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最後一課》——記普魯士和法國的戰爭!

2020-12-11 騰訊網

初中語文課本裡有一篇課文叫《最後一課》,對這篇課文印象比較深刻。

韓麥爾先生已經坐上椅子,像剛才對我說話那樣,又柔和又嚴肅地對我們說:「我的孩子們,這是我最後一次給你們上課了。柏林已經來了命令,阿爾薩斯和洛林的學校只許教德語了。新老師明天就到。今天是你們最後一堂法語課,我希望你們多多用心學習。」

韓麥爾先生從這一件事談到那一件事,談到法國語言上來了。他說,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又說,我們必須把它記在心裡,永遠別忘了它,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說到這裡,他就翻開書講語法。

《最後一課》講述的是一位小男孩在讀書時沒有好好讀,在這堂課上老師告訴他這是最後一堂法語教學課了,老師上完這節課後,也會離開這裡,這所學校所在地以後就劃歸普魯士了,以後學校教學用的不再是法語,而是德語。小男孩這時候才意識到以前上學的時光是多麼的寶貴,而自己沒有好好珍惜,現在感到十分懊悔。這個小故事生動感人,通過一個小故事讓人看到了國家被打敗帶來的影響。這樣的結局當時的小男孩可能理解不了,他可能不知道普魯士在幾年或十幾年前就開始計劃了,只是在這個時候計劃變成了現實,普魯士通過戰爭取得了阿爾薩斯-洛林這塊土地(普魯士取得是洛林的東部,洛林有大煤礦)。

威廉一世和俾斯麥是很好的搭檔,威廉一世的上臺和俾斯麥的上臺都有一些偶然性(威廉一世的哥哥沒有子嗣,資產階級需要國王來穩定國內局勢;俾斯麥是當時國王和議會吵得不可開交,平衡考慮後找出來的)。在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階段,當國王需要十分小心,幹得不好惹怒了民眾,國王就可能被送上斷頭臺。威廉一世知道這種危險,要減少這種事件發生的概率,需要把國家治理強大起來,或者通過對外戰爭來團結民眾。威廉一世上臺後就表明了要加強軍隊建設,要擴大軍隊規模,要提升軍隊的武器裝備水平,但軍費是個問題,議會拒絕撥這筆巨款。沒有辦法,威廉一世威脅說自己不幹了,在這種情況下就找來了俾斯麥當首相,用來平衡國王和議會分歧。首相俾斯麥的出現讓威廉一世感到滿意,兩者一些想法相同,個性類似,在加強軍隊建設,擴大軍隊規模上,國王和首相都贊同,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兩位想著辦法和議會糾纏。

法國是當時歐洲的強國,要和法國開戰是需要一定勇氣的,威廉一世對法國還是有所忌憚的。當時西班牙國內發生了革命,國王被趕跑了,需要新的繼承者,西班牙內閣在俾斯麥的運作下已同意讓威廉一世的遠親當西班牙國王。法國知道這個消息後,對威廉一世說,這個不行,現在不行,將來也不行,還要求威廉一世寫下一份保證書。威廉一世將這些情況發電報給俾斯麥(威廉一世在度假),俾斯麥接到電報後,和參謀長老毛齊商量,在得到了有把握戰勝法國的信息後,俾斯麥重新擬定了電文並在報紙上公開發表,駁回了法國的要求,並用不客氣的語言刺激法國。法國國王拿破崙三世知道這個信息後,勃然大怒,向普魯士宣戰,普法戰爭一觸即發。

在和法國開戰之前,普魯士在1864年已先和丹麥打了一仗,戰勝了丹麥,並和奧地利一起瓜分了獲得的土地。過了兩年,1866年普魯士又和奧地利開戰,打敗了奧地利,普魯士再次獲得了大量土地,並成立了以普魯士為主的北德意志聯邦。通過兩次大勝仗,威廉一世和俾斯麥在國內人氣大增,施展自己想法遭到的阻力大大減小。在和法國開戰前,參謀長老毛齊就制定了詳細的作戰計劃,根據他向首相俾斯麥作出的能戰勝法國的信息,我想他一定對法國軍隊可能的進攻路線、兵力配置、軍事裝備等進行了較長時間的研究,否則他也不會有這樣的把握。

