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畢業季,各所高校先後舉行了畢業典禮,在畢業生的「最後一課」上,校長們紛紛表達了自己的寄語。比如,「你們就好比是學校即將寄往世界各地的明信片,加蓋著川大的郵戳,張貼著青春的郵票,正是你們這一張張精美的明信片,把川大的聲譽播撒到海內外。」6月25日,在四川大學2018屆學生畢業暨授位典禮上,四川大學校長李言榮就寄語畢業生,「順境善待他人,逆境善待自己」。(6月26日《成都晚報》)
因為朋友圈中有四川大學的校友,李言榮的這一寄語,我幾乎在第一時間就看到了。確實講得很好,特別是這句「順境善待他人,逆境善待自己」,有著一種雞湯式溫暖,走入了很多人內心。
大學校長的畢業致辭,往往被稱為大學「最後一課」。不能不提著名的「根叔」。2010年,華中科技大學本科生畢業典禮上,時任校長李培根院士在2000多字的演講稿中,把4年來的國事、校事、校園人物、網絡熱詞等融合在一起。短短16分鐘的演講,被掌聲打斷30次,全場7700餘名學子起立高喊「根叔」。「什麼是母校?就是那個你一天罵它八遍卻不許別人罵的地方」,這一「金句」與「根叔」一道,自此成為網絡熱詞。
對於大學校長們來說,畢業致辭似乎也成為一年中最重要的講話。圍繞致辭,校長們都是「很拼的」,很多校長講得不錯。譬如今年,西南交大校長徐飛寄語:讓未來的你不可替代;西南民族大學校長曾明提醒:只有奮鬥的芳華才配得上錦繡;還有中央民族大學校長黃泰巖拋出了「神話」:願你像葡萄牙的C羅一樣成為神一樣的存在;河南黃淮學院女校長譚貞落淚哽咽:請一定要大膽地扶起摔倒的老人,以暖心之舉驅逐冰冷麻木;也不要輕易給遲到幾分鐘的外賣小哥差評,人生著實不易……
有人分析,大學校長們的致辭,大致可分為三大類型,分別是傳統型、溫情型、幽默型。在致辭中,校長們也是用盡渾身解數,甚至拉來了一些「幫幫唱」。即便那些沒有引起反響和刷屏的致辭,也只是「橫向比不突出」,縱向比可以看到用心良苦。校長們這麼做,恐怕不是為了「炫技」,不是為了比「哪家校長強」,而是希望能在「最後一課」中,儘量把自己的人生經驗,把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傳授給學生,從而讓他們走好人生路。校長們的努力,基本得到了認可,只是這樣的機會對於學生來說,可能還是少了一些,大學四年也許只此一次。
清華老校長梅貽琦曾經講過一句話,「師生猶魚,行動猶遊泳,大魚前導,小魚尾隨,從遊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不求而至,不為而成。」講向教授,理通校長。傳道授業解惑,大學生們其實有很多問題需要尋找答案,他們心中有一個「濡染觀摩」的夢,想經常聽校長們講講。既然校長們「最後一課」講得這麼好,為什麼不多對學生講講?而且,「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講得好也要做得好,學生們還想知道校長們做得怎樣。校長們能不能走近身邊,經常與學生來一個邂逅,讓學生們近距離觀察學習?
既然這麼重要這麼有意義,那麼這種講人生講理想的大學「最後一課」就不應該「只此一課」,而是應該融入日常教育中,成為大學教育的重要內容。當然,這不僅是校長們的事,但校長們有責任和義務提供更多機會,把更多的人生經驗傳授給學生。有多少大學生「想和校長一起吹吹風」。校長們還應該走近學生,讓學生近距離地看到自己如何身體力行,而不是成為一個「熟悉的陌生人」。
(來源: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