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想讓孩子達到雙母語了,這是不可能的

2021-02-19 泡爸講知識

開闊眼界、趣味驅動,培養4-12歲孩子的求知慾

好的教育,不是給他世界觀,而是帶他觀世界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外灘教育 (ID:TBEducation)

文丨方也    編丨Tina

語言達到怎樣的水準可以稱之為母語?目前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按照195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母語是指一個人自幼習得的語言,通常是其思維和交流的工具。

我認為母語至少包括如下二個要素:

首先,母語是從小習得並且能最準確表達思想和情感的語言。

其次,母語是一個人的最終的身份或者文化歸屬。

中英文俱佳的「雙母語」教育是很多父母的夢想,全封閉英文環境,沉浸式英文學習,大量輸入原版英文書籍教材、視聽資料,國際學校、雙語學校以及出國留學,究竟能不能把孩子培養成為「雙母語」人才呢?專家、語言培訓機構和父母們眾說紛紜。

我曾經也希望女兒成為「雙母語」人才,從我女兒上幼兒園開始,就精心研究實施我的「雙母語」計劃。為了讓她同時接受兩種文化和語言的薰陶,我選擇了一所價格不菲的雙語幼兒園,家中也盡力營造英文環境。

一年後,發現弱勢英文環境下英語學習效果不佳,沒有達到「雙母語」要求。但我沒有徹底放棄希望,決定分階段來實施「雙母語」計劃。先充分利用在國內的幾年時間,強化女兒的中文訓練,英文只是稍作薰陶;等女兒小學一年級到加拿大後,正式開始英文的學習,中文繼續深入加強。

但是,在加拿大,中英文齊頭並進的計劃再一次受阻,而且接踵而來的困難,徹底粉碎了我的「雙母語」夢想。

我的深刻體會是「雙母語」是個偽命題,違反了語言學習的內在規律。事實上,每個人只能將一門語言掌握到母語的程度,我們應該在保證孩子學好母語的基礎上,再來不同程度地學習和掌握第二乃至第三種語言。


客觀上無法同時提供

兩種連貫性的母語環境

母語學習是一種文化和價值觀的認知發展過程,需要母語環境的支持。由於同時生活在兩種母語環境中不可能,有些人採取分階段「雙母語」計劃,讓孩子在國內接受一定的基礎教育即小學畢業後,再轉到國際學校或者留學國外,認為這樣可以中英文兩不誤,最終學成「雙母語」。

這實在大大低估了語言學習的難度。學好母語不僅需要母語環境,還需要持續連貫的母語環境。語言的背後都蘊含了豐富的社會歷史文化習俗理念,其運用變化都是十分細微和多變的,只有掌握這種細微的運用變化,才能將語言學到母語的程度。

這不僅需要在母語環境的日常生活中去體會,更需要從出生開始的點點滴滴地學習和日積月累。

母語學習開始於嬰兒的「牙牙學語」,然後進入小學進行正規的學習,一直持續到高中畢業,這是各國教育通例。

也就是說,最低限度需要十八年左右的時間,才能保障母語學習的效果,才能讓母語水平滿足將來的生活工作以及高等教育的需要。

即便如此,也不能保證人人都將母語學得很好,國內孩子每天生活在中文環境中,孩子們的閱讀寫作口才以及思維深度也還是千差萬別的。

剛到加拿大時,我曾經對我的「雙母語」計劃信心十足,覺得在強勢的英文環境下,不用擔心孩子的英文了;國內幾年的高強度中文訓練,女兒的聽說讀的中文基礎已經相當好,進一步加深閱讀和寫作就可以了。

但是,很快我發現自己高興得太早了,跟當地孩子相比,我女兒缺失了整整六年的英語母語環境的薰陶,再加上加拿大非常注重英文教育,幼兒園的階段已經就開始閱讀,小學一年級就開始寫作文。


我女兒的英文要趕上當地孩子,面臨著很大的困難。事實上,加拿大移民孩子的英文普遍面臨挑戰,根據多倫多教育局長的說法,移民孩子的基本口語過關需要1年左右,聽說讀寫全面過關基本需要5年的時間,寫作真正能達到跟當地孩子同等水平可能要更久。

母語學習需要連貫性的母語環境,這種連貫性一旦被打破,會出現很大的學習困難,甚至完全學不好。我女兒六歲來到加拿大,通過這幾年的加倍努力,總算趕上來了。

在國內上完小學甚至初中才出國留學的孩子,便是把母語學習的連貫性徹底破壞了,要將英文學成母語已經為時已晚,並且常常會出現中文和英文都不強的情形。

同時雙母語

語言腐蝕現象不可避免

語言磨蝕(Language Attrition)是指雙語或者多語學習者,由於缺乏其中一種語言的語言環境,導致該種語言使用的減少或停止,從而導致該種語言能力的減退。

