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樣的母語,不一樣的「最後一課」

2020-08-27 何老師123

《別了,語文課》

本學期第三單元的習作例文中,有香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何紫的《別了,語文課》。

文章的大致內容是:由於作者的語文默寫一直很差勁,導致他十分討厭語文課。在得知他們一家即將移民美洲,以後再也沒有機會學習語文後,他才發現母語原來那麼動聽。於是,他開始努力學習語文,認真聽講。後來,在默寫時得到了滿分,並得到了老師的表揚。通過這件事,加深了作者的愛國之情和對國語的無限眷戀。

臨行前,老師和同學的熱情、關懷使主人公永遠忘不了自己的祖國。主人公深情地告別,抒發了自己的愛國之情。這種愛國情有著一股綿綿不息的力量,它激勵著我們華夏兒女、炎黃子孫。

《最後一課》

《最後一課》是法國小說家阿爾豐斯·都德所創作的一部短篇小說,1873年首版於《月曜故事》。

課文的背景是:普法戰爭後,戰敗的法國被迫將阿爾薩斯和洛林割讓給普魯士。普魯士禁止這兩地的學校再教授法語。這裡的鄉村小學迎來了最後一堂法語課。

小弗朗士是一個不愛學習,整天東遊西蕩,無所事事的學生。他不喜歡學習,對學習也提不起任何興趣。這天,他因為上學遲到了,非常擔心被老師韓麥爾先生懲罰。但是,到了學校卻看到這樣一番景象:教室裡不再亂糟糟一片,老師也不再那麼嚴厲。

這一切讓小弗郎士感到奇怪。但是當他得知這是最後一堂法語課時,他非常震驚!他頓時對以前讀書的不努力感到後悔。在最後一堂課結束時,韓麥爾先生在黑板上儘可能大地寫出了「法蘭西萬歲!」

《最後一課》通過阿爾薩斯省的一個小學生弗朗士在最後一堂法語課中的見聞和感受,真實地反映了法國淪陷區的人民慘遭異族統治的悲憤和對祖國的熱愛,以及爭取祖國解放和統一的堅定意志,集中地表現了法國人民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母語的可貴

《別了,語文課》中有這樣一句話:此時,我才真正體會到,我是如此深深愛著祖國的語言和文化,我十分難過,真希望把整本國語書,一下子全學會。

《最後一課》講述的是在普法戰爭中被普魯士強行割讓的一所鄉村小學在上著告別自己母語的最後一堂課,通過一個孩子的眼光來展現整個淪陷區的屈辱和對自己故土的深切的思念。

兩篇文章都提到了「母語」,國語不僅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還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國語一直陪伴著我們長大,還傳遞給我們各方面的知識,讓我們掌握了學習的許多方法,如果碰到難題,還可以自己去找答案,自己理解。

