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了,語文課》
本學期第三單元的習作例文中,有香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何紫的《別了,語文課》。
文章的大致內容是:由於作者的語文默寫一直很差勁,導致他十分討厭語文課。在得知他們一家即將移民美洲,以後再也沒有機會學習語文後,他才發現母語原來那麼動聽。於是,他開始努力學習語文,認真聽講。後來,在默寫時得到了滿分,並得到了老師的表揚。通過這件事,加深了作者的愛國之情和對國語的無限眷戀。
臨行前,老師和同學的熱情、關懷使主人公永遠忘不了自己的祖國。主人公深情地告別,抒發了自己的愛國之情。這種愛國情有著一股綿綿不息的力量,它激勵著我們華夏兒女、炎黃子孫。
《最後一課》
《最後一課》是法國小說家阿爾豐斯·都德所創作的一部短篇小說,1873年首版於《月曜故事》。
課文的背景是:普法戰爭後,戰敗的法國被迫將阿爾薩斯和洛林割讓給普魯士。普魯士禁止這兩地的學校再教授法語。這裡的鄉村小學迎來了最後一堂法語課。
小弗朗士是一個不愛學習,整天東遊西蕩,無所事事的學生。他不喜歡學習,對學習也提不起任何興趣。這天,他因為上學遲到了,非常擔心被老師韓麥爾先生懲罰。但是,到了學校卻看到這樣一番景象:教室裡不再亂糟糟一片,老師也不再那麼嚴厲。
這一切讓小弗郎士感到奇怪。但是當他得知這是最後一堂法語課時,他非常震驚!他頓時對以前讀書的不努力感到後悔。在最後一堂課結束時,韓麥爾先生在黑板上儘可能大地寫出了「法蘭西萬歲!」
《最後一課》通過阿爾薩斯省的一個小學生弗朗士在最後一堂法語課中的見聞和感受,真實地反映了法國淪陷區的人民慘遭異族統治的悲憤和對祖國的熱愛,以及爭取祖國解放和統一的堅定意志,集中地表現了法國人民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母語的可貴
《別了,語文課》中有這樣一句話:此時,我才真正體會到,我是如此深深愛著祖國的語言和文化,我十分難過,真希望把整本國語書,一下子全學會。
《最後一課》講述的是在普法戰爭中被普魯士強行割讓的一所鄉村小學在上著告別自己母語的最後一堂課,通過一個孩子的眼光來展現整個淪陷區的屈辱和對自己故土的深切的思念。
兩篇文章都提到了「母語」,國語不僅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還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國語一直陪伴著我們長大,還傳遞給我們各方面的知識,讓我們掌握了學習的許多方法,如果碰到難題,還可以自己去找答案,自己理解。
讀書,只要你用心去讀,用心去品悟,就能讀得懂,就什麼都會了。
2020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