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打破維也納體系對法國的圍堵,拿破崙三世卻促成了德國的統一

2020-12-15 心向青史

公元1814年,法皇拿破崙退位,隨後被流放至厄爾巴島。

公元1815年,拿破崙復闢建立百日王朝,同年再度戰敗於滑鐵盧,從此被流放到大西洋的聖赫倫那島直至病逝。

1、維也納體系的建立

為了圍堵法國,「反法同盟」的戰勝國們齊聚維也納,重畫了歐洲各國版圖,重建了歐洲的國際體系,這便是「維也納體系」。

會後,英國、普魯士、奧地利和俄羅斯組成了「四國同盟」。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擊敗拿破崙後建立的維也納國際體系,其目的是為了限制法國。

二戰擊敗德國建立的聯合國,其目的是為了限制德國(還有日本),而美國的地位與當年的大英帝國如出一轍。

只不過四強的成員由英、普、奧、俄變成了美、蘇、英、中。

普魯士和奧地利的關係是歐洲穩定的關鍵維也納體系的四國同盟之中,英俄分據東西,而普魯士、奧地利位於中歐,兩國均由神聖羅馬帝國演變而來。

神聖羅馬帝國被拿破崙推翻之後,帝位由奧地利繼承,奧地利自視為中歐的龍頭老大,最初並不把普魯士放在眼裡。

普魯士和奧地利

但普魯士自腓特烈大帝在七年戰爭中一戰成名後,便開始與奧地利爭奪領導地位,普魯士外交冷酷,崇尚軍事,又有高度的紀律約束,於是奧地利對普魯士深具戒心。

歐洲列強均明白,當德意志四分五裂之時,便會招來鄰國尤其是法國的入侵,但德意志一旦統一,又會令鄰國恐懼。

被稱為西方國家制度之父的黎塞留便深怕德國統一後會凌駕於法國之上獨霸歐洲,只是這位法國宰相沒有想到,最終導致德國統一的人卻是法國人自己。

為了使德意志保持分裂,同時又不太弱,維也納體系將德意志境內的300多個邦國,組成了大約30多個國家,號稱德意志邦聯。

這一設計的目的很明顯,德意志邦聯並非一個國家,其強大到法國不敢輕易攻擊,同時有足夠分散而不會危及到鄰國,完美!

奧地利保住了中歐的威望和正統地位,英俄很滿意,但法國很不爽,普魯士也不開心。

事實證明,所謂的體系原本就是為了被打破的。

2、拿破崙三世和俾斯麥聯手打破了維也納體系的籠子

維也納體系建立的信條是:為求穩定,各國合法王位必須保留,民族自由運動必須鎮壓,國際關係必須由統治者共同決定。

但四十年後,有兩個人卻主張國際關係應當由實力決定,時局應由強者掌控。

這兩個人便是法皇拿破崙三世,德意志「鐵血宰相」俾斯麥。拿破崙三世,是當年橫掃歐洲的拿破崙大帝的侄子,公元1848年當選為法國總統。

公元1852年,拿破崙三世宣布恢復帝制,自立為法蘭西第二帝國的皇帝。

拿破崙三世

拿破崙三世,在歐洲歷史上以高深莫測、反覆無常著稱,其即位後視以圍堵法國的維也納體系為眼中釘、肉中刺。他認為法國是歐洲自由主義、民族主義的故鄉,即使獲得鄰國的一部分領土也並不為過,維也納體系恰恰限制了拿破崙三世的野心。

作為普魯士的宰相,俾斯麥的想法很簡單,普魯士在德意志邦聯的地位不應該在奧地利之下,更不應該有如此多的小國存在,這使普魯士有志難伸、壯志難酬。

因此,普魯士反抗維也納體系本就在情理之中。

拿破崙三世擅長內政,但他對外交更感興趣拿破崙三世對法國的經濟發展居功至偉,他把工業革命帶到了法國,使法國繼英國之後迅速完成了工業革命,同時將首都巴黎從一個中世紀的城堡建成了一個街道寬廣、建築宏偉的現代化都市。