法國國王拿破崙三世御駕親徵,帶兵上前線,決定給普魯士一些教訓。戰爭開始後,法軍和普軍一接觸,發現普軍訓練有素,很難頂住了,法軍一下子需要從進攻陣型轉化為防守陣型,而防守陣型需要找到有利於防守的陣地,戰術撤退調整後再進攻是比較好的選擇。但在巴黎的王后給前線的國王發出的信息是不能後撤,如果要後撤會引起巴黎老百姓造反。沒有辦法,後撤不能,就只能頂住普軍的進攻了。普軍在法國梅斯對法軍一大部進行了包圍,形勢危急,拿破崙三世率軍去解圍,結果在法國色當被普軍包圍,普軍用了近700門大炮向被包圍的法軍炮擊,經過激戰後,法國國王投降當了俘虜。

在這場戰爭中普軍的大炮發揮了威力,經過克虜伯公司的研發,普軍大炮的射程可以達到3.4公裡,而法國的大炮射程只有1.5公裡,也就是在1.5公裡外,只有普軍炸法軍的份。當時法國一軍團司令在回憶錄這樣寫道:「沒有一顆炮彈能夠達到目標,所發的炮彈或者落入田中,或者距離尚遠就爆炸於空中,還須穿過兩三倍射程才能達到目標,發生作用,因為這些炮的不中用,我感到失望」。在同樣的兵力下,因為鐵路網的發達,普軍的後勤補給和軍隊調動都較法軍強,通過部隊的快速機動,普軍實現了各個擊破,對法軍包圍消滅。

法國這一仗戰敗後,損失慘重,《最後一課》中小男孩家鄉所在的地方阿爾薩斯-洛林割讓給了普魯士,法國賠償普魯士50億法郎,當時法國國家一年的預算是20億法郎(相當於7.2億兩白銀,甲午戰爭馬關條約日本從中國掠走了2億兩白銀)。通過這次戰爭,德國實現了統一,威廉一世在法國的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的皇帝(當時德國有軍隊佔領法國北方6個省,條約規定法國付完戰爭賠款後普軍才走)。

俾斯麥和威廉一世,用速戰速決的戰法實現了國家統一,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避免了國家因為長期戰爭而陷入泥潭,這種效果的取得與俾斯麥深愔戰爭之道有關,戰爭需為政治服務,如過度使用戰爭解決問題,最終效果會大打折扣。在普奧戰爭中,普軍當時在薩多瓦戰爭中取得了勝利,當時很多人建議應該繼續進軍維也納,包括國王威廉一世,徹底擊敗奧地利,但俾斯麥力排眾議,不建議繼續進攻維也納,甚至拿辭職威脅,最終國王採納了俾斯麥的建議,和奧地利籤訂了和約。俾斯麥當時考慮的主要問題是,拿下奧地利可能要費很大勁,維也納重兵防守,等到普魯士和奧地利打得筋疲力盡時,如果那時候法國或俄國幹預,到時候就被動了,這時候議和可以換來將來對法作戰時奧地利的中立,這樣十分有利於德國的統一大業。另外俾斯麥在擔任首相前是駐俄國和法國的外交官,對外交很熟悉,對一國開戰之前,需要在外交上孤立對手,多找幾個盟友,取勝後不需要非要把對手徹底消滅,而是達到目的即可,並保持和鄰國的交往。俾斯麥對戰爭進程的把控很到位!

威廉一世去世後,年輕氣盛的威廉二世放棄了俾斯麥制定的德國外交方針,表現得更加咄咄逼人,最終和義大利、奧匈帝國聯合在一起,和其它國家大打出手,釀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中法國付出了巨大犧牲,士兵陣亡124萬,最終奪回了阿爾薩斯—洛林。

《最後一課》是一短篇小說,男主角如果當時一直生活在阿爾薩斯的話(阿爾薩斯旁邊有萊茵河,航運發達,比較富庶),那麼在48年後,小男孩的家鄉又回歸到了法國。初中時第一次在課堂上學習《最後一課》,對故事的背景了解甚少,不知道後面還有這麼的多的故事,今天詳細了解一下,豁然開朗!

