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士本非德意志民族,為何卻能統一德國?

2020-10-18 環球情報員

    普魯士的德意志化
    作者|霈霖
    責編|Thomas

    1866年,普魯士擊敗德意志民族內部的主要競爭對手奧地利。1870年,又擊敗了企圖阻撓德意志統一的法國。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終於在1871年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的皇帝。

    跟英、法等老牌歐洲強國相比,德意志的統一顯得姍姍來遲,可誰也沒想到,此後的70年裡,這個年輕的帝國連續發動兩次世界大戰,深刻改變人類的歷史進程。

    ▲普奧戰爭前的歐洲局勢,兩個德意志兄弟對德國的統一都有著各自的打算

    然而,主導德意志統一的普魯士王國,其祖先卻並非德意志民族,在血緣上,古代普魯士人與立陶宛等波羅的海民族更為接近。古代普魯士的起源地也不在如今的德國境內,而是在以波蘭的格但斯克(但澤),和俄羅斯飛地-加裡寧格勒為核心的地區。

    ▲普魯士的發源地如今已經成為波蘭的格但斯克市和俄羅斯的加裡寧格勒

    既然如此,普魯士又是如何能夠統一德意志呢?從13世紀開始,由德意志貴族組成的條頓騎士團用武力徵服古普魯士人,再通過聯姻方式成為德意志的一個邦國,進而統一了德意志。

    ▲條頓騎士團的徽章和團旗,最終演變為德國軍隊的「鐵十字」徽章


    一、從蠻族走來的德意志

    公元前一世紀,古羅馬的凱撒遠徵高盧時,發現阿爾卑斯山以北、萊茵河以東地區居住著很多蠻族,他們處於原始的氏族社會,勇猛好鬥,很難徵服。凱撒把這些蠻族稱為「日耳曼人」。

    ▲公元前1世紀,日耳曼人的居住地區(黑色框線),紅色部分為後來羅馬帝國全盛時期的版圖

    據現代考證,日耳曼人起源於北歐的南部地區,由於天氣轉冷而遷入中歐。古羅馬人沒有能力徵服日耳曼人,便僱傭他們為自己打仗,日耳曼人則趁機吸收古羅馬文化,並大舉向帝國境內移民。

    ▲條頓森林之戰,日耳曼人頂住了羅馬軍團的進攻,因而沒有被徵服

    公元476年,日耳曼僱傭軍輕鬆滅亡了腐朽的西羅馬帝國,在其廢墟上建立起法蘭克王國。這個王國在鼎盛時期囊括了今天法國和德國的絕大部分領土。歐洲社會也由此進入了中世紀。

    相對於古羅馬帝國,日耳曼人初始的文明發展水平較低。但通過數百年的融合和學習,日耳曼人逐漸歸皈了基督教,並建立一套適合自身的軍事採邑制度,取代了古羅馬的行省制。

    可好景不長,公元843年,法蘭克王國分裂成東、中、西三個部分,其中的東法蘭克王國便是德意志民族的前身。經過三百年的努力,東法蘭克王國得到羅馬基督教廷的認可,成為「神聖羅馬帝國」,在名義上繼承了西羅馬帝國的餘暉。

    ▲法蘭克王國分成三部分,東法蘭克將演變成德意志

    從國王開始的各級貴族領主,從上級領主獲取土地的使用權,並為上級領主服兵役,從而構成整個國家的統治秩序。這套封建制度非常類似於中國周朝的諸侯分封制,一直沿用到近代。

    而為了保證貴族爵位和財產能夠得到完整傳承,封建領主採用了長子繼承制,其他兒子只能自謀生路,或給其他領主當兵、或參加各種軍事團體,這就使得中世紀歐洲社會的軍事化色彩十分濃重。


    二、條頓騎士團建國

    中世紀歐洲最重大的事情是十字軍東徵,1095年,羅馬教廷號召歐洲的基督教徒發動東徵,目的是從穆斯林手裡奪回聖城耶路撒冷。由於基督教軍隊以十字徽章為自己的標誌,因而被稱為「十字軍」。

    在此後的兩百年時間裡,十字軍先後十三次東徵,總兵力超過三百萬。從貴族到農民的歐洲各個階層都深度參與其中,英國、法國、德意志等國的國王都曾親自領兵前往中東徵戰。

    ▲十字軍先後發動十三次東徵,總兵力達300萬,但只有第一次東徵的戰果較大

    對於那些無法繼承爵位和土地的貴族子弟來說,參加十字軍東徵是攫取財富和榮譽的好機會。德意志的貴族子弟對此也非常熱衷,他們在前幾次東徵的十字軍中,佔了相當大的一部分比例。

