爭,德意志國內中部南部的諸多邦國也必然會成為奧地利的助力,所以他還通過許諾戰後幫助義大利取回威尼斯地區,以獲得和義大利的結盟。1866年,俾斯麥藉口奧地利對荷爾施泰因的管理不善,不斷挑釁奧地利,在6月14日戰爭正式爆發。7月3日,普魯士軍隊取得了決戰勝利。7月20日雙方籤署停戰協定。

俾斯麥通過精湛的外交手段,成功孤立了奧地利並獲得義大利的支持,但在普奧戰爭中俾斯麥的閃光點操作卻是在於他的適可而止的軍事徵服。在取得決戰勝利後,國內的主要勢力都主張攻打維也納(時為奧地利的首都),但俾斯麥清楚地認識到,他們所要的只是對德意志的統治,這時候過於挑戰奧地利的尊嚴勢必會導致其在普法戰爭中站到普魯士的對立面上,所以他力排眾議主張適可而止。在8月23日的和約中,奧地利放棄了在德意志的絕大部分勢力,距離德國統一隻剩下南部的巴伐利亞、符騰堡、巴登和黑森-達姆施塔特四個邦國。其餘邦國在普魯士的主持下,成立了「北德意志聯邦」包括了德意志2/3以上的領土和人口。

最後是普法戰爭。俾斯麥利用了普奧戰爭期間埋下的伏筆:法國要求俾斯麥同意將巴伐利亞和黑森-達姆施塔特的領土交割給法國。但俾斯麥斷然拒絕,並利用南部四邦對法國的恐懼趁機聯合四個邦國,雙方秘密籤署了攻守同盟協定,決定舉國之力打一場普法戰爭。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南德與北德在高昂的民族意識的影響下,徹底融為一體。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稱帝,建立起了統一的德意志第二帝國。

三、俾斯麥的巧妙外交如何助力普魯士統一的意志?

首先,俾斯麥為我們展現了一種最為美麗的外交藝術。他清楚地把控了歐洲的政治格局,將每一個國家當作了自己的棋子,他早已經對普魯士的統一之路諳熟於心,層層迭出的外交伏筆實在令人驚嘆,陰謀陽謀的使用也是十分驚豔。

其次,俾斯麥的外交為德意志的統一打破了維也納體系下的泥沼,是德意志能夠統一的重要因素。原本普魯士在統一道路上充滿了國內外的重重困境,但正是因為俾斯麥出色的個人才能,成功利用巧妙的政治手段化敵為友,繞過了艱難的阻礙。這也正是俾斯麥的政治風格使然,在他眼中沒有絕對的風格化政治,只要對他的政治目的有利,他也可以隱藏自己的鐵血風格轉為懷柔政策。這充分讓我們見識到了現實主義政治家的可怕之處。

俾斯麥

最後,俾斯麥的這種外交具有局限性。他使得德國的外交變得過於依賴執政者對國際局勢和國家利益的清楚把控。也正是因為德國的統一導致,法德矛盾與德俄矛盾不可化解,甚至是引起了英國的強烈忌憚。在這種局勢下,德國的後來的執政者必須要更加善於利用政治和外交手段,否則就將導致德國走向被圍攻的局面。也正是這個問題,以至於後來的統治者難以維持這樣良好的外交局勢,最終被迫與奧匈帝國和義大利形成三國同盟,而致使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結束語:

普魯士在當時只是一個城邦小國,但是卻能夠利用外交為自己爭取到合適的國際環境從而不斷壯大自己,從關稅同盟到北德意志聯邦,再到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建立,將自己從一個被法國打到瀕臨崩潰的局面扭轉成為歐洲大陸的最強國家。這無疑是外交史上的最經典案例之一,俾斯麥為我們展現了大國外交的致命魅力,讓我們看到了外交對於一個國家而言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世界史·近代史篇下卷》;吳於廑,齊世榮

