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有一個疑問,我們是想讓孩子的英語能力達到母語者水平的標準是什麼,是脫口而出呢,還是地道的發音。對我們來說任何學習都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我們也要適可而止的降低自己的期待值,腳踏實地。因為任何一個學習英文的人都不會將自己定義為一個可以完全融入到英語母語人群中的人,只能是不斷精進自己的能力,讓自己無限的去接近!
我想起來最近很火的段子——
樓主問:孩子4歲,英語詞彙量只有1500左右,是不是不太夠?
答:在美國肯定是夠了,在海澱肯定是不夠。
4歲,英語詞彙1500個左右,什麼水平?
按照英語新課標,小學畢業詞彙量的要求是600-700個;初中畢業是1500-1600個;而網傳的託福詞彙量要求,大概在8000—10000個左右。
早在1982年全世界最知名的語言學家Stephen Krashen教授(都去給我讀他的五個系列假說!!!)就已經完整的闡述了如何才能最有效的學習一門外語。
Krashen的二語習得理論包含5個重要假設:
習得-學習假說 (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監控假說(the Monitor hypothesis);
自然序列假說(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輸入假說(the Input hypothesis);
情感過濾假說(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習得-學習 的區別是Krashen理論中最基本的假設,在語言學家和語言練習者中也流傳最廣。在他看來,外語表現有兩個獨立系統:「習得系統」和「學成系統」。「習得系統」( 或 「習得」)是潛意識過程的產物,和兒童學習母語的經歷非常像。它要求能用該語言進行有意義的交互——自然狀態的交流——說話人不會關心自己的語言形態,而是專注於交流行為。
「Stephen D Krashen 是美國南加州大學教育學院榮譽退休教授,最知名的研究是建立第二語言學習的普遍性理論,也是自然研究法的倡立者之一。1977 年他在洛杉磯威尼斯海灘獲得伏地挺身大賽的冠軍,還持有跆拳道黑帶。他的著作《閱讀的力量》雖然只有 163 頁,卻有 366 種參考文獻,並被讀者認為應該是教育局官員和中小學老師人手一本的必備參考書。」
一個人的語言能力只與可理解輸入的量有關。
根據Krashen的觀點,對語言結構的學習可以獲取整體教育優勢和價值觀,高中和大學可能希望將其納入語言課程。但應該清楚這一點:對於一門外語,檢查其非規範性、制定規則、教授複雜信息,這不是語言教學,更應該是 「語言欣賞」 或語言學。
看看以下學習片段,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Krashen 「可理解性輸入」講座記錄
視頻中年教授說德語,我是什麼也聽不懂的
但當他第二次用手勢舉例、重複、引導、展示手、眼、嘴等部位和數字1、2、3的時候,我竟瞬間覺得能聽懂兩句德語了?
所以說美國人學習德國,和中國人學習美語完全一樣
所以我們在親子英文學習過程中不要選擇語速快,難度搞定額東西,什麼浸泡式教學,基本沒有用,國外孩子剛開始學說話,接受的是教授所說的
簡單
可理解
可視化
所以,希望大家不要把應試當做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在用中學,在學中用,最終達到「無障礙地使用」,也就是所說的「英語母語者水平」。
..
★ 打個廣告,晨晨爸的淘寶小店:
手機淘寶搜:爸媽網晨晨爸點讀品牌店
★ 新老朋友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