在加拿大強勢的英文環境下,缺乏經常練習和接觸中文的環境,我女兒的中文出現嚴重的磨蝕現象。她不僅對中文漸漸生疏,甚至還產生了牴觸情緒,原有的中文能力在一步步退化,進一步的中文訓練也變得日益艱難。

由於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習和使用英文,接觸中文的機會越來越少,我女兒的中文使用率縮減至家庭內部的簡單日常會話,中文聽和說的能力不斷退步,經常說得磕磕巴巴,稍微深入一點的話題交談就會變成英文,而且越來越不願意說中文了。

隨著英文程度的提高,以及對加拿大的環境的更加熟悉,文化更多的了解,女兒更喜歡看英文書了,不太願意看中文書了。


離開中國越久,對中國的生活環境、歷史和文化越來越模糊,對中文書越來越難以理解了,不僅原有的閱讀水平在不斷退步,進一步的提高閱讀能力很困難。最難的是寫作,是需要深度的中文思維,這簡直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難關。

為了保持和提高她的中文水平,我也想了很多辦法。在家儘量保持中文溝通,由於家庭日常生活無法涵蓋中國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有空我就跟她一起閱讀中文書,把她送到周末中文興趣班和中文夏令營,暑假儘量帶她回國,但這些中文輸入對母語水準要求來是遠遠不夠的。

就和很多的海外媽媽一樣,在欣喜於孩子英文日益提高的同時,眼睜睜地看著中文一點點在女兒身上消退,感覺回天無力,我的「雙母語」夢想也就漸漸地破滅了。

人為創造的母語環境

不足以支撐母語的學習

國內很多人提出創造一個人為的英文母語環境,用英文沉浸式學習方法,讓孩子從小能夠形成英語母語感,養成英文思維,進而學成「雙母語」。

一些雙語學校、國際學校和專業語言培訓機構聲稱,通過專業外教和「母語教學法」帶來最真實最有效的英語學習環境,達到「雙母語」教育目的。一些父母們精心設計家庭沉浸式英文環境,讓小孩從小看英文動畫片、聽英文磁帶,用英文和孩子進行日常生活對話,大量閱讀英文原版,學習自然拼讀等等。

人工創造英文母語環境,用自然「習得」的母語學習方式來學習英文,超越了傳統英文學習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英文學習效果,可以預見,中國孩子的英文水平將會越來越好。

但是,在非母語環境中,即使我們用學習母語的方法來學習英文,還是仍然無法達到英文母語的程度。

因為人工母語環境和自然母語環境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其學習效果難以相提並論。


首先是語言輸入範圍不同。自然母語環境的語言輸入可以不受時間、地點、方式、內容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可以隨時隨地輸入。人工母語環境語言輸入內容、時間和方式都受限制。

其次,思維構建過程很大差異。在自然母語環境中獲得的信息和知識更為細緻,思維構建更加深入。人工母語環境由於獲得信息有限,難以形成深度思維。

第三,語言輸出的範圍不同。自然母語環境的語言輸出是在生活和學習的各個方面。人工母語環境中的語言輸出渠道有限。

我也曾經試圖創造一個人工母語環境,除了雙語幼兒園的外教英文課程,在家給女兒大量的英文視聽資料輸入和英文書籍閱讀。但是,一年下來,她連一句流利的英文都不能說,更不用說英文思維的養成了。

原因就在於浸泡在英文環境的時間嚴重不夠,她的英文輸入和輸出遠遠達不到母語學習的要求。

也考慮過參加課外英文補習班來加強英文薰陶,在考察了市場上形形色色的兒童英文啟蒙班後,我發現兩個問題,一是每周一到兩次的英文課程的輸入輸出訓練還是離母語學習的要求很遠。

另外,當英文輸入的問題還沒有解決的時候,無論何種形式的英文啟蒙班都是杯水車薪。

以廣受熱捧的英語自然拼音(Phonics)為例,目的就是讓孩子聽到發音就能對應出字母拼寫,這對英語母語國家的那些孩子來說是非常好的學習單詞和學會閱讀的方法,因為他們已經在生活中聽了大量的英文單詞,對我女兒這種英文積累很少的孩子來說,效果極其有限。

強勢和弱勢語言間的博弈


母語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的思維和自我人格的塑造過程,母語承載了一個人的文化、情感和生活方式,也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是每個人對自身在這個世界上地位的認同。

