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課》沒有騙你:阿爾薩斯-洛林人為何更認同法國

2020-12-11 澎湃新聞

       談及阿爾方斯•都德的《最後一課》,大家都不陌生。最近,這篇愛國主義名文受到了質疑,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閻京生先生的《<最後一課>騙了你,德國在佔領區禁教法語是謊言》一文。他認為,阿爾薩斯和洛林本來就是廣泛使用德語的地區,德國當局沒必要推行取消法語的政策,所以,在阿爾薩斯-洛林地區推行強制語言同化政策的並非德國,而是法國。

       都德真的是個罔顧事實的民族主義煽動家嗎?在阿爾薩斯-洛林強制推行同化政策的究竟是法國還是德國?所謂同化,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對於異類的改造或吸收,同類是無需同化的。所以,首先必須了解當時的阿爾薩斯-洛林人究竟更認同法蘭西還是德意志?

阿爾薩斯-洛林:一個千年難題

       很多國內學者都把阿爾薩斯-洛林問題的起源歸結於近代法國的向東擴張,似乎阿爾薩斯-洛林屬於神聖羅馬帝國是個不證自明的問題。實際上,阿爾薩斯-洛林問題至少可以追溯到加洛林王朝,它從9世紀開始就是法德兩國爭奪的對象。

       加洛林王朝興起於洛林的梅斯地區,定都於離阿爾薩斯-洛林不遠的亞琛。查理曼創立了一個統一西歐的大帝國,然而到他的繼承人虔誠者路易時期,維繫和傳承這個廣闊的帝國變得困難重重。公元843年,虔誠者路易的三個兒子根據公平原則籤訂了裂土封王的《凡爾登條約》。

843年的《凡爾登條約》瓜分了查理曼帝國的疆土,阿爾薩斯-洛林位於南北狹長的中法蘭克王國境內,成為東西法蘭克王國的競逐目標。

       根據條約,帝國被分割為西法蘭克王國、中法蘭克王國、東法蘭克王國三個部分,這三個王國分別是今天法國、義大利和德國的前身。阿爾薩斯-洛林此時歸屬於中法蘭克王國。但是,中法蘭克王國領土狹長,阿爾卑斯山以北的領土易攻難守,僅十年後,東西法蘭克國王就輕鬆穿越邊界,在阿爾薩斯境內的斯特拉斯堡會盟討伐中法蘭克國王。阿爾薩斯-洛林地區作為加洛林王朝的「龍興之地」,從此成為東西兩大強鄰爭奪的重要目標。

       西法蘭克王國的禿頭查理先拔頭籌,於869年吞併了洛塔爾吉王國,開啟了第一次爭奪阿爾薩斯-洛林的「百年戰爭」。在接下來的一百年裡,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多次易主,直至9世紀末,由於西法蘭克王國發生王朝更迭,取代東法蘭克王國的神聖羅馬帝國才穩定控制了阿爾薩斯-洛林地區。

效忠法國,卻不是法國人

       然而從13世紀開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權威日益衰落,帝國核心領地從今天德國西南部的士瓦本變成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地利。原本處於帝國核心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逐步滑落到帝國的邊緣,神聖羅馬帝國對阿爾薩斯-洛林的政治控制也日益鬆弛,當地諸多教俗領主逐漸獲得了事實上的自治地位。16至18世紀,法國為了打破哈布斯堡王朝的包圍圈,逐步吞併了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因為此地既是連接哈布斯堡王朝德意志領地和尼德蘭領地的南北走廊,也是連接法國和德意志的東西要道。

1547年前後,法國幾乎完全被哈布斯堡王朝領地所包圍,正是此時法國開啟了對阿爾薩斯-洛林的徵服。

       法國波旁王朝基本維持了當地的特權和傳統。在司法、稅收、貿易等領域,阿爾薩斯-洛林都享受了特別的待遇。比如,廢除法國境內新教合法地位的《楓丹白露敕令》只有阿爾薩斯可免於執行。文化方面,雖然法王弗朗索瓦一世於1539年頒布了《維萊•科萊特法令》,規定法語為官方文件唯一語言。但正如佩裡•安德森所論,此時的官方語言僅限於「官話」層面,當時的官員既無意願也沒能力強制阿爾薩斯-洛林德語居民學習法語。所以,德語在當地被保留下來。