    十字軍在初期取得很大的戰果,一度奪取耶路撒冷,建立了若干個十字軍國家,但也暴露出一個嚴重的問題。留守在中東的十字軍太少,遭到攻擊時,很難堅持到歐洲援軍趕來,也無法保護前來朝聖的基督徒。於是,武裝修士會應運而生。

    武裝修士會既是基督教修士,又是全副武裝的騎士。在十字軍東徵期間,最有名的三個武裝修士會分別是「聖殿騎士團」、「醫院騎士團」和「條頓騎士團」。

    ▲1241年,條頓騎士團與波蘭、德意志聯軍慘敗於蒙古軍隊

    12世紀末的第三次東徵中,來自德意志的十字軍戰士們在中東遭遇到敵軍和酷熱的雙重打擊,損失慘重,很多人返回了德意志。而留在聖地的一部分人仿效其他騎士團的模式,在1198年建立起條頓騎士團。在遙遠的東亞,蒙古帝國差不多與此同時開始了崛起的進程。

    條頓騎士團一開始以救治前往聖地的德意志人為主要使命,隨著規模的擴大,軍事功能得到進一步增強,變成一支強大的武裝團隊,其首領的名稱叫「大團長」或「總團長」。他們以白底黑十字徽章為自己的標誌,在中東取得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條頓騎士團的驍勇善戰很快引起了一些歐洲國家的注意。1211年,匈牙利請他們去鎮壓庫曼雷人的反抗,並封給他們一片土地作為報酬。當條頓騎士團完成任務後,想在封地上建立自己的國家時,卻發現自己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自然不能建國。

    ▲20世紀60年代重建的馬爾堡,條頓騎士團徵戰普魯士之前,以此堡為總部

    吸取教訓後的條頓騎士團在接到下一個任務時,要求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頒布黃金詔書,將即將徵服的這片土地賜給自己,並享有一切權利。這片土地的名字叫做「普魯士」。

    古代普魯士位于波羅的海沿岸,在維斯瓦河與涅曼河之間,距離神聖羅馬帝國的東部邊境約三百公裡遠。古普魯士人與拉脫維亞、立陶宛人同屬于波羅的海民族。

    古普魯士人的早期歷史到現在仍無法完全考證,他們沒有文字,有自己的語言,處於部落社會時期,以原始農業為生。由於土地貧瘠、缺乏海港和海貿,生活較為艱苦,也造就了古普魯士人的剽悍作風,從來沒有停止過對外來者的反抗。

    ▲1300年條頓騎士團在歐洲的分布,藍色區域為普魯士和立窩尼亞

    正因為如此,波蘭雖然將該地區劃入自己的版圖,卻沒有實施過有效的統治。波蘭通過神聖羅馬帝國請條頓騎士團來徵服古普魯士人,並答應將這片土地的所有權益送給條頓騎士團。

    從1230年起的五十年前裡,條頓騎士團源源不斷地從德意志派來軍隊,鎮壓了古普魯士人的三次大規模叛亂,才徵服整個普魯士地區,逼迫他們皈依基督教。

    條頓騎士團一邊忙著徵服,一邊還要排除周邊強國的幹擾。波蘭和立陶宛雖然較為強大,但對該地區的興趣不大。俄羅斯當時還無力向這裡擴張,波羅的海對面的強國瑞典則只能以侵襲為主。

    ▲普魯士處在多個強國之間,但這片土地不夠肥沃、也沒有良港,吸引力不強

    1285年,條頓騎士團終於徵服整個普魯士地區,並根據神聖羅馬帝國的黃金詔書,建立了自己的國家——騎士團國。波蘭雖然履行了自己的承諾,允許條頓騎士團建國,但此後一直與他們處於敵對狀態。

    條頓騎士團國由上層的騎士和被統治的古普魯士人共同構成,據現代學者考證,古普魯士的人口在被入侵前應該有17萬左右。騎士團國鼎盛時期的疆土範圍包括東普魯士、西普魯士(今波蘭格但斯克市及附近地區)、愛窩尼亞(今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大部分地區)。

    ▲1400年波羅的海周邊的局勢


    三、普魯士公國建立

    條頓騎士團的成員既是戰士,也是修士,因此,他們建立的國家與傳統國家有著很大的不同。騎士團的大團長兼任國家元首,各級行政長官同樣是騎士團成員。他們沒有私產、不能結婚、只能從騎士團內部選擇接替者。

