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課本裡有一篇課文叫《最後一課》,對這篇課文印象比較深刻。
韓麥爾先生已經坐上椅子,像剛才對我說話那樣,又柔和又嚴肅地對我們說:「我的孩子們,這是我最後一次給你們上課了。柏林已經來了命令,阿爾薩斯和洛林的學校只許教德語了。新老師明天就到。今天是你們最後一堂法語課,我希望你們多多用心學習。」
韓麥爾先生從這一件事談到那一件事,談到法國語言上來了。他說,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又說,我們必須把它記在心裡,永遠別忘了它,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說到這裡,他就翻開書講語法。
《最後一課》講述的是一位小男孩在讀書時沒有好好讀,在這堂課上老師告訴他這是最後一堂法語教學課了,老師上完這節課後,也會離開這裡,這所學校所在地以後就劃歸普魯士了,以後學校教學用的不再是法語,而是德語。小男孩這時候才意識到以前上學的時光是多麼的寶貴,而自己沒有好好珍惜,現在感到十分懊悔。這個小故事生動感人,通過一個小故事讓人看到了國家被打敗帶來的影響。這樣的結局當時的小男孩可能理解不了,他可能不知道普魯士在幾年或十幾年前就開始計劃了,只是在這個時候計劃變成了現實,普魯士通過戰爭取得了阿爾薩斯-洛林這塊土地(普魯士取得是洛林的東部,洛林有大煤礦)。
威廉一世和俾斯麥是很好的搭檔,威廉一世的上臺和俾斯麥的上臺都有一些偶然性(威廉一世的哥哥沒有子嗣,資產階級需要國王來穩定國內局勢;俾斯麥是當時國王和議會吵得不可開交,平衡考慮後找出來的)。在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階段,當國王需要十分小心,幹得不好惹怒了民眾,國王就可能被送上斷頭臺。威廉一世知道這種危險,要減少這種事件發生的概率,需要把國家治理強大起來,或者通過對外戰爭來團結民眾。威廉一世上臺後就表明了要加強軍隊建設,要擴大軍隊規模,要提升軍隊的武器裝備水平,但軍費是個問題,議會拒絕撥這筆巨款。沒有辦法,威廉一世威脅說自己不幹了,在這種情況下就找來了俾斯麥當首相,用來平衡國王和議會分歧。首相俾斯麥的出現讓威廉一世感到滿意,兩者一些想法相同,個性類似,在加強軍隊建設,擴大軍隊規模上,國王和首相都贊同,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兩位想著辦法和議會糾纏。
法國是當時歐洲的強國,要和法國開戰是需要一定勇氣的,威廉一世對法國還是有所忌憚的。當時西班牙國內發生了革命,國王被趕跑了,需要新的繼承者,西班牙內閣在俾斯麥的運作下已同意讓威廉一世的遠親當西班牙國王。法國知道這個消息後,對威廉一世說,這個不行,現在不行,將來也不行,還要求威廉一世寫下一份保證書。威廉一世將這些情況發電報給俾斯麥(威廉一世在度假),俾斯麥接到電報後,和參謀長老毛齊商量,在得到了有把握戰勝法國的信息後,俾斯麥重新擬定了電文並在報紙上公開發表,駁回了法國的要求,並用不客氣的語言刺激法國。法國國王拿破崙三世知道這個信息後,勃然大怒,向普魯士宣戰,普法戰爭一觸即發。
在和法國開戰之前,普魯士在1864年已先和丹麥打了一仗,戰勝了丹麥,並和奧地利一起瓜分了獲得的土地。過了兩年,1866年普魯士又和奧地利開戰,打敗了奧地利,普魯士再次獲得了大量土地,並成立了以普魯士為主的北德意志聯邦。通過兩次大勝仗,威廉一世和俾斯麥在國內人氣大增,施展自己想法遭到的阻力大大減小。在和法國開戰前,參謀長老毛齊就制定了詳細的作戰計劃,根據他向首相俾斯麥作出的能戰勝法國的信息,我想他一定對法國軍隊可能的進攻路線、兵力配置、軍事裝備等進行了較長時間的研究,否則他也不會有這樣的把握。