只是,拿破崙三世志不在此,他更喜歡他不擅長的外交。

拿破崙三世並不喜歡戰爭,他的如意算盤是由法國召開歐洲會議,重新劃定各國的國界,因為這是外交,這是用最小的風險產生最大的收穫。

他始終不明白,一個國家要想大刀闊斧的改變,便要放手一搏,否則只能徒勞無功。

拿破崙三世有他叔叔的野心,但無其膽量和才華。

維也納體系雖然限制法國,但也限制德意志,拿破崙三世打破了維也納體系,但卻無力成為各國的領袖,同時又不能保證德意志的分裂,或許他根本就沒想到這些,他只是想打破這個籠子而已。

拿破崙三世支持義大利,打擊奧地利,義大利統一十九世紀中葉的義大利本來也是一盤散沙。

公元1858年,拿破崙三世與義大利境內最大一國的宰相加富爾聯手對奧地利宣戰,加富爾統一義大利北部,法國獲得一部分領土作為回報。

加富爾

或許是文化上的相近,法國人更喜歡義大利人,這一戰爭後來使義大利北部脫離了奧地利的統治,加富爾是義大利統一的重要推手。

拿破崙三世本意是在義大利地區建立五個衛星國,但事與願違,公元1870年義大利把奧地利和法國勢力全部趕走,正式獨立。

拿破崙三世鼓勵普魯士對奧地利宣戰,德意志統一公元1862年,俾斯麥被任命為普魯士的首相。

俾斯麥

俾斯麥一上臺,便開始策劃德意志的統一運動,務求由普魯士統一德意志。

公元1866年,俾斯麥以普魯士以有權共同佔有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為藉口,誘使奧地利向普魯士宣戰。同時奧地利與巴伐利亞、漢諾瓦、薩克森等一些德意志邦國合作,以捍衛德意志邦聯的名義,挑戰普魯士。

本來,普魯士和奧地利的戰爭,拿破崙三世的態度和選邊其實很重要,但他卻暗中支持普魯士宣戰,原因其實是因為他認為普魯士必敗,到時候他便可以在戰後分得一杯羹。

戰爭還沒爆發之時,拿破崙三世便敦促普魯士和奧地利快點打,可是戰爭的結局完全出乎拿破崙三世的意料之外,戰爭只持續了七個星期,又稱為「七星期戰爭」,奧地利迅速失敗,德意志完全落入普魯士人之手。

拿破崙三世的自作聰明終於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再沒人能阻擋普魯士人,法國想與奧地利結盟,但奧地利顯然不想再與普魯士作戰,法國人只能孤軍奮戰。

這便是普法戰爭。

還記得《最後一課》嗎?

