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要:世衛組織給小朋友每天的作息時間建議。(點擊閱讀:孩子一天應該運動多久、坐多久、睡多久?)
今天聊一個和語言學習有關的話題,那就是在啟蒙階段中經常聽到的詞:雙母語教育。這可能是很多家長的夢想,或者焦慮。這個話題之前聊英語學習的時候曾經簡單談過,今天再多聊幾句吧。
我們大部分的讀者生活在中國,因為只有一種官方語言,加上移民不多,「雙母語教育」這個詞,更多的可能是出現在很多自媒體的文章,或者英語課程、產品廣告中。不斷地告訴家長,必須如何抓緊孩子人生的幾年,好好努力就能培養出「雙母語」的孩子,如果錯過了這幾年,英語就不可能像母語一樣熟練了。
想要「雙母語」的國內家長往往羨慕移民到國外的家庭,可以更距離地接觸外語,認為他們可以不需要這麼麻煩就實現「雙母語育兒」的理想。但其實我也收到過很多在海外家長的抱怨:不知道應該主要教哪種語言,擔心平均分配導致什麼都學不好,更擔心孩子主要生活在國外的學校環境,未來的中文水平太差。
曾經有一位讀者這樣描述自己的無奈:請別覺得移民到國外,孩子的教育就能輕鬆一些,國內孩子要上的輔導班我們一個都沒少上,還要多上一門中文補習班。
無論生活在國內,還是國外,家長對於「雙母語」的期待和焦慮,其實往往是忽略了一個事情:雙母語,本來就是不存在的。
雙母語是從英文bilingual這個詞來的,bi-是兩個,lingual是語言,加起來的意思用韋氏詞典來解釋,就是「相等的使用兩種語言」。
在形容事物的時候,bilingual是常見和合理的,比如印了兩種語言的雙語繪本,等量用兩種語言教學的雙語學校,兩種同等地位官方語言的雙語國家等等。
但用在人的身上,bilingual一直是個謎。因為雖然有很多人可以熟練的使用兩種甚至多種語言,但真正到能兩種語言都達到同樣熟練的母語級別,基本是不太可能的。
語言是一門非常容易「用進廢退」的,和使用頻次、生活環境都強相關。這導致了很多語言學家否認有真正的:雙母語,或者能真的相等使用多種語言的人,因為人的生活中,不會真的「相等地」將自己的社交生活1:1地均等使用兩種語言或者多種語言,在生活中,總有一種語言佔據主導使用地位。
比如如果在中國生活,父母都是中國人,在家使用中文溝通,而學校是中文,或是雙語學校,那就意味著孩子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的生活中,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中文環境中,那他中文的應用水平肯定會高於英語。而在國外生活的華人家庭,雖然家中可能主要用中文溝通,但在學校、和朋友同學出去社交,大部分都是使用外語,那外語就會成為他的第一語音(master language)。
如果說上面的情況比較難理解,我們就去回憶一下我們身邊的「雙語」:普通話和方言,也同樣有這種矛盾 —— 生活在方言為主的環境中,普通話就很難保持流利標準,生活在普通話環境中,方言就會被模糊生疏。在高考或者大學畢業之後離開家鄉的同學,以及一直在家鄉生活的同學,經過幾年之後再相見,在方言/普通話的應用中,往往就會出現較大的差異。離開當地生活環境後,方言使用也會下降,除非回到當地生活一段時間,否則很難恢復水平。
所以雙母語是一個美好的願望,但在現實中,很難實現一個人能同時將兩種或多種語言達到同等母語水平的程度。
在討論雙母語的話題中,我們還需要考慮一種影響 —— 雖然孩子的語言學習能力遠高於成人,雙語環境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會導致孩子對第一語言(master language)的最終掌握能力。但這並不意味著,在孩子剛開始學習的時候,多語種環境不會相互影響。