    為了幫助騎士團成員戰勝人性之中的私慾,騎士團著力宣揚「勇敢、紀律、節儉」等美德,使這個與眾不同的國家能夠長期維繫下去,這些美德日後將成為普魯士精神的一部分。

    來源於德意志的條頓騎士們積極從德意志吸收移民,佔據當地的經濟命脈,推行德語和德意志化。而周邊的斯拉夫人、立陶宛人等等也大批湧入進來,與當地人混居在一起。

    ▲條頓騎士團的鼎盛時期,佔據著波羅的海沿岸很大一片區域

    在這個民族融合的過程中,古普魯士人漸漸失去自己的語言和習俗,開始與各地移民一起形成新的普魯士人,德語成為當地的通行語言,古普魯士語言徹底消亡。

    經過長時間的開發,普魯士土地變得肥沃起來,加上相對寬鬆的統治,使得普魯士在隨後的兩、三百年裡,得到很快的發展,超出了周邊地區。畢竟條頓騎士不能擁有私產和窮奢極欲,對民眾橫徵暴斂等情況比其他貴族領地要少得多。

    經濟大發展的同時,條頓騎士團的統治卻走上了下坡路,不斷地與波蘭發生戰爭。1410年的坦能堡會戰中,條頓騎士團慘敗于波蘭。1466年,西普魯士被割讓給波蘭,東普魯士淪為波蘭的採邑,騎士團國喪失了獨立。

    ▲最後一任大團長阿爾布雷希特(左)和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右)

    面對騎士團國江河日下的形勢,第37任大團長、來自霍亨索倫家族的阿爾布雷希特拒絕承認波蘭的宗主國地位。武力反抗失敗後,他逃到德意志,認識了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

    1525年,在馬丁·路德的影響下,阿爾布雷希特宣布改信新教,辭去大團長職任,自立為普魯士公爵,東普魯士因而變成霍亨索倫家族名下的普魯士公國。

    ▲深黃色區域是普魯士公國,該時期的疆域面積最小

    條頓騎士團失去了自己的國家,分崩離析。一部分不願意改信新教的條頓騎士團成員,回到德意志繼續徵戰了三百年。直到1809年,法國皇帝拿破崙迫使德意志臣服,條頓騎士團才被宣布解散。

    拿破崙失敗後,條頓騎士團得到重建,但不再具有軍事職能,只是一個宗教團體,從事醫院等慈善事業。1929年,條頓騎士團改名為德意志騎士團。目前,德意志騎士團仍然有約一千名成員,總部設在奧地利的維也納,五個國家有其分部。


    四、普魯士歸屬德意志

    條頓騎士團沒落了,普魯士公國依然存在,但它臣服于波蘭王國,甚至沒有與德意志地區接壤。按照正常的軌跡發展下去,這個公國很有可能變成今天波蘭的一部分。而這個趨勢在1618年被打破了。

    由於第二任普魯士公爵死後無子,他的女婿繼承了普魯士公國。這個女婿同時又是霍亨索倫家族布蘭登堡的繼承人,這樣便形成了一個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

    這個時代的德意志正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邦國多達上百個,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也是由七個「大選侯」選舉出來的,布蘭登堡侯爵便是「大選侯」之一。

    ▲霍亨索倫城堡,位於今天的德國巴登-符騰堡州

    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的成立,是普魯士歸屬德意志的開始,但此時兩者的聯繫還不是很緊密,普魯士仍然是波蘭的採邑。1660年,霍亨索倫家族通過幫波蘭打仗,換取了普魯士公國脫離波蘭,完全成為德意志的屬國。

    1701年,霍亨索倫家族的腓特烈三世,又趁著支持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向法國開戰,得到了普魯士國王的稱號。1月18日,腓特烈三世在普魯士首府柯尼斯堡加冕稱王。

    ▲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的疆域,德國首都柏林就位於其領土上

    15至18世紀的歐洲一直動蕩不安,各國之間頻繁發生戰爭,德意志各邦國紛紛捲入其中。普魯士卻因為處於德意志的邊緣地帶,而長時間免遭戰火的侵襲。再加上他們信奉新教,使得這裡成為新教徒和戰爭難民的避難所。

    由於普魯士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主體民族,對各國移民都保持著開放態度,也不強迫任何人改變自己的信仰和習俗,因而受到全歐洲難民的青睞,使得普魯士人口和經濟得到了快速增長。

