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士王國之普魯士崛起

2020-12-16 船長趣談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長,歡迎乘坐鸚鵡螺號,尼摩船長帶你遨遊知識的海洋。

普魯士王國是神聖羅馬帝國後期與德意志邦聯時期的兩大德意志邦國之一,僅次於奧地利,為第二大邦。最後普魯士擊敗奧利地,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那麼普魯士王國是如何建立與滅亡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一,布蘭登堡與普魯士

普魯士公爵阿爾布雷希特

1525年條頓騎士團大團長阿爾布雷希特向波蘭國王齊格蒙特一世宣誓效忠,齊格蒙特一世授予他及他的後代對普魯士的統治權。條頓騎士團領地自此轉變為普魯士公國,阿爾布雷希特成為普魯士公爵。但普魯士公國是波蘭王國的附庸國,受波蘭控制。阿爾布雷希特及其子孫就是以後布蘭登堡-普魯士的母系祖先,普魯士公國就是以後布蘭登堡-普魯士中普魯士的源頭。

布蘭登堡選帝侯腓特烈一世

1415年神聖羅馬帝國君主西吉斯蒙德(1433年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為了感謝安斯巴赫公爵霍亨索倫的腓特烈(即腓特烈一世)對他的救命之恩,將他冊封為布蘭登堡選帝侯,賜予布蘭登堡選侯國。布蘭登堡選侯國是神聖羅馬帝國的藩國,向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臣服。霍亨索倫的腓特烈及其子孫就是以後布蘭登堡-普魯士的父系祖先,布蘭登堡選侯國就是以後布蘭登堡-普魯士中布蘭登堡的源頭。

二,布蘭登堡-普魯士

布蘭登堡選帝侯兼普魯士公爵西吉斯蒙德

1594年布蘭登堡儲君約翰·西吉斯蒙德與其堂姑奶普魯士公主安娜結婚,為以後布蘭登堡選侯國與普魯士公國的合併打下根基。1608年布蘭登堡選帝侯約阿希姆·腓特烈逝世,其子西吉斯蒙德成為布蘭登堡選帝侯。1618年普魯士公爵阿爾布雷希特·腓特烈逝世,其女婿西吉斯蒙德成為普魯士公爵,普魯士與布蘭登堡合併為布蘭登堡—普魯士。

腓特烈·威廉

1655年瑞典國王卡爾十世·古斯塔夫率軍入侵波立聯邦,發動了第二次北方戰爭。瑞軍進展順利,很快攻克華沙,奪取了波立聯邦大片領土。波蘭國王兼立陶宛大公揚·卡齊米日·瓦薩被迫逃離波立布蘭登堡選帝侯兼普魯士公爵腓特烈·威廉也被迫向瑞典臣服。

布蘭登堡-普魯士

1656年揚·卡齊米日·瓦薩率軍發動反攻,波立軍很快收復華沙與大片領土。此後瑞典與陷入對峙階段,雙方互有勝負。腓特烈·威廉在瑞典與波立之間巧妙周旋,既擺脫對瑞典的臣服,也脫離波立的控制,使普魯士成為獨立公國,奠定了普魯士王國的基礎。

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

1700年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二世無子而終,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終結。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與法國都主張對西班牙王位的繼承權。布蘭登堡選帝侯兼普魯士公爵腓特烈一世趁機支持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兼奧地利大公利奧波德一世,利奧波德一世為了表達對他的感謝,授予其國王的稱號。1701年腓特烈一世加冕為普魯士國王,布蘭登堡-普魯士自此變為普魯士王國。

三,普魯士王國

腓特烈·威廉一世

1701年的普魯士王國領土分散,經濟落後,為了振興普魯士,腓特烈一世對內積極改革,對外積極擴張。普魯士的經濟與文化得到很大發展,建立了精良而強大的軍隊。1713年腓特烈一世病逝,子腓特烈·威廉一世成為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推行改革,大力發展軍事,實行重商主義,發展工業,引進移民,但輕視文化,使得普魯士的軍隊更加強大,經濟發達,但文化較為落後。總的來說腓特烈一世與腓特烈·威廉一世時期,普魯士積極對外擴張,吞併了許多德意志邦國領土,迅速崛起為歐洲五大列強之一,成為僅次於奧地利的德意志第二大邦國,為以後普魯士稱霸歐洲打下了堅實基礎。

腓特烈二世

1740年腓特烈·威廉一世病逝,子腓特烈二世成為普魯士國王,他推行開明專制,完善司法制度,大力發展經濟,普及全民教育,使得普魯士更加強大。腓特烈二世積極對抗擴張,從奧地利手中奪取經濟發達的西裡西亞,使普魯士經濟實力更加強大。七年戰爭時普魯士與英國結盟,在歐陸單獨對抗奧、法、俄三大列強,粉碎了奧地利重奪西裡西亞的夢想,使得普魯士的實力進一步增強。