讀書,只要你用心去讀,用心去品悟,就能讀得懂,就什麼都會了。

2020年6月29日

相關焦點

  • 大學的最後一課,也沒什麼不一樣的
    曾經以為畢業很遙遠,直到上完這最後一節課。最後一節課好像沒有什麼不一樣,依舊有人逃課,老師依舊點名。平常到,我以為這只是我大學中的最普通的一課。這一節課,五個室友也只來了兩個。我說:「好好聞聞,這是最後一次能聞到了,不對,還有畢業典禮能聞到。」走出了教學樓,結束了這最後一節課,室友們回了寢室,我回了家。我們不會屬於任何一個地方,出現也沒有目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出現是一個結果,沒有因就沒有果,如果沒有前事的積累,又怎麼會有這樣的結果?
  • 《最後一課》背後的真真假假
    其實,為正反雙方在史實的掌握和文章的理解方面,都存在相當的問題,常將一些謬誤或不確定的觀念,當做自己的論據。那麼,就我們一起看看來有關《最後一課》的各種迷思。《最後一課》收錄於都德的短篇小說集《月曜日故事集》(les Contes du Lundi)。
  • 2019年廣西梧州中考滿分作文:最後一課
    夏日依舊那麼炎熱,悶得讓人喘不過氣。和往常一樣早早來到學校,放下書包,立即投入到學習當中。意外發現同學們都變得格外安靜。是呀,明天就是中考了,而今天是最後一天在生活了三年的初中上課,不由得有一絲傷感。     想想法國作家都德的《最後一課》上的是他們的母語課,而今我們的最後一課也竟是母語課——語文。
  • 都德《最後一課》與歷史真相大相逕庭 法國人不學
    都德《最後一課》(圖片來源:北青報)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法國作家阿爾豐斯·都德的《最後一課》並不陌生,這篇作品因被收錄到中學教材中而被人們熟知不過據法國中文媒體《歐洲時報》網轉引的一篇博文,法國中學教材並沒有選入《最後一課》。本報記者昨日連線幾位法國人核實後發現,確實很少有法國人知道都德寫有《最後一課》這篇文章。■與歷史真相大相逕庭這篇名為《法國作家都德最後一課的內幕》的博文中說,通過和法國朋友的交流得知,法國人並不像中國人那樣學習這篇文章,法國中學沒有要求學生學習這篇文章。
  • 母語如根!因為母語我們是一家人
    母語如根!因為母語我們是一家人 還記得初中我們學習的《最後一課》嗎?故事講的二戰時期,法國即將亡國時,一位老師跟法國的學生上的最後一堂法語課,也就是他們的母語,法語,我就覺得當時的場景很壓抑,即使學習表現不好的學生也會是一輩子記憶猶新的,因為母語一失,國家就等於滅亡了,還記得鈴聲敲響課堂結束,他們老師在黑板上寫上了一句話讓我很感動「法西斯萬歲」!
  • 英語怎麼學,才能達到和母語一樣的水平?
    我想,或許你和我一樣,從小,就經常被上一輩人在傳達這樣一個做事的觀念:事情,要麼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豪氣閃閃放光芒!所以,學英語,要麼不學,要學就學到最好,要說得像母語是英語的外國人一樣好!當你問他:你是不是感覺說英語和說漢語一樣呀?他卻說:不行,不行,我還差很多。可能真的是這樣,當你會的越多,你就會知道自己差的越多。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也寫過,在語言學上,針對「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現在基本達成的一個共識是:如果錯過了某個年齡階段再開始學英語,基本上第二語言就不能達到母語一樣的水平。
  • 怎麼樣把外語說得像母語一樣好?
    怎麼樣把外語說得像母語一樣好? 在學外語的過程中,我們總會遇到瓶頸期,突破後才能達到精通的水平。想要自然地用外語去思考和溝通,不僅要練成不同語言表達之間切換的能力,更要熟悉不同語言背後的文化。
  • 給孩子母語一樣的英語學習路徑,學英語就是這麼簡單
    如果孩子學英語能夠像學母語一樣容易,相信這是很多家長都願意看到的。在語言學習上,兒童是無師自通的天才。他們在不斷接收語音信息的同時,也逐漸摸索著發音,從單音節到雙音節,從單個詞到單個句子,從簡單語法到複雜語法,這些都在短短幾年內自發完成。我們只要觀察下身邊的兒童就不難發現,不管是誰,到了3歲,基本都能無障礙地進行日常交流。
  • 大學"最後一課"別是只此一課
    大學校長的畢業致辭,往往被稱為大學「最後一課」。不能不提著名的「根叔」。2010年,華中科技大學本科生畢業典禮上,時任校長李培根院士在2000多字的演講稿中,把4年來的國事、校事、校園人物、網絡熱詞等融合在一起。短短16分鐘的演講,被掌聲打斷30次,全場7700餘名學子起立高喊「根叔」。「什麼是母校?
