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最後一課,也沒什麼不一樣的

2020-12-11 阿九不過

曾經以為畢業很遙遠,直到上完這最後一節課。

最後一節課好像沒有什麼不一樣,依舊有人逃課,老師依舊點名。平常到,我以為這只是我大學中的最普通的一課。這一節課,五個室友也只來了兩個。寢室關係總是分分合合,本來說好了的六個人,卻因為彼此性格與生活習慣成為了一個又一個的小團體,有時候不是不想有一個足夠好的寢室關係,但是不相處永遠不知道能不能相處,可能誰都遇到過想要好好維持,卻沒有辦法真正的做到,關係遠不止你一個人就可以維持的。

大一:

軍訓、曬黑

加很多部門和社團

再談個男(女)朋友

似乎是大一的標配

忙碌的生活

不夠用的時間

還是要記得學習

大二:

漸漸找到了目標

退了很多部門

寢室關係越來越好

似乎是必經的大二

畫圖狗一不小心就來個通宵

理科生的高數讓人摳破腦袋

大三:

部門生涯結束了

專業課仿佛壓在同一個學期

讓人無法自拔

似乎學習是大三的主旋律

有人準備考研

有人準備工作

身邊的師兄師姐漸漸離開

大四:

出去實習

學校的課對於大四的我們已經結束

畢業照一輪又一輪

飯局也一次又一次

不舍離別

時間總是飛快,讓人不知所措,還沒好好看過一本書,聽歌一首歌,好好談一段戀愛,認真學一個技能,但是時間永遠不會告訴你它已經走了。

室友說:「以後還可能參加公司培訓會,各種培訓班。」

我說:「可是再也不能一起上一堂課了。」

室友說:「二樓真臭啊,絕對是人味兒。」

我說:「好好聞聞,這是最後一次能聞到了,不對,還有畢業典禮能聞到。」

走出了教學樓,結束了這最後一節課,室友們回了寢室,我回了家。

我們不會屬於任何一個地方,出現也沒有目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出現是一個結果,沒有因就沒有果,如果沒有前事的積累,又怎麼會有這樣的結果?有人說,大四才是一個真正的分水嶺,實習的實習,保研的保研,考研的考研,每個人的人生都將走向不一樣的道路。但其實我覺得因果之間,只需要自己開心就好,在某一個時間段,我們能做的就將它做好,能遇到的就抓緊,沒有什麼比活在當下更好。人生無常,最該感謝的是每天清晨的太陽能將你我喚醒。

從大學離開家中獨自去往另一個不熟悉的環境,就經常聽到父母說:你現在是大人了,要學會獨立了。就像《瑞克與莫蒂》中爺爺和孫子說的一樣,新的環境裡會感到不安,周圍陌生又嚇人,但是迎難而上才是成長。

成長總是伴隨著熟悉的失去和陌生的來臨,一次又一次的經歷失去與得到。

所有的喜怒哀樂在這一瞬間似乎都灰飛煙滅了,仇視了很久的人,幫助過的人,喜歡過的人。似乎都可以在這個瞬間淹沒。在這校園中的花花草草,是不是在多年以後還會記得一個經常拍他們的人。這坐過的課桌是不是還會記得那年夏天畢業的那群人,食堂手抖的阿姨是不是會在我們畢業後不再手抖。

最後一節課,老師放了一部關於廣告的片子裡面有這樣一句話:

「我們現在是大人了」

「哪可能對人生毫無困惑」

對啊,我們再也不是那個抱著父母手撒撒嬌就可以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的年紀了,好多東西都需要自己去學會得到。我們總想著長大,而真正長大了,又開始害怕。

「你現在是大人了,要學會妥協了」,「你現在是大人了,要學會考慮了」,「你現在是大人了,要學會不傷感了」……

我還沒有學會高數,我還沒有和室友好好吃過一頓飯,還沒有在實驗室認認真真地畫過一張畫,還沒有拿到一個一等獎,還沒有用心的做好我想要做到的自己。或許人,總是在這樣的生活吧。