       波旁王朝給阿爾薩斯-洛林帶來了社會穩定和經濟繁榮,但是當地居民對法國人的身份並不認同,他們只是因為法國能提供安全的環境才選擇效忠法國,在戰亂頻仍的德意志,安全是昂貴的奢侈品。

同一種語言,不同的陣營

       1792年,路易十六的王權在大革命的衝擊下岌岌可危,奧地利和普魯士組建幹涉軍,從法國東北邊界全面入侵法國。他們名為扶持波旁王權,實際意欲趁機削弱法國,所以一路上燒殺搶掠,阿爾薩斯-洛林首當其害,即使說德語的當地居民也未能倖免。

       法國革命政府號召各地民眾組建國民衛隊參戰,對於阿爾薩斯-洛林人而言,為了保衛家鄉,必須拿起武器和說德語的普奧聯軍戰鬥。4月17日,《萊茵軍團軍歌》首次唱響於斯特拉斯堡市政府。這首戰歌將所有參戰的法國人都比做「祖國的孩子」,他們要共同抵抗 「歐洲的暴君和傭兵」。這首誕生於阿爾薩斯的軍歌后來演繹成為法國國歌《馬賽曲》。

面對即將入侵的普奧幹涉軍,魯爾•德•李斯樂在斯特拉斯堡市政府演唱他創作的《萊茵軍團戰歌》(即法國國歌《馬賽曲》)。

       9月,法國革命軍取得瓦爾密大捷,將普奧聯軍趕出了法國。在這場被歌德評價為「為世界歷史打開了新時代」的關鍵戰役中,法軍指揮官、阿爾薩斯人凱勒曼功不可沒。他指揮的摩澤爾軍團以阿爾薩斯-洛林人為主,後來演變成了德意志軍團,多次參與拿破崙在德意志地區的軍事行動。如果在德意志人眼中拿破崙是燒殺搶掠的「馬賊」,那麼這支軍隊就是馬賊的重要爪牙。因此,普魯士和奧地利把阿爾薩斯-洛林當作馬賊老巢,在1814年反法聯軍攻入法國時,再次搶掠了阿爾薩斯洛林地區。

Horace Vernet筆下的瓦爾密戰役,此戰法軍獲勝的關鍵是阿爾薩斯將軍凱勒曼麾下的摩澤爾軍團,此戰的勝利宣告了波旁王朝的覆滅。

革命與戰爭重建民族認同

       為何說德語的阿爾薩斯-洛林人成了拿破崙軍隊的中流砥柱?

       這主要是因為阿爾薩斯-洛林與法國其他地區一起接受了大革命的洗禮。舊的封建特權全部被廢除,人人平等的原則結束了高級軍職被貴族壟斷的制度,打破了平民晉升的天花板,為保衛家鄉而戰的阿爾薩斯-洛林平民子弟有了步步晉升的機會。

       另外,母語是義大利語的拿破崙從不把語言和忠誠劃上等號,因此對說德語的阿爾薩斯-洛林人不吝重用。阿爾薩斯人口不足法國總數的百分之二,但阿爾薩斯籍將領卻佔法軍將領總數的百分之五。在拿破崙1814年前敕封的24名法籍法國元帥(法軍軍銜最高級別)中,阿爾薩斯人兩名,洛林德語區一名,佔總數的八分之一,遠高於當地人口所佔比例,前文提到的凱勒曼就是其中之一。

拿破崙時代來自阿爾薩斯-洛林德語區的三位法國元帥,左上為勒費弗爾,右上為打贏瓦爾密戰役的凱勒曼,中下為來自洛林的內伊。

       正因為阿爾薩斯-洛林人在革命和第一帝國時代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權利和社會上升空間,他們的政治認同在革命和戰爭的錘鍊下逐漸傾向於法國。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說:「這種(法蘭西)共同體的情感,來自共同的政治經驗,以及間接的社會經驗。人民大眾在心中高度評價那些被看做摧毀封建制度的象徵性事件。有關這些事件的故事取代了原始英雄傳說的地位。」