    在普魯士王國的內部,各等級領主基本上都是條頓騎士團成員的後代,不但享有自己的封地,還延續著騎士團尚武和遵守紀律的精神,年輕的貴族子弟都會上軍校,成為普魯士的軍官。他們有一個特定的稱謂——容克貴族。

    ▲從1230年起,普魯士人口和領土面積的增長情況

    跟傳統的歐洲貴族相比,容克貴族節儉得讓人感到寒酸,有一些甚至還會自己參加勞動。他們像當年的騎士團那樣,信奉「勇敢、紀律、節儉」等美德,忠實履行自己的職責,只效忠於國王和軍隊本身。

    普魯士軍隊按照地域進行徵兵,既能組建一支龐大的軍隊,又加速了來源於各地移民的德意志化。18世紀是普魯士不斷擴張的時代,吞併多個德意志邦國,普魯士已經完全融入了德意志。

    正是憑藉由容克貴族組成的軍官團,以及竭盡全國之力供養的龐大軍隊,小小的普魯士王國才能在歐洲政治版圖上佔有一席之地。到18世紀末,這個充滿「鐵和血」精神的普魯士已經躋身於歐洲強國之一。


    五、普魯士統一德意志

    直到普魯士王國成立時,勃蘭登和普魯士之間只有波羅的海沿岸一狹長地帶相連,這種局面顯然很難讓人滿意的。1772年,普魯士聯合俄國、奧地利瓜分了波蘭,將西普魯士重新歸於治下,勃蘭登和普魯士終於連成了一體。

    經過數百年持之以恆的擴張,尤其是1815年打敗拿破崙後,普魯士王國擴張到德意志的西部和北部,成為德意志地區兩個最大的強國之一。另一個是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稱號的奧地利。

    ▲藍色為普魯士統一德意志後的疆域,面積遠遠超過現在的德國

    1862年,俾斯麥出任普魯士首相兼外交大臣,在普魯士傳統的「鐵和血」精神下,俾斯麥和國王威廉一世拉開了統一德意志的進程。他們首先排除了與奧地利合併的可能性,選擇成立一個相對較小的德意志國家。

    1864年,普魯士擊敗丹麥,確定了德意志的北部疆域。1866年,又擊敗奧地利,迫使其退出德意志。次年,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意志聯邦成立,包括有22個德意志邦國和3個自由市。

    ▲統一後的德意志帝國中,普魯士王國的領土(綠色)

    1870年,法國向普魯士宣戰,企圖阻撓德意志的統一進程。由條頓騎士團傳襲而來的,歷經無數次改革提升的高效軍事體制,使普魯士比法國更早完成動員,迸發出驚人的戰鬥力,不但一舉擊敗法軍,還俘虜了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

    ▲1871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

    1871年1月18日,也就是普魯士王國成立的170周年紀念日,威廉二世在法國凡爾賽宮鏡廳加冕成為德意志皇帝。如果上溯到條頓騎士團1230年首次進入普魯士,這個稱帝的過程花費了642年。

    這個本非德意志的普魯士,經過五個世紀的同化,完全成為德意志的一員,乃至兩強之一,最後終於實現了德意志的統一,「德國」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