普魯士

總的來說普魯士王國源自布蘭登堡選侯國與普魯士公國的聯姻合併,而普魯士公國是波立聯邦的附屬國,布蘭登堡-普魯士先努力提升自身實力,趁波立內亂,擺脫了對波立的附屬地位。然後趁神聖羅馬帝國與法蘭西王國爭霸之時,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王國,同時大力發展軍事,成為僅次於奧地利的德意志第二大邦國,也成為歐洲列強之一,為德意志的統一打下了堅實基礎。

相關焦點

  • 普魯士王國的核心明明是布蘭登堡,為什麼要叫「普魯士」?
    同年1月18日,腓特烈三世在柯尼斯堡加冕成為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普魯士王國」正式成立。 這件事情看起來很普通,但是卻引起了後世史學家的很多爭論,其爭論的主要矛盾之一就是:普魯士王國的核心明明是在布蘭登堡,而不是東普魯士,但為什麼腓特烈三世建國的時候卻要把自己的王國命名為「普魯士王國」,而不是「布蘭登堡王國」?
  • 為什麼放任普魯士強勢崛起?
    19世紀中期,普魯士王國打贏了普丹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統一了除奧地利帝國外的德意志,1871年起德國正式建立。中世紀早期,普魯士這塊蠻荒之地居住著古普魯士人,並不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疆域,時常受到鄰國的欺壓。
  • 容克貴族的普魯士在夾縫中崛起並成功統一德意志的來龍去脈
    說起德國,人們一定會想起普魯士、容克貴族和俾斯麥等關鍵詞,因為他們是德意志第二帝國中央集權制度和軍國主義的來源,也是近代德國精神和文化的代名詞。在二戰後期美英蘇三巨頭相聚德黑蘭時,就商定要剷除普魯士這個萬惡之源,清除容克貴族根基。可見普魯士、容克貴族在德國影響力。那麼,容克貴族主導普魯士後又是如何統一的德意志?
  • 普魯士王國:一個專制政權十足的貴族地主軍國
    而布蘭登堡在霍亨索倫家族的統治下卻開始繁榮起來,迅速地發展成為普魯士王國。一、普魯士王國的建立布蘭登堡原系薩克森屬地,十三世紀中葉脫離薩克森發展成為布蘭登堡邦國。它的統治者於1356年獲得選帝侯稱號,成為帝國七大選侯之一,擁有德國西北部克勒弗、馬爾克、拉文斯堡和拉文斯泰的土地。
  • 條頓騎士團——普魯士前傳
    說起普魯士,相信大家首先可能會想到的是鐵血首相俾斯麥統一德意志,又或是普法戰爭中色當一役俘獲法國皇帝。邱吉爾曾說,普魯士是萬惡之源。可以這麼說「普魯士不是一個有軍隊的國家,而是一支擁有國家的軍隊」。普魯士軍國主義令歐洲各國瑟瑟發抖,而普魯士也常常以小勝大,以弱克強。那麼這樣一個國家是從何而來的呢?普魯士王國來源有二,其一是三大騎士團之一的條頓騎士團,其二則是大名鼎鼎的霍亨索倫家族和布蘭登堡公國。條頓騎士團成立於第三次十字軍東徵之後,由來自德意志的條頓騎士組成。
  • 普魯士:本非德意志,為什麼卻統一了德國?
    ▲普奧戰爭前的歐洲局勢,兩個德意志兄弟對德國的統一都有著各自的打算然而,主導德意志統一的普魯士王國,其祖先卻並非德意志民族,在血緣上,古代普魯士人與立陶宛等波羅的海民族更為接近。古代普魯士的起源地也不在如今的德國境內,而是在以波蘭的格但斯克(但澤),和俄羅斯飛地-加裡寧格勒為核心的地區。
  • 一個腦殘粉救了一個國家 普魯士的布蘭登堡王室奇蹟
    通過這場戰爭,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將普魯士王國打造成近代新興軍事強國,然而不得不指出的是,這份功績要歸功於本來應是敵人的俄皇彼得三世(Peter III)。 中世紀時期,現在的德國地區邦國林立,可以說一盤散沙,這些邦國長期受到奧地利和法國的支配。
  • 用教育復興普魯士的人
    兩兄弟成長時期的普魯士,面臨內憂外患,普魯士王國民生的凋敝和任人宰割的局面催生了兄弟倆改革祖國教育體制的想法。    威廉·馮·洪堡於1806年秋寫信給當時普魯士的外交部部長提出,一個國家只有通過教育普及智慧、美德、禮儀和知識,才能使這個社會的內在價值提高。
  • 普魯士的教育改革與柏林大學
    1806年秋季,新崛起的普魯士王國加入反法同盟,在與拿破崙軍隊的戰爭中大敗,失去了大片領地,國力衰竭。為此,以首相施泰因、哈登堡為首的王室官員和社會上層為增強國力推行一系列改革,教育改革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主持教育改革的是外交家和語言學家威廉·馮·洪堡。威廉·馮·洪堡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哲學大師康德曾是洪堡弟弟的家庭教師,兩兄弟深受康德哲學思想的影響。
  • 容克貴族特性、軍國主義制度,探析普魯士精神形成的歷史成因
    那麼,在神聖羅馬帝國長期處於內部分裂的環境下,普魯士的這些特徵又是如何形成和建立起來的呢?這就需要從普魯士的立國進程開始聊起了!邊緣地帶的崛起:布蘭登堡、普魯士中世紀前期,德意志的前身東法蘭克王國為了從西斯拉夫人手中奪回易北河以東的領地,在這裡建立了前方哨所,即布蘭登堡。