  • iEnglish給孩子母語一樣的英語學習路徑,學英語就是這麼簡單
    如果孩子學英語能夠像學母語一樣容易,相信這是很多家長都願意看到的。在語言學習上,兒童是無師自通的天才。他們在不斷接收語音信息的同時,也逐漸摸索著發音,從單音節到雙音節,從單個詞到單個句子,從簡單語法到複雜語法,這些都在短短幾年內自發完成。我們只要觀察下身邊的兒童就不難發現,不管是誰,到了3歲,基本都能無障礙地進行日常交流。
  • 感悟抗美援朝精神‖​《最後一課》的感觸
    感悟抗美援朝精神‖​《最後一課》的感觸 2020-10-29 21: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最後一課的讀後感
    最後一課的讀後感 2015-08-27 15:22 來源:網際網路 作者:
  • 《最後一課》試講稿
    一樣的愛國感情,不一樣的表達方式,但其富有的內涵一樣能夠撥動每一個愛國者的心弦。讓我們一起走進法國作家都德的小說《最後一課》中,與小說中的人們進行一次心靈的交流。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教師簡介作品的歷史背景和作者。這篇小說寫於1873年,普法戰爭於1870年爆發,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佔領了阿爾薩斯、洛林等法國的三分之一的土地。
  • 《我和我的家鄉》:今年的世界不一樣,主旋律電影也不一樣
    這個國慶有點不一樣。今年的世界也有點不一樣。 中國曾經經歷過無盡的苦難。在20世紀浴火重生,在21世紀一定程度上坐回龍頭地位。 回顧最近100年左右的世界史,你會發現,100年前的列強,現在還是列強。
  • 母語如國,不可失!大陸,港澳臺都是龍的傳人
    還記得初中我們學習的《最後一課》嗎?故事講的二戰時期,法國即將亡國時,一位老師跟法國的學生上的最後一堂法語課,也就是他們的母語,法語,我就覺得當時的場景很壓抑,即使學習表現不好的學生也會是一輩子記憶猶新的,因為母語一失,國家就等於滅亡了,還記得鈴聲敲響課堂結束,他們老師在黑板上寫上了一句話讓我很感動「法西斯萬歲」!
  • 徐崢《最後一課》:最高級的表達方式
    其中,我認為由徐崢執導,範偉、陳數、陶虹、李晨、李易峰、王俊凱、楊紫主演的《最後一課》表達方式更高級。上映四日,國慶檔首個破十億影片《最後一課》這個單元的主題是:歌頌鄉村教師、家鄉建設。為了幫助範老師完成「最後一課」,村民們把新建成的蠶設「破環」為幾十年前的模樣:破洞漏雨的房頂、教室亂飛的大公雞,花臉的學生……範老師來之後,果然正常上起了課,配合起範老師因為的病不正常的語序和最後一課展現出的不舍,教室外已經長大的學生已是淚流滿面。
  • 這位老師的最後一課竟這樣上!老師,你的最後一課會怎麼上? | 特別關注
    @平平淡淡才是真:窮盡一生的一場夢,也將畢生心血傾注在了這講臺之上,對每一節課的溫柔以待,對學生不離不棄的陪伴,也許一切就都揉進了如絲如醉的教誨聲中。 說起最後一堂課應該怎麼上才叫精彩,老師們一定是各有各的想法,今天小編給您講幾位老師的故事,他們的「最後一課」才令人耳目一新呢!
  • 想像'母語'一樣說英語?最重要一點別忘了
    總之最新的研究表明,第二語言習得和母語習得的規律是一樣的。這裡我想到一個國內朋友的有趣實驗,他自打兒子出生起就堅持跟他講英文,如今兒子五歲,沒有去過英文機構,也掌握了基本英文會話。顯然英文不是他的母語,但他學會說英文的過程與母語無異。知道這些理論知識對我們有什麼實質幫助呢?
  • 【祈年文潭】最後一課:贈與什麼樣的良言
    作者:徐兆壽盛夏畢業季,學子們即將奔赴茫茫未來,臨別時師長們仍不忘諄諄教誨,這是學子們的最後一課。它是崇高莊嚴的,飽含著分別時的悲傷、茫然之情,也澎湃著理想的熱血。很多學者在最後一課向自己的學生強調,要崇尚學術。德性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學術似乎更多地成了一種外在的術。莊子曾言,道術為天下裂。這大概是今天大學精神裂變後的一種表現。這是今天我們常見的最後一課。這些多是院長們和學術大咖們的臨別贈言。古人強調的更多的是德,現代知識分子強調的更多的則是術。此乃憂之一也。還有一種是媒體精英或作家們的最後一課。
  • 大學最後一課不只是溫情
    少一點虛假客套、多一點熱切真誠,說一說前路注意事項、談一談人生哲理思考,接地氣、振人心,拉近了距離、貼近了心窩,這樣的「最後一課」很值得。這幾天,全國各大高校陸續迎來畢業典禮,校長們的演講則被網友們調侃為「最後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