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著我內心的靈魂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
這首由聞一多先生所創的《七子之歌》,想必早已經感動了許多人。
1925年3月,聞一多在美國紐約藝術學院學習屆滿,他真切感受到了國家貧弱而遭受的歧視和屈辱,決心回國報效。但是,當時的我國正面臨著新舊軍閥混戰和各國列強欺凌,喪失的許多國土都尚未收回,比如澳門、香港、臺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和旅大。因此,聞一多在悲憤之下創作了《七子之歌》。
在這組詩歌中,他以擬人的語氣和手法,將中國喪失的七處領土比作與母親分離的七個孩子。而且,還用孩童的口吻哭訴與母分離的苦楚,以及強烈渴望回歸母親懷抱的願望。
創作完成《七子之歌》後,聞一多不久就踏上了歸國的旅程。他就像詩歌中提到的那樣,重新回到了母親的懷抱。可惜,最先迎接這個歸國遊子的,卻是帝國主義為鎮壓上海工人、學生和市民的愛國運動而發動的「五卅慘案」。
之後,聞一多更加堅定了信念,開始在學術界大聲「吶喊」,喚醒了越來越多的國人。在經歷了北伐戰爭時期和十年內戰時期,他又積極投身於抗日救亡和民族圖存的努力中。
抗日戰爭勝利後,聞一多作為民盟的中央執行委員,堅決反對蔣介石肆意挑起內戰,不斷呼籲國內和平。但是,他的這些奔走疾呼,卻逐漸遭至了國民黨的仇視。
1946年6月底,聞一多堅持舉行「民族團結與和平建國」的愛國集會。特別是,隨著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樸的遇害,聞一多表現得視死如歸,公開通電控訴國民政府當局的罪行。在雲南大學舉行的李公樸追悼會上,他慷慨激昂地發表了一篇《最後一次演講》:
我們不怕死,我們有犧牲精神,我們隨時準備像李先生一樣,前腳跨出大門,後腳就不準備再跨進大門。
結果,發表完這次公開演講,他就在散會返家的途中遭遇了蔣系特務的暗殺,全身被打中了十餘彈而死。聞訊後,全國人民都痛斥蔣政府「真內戰假和平」的把戲。
儘管舉國憤慨,但蔣政府還是草草了解了這次事件。可是,所有國人都記住了這位文質彬彬但卻意志堅決的愛國者,也記住了他的《七子之歌》。
在新中國成立後,考慮到國內外的複雜形勢,決定澳門暫時維持現狀。不過,雖然沒有強行出兵驅趕葡萄牙人,但我國政府從來都沒有放棄過追回澳門的努力。
1978年1月,中葡兩國就雙方建立外交關係正式展開談判,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澳門問題。在葡萄牙保證儘早歸還澳門後,兩國終於在1979年2月8日籤署了《聯合公報》,標誌著中國和葡萄牙正式建交。
雙方建交後,兩國開始就澳門的回歸問題展開了談判。葡萄牙雖然也曾像英國一樣,提出過「主權換治權」的荒唐主張,但最終還是同意在20世紀內將澳門交還給中國。
1993年3月31日,全國人大通過並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同時,還確定了未來澳門特區的區旗和區徽,為將來的澳門特區提供保障。
到了1998年,隨著中央電視臺大型紀錄片《澳門歲月》的播出,片中第一次唱響了《七子之歌》。這首歌,獲得了民眾空前的認同,簡直到了萬人空巷的程度。
在1999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容韻琳領唱了這首歌曲,引得全球華人都喜極而泣。到了12月20日,中國政府終於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而澳門特別行政區也宣告成立,它終於在離別祖國四百多年後回歸了。
而今,這首《七子之歌》儼然已經成為了澳門的象徵,成為了中國崛起的象徵。
歡迎點擊關注@文史不假,歷史真的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