       因此,當革命政府為了傳播新思想,在全國強制推廣法語時,由於阿爾薩斯-洛林擁戴革命,強制推廣法語的政策反而在此地繞道而行了。所以,直到1833年德語仍為當地小學的唯一教學語言。但是從1853年開始,法國中央政府規定法語為阿爾薩斯地區的唯一教學語言,並限制德語課時為每天一課時(45分鐘)。

       耐人尋味的是,當時唯有新教路德宗教會站出來抗議此規定,因為他們擔心限制德語教學從長遠看會削弱與德意志地區聯繫密切的路德宗信仰。大多數阿爾薩斯人選擇了沉默,這不僅因為法語的地位和實用性遠高於德語,更因為他們在政治上更加認同法蘭西,因此他們對學習法語並不牴觸。這一點約翰•密爾在1851年寫成的《論代議制政府》中曾經提及:「任何巴斯-布列塔尼人,甚至任何阿爾薩斯人,今天都沒有絲毫意願要從法國分離出去。」

德意志帝國的壓迫式同化:《最後一課》誕生

       普法戰爭中法國的慘敗使德意志帝國得以吞併阿爾薩斯-洛林,但戰爭前後阿爾薩斯-洛林人的表現多次驗證了他們對法國的忠誠,這導致德國在當地不得不採取半殖民地式的統治政策。

       普法戰爭中,普軍在阿爾薩斯遭到當地軍民的激烈抵抗。馬克思曾在《法蘭西內戰》中對此戰描述如下:「他們不敢公然說阿爾薩斯-洛林的居民渴望投入德國懷抱。恰恰相反。為了懲罰這些居民對法國的愛國情感,斯特拉斯堡被『德意志的』爆炸彈野蠻地濫轟了六天之久,城市被焚毀,大批赤手空拳的居民被殺害!」德意志帝國最後也沒獲得整個阿爾薩斯,因為阿爾薩斯最南端的貝爾福爾城抵抗普軍圍城長達104天,直到停戰都未陷落,因此被保留在法國境內。

普法戰爭貝爾福爾戰役勝利紀念碑「貝爾福爾之獅」,他的設計者巴爾託爾迪是阿爾薩斯人,也是曼哈頓自由女神像的設計者,他本人參加了貝爾福爾保衛戰。

       在這種情況下,德意志帝國政府採用多種強制手段對佔領區進行高壓統治。和其他德意志邦國,阿爾薩斯-洛林被劃為帝國直轄領地,在德意志聯邦議會中沒有自己的地區代表。在地方事務方面,雖然1875年德國允許阿爾薩斯本地精英組建委員會參與政事,但僅有顧問權,沒有決策權。要知道,阿爾薩斯-洛林在舊制度末期就有本地代表參加法國三級會議,從大革命到普法戰爭,阿爾薩斯-洛林人一直享有法國公民的所有政治權利。而在德意志帝國治下,同說德語的阿爾薩斯-洛林人卻淪為「二等公民」,這種情形持續了四十年之久。柏林中央政府對當地居民不信任態度可見一斑。

       除了剝奪政治權利,德意志帝國還推行文化同化政策。1871年,義務教育法令頒布,規定所有適齡兒童都必須接受普魯士式的教育。法語在公共領域和學校被完全禁止,德語成為了唯一授課語言,阿爾薩斯方言僅允許在小學低年級學習德語時使用。而發表於1872年5月13日的《最後一課》正是都德為反映強迫性文化同化政策對阿爾薩斯人的壓迫而作。雖然1873年新的法令放鬆了在法語人口多數地區的禁法語令,但是並不能否定《最後一課》描述的歷史現實。

1873年版都德作品集《星期一的故事》,收入了一年前發表的《最後一課》。

       除此之外,阿爾薩斯-洛林城鎮和街道名稱被德國化,公共節日完全仿照德國設置,其中特別加入了德皇的生日。斯特拉斯堡大學原有師資全部解聘,空出來的教職授予外地調來的德國教授,德意志化在阿爾薩斯-洛林無孔不入。