法國國王拿破崙三世御駕親徵,帶兵上前線,決定給普魯士一些教訓。戰爭開始後,法軍和普軍一接觸,發現普軍訓練有素,很難頂住了,法軍一下子需要從進攻陣型轉化為防守陣型,而防守陣型需要找到有利於防守的陣地,戰術撤退調整後再進攻是比較好的選擇。但在巴黎的王后給前線的國王發出的信息是不能後撤,如果要後撤會引起巴黎老百姓造反。沒有辦法,後撤不能,就只能頂住普軍的進攻了。普軍在法國梅斯對法軍一大部進行了包圍,形勢危急,拿破崙三世率軍去解圍,結果在法國色當被普軍包圍,普軍用了近700門大炮向被包圍的法軍炮擊,經過激戰後,法國國王投降當了俘虜。
在這場戰爭中普軍的大炮發揮了威力,經過克虜伯公司的研發,普軍大炮的射程可以達到3.4公裡,而法國的大炮射程只有1.5公裡,也就是在1.5公裡外,只有普軍炸法軍的份。當時法國一軍團司令在回憶錄這樣寫道:「沒有一顆炮彈能夠達到目標,所發的炮彈或者落入田中,或者距離尚遠就爆炸於空中,還須穿過兩三倍射程才能達到目標,發生作用,因為這些炮的不中用,我感到失望」。在同樣的兵力下,因為鐵路網的發達,普軍的後勤補給和軍隊調動都較法軍強,通過部隊的快速機動,普軍實現了各個擊破,對法軍包圍消滅。
法國這一仗戰敗後,損失慘重,《最後一課》中小男孩家鄉所在的地方阿爾薩斯-洛林割讓給了普魯士,法國賠償普魯士50億法郎,當時法國國家一年的預算是20億法郎(相當於7.2億兩白銀,甲午戰爭馬關條約日本從中國掠走了2億兩白銀)。通過這次戰爭,德國實現了統一,威廉一世在法國的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的皇帝(當時德國有軍隊佔領法國北方6個省,條約規定法國付完戰爭賠款後普軍才走)。
俾斯麥和威廉一世,用速戰速決的戰法實現了國家統一,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避免了國家因為長期戰爭而陷入泥潭,這種效果的取得與俾斯麥深愔戰爭之道有關,戰爭需為政治服務,如過度使用戰爭解決問題,最終效果會大打折扣。在普奧戰爭中,普軍當時在薩多瓦戰爭中取得了勝利,當時很多人建議應該繼續進軍維也納,包括國王威廉一世,徹底擊敗奧地利,但俾斯麥力排眾議,不建議繼續進攻維也納,甚至拿辭職威脅,最終國王採納了俾斯麥的建議,和奧地利籤訂了和約。俾斯麥當時考慮的主要問題是,拿下奧地利可能要費很大勁,維也納重兵防守,等到普魯士和奧地利打得筋疲力盡時,如果那時候法國或俄國幹預,到時候就被動了,這時候議和可以換來將來對法作戰時奧地利的中立,這樣十分有利於德國的統一大業。另外俾斯麥在擔任首相前是駐俄國和法國的外交官,對外交很熟悉,對一國開戰之前,需要在外交上孤立對手,多找幾個盟友,取勝後不需要非要把對手徹底消滅,而是達到目的即可,並保持和鄰國的交往。俾斯麥對戰爭進程的把控很到位!
威廉一世去世後,年輕氣盛的威廉二世放棄了俾斯麥制定的德國外交方針,表現得更加咄咄逼人,最終和義大利、奧匈帝國聯合在一起,和其它國家大打出手,釀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中法國付出了巨大犧牲,士兵陣亡124萬,最終奪回了阿爾薩斯—洛林。
《最後一課》是一短篇小說,男主角如果當時一直生活在阿爾薩斯的話(阿爾薩斯旁邊有萊茵河,航運發達,比較富庶),那麼在48年後,小男孩的家鄉又回歸到了法國。初中時第一次在課堂上學習《最後一課》,對故事的背景了解甚少,不知道後面還有這麼的多的故事,今天詳細了解一下,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