2:《不含傳說的普魯士》;塞巴斯蒂安·哈夫納

相關焦點

  • 推動德意志帝國統一的普魯士首相俾斯麥
    在這個崗位上俾斯麥做了接近十年,這段時間俾斯麥的政壇的聲望不斷增長。大權在握的普魯士首相公元一千八百五十一年威廉一世登上了王位,他很欣賞俾斯麥,不久,俾斯麥就被任命為普魯士的首相同時兼任外交大臣。俾斯麥在議會的就職演講上說:"現如今要想解決德意志的各種問題,只能通過'鐵'和'血'來實現"。
  • 俾斯麥統一了德意志嗎? | 青年維也納
    如果你認為德意志的統一是一個偶然,那俾斯麥的貢獻就是不可替代的。因為他從1862年擔任普魯士首相到1871年帝國憲法實行之間只用了幾年時間就締造了一個所謂的「德意志帝國」,一個所謂的德意志民族國家。從這個意義上說德意志的統一其實並沒有特別實在的原動力,對所有的德意志人來說政治上維持分立,但為了共同安全而與普魯士、奧地利兩個強國結成一個緊密的同盟,同時在經濟上統一在一起形成一個德意志統一經濟體才是最划算的。
  • 容克貴族的普魯士在夾縫中崛起並成功統一德意志的來龍去脈
    說起德國,人們一定會想起普魯士、容克貴族和俾斯麥等關鍵詞,因為他們是德意志第二帝國中央集權制度和軍國主義的來源,也是近代德國精神和文化的代名詞。在二戰後期美英蘇三巨頭相聚德黑蘭時,就商定要剷除普魯士這個萬惡之源,清除容克貴族根基。可見普魯士、容克貴族在德國影響力。那麼,容克貴族主導普魯士後又是如何統一的德意志?
  • 為了打破維也納體系對法國的圍堵,拿破崙三世卻促成了德國的統一
    1、維也納體系的建立為了圍堵法國,「反法同盟」的戰勝國們齊聚維也納,重畫了歐洲各國版圖,重建了歐洲的國際體系,這便是「維也納體系」。會後,英國、普魯士、奧地利和俄羅斯組成了「四國同盟」。他認為法國是歐洲自由主義、民族主義的故鄉,即使獲得鄰國的一部分領土也並不為過,維也納體系恰恰限制了拿破崙三世的野心。作為普魯士的宰相,俾斯麥的想法很簡單,普魯士在德意志邦聯的地位不應該在奧地利之下,更不應該有如此多的小國存在,這使普魯士有志難伸、壯志難酬。因此,普魯士反抗維也納體系本就在情理之中。
  • 從1848革命到普魯士統一三部曲,德意志帝國鐵與血的統一
    隨著對奧地利的勝利,拿破崙解散了神聖羅馬帝國,建立了萊茵邦聯;在對普勝利後,將整個德意志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內,"德意志眾國,第一次在同一面旗幟下作戰"。萊茵邦聯和大革命帶來的民族主義,第一次讓"德意志人",產生了一個統一國家的構想。隨著1812戰爭的失敗,拿破崙帝國體系走向了崩潰。1815維也納會議上,王朝再次君臨歐洲大地。
  • 普魯士與其他邦國相比強在哪,為何能統一四分五裂的德意志?
    殊不知,一百多年前的德國處於嚴重分裂的狀態,然而到了1871年,最終由普魯士王國統一了德意志地區,德國從此不再只是一個地理名詞。那麼為什麼是普魯士而不是其他邦國來統一德意志呢?而非同樣實力強盛的奧匈帝國。
  • 俾斯麥的領導秘訣:德意志帝國和競爭性威權主義
    比如,它也經歷了後發崛起和社會轉型;它的政治格局也曾頗具競爭性,但也不是完全意義的民主;還有一個共同點,當今一些正在崛起國家的內部政治危機可能會影響到整個世界,當時德國也存在足夠撼動世界的國內政治危機。主導德國崛起的傳奇人物是奧託·馮·俾斯麥--19世紀60年代的普魯士外交部長和首相、1871年德國統一的設計師、1871年至1890年間統一的德意志帝國的首相。
  • 德國是如何成為撐起歐洲的脊梁?《德意志帝國》深刻介紹「德意志...
    德國是如何成為撐起歐洲的脊梁的?《德意志帝國》精簡而深刻地介紹了「德意志道路」的歷史,非常值得我們了解、反思。德意志民族的崛起,並不是像多數西方國家一樣,靠擴張或殖民掠奪發家;相反,自從1871年德意志帝國建立之後,依賴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內部拉動,成為了一個歐洲強國。同時,帝國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政策的成功與失敗,也在其後的「二戰」、冷戰和歐洲一體化中產生了深沉的迴響。
  • 普魯士統一德國後,為啥沒有將德國改名?這個原因最重要!
    在德意志帝國帝國建立前,普魯士只是德意志聯邦中的一員,就如秦國曾經是周王朝的諸侯國一樣,但是普魯士統一德意志聯邦後,並沒有廢掉德意志的名字,而是建立了德意志帝國。為啥沒有將德國改名呢?這就要從德意志的歷史說起。
  • 巴伐利亞王國:僅次於奧地利、普魯士的德意志第三大邦國