德意志帝國主持修建的梅斯火車站,其中世紀風格的外形設計是為了喚起梅斯人的德意志身份意識,這是文化同化策略的一部分。

反抗與強烈的法國認同

       這些壓迫性的同化措施激起了當地人對德國的反感情緒。1906年,當地知識分子建立了阿爾薩斯語協會,以保護當地方言和文化遺產為名,實際上是為了抵抗來自柏林的文化同化政策。此外,當地居民還有意孤立遷居阿爾薩斯-洛林的德國新移民,20世紀初擔任斯特拉斯堡大學歷史學教授的弗裡德裡希•邁內克感嘆 :「我們生活在這裡就像在殖民地一樣。」

       除了抵抗德國的同化政策,阿爾薩斯-洛林人還公開表達對法國的懷念。20世紀初,馬克斯•韋伯在實地遊歷考察中發現:

       「阿爾薩斯人不認為他們自己屬於德國,其原因必須到他們的記憶中去尋找。他們的政治命運已經使其道路和經歷脫離德國的環境太久太久了;因為他們的英雄就是法蘭西歷史上的英雄。如果考爾瑪博物館的管理員想向你介紹所有展品中他最珍愛的東西,他會帶你離開格呂奈瓦德(16世紀德國畫家)的祭壇,而來到一個擺滿三色旗、消防器具、鋼盔以及其他一些顯得具有重要意義的紀念品的屋子,所有這些東西都來自他心目中的一個英雄時代。」

       就在民族主義高漲的一戰前夜,德國剛宣布總動員令,三千名阿爾薩斯-洛林青年就潛逃至頭號敵國法國。鑑於此,整個一戰期間德國都不敢讓阿爾薩斯-洛林籍軍人就近參加西線戰事。

直至一戰爆發,阿爾薩斯民眾和德國軍隊的想互不信任情緒也未緩解,這是三名阿爾薩斯農民於1914年8月22日被德軍無辜槍殺的紀念牌。

       從歷史事實來說,都德的《最後一課》並沒有欺騙讀者,他真實地反映了德意志帝國壓迫性的同化政策,表達了阿爾薩斯-洛林人的悲傷與憤慨。如果非要說都德撒謊,那也是因為他過於強調語言的重要性,一廂情願地認為:「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事實上,阿爾薩斯-洛林的歷史已經說明,相同的語言文化不一定等同於政治認同,後者來自共同的歷史經歷和相似的政治理念。激發人們愛國之心的不是語言,而是對一個國家的認同和歸屬感。

       