如果未來有人問我,你的大學收穫了什麼,我一定會告訴他:收穫了一個更好的自己和一群朋友。

最後一節課沒有什麼不一樣,只是說好的自拍沒有拍成,只剩下那些回憶在胸腔中翻滾……

相關焦點

  • 一樣的母語,不一樣的「最後一課」
    臨行前,老師和同學的熱情、關懷使主人公永遠忘不了自己的祖國。主人公深情地告別,抒發了自己的愛國之情。這種愛國情有著一股綿綿不息的力量,它激勵著我們華夏兒女、炎黃子孫。《最後一課》《最後一課》是法國小說家阿爾豐斯·都德所創作的一部短篇小說,1873年首版於《月曜故事》。課文的背景是:普法戰爭後,戰敗的法國被迫將阿爾薩斯和洛林割讓給普魯士。普魯士禁止這兩地的學校再教授法語。這裡的鄉村小學迎來了最後一堂法語課。
  • 大學"最後一課"別是只此一課
    大學校長的畢業致辭,往往被稱為大學「最後一課」。不能不提著名的「根叔」。2010年,華中科技大學本科生畢業典禮上,時任校長李培根院士在2000多字的演講稿中,把4年來的國事、校事、校園人物、網絡熱詞等融合在一起。短短16分鐘的演講,被掌聲打斷30次,全場7700餘名學子起立高喊「根叔」。「什麼是母校?
  • 大學最後一課不只是溫情
    少一點虛假客套、多一點熱切真誠,說一說前路注意事項、談一談人生哲理思考,接地氣、振人心,拉近了距離、貼近了心窩,這樣的「最後一課」很值得。這幾天,全國各大高校陸續迎來畢業典禮,校長們的演講則被網友們調侃為「最後一課」。
  • 大學「最後一課」,銘記一生!
    大學「最後一課」,銘記一生!「最後一課」更顯語重心長那些溫暖又飽含人生哲理的話是囑託,更是期許甘肅9所大學校長的畢業寄語哪句最打動你?點擊圖片查看↓↓↓蘭州大學西北師範大學蘭州理工大學蘭州交通大學甘肅農業大學西北民族大學甘肅政法大學甘肅中醫藥大學
  • 視頻|卡內基梅隆大學蘭迪·波許教授的最後一課
    蘭迪·波許(Randy Pausch,1960年10月23日-2008年7月25日)是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計算機科學、人機互動及設計教授。
  • 【祈年文潭】最後一課:贈與什麼樣的良言
    作者:徐兆壽盛夏畢業季,學子們即將奔赴茫茫未來,臨別時師長們仍不忘諄諄教誨,這是學子們的最後一課。它是崇高莊嚴的,飽含著分別時的悲傷、茫然之情,也澎湃著理想的熱血。在新媒體傳播時代,當這最後一課通過微信、微博向無限的遠方傳遞之時,它自身也變成了一場大學的盛宴。但閱讀那些或深或淺的畢業致辭時,有時也禁不住有些擔憂。王國維曾說,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說得大一些,一時代有一時代之大學。但無論文學再怎麼變化,也無論大學再如何演變,有些基本的東西是不變的。那便是對道的崇尚。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 《最後一課》背後的真真假假
    其實,為正反雙方在史實的掌握和文章的理解方面,都存在相當的問題,常將一些謬誤或不確定的觀念,當做自己的論據。那麼,就我們一起看看來有關《最後一課》的各種迷思。《最後一課》收錄於都德的短篇小說集《月曜日故事集》(les Contes du Lundi)。
  • 【誦讀藍衣飄飄】李楓《最後一課》
    因為當過學生,因為我們民族也經歷過都德《最後一課》中所記錄的那樣沉痛的一頁,因為人類審美意識中與生俱來的悲劇美學取向,所以,儘管我沒在課堂上學過《最後一課》,但《最後一課》卻成為我少年時代印象最深、意義最特殊的課文。因為當了老師,所以,自然面對了許許多多次的「最後一課」——某一班的,某一課程的,某一學期的,但沒有一次「最後一課」像這堂課這樣特殊。
  • 電影《最後一課》湖大首映