    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奧利地、普魯士成為唯二有希望統一德意志的邦國。巴伐利亞雖然沒有能力統一德意志,但卻是德意志各邦中僅次於奧、普的第三大邦國。那麼巴伐利亞王國是如何建立與滅亡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王國成立
  • 普魯士威廉三世改革,德意志民族復興、社會轉型和走向統一的節點
    不同於之前的腓特烈大帝開明君主制改革和之後的俾斯麥改革,威廉三世改革時期的普魯士正處於法皇拿破崙的掌控之下。不過,鑑於法蘭西帝國崛起於大革命的原因,拿破崙並未對普魯士的改革橫加阻撓,反而頗為讚賞。加之當時德意志地區的眾多仁人志士,皆將德意志民族希望寄託於保持一定獨立性的普魯士身上,這場改革不論是從社會動力、全面性還是持久性角度評價,優勢都是十分明顯的。
  • 重讀《最後一課》——記普魯士和法國的戰爭!
    在和法國開戰之前,普魯士在1864年已先和丹麥打了一仗,戰勝了丹麥,並和奧地利一起瓜分了獲得的土地。過了兩年,1866年普魯士又和奧地利開戰,打敗了奧地利,普魯士再次獲得了大量土地,並成立了以普魯士為主的北德意志聯邦。通過兩次大勝仗,威廉一世和俾斯麥在國內人氣大增,施展自己想法遭到的阻力大大減小。
  • 普魯士:本非德意志,為什麼卻統一了德國?
    1866年,普魯士擊敗德意志民族內部的主要競爭對手奧地利。1870年,又擊敗了企圖阻撓德意志統一的法國。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終於在1871年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的皇帝。跟英、法等老牌歐洲強國相比,德意志的統一顯得姍姍來遲,可誰也沒想到,此後的70年裡,這個年輕的帝國連續發動兩次世界大戰,深刻改變人類的歷史進程。
  • 為何統一德國的是普魯士,不是奧地利?
    1871年,普魯士擊敗法國並在凡爾賽宮鏡廳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國,至此德國才以統一的面目出現在世人面前,而在此之前德意志只是一個地理名詞。回顧德國走向統一的歷程,很多人會對普魯士依仗武力強行揉合各邦的做法大加讚賞,但卻少有人會了解到本來有三套德國統一方案。
  • 納粹常提的德國、德意志、普魯士、日耳曼和雅利安有什麼區別?
    德國、德意志、普魯士、日耳曼和雅利安,這五者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呢? 德國 它既是一個地理概念(包括今天的德國、奧地利、波蘭、捷克、義大利一部分等地),也指德意志民族,還是現在德國的正式名稱。(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用一段話串起來就是:日耳曼諸民族長期融合以後形成的了一個新民族,即德意志民族,他們佔據的這塊地區成為德意志地區,普魯士統一諸國以後,新成立的國家叫德意志帝國。
  • 奧地利:曾經作為德意志的老大,為什麼卻沒有成為德國的一部分?
    為了有效控制眾多國家與民族,哈布斯堡王朝利用嚴苛的封建制度,與近乎原教旨主義的天主教價值觀壓迫各階層人民,引起了眾多德意志人的不滿。哈布斯堡家族無法再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身份向各邦國發號施令,標誌著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以封建體系整合德意志的統一運動破產。
  • 地圖看世界;德意志第二帝國為何無法贏得一戰?
    德意志第二帝國通常指從1871年布蘭登堡-普魯士完成德意志統一到1918年霍亨索倫王朝最後一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 但由於德意志第二帝國是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海外殖民地很少,而且無論是東非的坦尚尼亞還是西非的喀麥隆和納米比亞,甚至於東方的巴布亞和中太平洋群島,都不是很好的地方,且不成體系。
  • 為什麼當德意志帝國稱霸歐洲時有大量德國人移民美國?
    眾所周知,德意志第一帝國的崛起源自普魯士國王和普魯士首相俾斯麥,尤其是俾斯麥,無論是喜歡他的人還是討厭他的人,都一致同意,他才是真正締造了德意志第一帝國的人。 然而令人尷尬的是從德意志統一再到德國稱霸歐洲大陸這個過程裡,居然有大量德國人選擇「逃離」德國,移民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