相關焦點

  • 都德的《最後一課》是顛倒黑白嗎?
    而作為兩次世界戰爭的挑起者--德國,由於兩次戰敗,其疆域也遭到了兩次肢解與割讓。然而,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一戰還是二戰,德國領土遭到割讓的都主要位於其東部。而德國的西部疆界卻較為穩定,其中西部變動最大、最頻繁的疆域,也就是法德兩國對阿爾薩斯--洛林(東部)地區的反覆爭奪。提起阿爾薩斯與洛林,很多人都會想到法國小說家都德的《最後一課》。
  • "普法"讀物"神翻譯":普魯士和法國戰爭讀物(圖)
    "普法"讀物"神翻譯":普魯士和法國戰爭讀物(圖) 網友為新華書店的翻譯糾錯  在我們身邊,路牌、標識等因英文翻譯出錯而鬧笑話的屢見不鮮,前兩天,南京新華書店新街口店的一處書籍分類標牌,也有細心的讀者發現,英文翻譯出現了錯誤,把「普法讀物」譯成了「普魯士和法國戰爭讀物
  • 都德《最後一課》與歷史真相大相逕庭 法國人不學
    不過據法國中文媒體《歐洲時報》網轉引的一篇博文,法國中學教材並沒有選入《最後一課》。本報記者昨日連線幾位法國人核實後發現,確實很少有法國人知道都德寫有《最後一課》這篇文章。■與歷史真相大相逕庭這篇名為《法國作家都德最後一課的內幕》的博文中說,通過和法國朋友的交流得知,法國人並不像中國人那樣學習這篇文章,法國中學沒有要求學生學習這篇文章。
  • 「最後一課」發生地像法國也像德國
    環球在線消息:小時候,我們都學過法國作家都德的《最後一課》:19世紀法國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被普魯士佔領,小弗朗士所在的小學校被迫放棄法語的教學。韓麥爾老師在黑板上寫下了法蘭西萬歲,完成了最後的課程。在去斯特拉斯堡的路上,我查看資料,突然發現這個城市就是《最後一課》故事的發生地,是阿爾薩斯地區的首府。
  • 都德《最後一課》讀的辛酸?那是因為你被作者騙了
    法國作家都德創作的短篇小說《最後一課》曾作為必修課文入選中學語文教材,2016年修訂過的人教版語文課本再度將其收入,有更多的孩子會讀到這篇文章,可謂歷久彌新。▲ 《最後一課》影響了中國幾代人,是愛國主義的範本!但日慕鄉關想要告訴大家,別被小說家帶感情的筆給騙了,當時的阿爾薩斯沒有那麼悲傷,法國也沒有那麼無辜!一、普法戰爭的前奏同屬日耳曼人建立的國家,法國和德國自法蘭克王國時代,就是戰爭不斷的仇敵,算下來,平均每十年就要打一架。
  • 《最後一課》試講稿
    讓我們一起走進法國作家都德的小說《最後一課》中,與小說中的人們進行一次心靈的交流。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教師簡介作品的歷史背景和作者。這篇小說寫於1873年,普法戰爭於1870年爆發,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佔領了阿爾薩斯、洛林等法國的三分之一的土地。
  • 《最後一課》沒有騙你:阿爾薩斯-洛林人為何更認同法國
    談及阿爾方斯•都德的《最後一課》,大家都不陌生。最近,這篇愛國主義名文受到了質疑,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閻京生先生的《<最後一課>騙了你,德國在佔領區禁教法語是謊言》一文。同一種語言,不同的陣營       1792年,路易十六的王權在大革命的衝擊下岌岌可危,奧地利和普魯士組建幹涉軍,從法國東北邊界全面入侵法國。他們名為扶持波旁王權,實際意欲趁機削弱法國,所以一路上燒殺搶掠,阿爾薩斯-洛林首當其害,即使說德語的當地居民也未能倖免。
  • 《最後一課》:法蘭西的日薄西山和主流文學界的沉默
    所有人都在悉心地聆聽校長哈梅爾先生說話——講他的「最後一課」。阿爾豐斯·都德的這篇自傳體故事,不只是在法國有名,也不是只有中國的語文書將它收為課文。故事的主人公,小弗朗茨,那天很晚才到校,他詛咒學校,因為那天哈梅爾先生要考語法,而他十分討厭語文,不愛學語法詞彙。在路上,他為鳥叫分心,為陽光明媚的天氣而分心,他還看到普魯士士兵在操練行伍。
  • 一樣的母語,不一樣的「最後一課」
    通過這件事,加深了作者的愛國之情和對國語的無限眷戀。臨行前,老師和同學的熱情、關懷使主人公永遠忘不了自己的祖國。主人公深情地告別,抒發了自己的愛國之情。這種愛國情有著一股綿綿不息的力量,它激勵著我們華夏兒女、炎黃子孫。