之前有過一位生活在歐洲的讀者留言問過一個問題:她的孩子剛去幼兒園,因為還不能流利地使用當地語言,所以和老師同學溝通比較麻煩,因此也無法融入。她想在家裡也主要用外語溝通,來提升孩子的語言能力,但又擔心長時間不接觸中文會影響孩子的中文水平,尤其是看到身邊的華人家庭天天為了孩子的中文能力而發愁,更是焦慮。
我給她講了一個身邊朋友的故事:她的先生是法國人,平時兩個人主要用英語溝通,而他們一起生活在日本。所以孩子日常需要接觸中、法、英、日四種語言,其他人羨慕她家能有「四語環境」,但她自己很鬱悶,因為孩子四種語言的掌握都不夠,經常「混搭」。孩子上幼兒園之後,在老師的要求下,家裡三個人也都改成主要用日語溝通,之後孩子的日語水平才很快提升。
所以我們需要了解:即便生活在雙語環境下,也不代表在孩子的語言啟蒙階段,需要努力1:1地混搭使用語言 —— 當然可以讓孩子同時接觸多種語言,但這種同時接觸應該有主有輔,先讓孩子主要掌握好一門語言,同時接觸另一門語言,等第一門掌握的穩固了,第二門再開始提升。
說到這裡,我們再聊一個認為很值得大家參考的案例: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先生。李先生一生中掌握和使用過6門語言,日語,英語,馬來語,拉丁語,普通話,閩南話。
但李先生認為,他從來沒能將兩種語言同時達到第一語言的水平。在不同時期,他需要用到的主要的工作生活語言不同,而如果工作生活發生變化,他更換了新的語言作為第一語言,那之前的語言水平就會快速弱化和被遺忘。
而作為掌握過6門語言的語言達人,李先生給大家的忠告是:你會的語言越多,你熟悉掌握全部語言的機會就越少。
他也是因此選擇主導新加坡強力推廣使用普通話、簡體字,來取代之前各華人社群的方言。
這是我們今天標題說「雙母語是個偽命題」的原因,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很難提供兩種語言等同並重的生活環境,同時在孩子學習語言的操作中:多語言學習是可以的,但必須在不同的時間段中有側重,而不是刻意地追求「雙母語」。
最後,再順便回答兩個之前被問到過幾次的相關問題:
1,有些人習慣在中文中穿插英文使用,這是雙語的例子麼?
答:的確有很多海龜或者在外企比較長時間工作的人,會習慣於中英文混雜著說話。這往往被看做是顯擺。當然的確有些人是為了嘚瑟,但大多數人只是因為生活環境的差異,第一次接觸某些事物概念時是以英文的形式來理解,之後這個概念又長期是和英文單詞掛鈎起來,所以很難第一時間找到合適的中文詞,下意識就用記憶中優先級更高的英文詞插入到句子中來使用了。
比如到現在,我自己也不是很了解如何用是適當的中文來表達「周五要完成個essay」或者「明天你去給老闆做個新項目的presentation」,因為這兩個概念第一次接觸時就是英文,所以如果試圖用中文去表達,就可能會卡殼。
所以看似流利的混雜中英文背後,不一定是代表著兩種語言都很熟練,很多時候只是因為之前的生活經歷,在使用中文時出現了「需要用英文來彌補缺失的碎片」。
2,通過你或你身邊的經歷,怎樣學才能在成人後的英語水平更高?
答:如果僅僅限定於我身邊的大部人英語好的人的人生經歷,那可以這樣推斷:
∵ 數學好更容易考進221,985和C9的理科系。
又∵ 理科系更好申請到國外的獎學金留學。
又∵ 留學是最好的提高英語水平的方法。
∴ 提升未來英語水平的最好方法是 —— 好好學數學。
我們新增了日常提問諮詢的入口,如果你有什麼問題,可以點擊我們公眾號下方工具欄的【提問溝通】告訴我們:
與教育相關的文章,也可以點擊工具欄裡的【文章查詢】,在搜索欄裡輸入「教育」來進入相關的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