    ▲德國空軍戰機上的「條頓鐵十字」

    長期作者|霈霖

    歷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全文完)—

    本文系 「網易新聞 · 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

    籤約帳號「環球情報員」原創內容

    未經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你可能錯過

相關焦點

  • 奧地利和德國都說德語,也是同一個民族,為何不是統一的國家?
    歐洲的歷史複雜且漫長,整體上來看,如今的歐洲那些國家的建立,如果時間回到幾百乃至上千年前,這些國家組成的民族,都被視為是蠻族,無論是德國、法國、丹麥等等這些國家,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那就是日耳曼人,他們在幾千年的歷史裡面,和以拉丁人為主的羅馬帝國交鋒,並最終戰勝了拉丁人,取得了歐洲絕對意義上的統治權
  • 自普魯士統一德國後,為何法國再難是德國的對手?
    文|小河對岸在西方歷史上,法國的形成比較早,至英法百年戰爭結束,統一的法蘭西民族國家得以形成。而法國也憑藉國家統一的優勢,而成為歐陸地區的長期霸主,創造著法蘭西的輝煌與傳奇。而德國(德意志)卻是歐洲最晚統一的大國,但自從1870年普魯士於色當戰役擊敗了法國,確立了自己的歐陸霸權之後,法國就再難是德國的對手。而為了抗衡德國,法國與世仇英國徹底走到了一起,做起了英國的跟隨。而憑法國自身的實力,無論是一戰還是二戰,法國都不是德國的對手。那為何曾經打遍歐陸無敵手的法國,自德國統一之後,就徹底敗給了德國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 為何統一德國的是普魯士,不是奧地利?
    1871年,普魯士擊敗法國並在凡爾賽宮鏡廳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國,至此德國才以統一的面目出現在世人面前,而在此之前德意志只是一個地理名詞。回顧德國走向統一的歷程,很多人會對普魯士依仗武力強行揉合各邦的做法大加讚賞,但卻少有人會了解到本來有三套德國統一方案。
  • 為何德國能在統一後迅速崛起?對科教的重視值得中國學習
    在19世紀60年代,德國的工業產值位居世界第四,落後於英國、法國和美國。可到了90年代,德國已經成為了歐洲第一工業強國,並且和美國一起領導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是什麼樣的力量使得德國迅速崛起呢?一,德國建立了強有力的國家經濟體制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國家的統一。
  • 在近代,德國工業為何能成為世界工業的標杆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剛剛完成統一的德國爆發出驚人的發展潛力,在短短的幾十年時間內,一躍成為世界一流工業強國,其工業水平和工業實力可以說獨步全球、獨領風騷。德國能發動兩次世界大戰,很大程度上就是依仗其強大的工業。直到現在,德國的工業品仍然暢銷全球,德國的工業實力仍然世界名列前茅。連作為「世界工廠」的我們都以德國的工業4.0為榜樣,發出了向德國學習的號召。
  • 東西德國為何能「統一」?這2個點缺一不可
    但讓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1990年8月東西德國竟然發表聲明,它倆攜手統一了,至於他們為什麼能夠統一?時任聯邦總統魏茨澤克是這樣說的「我們能在沒有政府合約協定,沒有憲法約束及議會決議的情況下,溫馨完成統一大業,這是多麼美好的事。它如實體現了良好的國民素質。」
  • 同為歐洲大國的德國與法國,為何在國家統一的道路上同道歧途?
    ▲「朕即國家」一語成路易十四的標籤式名言德國,以日耳曼民族為主體,大致發端於西元100年左右,現代學者大部分認為其發源於北海地區或者日德蘭半島。日耳曼一詞來自拉丁文日耳曼尼亞,尤利烏斯·凱撒以日耳曼尼亞稱呼萊茵河右岸的各個部落。
  • 德國分裂了40年,東西差異已很明顯,卻為何仍能在1990年統一?
    但是,縱使東西差異已經出現,但德國還是克服了差異,並最終完成了統一。1989年,橫亙20餘年的柏林圍牆轟然倒塌,兩德統一的一大障礙被掃清。1990年9月12日,兩德與蘇、美等國共同籤署了《關於最終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為接下來的統一大業奠定了法理基礎。1990年10月3日,東、西兩德正式統一,持續半世紀的分裂歷史就此劃上休止符。
  • 二戰後德國為何能重新崛起?三個小故事告訴你
    文/寂寞的紅酒1945年5月7日,納粹德國戰敗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戰事結束。作為戰敗國,德國在二戰中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戰後的德國一片狼藉,到處都是瓦礫廢墟,百姓流離失所,整個德國完全支離破碎。
  • 德國為何能迅速崛起?一隻軍用水壺,暴露了這個民族的特性
