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太太是英語教育專業畢業。大概是我見過中國人中英語說的最好的。她看我筆耕不輟,也一時興起寫了篇長文,談談她對英語學習的看法。原本只是私下發發了事,但我覺得說的非常好,放上來讓更多人看到,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前兩天有朋友抱怨孩子去的英文機構教學不行,回家還得靠他自己費力講解一個個語言點。我建議不用多解釋,而要增加input輸入。但是朋友並不信服。為了能有更令人信服的理論依據,我特地看了一下雙語教育和第二語言習得領域之泰鬥Stephen Krashen的最新研究成果,覺得意義非凡,值得與所有想要孩子學好英語的家長,以及自己想學好外語的朋友們分享。
也許每一個在看這篇文章的人一想到英語課,首先冒出來的是背單詞記語法,老師在課堂上就一篇課文逐字逐句翻譯解釋,極其乏味的畫面。這其實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外語教學方法,早已被學術界否定淘汰。Krashen教授提出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首先區分learning 「學得」與acquiring 「習得」,前者是有意識的學習,像學習物理定理一般;後者是潛意識的獲取,是個不知不覺的過程。過去的學者研究認為只有青春期前的兒童具備習得語言的能力,即著名的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成年人只能依靠有意識的學習。但最新的研究基本推翻了這個假說,現在普遍共識是,無論年齡都有習得能力,而外語達到流利水平,主要依靠的是acquisition,發生在潛意識中的習得。是習得的語言使你掌握語法詞彙,而不是過去人們相信的「只有掌握了語法詞彙你才會這門語言」。
那麼我們如何習得語言呢?說起來很簡單:we acquire language when we understand it.(當你理解了,你就習得了。) Krashen教授認為最核心的要素是能讓學生理解的、內容有趣的、語言豐富的持續輸入,他稱之為optimal input. 輸入包括聽和讀,只有輸入才能提高語言水平,而不是輸出,即說和寫。因此應該允許學生有一個silent period, 直到本人自願開口表達。
Krashen教授特別強調閱讀的力量,他認為應該提供大量簡單易讀的文本供學生選擇,這個方法叫做Guided Self-Selected Reading 。只有在看過大量簡單的讀物之後,學生才可能更進一步去讀真正的原版外語書籍authentic books,成為這門語言的流利使用者。這方面英語學習者有很大優勢,因為分階段讀物已非常發達,比如像下圖這樣配有大圖和簡單句子的書,在我家孩子的教室裡大概有幾百本。
再比如下圖的大象小豬系列,故事令人捧腹,語言簡單並重複同樣的結構,非常適合閱讀入門。同樣我想教他們中文,就很難找到類似的讀物。
我自己的經歷和觀察也驗證了Krashen 教授的研究成果,若要細說又是另一篇長文。總之最新的研究表明,第二語言習得和母語習得的規律是一樣的。這裡我想到一個國內朋友的有趣實驗,他自打兒子出生起就堅持跟他講英文,如今兒子五歲,沒有去過英文機構,也掌握了基本英文會話。顯然英文不是他的母語,但他學會說英文的過程與母語無異。
知道這些理論知識對我們有什麼實質幫助呢?首先,我們再次確定,想要學好英文,單靠學校英文課是不可能的,因為傳統課堂仍然停留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不提供Optimal Input. 如果說背單詞記語法能讓你成為英文流利使用者,那麼熟練掌握單詞語法的英文老師們應當是出色的英文使用者,但是實際上有幾個英文老師能夠看英文電影脫離字幕,讀英文報紙書籍毫無困難呢?十幾年前在紐約我曾給本地電影協會與中國英語老師的交流活動當過翻譯,老師們來自上海的中學和大學,我相信他們的詞彙語法並不比我差(至少不會差很多),但他們並不能真正使用英文。
其次,這些理論知識能幫助我們挑選靠譜的機構,那些一上來就保證迅速會說會寫的,不提供大量簡單有趣的學習內容的都不用考慮了。當然,即使是能夠提供optimal input的機構,除非你每天送娃去上課,不然input的量不夠也很難看到進步。此時如果你想幫助孩子,需要做的不是逐字逐句解釋語言點,而是在家裡也準備足夠多的optimal input,保證每天都有持續的輸入。
最後必須提一下Krashen教授的另一個研究成果:緊張和焦慮會嚴重阻礙語言習得。學校的氛圍我們沒法改變,但我們能儘量營造一個平和積極的語言習得的家庭環境。
全文完。感謝閱讀,覺得好請點個『好看』或『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