(作者系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法國史博士候選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都德的《最後一課》是顛倒黑白嗎?
    而德國的西部疆界卻較為穩定,其中西部變動最大、最頻繁的疆域,也就是法德兩國對阿爾薩斯--洛林(東部)地區的反覆爭奪。提起阿爾薩斯與洛林,很多人都會想到法國小說家都德的《最後一課》。講述了:由於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失敗,被迫割讓了阿爾薩斯與洛林。而在普魯士接管之後,割讓地區將禁教法語,改教德語。愛國的法語老師給學生們上了最後一堂法語課,表達了法國人的愛國情懷。
  • 都德《最後一課》讀的辛酸?那是因為你被作者騙了
    法國作家都德創作的短篇小說《最後一課》曾作為必修課文入選中學語文教材,2016年修訂過的人教版語文課本再度將其收入,有更多的孩子會讀到這篇文章,可謂歷久彌新。▲ 《最後一課》影響了中國幾代人,是愛國主義的範本!但日慕鄉關想要告訴大家,別被小說家帶感情的筆給騙了,當時的阿爾薩斯沒有那麼悲傷,法國也沒有那麼無辜!一、普法戰爭的前奏同屬日耳曼人建立的國家,法國和德國自法蘭克王國時代,就是戰爭不斷的仇敵,算下來,平均每十年就要打一架。
  • 《最後一課》背後的真真假假
    《最後一課》的影射含義愈發明顯,也更受教育界和文化界人士的歡迎。此後的幾十年間,眾多翻譯家(鄭振鐸、郝運、柳鳴九、陳偉等)紛紛推出自己的譯本,使其持續保留在公眾視野,成為家喻戶曉的名篇。因此,就影響力而言,《最後一課》牆內開花牆外香,雖在法國默默無聞,但並不妨礙它在中國進入世界文學經典的行列。
  • 都德《最後一課》與歷史真相大相逕庭 法國人不學
    都德《最後一課》(圖片來源:北青報)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法國作家阿爾豐斯·都德的《最後一課》並不陌生,這篇作品因被收錄到中學教材中而被人們熟知不過據法國中文媒體《歐洲時報》網轉引的一篇博文,法國中學教材並沒有選入《最後一課》。本報記者昨日連線幾位法國人核實後發現,確實很少有法國人知道都德寫有《最後一課》這篇文章。■與歷史真相大相逕庭這篇名為《法國作家都德最後一課的內幕》的博文中說,通過和法國朋友的交流得知,法國人並不像中國人那樣學習這篇文章,法國中學沒有要求學生學習這篇文章。
  • 重讀《最後一課》——記普魯士和法國的戰爭!
    韓麥爾先生已經坐上椅子,像剛才對我說話那樣,又柔和又嚴肅地對我們說:「我的孩子們,這是我最後一次給你們上課了。柏林已經來了命令,阿爾薩斯和洛林的學校只許教德語了。新老師明天就到。今天是你們最後一堂法語課,我希望你們多多用心學習。」 韓麥爾先生從這一件事談到那一件事,談到法國語言上來了。
  • 「最後一課」發生地像法國也像德國
    環球在線消息:小時候,我們都學過法國作家都德的《最後一課》:19世紀法國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被普魯士佔領,小弗朗士所在的小學校被迫放棄法語的教學。韓麥爾老師在黑板上寫下了法蘭西萬歲,完成了最後的課程。在去斯特拉斯堡的路上,我查看資料,突然發現這個城市就是《最後一課》故事的發生地,是阿爾薩斯地區的首府。
  • 《最後一課》:法蘭西的日薄西山和主流文學界的沉默
    這是他教的最後一節法語課,一次帶著恥辱的、無可奈何的作別。當老師發放新的寫字本的時候,孩子們都領會了他所說的意思和傳達的心境,那些本子封面上印著「France, Alsace, France, Alsace」,它們就像法國的旗幟在風中飄拂,引得每個人仰頭注目。再也沒有哈梅爾先生接下去說的話,更適合鼓動一個外國人去學法語的了。
  • 斯特拉斯堡,一座德味十足的法國大城市,都德的《最後一課》說的就...
    很多人在中學時都學過一篇課文叫《最後一課》,法國小說家都德寫的(不知道現在的課本裡還有沒有)。最後一課說的是普法戰爭時期,法國戰敗,將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割讓給普魯士德國。
  • 宣傳畫中的阿爾薩斯與洛林
    知道阿爾薩斯與洛林,是在當年課本上都德的《最後一課》裡。阿爾薩斯人的日常語言是德語的變種,法國在此搞法語推廣效果不佳,甚至被當地人消極抵制。所以一經割讓,小弗朗士(這就是個德語名字)也好,郝叟老頭兒也好,從前的鎮長和郵遞員也好,才發現即使拿著法語初級讀本也是既不會說也不會寫,要說句法蘭西萬歲都只能用德語說。
  • 《最後一課》試講稿
    讓我們一起走進法國作家都德的小說《最後一課》中,與小說中的人們進行一次心靈的交流。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教師簡介作品的歷史背景和作者。這篇小說寫於1873年,普法戰爭於1870年爆發,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佔領了阿爾薩斯、洛林等法國的三分之一的土地。