    二戰給世界各國帶來沉重的災難,德國也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戰後,德國被美、蘇、英、法四國佔領,最高權力也被四國聯盟委員會接管,經過合併重組後分裂為東德和西德。德國分裂後,東西方兩大陣營圍繞柏林展開一場封鎖與反封鎖戰,西方國家最終以空運方式打破了蘇聯的封鎖,但也給物資本就匱乏的德國造成了毀滅性打擊,社會發展幾乎陷入停滯。柏林封鎖結束後,德國人痛定思痛,放棄了19世紀以來形成的民粹思想,專心發展經濟。
  • 普魯士:本非德意志,為什麼卻統一了德國?
    1866年,普魯士擊敗德意志民族內部的主要競爭對手奧地利。1870年,又擊敗了企圖阻撓德意志統一的法國。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終於在1871年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的皇帝。跟英、法等老牌歐洲強國相比,德意志的統一顯得姍姍來遲,可誰也沒想到,此後的70年裡,這個年輕的帝國連續發動兩次世界大戰,深刻改變人類的歷史進程。
  • 解讀德國足球文化:日耳曼民族的精神
    96年歐洲杯決戰時,德國隊由於傷停,能上場的隊員只有14名,克林斯曼是身帶重傷上場的,替補守門員卡恩是穿著後衛的隊服坐在場邊的。「我們就這些人。」賽前主帥福格茨拒絕了歐足聯允許其再在國內招替補隊員的好心。結果是傷兵滿營的日爾曼人笑到了最後。有些人可能要問了:為了一場球,犯得著那樣拼命嗎?輸了再踢不就是了!這就是德國,代表的是整個日爾曼民族!
  • 英法為何不允許德國和奧地利合併?
    ▲德意志帝國海軍380毫米主炮「巴伐利亞」級戰列艦▲奧匈帝國海軍「歐根親王」號無畏艦這兩個兄弟國家在歷史上如此強大,統一夢為何不能如願德意志不統一,小國林立,商業環境惡劣,滿地稅卡海關。出去開拓殖民?沒有一個強大的德意志政府保護,根本無法發展。如此一來,就難怪德國的資本主義發展不過英法等強國了。
  • 德國為何沒成超級大國?疫情時瑞士遭遇與四維分析,可知真相
    然後,我發現,自詡與歐洲領袖國度的德國,他們居然打劫了瑞士進口的醫療用品,如此格局,如何能扛鼎歐洲?基於有限的格局,我又想了想,突然明白了,為何德國這個優秀強悍的國度,一直都沒有成為超級大國。不過將這一切都歸咎于格局大小,當然有失偏頗,這裡我用三維分析,說下除了格局之外的另外根源。
  • 普魯士與其他邦國相比強在哪,為何能統一四分五裂的德意志?
    殊不知,一百多年前的德國處於嚴重分裂的狀態,然而到了1871年,最終由普魯士王國統一了德意志地區,德國從此不再只是一個地理名詞。那麼為什麼是普魯士而不是其他邦國來統一德意志呢?而非同樣實力強盛的奧匈帝國。
  • 俄羅斯統一為何要感謝蒙古的奴役,戰鬥民族繼承了誰的優秀基因
    然而近代以來,俄國學者開始對金帳汗國的統治不再一味地持否定態度,反而認為蒙古鐵蹄徵服和統治對俄羅斯的統一有著積極的作用。在被蒙古徵服之前,東歐平原上的「羅斯國家」是由許多鬆散的東斯拉夫部落組成的聯盟,類似於中國的「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彼此之間相互攻伐,毫無信義可言。
  • 近代德國工業為何如此強大?這些方面值得學習
    近代德國工業為何如此強大?這些方面值得學習提起德國,第一印象就是工業實力強大,重視製造業,是歐洲製造業強國,民眾踏實苦幹,具有工匠精神,製造出來的產品暢銷全世界。確實,德國在西方國家中算是工業強國,如果不是兩次世界大戰打輸了受到制裁,相信德國工業實力會更加強大。
  • 普魯士統一德國後,為啥沒有將德國改名?這個原因最重要!
    1871年,普魯士王國統一了德意志聯邦,建立了德意志帝國。那麼,普魯士為啥沒有將德國改名呢?1862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麥為宰相,開始了統一德意志的進程。俾斯麥認為「德意志的統一不是空談,而是要用鐵與血」,即普魯士必須以武力來統一德意志。為此,這位被稱之為「鐵血宰相」的俾斯麥為統一德意志,對內進一步加強軍事力量,以軍事力量作後盾施展外交手段,通過三次王朝戰爭統一了德意志。
  • 德國經濟歐洲第一,為何GDP沒能趕上日本?
    來源:九哥財經日本自1968年起,經濟總量就開始壓了德國一頭。2010年,當時曾穩居世界第二的日本,被中國反超,順位移動成了世界第三,德國經濟排名全球第四,卻一直沒辦法超過日本。2018年,德國GDP 是4.00萬億美元,日本則4.97萬億美元。然而,德國經濟總量卻一直穩居歐洲第一,更是被稱之為歐洲的第一強國。在工業和技術等方面都十分的雄厚,例如精密機械製造、液晶都具有明顯的優勢。反觀日本近20年來的經濟,日本從1998年以來,其中有5年的GDP增速出現了負增長。
  • 歷史上,為何兩次世界大戰都是由德國推動的?
    歷史上,為何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德國發起的?德國發起兩次世界大戰的詳細原因略有差別,但是主要原因都一樣:對當前世界格局和秩序的不滿。德國推動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挑戰英法,希望獲得他們廣大的殖民地,獲取更多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