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開始,在國共合作基礎上形成的廣州國民政府開始北伐,北伐戰爭開始。《泰晤士報》等媒體對此給予了強烈的關注,相關報導對國民大革命持否定態度,認為北伐戰爭導致中國陷入混亂,呼籲各國出兵鎮壓,批評日本政府所採取的對華妥協政策。
英國報刊認為中國已經陷入了內亂,這是因為獲得了蘇聯支持的國民政府發動了北伐戰爭,並激發了中國人的排外情緒,讓人覺得爆發了第二次義和團事件。
英國報紙當時普遍認為蘇聯的支持引發了中國的排外運動,《泰晤士報》認為:「並非是因為一些缺乏軍紀的士兵而引發的,這是一場有預謀、並針對外國人的排外運動。擁有明顯的共產主義色彩的國民革命軍一直在侵害在華的外國人,這讓中國失去了秩序。」
除了《泰晤士報》之外,其他英國報刊也持有類似的觀點,英國《公民報》認為蘇聯的幹預使得中國的形勢惡化:「目前的局勢難以預料,我們把現在與一年前的事件相比,一年前我們能辨別事件的發展趨勢。一年前的事情由莫斯科的幹預而引發,當時揚子江流域是他們活動的主要區域,南方與北方在南京、武漢和上海發生激烈衝突。」
英國媒體認為外國租界面臨中國軍人的威脅與騷擾,外國人遭到了非法侵害,但中國政府不僅沒有保護好外國人的安全,還要求外國的武裝力量撤出租界。
《泰晤士報》表示中國軍人的行為威脅了武漢租界的安全:「8個國家的軍隊都來此保護租界的安全,根據相關報告,中國士兵故意向租界區開槍。但中國軍隊的首腦強烈要求日本軍隊撤出,因為他們擔心會發生意外事故……但被人們所知的是5名日本居民和5名水手被暴徒所搶劫,一名水手竟然被殺害並拋屍於江中。」
在國民大革命期間,發生了武漢革命軍民收回漢口英租界的事件,在此期間,在蘇聯力量的支持下,中國軍民與漢口的英國勢力發生衝突,英國報紙對此大加批判:「漢口的局勢日益嚴峻而敏感,因為最微小的事件也能引發大規模衝突。昨天下午一群暴徒衝入了租界,被海軍士兵驅逐了出去。而蘇聯的軍事專家緊隨著中國軍隊的行動,他們給廣東政府的施政給予了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