    本報9月15日訊(記者 何國慶 通訊員 黃紅立)今天下午,湖南大學禮堂座無虛席,一部根據該校77級校友、抗震救災英雄譚千秋事跡創作的電影《最後一課》在這裡首映。譚千秋妻子張關容和學校師生及省有關部門代表近千人含著熱淚,觀看了這部情節感人至深的電影佳作。
  • 這位老師的最後一課竟這樣上!老師,你的最後一課會怎麼上? | 特別關注
    如果您尚未關注,請點擊標題下方的「中國教育報」關注我們各位老師,您想沒想過,如果明天將迎來您教師生涯最後一堂課,您想怎麼上呢?您希望擁有一場怎樣的「告別演出」呢? 近日,中國藥科大學的「人氣一哥」楊訪老師,潮範十足地出現在講臺上,身穿棕色皮夾克、戴著印花小絲巾、燙著一頭捲髮,為自己職業生涯的「最後一課」開講。
  • 《最後一課》試講稿
    一樣的愛國感情,不一樣的表達方式,但其富有的內涵一樣能夠撥動每一個愛國者的心弦。讓我們一起走進法國作家都德的小說《最後一課》中,與小說中的人們進行一次心靈的交流。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教師簡介作品的歷史背景和作者。這篇小說寫於1873年,普法戰爭於1870年爆發,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佔領了阿爾薩斯、洛林等法國的三分之一的土地。
  • 最後一課的讀後感
    最後一課的讀後感 2015-08-27 15:22 來源:網際網路 作者:
  • 「最後一課」老範放不下的,究竟是什麼?
    「最後一課」老範放不下的,究竟是什麼? 在近期熱映的電影 《我和我的家鄉》中 故事《最後一課》講述了 曾在大山裡支教的鄉村教師老範
  • 畢業典禮:大學「最後一課」 名人大咖頻曝金句
    中新網北京6月28日電(潘心怡)又是一年畢業季,被稱為大學生「最後一課」的高校畢業典禮再度成為輿論焦點。各種「人生寄語」、各式創意合影、各類「紅毯儀式」……今年,又有一批誕生於畢業典禮的大咖「金句」、校長合影走紅網絡,刷屏微信朋友圈。
  • 感悟抗美援朝精神‖​《最後一課》的感觸
    感悟抗美援朝精神‖​《最後一課》的感觸 2020-10-29 21: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追憶林徽因的最後一課
    追憶林徽因的最後一課 2020-05-15 16:03:33 參與互動   追憶林徽因的最後一課  ▌王世仁
  • 浙大「最後一課」,老師們張口就是金句
    畢業季的最後一課,需要怎樣的儀式感?最近在浙大,伴隨著畢業與期末,各種各樣的「最後一課」在上演:法學院的副教授陸青給大家分析自己的一篇感悟文章;人文學院請了老師們分享人生故事並為大家開書單;浙江大學優秀學生發展聯誼會則請了最受歡迎的老師們上最後一課……陸帥有感而發法律條文不再冷冰冰
  • 畢業前最後一課,竟然這樣上
    在我高三畢業那年,班主任的最後一堂課,一直到現在我還記得。但是,我們都沒有想到,最後一課,會是以那樣的方式,來告別我們的高中生涯,別開生面,記憶猶新。那是一個下午。你們即將步入大學,步入大學,也是步入半個社會,今天這節課,我們不講課本上的知識。
  • 工程一班的最後一課,風雲老師長峰爺爺帶我們飛!
    2017年4月19日下午一點半,經濟管理學院2013級工程管理專業在經管樓128教室開展「最後一課」主題教育活動,工程一班的同學們邀請到王長峰老師為大家上大學時代的最後一課
  • 北大舊事:梁思成的最後一課
    閒讀張中行老先生《負暄瑣話》,寫20世紀30年代前後北京大學舊人舊事,舉凡60餘篇,多有逗趣,讀來多處忍俊不禁,謹轉述幾則,今次乃「梁思成的最後一課」。話說舊北大有一「家風」,源於蔡元培校長開創的「兼容並包和學術自由」之風氣,延伸到課堂形成一個慣例,即是「來者不拒,去者不追」,說白了就是:不應該來上課的卻可以每課必到,應該來上課的卻可以經常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