  • 一樣的母語,不一樣的「最後一課」
    在得知他們一家即將移民美洲,以後再也沒有機會學習語文後,他才發現母語原來那麼動聽。於是,他開始努力學習語文,認真聽講。後來,在默寫時得到了滿分,並得到了老師的表揚。通過這件事,加深了作者的愛國之情和對國語的無限眷戀。臨行前,老師和同學的熱情、關懷使主人公永遠忘不了自己的祖國。主人公深情地告別,抒發了自己的愛國之情。這種愛國情有著一股綿綿不息的力量,它激勵著我們華夏兒女、炎黃子孫。
  • 說德語的法國人抗擊德國,軍歌成為《馬賽曲》,兩國70年矛盾根源
    這段話,選自法國作家阿爾豐斯·都德的《最後一課》,很形象地展示了普法戰爭後,法國人的真實寫照。 曾經主導歐洲400年的法國,普法戰爭後被普魯士「拉下神壇」,一個統一的德意志民族國家建立了起來。然而,對於「鐵血宰相」俾斯麥來說,如何削弱法國,爭奪歐洲霸權成為普魯士的下一步戰略目標,他該如何做呢?
  • 法國最美鄉村 I 埃吉桑:阿爾薩斯葡萄酒之路上的明珠
    然而,在萊茵河靜靜流淌的阿爾薩斯還深藏著一處略顯低調的最美小鎮,如同一顆明珠鑲嵌在法國東北部的上萊茵省,她便是埃吉桑( Eguisheim)。埃吉桑小鎮位於法國阿爾薩斯大區上萊茵省,人口不足2000人,距離赫赫有名的科爾馬小鎮西南僅6公裡。
  • 吳猛強:為什麼都德的《最後一課》是篇愛國主義軟文
    原題:阿爾薩斯1873往事。根據都德小說《最後一課》改寫。.(11)也因為如此,他們並不清楚,今天已經是他們的最後一課。不過,在這最後一課,這個老大,竟然一點沒有責備他的意思。而且十分客氣的,請他趕緊入座,說課馬上就要開始了。
  • 部編語文七下教案第6課《最後一課》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都德的《最後一課》,體會一下國土被佔領,將要失去自己的祖國語言的法國人民的感受。二、教學新課目標導學一:了解作者,把握作品背景作者簡介:都德(1840─1897),十九世紀下半葉法國小說家。他的作品《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由於具有深刻的愛國主義內容和精湛的藝術技巧而享有極高的聲譽,成為世界短篇小說中的傑作。
  • 旅遊:科爾馬位於法國阿爾薩斯大區東部,充滿著異國風情!
    一座座木屋,使小鎮充滿著濃鬱的阿爾薩斯風情。萊茵河帶給科爾馬無數水道和池塘,幽靜安祥,柔情如水。在這裡,會覺得自己站在畫裡。科爾馬位於法國阿爾薩斯大區東部,是上萊茵省(阿爾薩斯地區兩個省之一)的首府,它是阿爾薩斯地區人口僅次於斯特拉斯堡和米盧斯的第三大城市。科爾馬(科爾瑪)仍然保留著16世紀的建築風格—木筋 屋,由木材搭建的多面形屋頂,獨特的設計,每棟皆具個人品味。
  • 初中語文說課稿:《最後一課》
    《最後一課》說課稿各位領導、各位專家老師: 大家上午好!我說課的內容是《最後一課》,是人教版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教學評價七個方面對《最後一課》的第二課時進行陳述。一、說教材分析:本篇課文處於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
  • 如果你熱愛安徒生童話中的小鎮——阿爾薩斯
    阿爾薩斯寧靜、花團錦簇的村落,有一種令人遐想的精緻:用木材搭建的多面形的屋頂,凸肚窗、拱道、削角門框都飾以酒農的剪刀或鐵匠的馬鞍、桶匠的木糙、麵包師的椒鹽卷餅,往日歲月的安詳穿過迷人的葡萄園小徑,蔭涼的小酒館,陰暗酒窖浮現而來,既有法國神韻又帶有德國的風採。在阿爾薩斯有座古鎮——斯特拉斯堡。
  • 為你解析阿爾薩斯的麝香葡萄酒
    為你解析阿爾薩斯的麝香葡萄酒 2015-07-30 08:51:35  麝香葡萄通常用來釀造甜酒、起泡酒、幹型葡萄酒和加強型葡萄酒。阿爾薩斯的麝香葡萄  阿爾薩斯是世界上最佳白葡萄產區之一,其白葡萄酒在法國被譽為「阿爾薩斯之淚」,是阿爾薩斯的「鎮店之寶」。而麝香是釀造阿爾薩斯白葡萄酒的四大貴族品種之一。在阿爾薩斯,主要有兩種麝香葡萄品種:阿爾薩斯麝香(Muscat d』 Alsace)和奧託奈麝香(Muscat Ottonel)。
  • 普法戰爭後法國須賠款50億法郎,為何2年就賠完了?
    小學語文課本裡有一篇課文《最後一課》,是法國作家阿爾豐斯·都德所創作的一部短篇小說。課文講述的背景是普法戰爭後,法國被迫將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割讓給普魯士。普魯士禁止這兩地的學校教授法語,改教德語,於是就有最後一節法語課。普法戰爭發生在1870年7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