  • 當初強大的普魯士為什麼被人漸漸的遺忘?
    1285年條頓騎士團完成普魯士的徵服工作,1660年開始獨立,到1701年正式稱王,1795年成為列強,1871年成立德意志帝國,1933年成立德意志第三帝國,1945年德意志帝國戰敗投降,接受審判。普魯士之於德國,就像山東之於中國,耶路撒冷之於歐洲。
  • 普魯士統一德國後,為啥沒有將德國改名?這個原因最重要!
    1871年,普魯士王國統一了德意志聯邦,建立了德意志帝國。那麼,普魯士為啥沒有將德國改名呢?拿破崙時期的普魯士王國在中國朝代更迭,一定要改掉前朝名字的。從第一張圖片我們就能看到,普魯士是一個內陸國,四周都不臨近大海,交通不便,但是出現了幾個勤政的君主和宰相。1862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麥為宰相,開始了統一德意志的進程。俾斯麥認為「德意志的統一不是空談,而是要用鐵與血」,即普魯士必須以武力來統一德意志。
  • 普魯士的教育改革與柏林大學-光明日報-光明網
    1806年秋季,新崛起的普魯士王國加入反法同盟,在與拿破崙軍隊的戰爭中大敗,失去了大片領地,國力衰竭。為此,以首相施泰因、哈登堡為首的王室官員和社會上層為增強國力推行一系列改革,教育改革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主持教育改革的是外交家和語言學家威廉·馮·洪堡。    威廉·馮·洪堡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哲學大師康德曾是洪堡弟弟的家庭教師,兩兄弟深受康德哲學思想的影響。
  • 條頓騎士團、布蘭登堡選帝侯與普魯士建國
    每個團的最高首領是"總團長",總團長直接聽命於羅馬教皇,必須唯教皇之命是從。羅馬教皇則給予騎士團各種特權,其中最為重要的一條是:不受十字軍國家的僧俗統治者管轄。就是說國王也管不了他們。在名義上,騎士團必須恪守安貧、守貞和聽命三大戒律。但是,騎士們朝思暮想並且為之忙得不可開交的,卻是積累財富,他們根本受不了清規戒律的束縛。
  • 為何統一德國的是普魯士,不是奧地利?
    1871年,普魯士擊敗法國並在凡爾賽宮鏡廳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國,至此德國才以統一的面目出現在世人面前,而在此之前德意志只是一個地理名詞。回顧德國走向統一的歷程,很多人會對普魯士依仗武力強行揉合各邦的做法大加讚賞,但卻少有人會了解到本來有三套德國統一方案。
  • 普魯士與其他邦國相比強在哪,為何能統一四分五裂的德意志?
    殊不知,一百多年前的德國處於嚴重分裂的狀態,然而到了1871年,最終由普魯士王國統一了德意志地區,德國從此不再只是一個地理名詞。那麼為什麼是普魯士而不是其他邦國來統一德意志呢?而非同樣實力強盛的奧匈帝國。
  • 加裡寧格勒曾經是德國皇族的龍興之地,現在卻成俄羅斯的飛地
    隨後他建立世襲的普魯士公國,定都柯尼斯堡,從此團長成了「普魯士公爵」。二、德國皇族在普魯士崛起1618年,第二代普魯士公爵腓特烈逝世,無男嗣。選帝侯腓特烈三世只能在柯尼斯堡加冕為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這也拉開了普魯士王國統一德國的序幕。自此普魯士的首都從柯尼斯堡遷到了柏林。
  • 普魯士威廉三世改革,德意志民族復興、社會轉型和走向統一的節點
    自人類文明誕生之日起,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出現因階層固化、制度僵硬、時代變化等因素導致的社會問題,進而引起變法或改革。古往今來,歷代變法改革者都報以富國強兵、青史留名的宏圖偉願,在文明發展的進程中留下了一筆筆璀璨的印記。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馬略軍改、彼得大帝改革等,均從不同程度推動著人類不斷的向前發展。
  • 韓和元:大國崛起招致的危險及應對——德國崛起初期的應對和啟示
    中國崛起是一種必然,但中國崛起的道路卻並不是一片坦途,事實上中國的崛起比任何國家都更為艱難和坎坷。中國近年來在經濟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引起了世界各國莫大的興趣。對此,一些愛國民眾為之沾沾自喜。但我卻認為,這是禍而不是福。」需要予以說明的是,太陽底下從來沒有新鮮事。其實今天中國遇到的種種,當年德國也遇到過。
  • 納粹常提的德國、德意志、普魯士、日耳曼和雅利安有什麼區別?
    用一段話串起來就是:日耳曼諸民族長期融合以後形成的了一個新民族,即德意志民族,他們佔據的這塊地區成為德意志地區,普魯士統一諸國以後,新成立的國家叫德意志帝國。 普魯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