公元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拿破崙三世率領的法軍連戰皆敗,最終於色當投降德國。

公元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皇帝,成立了德意志帝國。

德國統一了,法蘭西第二帝國滅亡了。

這便是拿破崙三世的算盤和聰明,俾斯麥的鐵血和超人的軍政能力。最終取代德意志邦聯的不是分崩離析的中歐,而是一個統一的比法國更加強大的德國。

相關焦點

  • 顛覆維也納體系,俾斯麥如何利用外交手段助力普魯士統一德意志?
    在拿破崙戰爭結束後風雲詭譎的歐洲19世紀,維也納體系的建立徹底固化了歐洲的政治局勢。這讓一心想要統一的德意志在國際政治環境上陷入了泥潭,面對這種桎梏,普魯士的「鐵血宰相」俾斯麥卻通過巧妙的外交手段顛覆了維也納體系的固化,為普魯士統一德意志提供了強大的助力。
  • 拿破崙戰敗後,法國為何沒像二戰後的德國般慘遭分區佔領?
    在從法國大革命以來便已全面開動的法蘭西軍事機器的陣陣轟鳴下,歐洲大陸的秩序已經不再是威斯特伐利亞和約體系那種「天主教-新教國家」的均勢對抗,而代之以拿破崙主導下的新秩序。在東歐,拿破崙恢復了波蘭人的華沙公國,通過扶植波蘭人的獨立政權來遏制沙皇俄國的東擴與普魯士崛起的野心。
  • 自普魯士統一德國後,為何法國再難是德國的對手?
    文|小河對岸在西方歷史上,法國的形成比較早,至英法百年戰爭結束,統一的法蘭西民族國家得以形成。而法國也憑藉國家統一的優勢,而成為歐陸地區的長期霸主,創造著法蘭西的輝煌與傳奇。尤其在拿破崙時期,法國更是多次打敗反法同盟,一度建立以法國為中心的龐大帝國體系。而德國(德意志)卻是歐洲最晚統一的大國,但自從1870年普魯士於色當戰役擊敗了法國,確立了自己的歐陸霸權之後,法國就再難是德國的對手。而為了抗衡德國,法國與世仇英國徹底走到了一起,做起了英國的跟隨。而憑法國自身的實力,無論是一戰還是二戰,法國都不是德國的對手。
  • 英法為何不允許德國和奧地利合併?
    到了法國大革命,奧地利幹涉得最賣力,一方面由於法國革命損害了歐洲君主制,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打擊法國。但拿破崙實在太強大,普魯士也屢戰屢敗,直到拿破崙倒臺才恢復元氣。奧地利和法國不會就這樣屈服,尤其是法國,當時的法國皇帝恰好就是那位拿破崙的侄子拿破崙三世,狂妄自大的他為了歐洲霸權拼命試圖阻止德國的統一。
  • 從1848革命到普魯士統一三部曲,德意志帝國鐵與血的統一
    隨著對奧地利的勝利,拿破崙解散了神聖羅馬帝國,建立了萊茵邦聯;在對普勝利後,將整個德意志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內,"德意志眾國,第一次在同一面旗幟下作戰"。萊茵邦聯和大革命帶來的民族主義,第一次讓"德意志人",產生了一個統一國家的構想。隨著1812戰爭的失敗,拿破崙帝國體系走向了崩潰。1815維也納會議上,王朝再次君臨歐洲大地。
  • 為何統一德國的是普魯士,不是奧地利?
    1871年,普魯士擊敗法國並在凡爾賽宮鏡廳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國,至此德國才以統一的面目出現在世人面前,而在此之前德意志只是一個地理名詞。回顧德國走向統一的歷程,很多人會對普魯士依仗武力強行揉合各邦的做法大加讚賞,但卻少有人會了解到本來有三套德國統一方案。
  • 拿破崙?維也納?法棍麵包到底是怎麼來的
    ,這是個比較聖母的法令,原意是為了保護工人正常作息的權利。但天亮之後法國人得買麵包當早點啊,4點之後再烤傳統圓麵包就來不及了,所以法國人就發明了易於快速烘焙的長條形麵包。 但很明顯,這不現實,下邊這照片攝於1910年,當時法國人籃子裡就已經是法棍了
  • 從封建到現代:發達國家的崛起進程,以英國、法國和德國為例
    與土地相對應的,是一種榮譽體系。大貴族之為大,不僅是由於土地大,更在於他的生命的尊嚴大。再進一步說,這種榮譽體系的內核,是一種契約精神。受到分封的人,甘願為國君或主公賣命,是一種天經地義的信念。在中國,自秦漢以後的皇權官僚社會中,這種貴族精神和契約精神其實是有所淡化的。
  • 德國是如何成為撐起歐洲的脊梁?《德意志帝國》深刻介紹「德意志...
    1848年歐洲大革命過後,普魯士王國開啟了統一德意志的進程,此時著名的「鐵血宰相」奧託·馮·俾斯麥也登上了政治舞臺。幾場遊刃有餘的戰爭,淋漓盡致地彰顯了俾斯麥的政治藝術,也在1871年帶來了真正意義上的「德國」——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德意志帝國在它48年的歷史中,締造了工業化、現代化的奇蹟。
  • 撒丁王國是如何統一義大利的?