對單語學習者來說,隨著他們的語言學習過程中認知能力的不斷發展,他們自身的人格發展也越來越成熟,最終會演變一個具有主導思維和文化情感的人。

對「雙母語」學習者來說,語言學習過程中需要同時建立兩種語言認知方式,兩種語言系統的差異會使他們在認知發展過程中發生衝突,從而存在著兩種語言的博弈。

由於人的思維過程只能受某種語言系統的主導,兩種語言系統的交叉和混用,不僅會使思維難以深入發展,影響語言表達,也會使得學習者對自己文化身份認同產生混亂。

於是,受到生活和工作環境的影響,學習和使用效率高的那種語言最終會在博弈中勝出成為母語。

以我女兒的中英文學習為例,中文和英文之間不僅僅是發音和語法的差別,更是文化、觀念、習俗、思維的巨大差異。

兩種語言在很多時候是相互衝突的,比如中文的思維方式運用多了,就會影響英文的口語和寫作;而英文使用多了,也會給中文的學習造成困擾。

有時候甚至由於對同一問題的中西價值觀有所不同,會讓孩子困惑不解。雙母語學習過程最後變成了強勢的英語母語與弱勢的中文母語之間的一種力量懸殊的博弈。


在加拿大的環境中,英文佔據了我女兒學習和生活的大部分,在學校的英文聽說讀寫全方位的學習和訓練,生活中的朋友、電視、網絡等等都是使用英文。

她所接受的思維、文化、價值觀薰陶主要來自英文,家庭裡那點中文日常對話和中文訓練已經無法與英文相抗衡了。

當她建立了英語語感以後,回到家中被要求轉換成中文是很痛苦的;而且隨著她英語輸入越多,英語語感越來越好,這種痛苦會越深。

隨著時間的推移,中文學習漸漸演變成我和女兒之間的一場戰爭,我對中文的要求也在不斷降低,慢慢地從「雙母語」變成了英語為主,中文為輔。最後英文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成為了主導,中文逐漸淪為女兒的第二語言。

加拿大作為一個移民國家,崇尚多元文化和語言,很多雙語或多語言家庭的孩子,常常幾種語言說得跟母語一樣,似乎達到了「雙母語」的程度。但到入學年齡後,孩子們都會選擇英語或者法語作為母語來加深學習。

所以,大家都是只有一個母語,也就是最常用、掌握得的最好那一種語言,其他的語言都只能稱之為第二語言,或者是達到日常生活交流的水平,或者是達到「學術語言」或者「工作語言」的程度,不存在「雙母語」的現象。

關注公眾號「泡爸講知識」

回復「歷史26」,可免費收聽

《讓孩子著迷的中國歷史》泡爸語音版全集26節

泡爸絕版「讓孩子著迷」系列紙質書,點此購買

所有知識語音課,請點這裡

讓孩子著迷的語文之美、數學之美

讓孩子著迷的宋詞宋史、唐詩唐史

適合6-99歲的史記故事課

讓孩子著迷的中國地理、自然百科

西遊記泡爸改編版(最好聽的西遊記)

找到教育的規律泡爸公開課

以上內容來自微信公眾號「泡爸講知識」

知識傳播+家庭教育

泡爸:

童書作家。出於給泡泡講知識的原因,「不小心」成為作家。已出版《讓孩子著迷的中國歷史》、《讓孩子著迷的中國地理》、《大人孩子都能懂的時間簡史》等十多本知識童書。

教育學者。「順應天性的教育」思想創建人。著有親子教育書籍《你的蜜糖 他的毒藥》、《天性》。

以大人感興趣、孩子更喜歡的故事型知識,開闊眼界,趣味驅動,培養4到12歲孩子的求知慾,提升家長知識儲備。

以「順應天性的教育」方法,解決親子教育問題,培養孩子正向性格。

相關焦點

  • 雙母語是個偽命題
    (點擊閱讀:孩子一天應該運動多久、坐多久、睡多久?)今天聊一個和語言學習有關的話題,那就是在啟蒙階段中經常聽到的詞:雙母語教育。這可能是很多家長的夢想,或者焦慮。這個話題之前聊英語學習的時候曾經簡單談過,今天再多聊幾句吧。
  • 普通人家,不會英語的父母,孩子也可以中英雙母語嗎?
    因為大部分的父母都認為唯有英語很溜的父母才可以做到,要不就是把孩子從小送去國際雙語幼兒園、國際雙語學校。 而這些雙語幼兒園、雙語學校收費昂貴,令大部分的父母望而卻步。 甚至三四線的城市父母有錢也無法享受:因為本地根本就沒有這些國際雙語教育資源。 所以,大部分的父母都不敢奢望自己的孩子從小中英雙母語,英語能像母語一樣流量。
  • 別再相信「英語母語環境學習」了,這就是個偽命題
    我們不可能給孩子創造一個12小時以上的英語母語環境。2.所謂母語,是我們別無選擇,只有這一個溝通語言,沒有第二個可以選擇,輸入輸出都是only,所以母語教學法,母語環境,類母語環境本身就是個不可能實現的偽命題。
  • 孩子的智商,是父母的年齡差決定的?家長別再想錯了
    導讀:孩子的智商,是父母的年齡差決定的?家長別再想錯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的智商,是父母的年齡差決定的?家長別再想錯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什麼事情讓你不再想當老師?別再跟我說孩子是天使!
    什麼事情讓你不再想當老師?別再跟我說孩子是天使剛畢業,在縣裡一個小學當老師,給困難學生買運動鞋,買筆,經常給全班學生買零食。有一次在班裡,說自己嗓子充血,疼得不能說話,讓他們理解一下老師,有個孩子直接說:「活該!」當時沒說話,後來和別人開玩笑似的說這件事時,心還是有點隱隱的痛。
  • 小舒答疑丨如果想要讓孩子達到中英文雙母語的水平,每周至少需要接觸多長時間英語?
    也歡迎大家在本篇文章下面留言,寫下你在育兒道路上的疑問~如果想要讓孩子達到中英文雙母語的水平,每周至少需要接觸多長時間英語?如果要給孩子打下牢固的英語基礎,那麼孩子至少要有10-25%的清醒時間接觸到英語。假設一個孩子每天清醒時間是12個小時,每周就是84個小時,也就是說孩子每周要有8.4~21小時,平均每天1.2~3小時「高質高量」地接觸到「第二語言」,那麼孩子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的「雙語者」。
  • 習得英語如母語,在中國家庭可能嗎?
    如果一個中國的孩子隨父母移居美國,上美國的幼兒園,周圍經常大量的接觸美國孩子和大人,在英語的環境中,基本上2年就可以習得英語像母語一樣的程度。這是最高效的學習英語方式,而且孩子很輕鬆自如的就習得英語如母語,不需要教,沒有任何的壓力和成本。對於語言敏感期的兒童來講,只需要給他英語環境,就可以輕鬆習得英語如母語。
  • 怎樣學英語才能達到母語水平?有什麼可行的方法嗎?
    首先美國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但每天的衣食住行和玩耍全部是在英語環境中進行的。那麼本身英語是一種習得的過程,而不是記憶式的學習的過程。也就是說,非母語的人如果無法在英語浸透式的環境中去獲得英語的語感,就很難像母語為英語的人那樣掌握這門語言。其次,在母語環境中對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思考和實踐也都是用英語進行的。
  • 幼兒英語的培養指南,不要錯過孩子擁有雙母語的最佳時期
    文|文兒眾所皆知英語很重要,真的貫徹你的一生,你說你文理偏科尚有選擇的餘地,但是無論怎樣都避不開英語,學生時代升學需要,工作時候升職加薪也需要,世界這麼大想出去看看仍舊需要這門國際語言,更別說想出國留學了,我長這麼大有兩件後悔之一就是在兒時沒有好好學習英語
  • 如何讓英語能力達到英語母語者的水平?
    如何讓英語能力達到英語母語者的水平?我的英語不是很好,所以就把學好英語的希望寄托在了兒子的身上(笑,可憐我那娃),我為他規劃了雙語幼兒園到國際學校的培養路線,目前從幼兒園到小學四年級,他的英語能力還不錯,日常跟外教老師交流發音都沒有問題。那在他整個的學習過程和學校的英語規劃教學中,我也學到了不少,有了一些切身的體會。今天在這裡跟大家做個分享。
  • 從中國到美國,兒子雙母語的堅持與變通