  • 部編語文七下教案第6課《最後一課》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都德的《最後一課》,體會一下國土被佔領,將要失去自己的祖國語言的法國人民的感受。二、教學新課目標導學一:了解作者,把握作品背景作者簡介:都德(1840─1897),十九世紀下半葉法國小說家。他的作品《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由於具有深刻的愛國主義內容和精湛的藝術技巧而享有極高的聲譽,成為世界短篇小說中的傑作。
  • 斯特拉斯堡,一座德味十足的法國大城市,都德的《最後一課》說的就...
    很多人在中學時都學過一篇課文叫《最後一課》,法國小說家都德寫的(不知道現在的課本裡還有沒有)。最後一課說的是普法戰爭時期,法國戰敗,將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割讓給普魯士德國。
  • 《最後一課》背後的真真假假
    數十年來,他們孜孜不倦地把法國作家阿爾方斯•都德的《最後一課》選入初中課本。於是,小說中的法語教師韓麥爾對法語「王婆賣瓜」式的頌揚,便潤物細無聲地潛入到我們一代代人的意識之中。近些年來,關於《最後一課》歷史真實性問題的爭論,一度鬧得沸沸揚揚。支持者和反對者均言之鑿鑿,針鋒相對,讓吃瓜群眾看得無所適從。
  • 吳猛強:為什麼都德的《最後一課》是篇愛國主義軟文
    根據都德小說《最後一課》改寫。.(1)普魯士大兵在鋸木廠後邊的草地上操練。(11)也因為如此,他們並不清楚,今天已經是他們的最後一課。都德正在以今天發生的事情,拍一條,題為《最後一課》的,愛國主義軟廣告。
  • 普魯士軍事容克國家的崩潰,薩克森選侯成了國王
    當普魯士還在雙方之間動搖不定的時候,拿破崙已於1805年在奧斯特利茨附近大敗俄一奧聯盟軍在此情況下,普魯士要求拿破崙退出南德意志並要求他同意在普魯士的統治下建立一個北德意志聯盟。於是拿破崙就攻入普魯士。普魯士一薩克森聯軍在1806年10月14日在耶拿和奧埃爾施塔特附近遭到殲滅性的打擊。於是薩克森遺棄了普魯士,甚至把軍隊供給法國皇帝來對普魯士作戰。
  • 為何統一德國的是普魯士,不是奧地利?
    1871年,普魯士擊敗法國並在凡爾賽宮鏡廳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國,至此德國才以統一的面目出現在世人面前,而在此之前德意志只是一個地理名詞。回顧德國走向統一的歷程,很多人會對普魯士依仗武力強行揉合各邦的做法大加讚賞,但卻少有人會了解到本來有三套德國統一方案。
  • 科爾馬 ——法國「混血」小鎮的浪漫和慵懶
  • 滑鐵盧戰役,拿破崙人生中最後的戰爭
    1815年6月18日,英國和普魯士聯軍在比利時的滑鐵盧擊敗了拿破崙率領的法軍,結束了拿破崙的軍事霸權和政治生涯,法蘭西第一帝國由此覆滅,歐洲的命運也隨之改寫。現代人常以「遭遇滑鐵盧」來指代一敗塗地。1815年,之前被流放的拿破崙趁著法國局勢動蕩,重返國內,在沿途軍民的擁戴下復闢。在維也納會議上,為利益而爭吵不休的歐洲各國,聞訊後立刻擯棄前嫌,組成了第七次反法同盟,再度集結了70多萬大軍圍剿拿破崙。
  • 為了打破維也納體系對法國的圍堵,拿破崙三世卻促成了德國的統一
    普魯士和奧地利但普魯士自腓特烈大帝在七年戰爭中一戰成名後,便開始與奧地利爭奪領導地位,普魯士外交冷酷,崇尚軍事,又有高度的紀律約束,於是奧地利對普魯士深具戒心。本來,普魯士和奧地利的戰爭,拿破崙三世的態度和選邊其實很重要,但他卻暗中支持普魯士宣戰,原因其實是因為他認為普魯士必敗,到時候他便可以在戰後分得一杯羹。
  • 顛覆維也納體系,俾斯麥如何利用外交手段助力普魯士統一德意志?
    到1871年,德國境內的煤炭生產量達2940萬噸,是1846年德國煤炭生產總量的9倍,相當於法國和比利時的產量之和。德國的工業走在了歐洲的前列,普魯士的工業則走在了德國的前列。1850年3月2日,普魯士頒布《調整地主和農民關係法》,對封建土地進行資本化改革。
  • 普魯士王國之普魯士崛起
    最後普魯士擊敗奧利地,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那麼普魯士王國是如何建立與滅亡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布蘭登堡與普魯士條頓騎士團領地自此轉變為普魯士公國,阿爾布雷希特成為普魯士公爵。但普魯士公國是波蘭王國的附庸國,受波蘭控制。阿爾布雷希特及其子孫就是以後布蘭登堡-普魯士的母系祖先,普魯士公國就是以後布蘭登堡-普魯士中普魯士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