    1796年至1805年,拿破崙為了與奧地利等反法聯盟勢力對抗,率領法軍進攻義大利,兼併了薩伏伊公國、威尼斯共和國等邦國,之後佔領了除撒丁島和西西里島之外幾乎整個義大利的領土,建立了一個傀儡國「義大利王國」。拿破崙對義大利並不是純粹的民族徵服,也是一次廣泛的思想啟蒙擴展運動。
  • 拿破崙見了叫老師,法國近代炮兵體系創始人到底是誰
    ,拿破崙引領著法國炮兵成了歐陸的主宰。拿破崙炮兵體系的真正創始人是大革命前的炮兵總監格利包佛爾。他才是法國近代炮兵的開山祖師。和拿破崙一樣,格利包佛爾出身中產家庭,從小就有數學天賦。和弟子拿破崙不同,格利包佛爾大器晚成。1757年,42歲的格利包佛爾才剛被派往奧地利擔任中校炮兵聯絡官。在奧地利,他學習了奧地利炮兵的先進經驗並很快付諸實踐。史威德尼茲堡攻防戰中,他給奧地利軍隊助拳,在進攻戰中打出了1比7的交換,成了18世紀炮兵攻城戰的經典教學案例。
  • 拿破崙為什麼要不停地打仗?
    拿破崙不停地打仗,主要為了鞏固龐大的拿破崙帝國體系和一系列軍政奇蹟,由於相關條約讓法國回歸革命前的領土權,解放周圍的附庸國,而拿破崙不接受議和條件,他寧願不做皇帝,也不要一個只有舊界的帝國。他創造了無比燦爛的輝煌,瞬間即逝。
  • 「猩紅霧月」後的民族新生——拿破崙是如何締造法國的「宿敵」的
    為了鞏固法國革命的成果,拿破崙於1804年稱帝,並著手制定了戰爭計劃,戰爭的目的在於清除封建君主專制,因為在法國大革命以後,法國的國王流亡到了國外,並且歐洲許多封建君主專制的國家也開始公然反對拿破崙
  • 法國大革命造就拿破崙?
    法國大革命是歐洲歷史上,最重要的歷史事件之一。其率先拉開了歐洲反對王權的民主化進程,震驚了當時還普遍採用君主制的西方世界。而在這場震驚世界的革命中,有一個人脫穎而出。他就是後世著名的戰神拿破崙,法蘭西人的皇帝。然而法國大革命造就了拿破崙,那沒有法國大革命,拿破崙的命運又會如何呢?
  • 法國在經過拿破崙戰敗後的崛起,殖民地增多,經濟發展空前繁榮
    法國在經歷拿破崙戰敗後似乎一蹶不振了,這個啟蒙思想的發源地會這樣甘於做一個歐洲的二流國家嗎?當然是不可能的。拿破崙帶領法國的擴張只能說是啟蒙思想的一個高潮,徹底破除宗教給予歐洲的枷鎖,另外拿破崙想要統一歐洲其實也是片面的,所謂的統一也只能做到羅馬帝國時期的統一,想要實現如同中國在漢代一樣的統一還有很長距離要走。
  • 普魯士:本非德意志,為什麼卻統一了德國?
    1870年,又擊敗了企圖阻撓德意志統一的法國。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終於在1871年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的皇帝。跟英、法等老牌歐洲強國相比,德意志的統一顯得姍姍來遲,可誰也沒想到,此後的70年裡,這個年輕的帝國連續發動兩次世界大戰,深刻改變人類的歷史進程。
  • 容克貴族的普魯士在夾縫中崛起並成功統一德意志的來龍去脈
    說起德國,人們一定會想起普魯士、容克貴族和俾斯麥等關鍵詞,因為他們是德意志第二帝國中央集權制度和軍國主義的來源,也是近代德國精神和文化的代名詞。在二戰後期美英蘇三巨頭相聚德黑蘭時,就商定要剷除普魯士這個萬惡之源,清除容克貴族根基。可見普魯士、容克貴族在德國影響力。那麼,容克貴族主導普魯士後又是如何統一的德意志?
  • 法蘭西極簡史:為何法國會有五個共和國,兩個拿破崙帝國?
    歐洲各國趁機組建第六次反法同盟,拿破崙沒能夠再繼續延續他的軍事神話,1814年法國戰敗,巴黎被佔領,拿破崙被迫退位,保留皇帝頭銜,被流放到地中海厄爾巴島。路易十八回到法國復闢波旁王朝,不過僅僅一年以後,在法國軍隊中近乎是信仰和神靈一般的拿破崙帶著700人回到法國。
  • 拿破崙與希特勒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兩人歷史評價有如此大的差異?
    通過戰爭,皇帝在全歐洲輸出革命,將法國大革命的進步思想和資產階級革命的火種傳遍整個歐洲,將歐洲傳統封建王朝砸的粉碎。 在一定程度上,法國大革命帶來的思想理念是現代西方世界價值觀的基礎。因此,推翻封建王朝的拿破崙在現代西方價值觀看來,是正義和進步的也就不足為奇了。
  • 普魯士本非德意志民族,為何卻能統一德國?
    1870年,又擊敗了企圖阻撓德意志統一的法國。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終於在1871年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的皇帝。跟英、法等老牌歐洲強國相比,德意志的統一顯得姍姍來遲,可誰也沒想到,此後的70年裡,這個年輕的帝國連續發動兩次世界大戰,深刻改變人類的歷史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