    在深圳讀CKC加州兒童會PreK(4-5歲)的時候,我們開始覺得在英語啟蒙、尤其是自然拼讀(Phonics)上已經做得 不錯的CKC,在K年級(5-6歲)難以支撐SG達到英文母語水平,於是我們為他做了轉學申請、入讀AISG廣州美國人國際學校。由於「0投入」,他當時的中文學習是名副其實的「0基礎」,期中期末拿到中文的測評結果自然是慘不忍睹。
  • 父母都是雙眼皮,孩子卻是單眼皮,這是咋回事?
    索索出生後,原本高興的一家人,卻由於孩子不斷長大而發生了一些不愉快。原因是索索的眼睛,索索的眼睛不大,關鍵是都已經三歲了,可以就是單眼皮。要知道,我們雙方家庭都是雙眼皮,大眼睛。別瞎想啦,再想就出大事了。既然遺傳學成了一個家庭的導火索,那麼咱們就好好的普及一下遺傳的學問。在一個小生命產生初始時,父母均會將基因遺傳給他,在父母基因的基礎上,他很可能還有自己「特別」的地方。也就是說,父母雙方都是大眼睛雙眼皮的情況下,孩子單眼皮也是可能存在的。
  • 經常「打罵」孩子,可能養成這3種不健康的性格,家長別不重視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如果因為他們不能完成自己的預期目標,或者是因為脾氣不好而打罵他們的話,可能讓孩子形成以下這3當這一天出現的時候,就意味著家長管孩子更難了,因為孩子已經變得叛逆了,家長再想用打罵的方式管孩子的時候,已經沒有任何用了,更有甚者,孩子面對家長的打罵會還手!
  • 經常「打罵」孩子,可能養成這3種不健康的性格,家長別不重視
    二、家長打罵寶寶的原因一方面是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期待,給他們的處罰我們總是太急了,不願意給孩子等待的時間了。我們總是把自己的焦慮轉化成孩子的焦慮。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如果因為他們不能完成自己的預期目標,或者是因為脾氣不好而打罵他們的話,可能讓孩子形成以下這3這種不健康的性格。
  • 「白血病」專挑孩子下手,醫生建議:這3種水果,娃再想吃也別買
    再之後,李女士說道,平時經常的給孩子買水果吃,按說孩子身體抵抗力應該不錯。聽到這裡醫生則懷疑,可能是因為給孩子吃多了一些不健康的水果而引起的。一、「白血病」專挑孩子下手,醫生建議:這3種水果,娃再想吃也別買1、醃製的水果現如今市面上有很多的人為了增加水果的風味兒,或者是增加賣點,這個時候就會將水果進行醃製,但實際上這種醃製類的水果還是少吃比較好
  • 超市裡的這5種飲品,孩子就算是再想喝,家長也儘量別給他們買
    飲料對於孩子的影響可不僅僅體現在牙齒上,而超市裡的這5種飲料,孩子們就算是再想喝,作為家長也儘量別給他們買,因為會影響到孩子的自身發育。擔心的寶媽只好帶著兒子去醫院了進行細緻的檢查,醫生表示:小越的消化系統有些紊亂,原因就是因為他每天都要喝很多的飲料,影響了孩子的正常飲食,而且再這樣下去孩子的牙齒也會出現問題的。超市裡這5種常見的飲料,不適合經常給孩子喝1.
  • 有一天,孩子可能把英語學成母語?文末有超值福利
    孩子接觸英語的年齡越來越小,有沒有想過,英語有可能成為孩子的第二母語?上周,我和同事去童書博覽會聽講座,順便參觀了各家出版機構的展位。 令我感到驚奇的,家長們對英文書的熱情遠遠超出了中文書。工作日的中文展臺的參觀者寥寥無幾,但英文展臺卻人滿為患,幾十個家長在埋頭選英文書。
  • 智慧口袋English-Time:沒有母語環境,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英語母語...
    作為非英語母語者,我們在使用英語的過程中,無論在紙面上還是腦子裡,都習慣去做"翻譯"。這是一種錯誤的思維方式,對於英語的啟蒙學習,孩子要真正習得一門語言,是不需要去翻譯,而是獲得一種自然的母語思維。什麼是英語母語思維?英語母語思維就是建立事物和英語之間的對應關係和直接聯繫。
  • 上海首所"雙母語"學校亮相七寶 中英雙母語課程制
    這所設在七寶地區的學校,採用的是中英雙母語課程制,將中文和英文同時作為母語來教學。  記者了解到,上海萬科雙語學校的前身是創立於2006年的復旦萬科實驗學校「國際雙語C班」。據悉,該校使用中文和英文進行教學的課程比例為1:1,其中,除了語文、數學課程使用中文授課外,英語、世界歷史、科學、藝術等科目都採用英語授課。
  • 智慧口袋English-Time:沒有母語環境,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英語母語思維?
    作為非英語母語者,我們在使用英語的過程中,無論在紙面上還是腦子裡,都習慣去做"翻譯"。這是一種錯誤的思維方式,對於英語的啟蒙學習,孩子要真正習得一門語言,是不需要去翻譯,而是獲得一種自然的母語思維。什麼是英語母語思維?英語母語思維就是建立事物和英語之間的對應關係和直接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