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戰爭被史學界稱為「第一次大革命」,那麼這次戰爭是誰領導?

2020-12-17 魅維斯

北伐戰爭的故事有很多。這場1926年開始的一場戰爭,是國共兩黨一次成功的合作。在辛亥革命失敗之後,北洋政府腐敗無能,軍閥割據一方。當時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而此時的國共兩黨如果不合作無法擊敗強大的軍閥,於是兩黨選擇共同擊敗北洋軍閥。

北伐戰爭照片

北伐戰爭的故事在雙方作戰的過程中發生過不少,不乏有趣的事兒。

劉伯承是野司首長中年齡最大的一個,體質差,還是高度近視。在挺進大別山的過程中生活十分艱苦,很多地形也不能騎馬。戰士們看到劉伯承行路困難,特地綁了個擔架給他,這樣劉伯承也能省力點兒。但是劉說什麼也不肯躺上去。他說:我走路困難,你們抬著我走路不是更困難。戰士們沒辦法只好削了根根給他拄著,但是棍有點長。鄧小平打趣道:你們給他的棍短點兒,不然拄著多像乞丐。劉伯承接道:那我就用大別山這根打狗棍打到帝國主義走狗蔣介石。

關於劉伯承的北伐戰爭的故事還有一個。當時有五個遊擊區,這幾個遊擊區的領導人背景不同,矛盾自然不少。劉伯承吞了朱懷冰的遊擊區時候,石友山立即出兵打劉伯承。最後劉伯承遊擊區被逼到角落,劉伯承一邊喊著:「石友山是民族救星!堅決擁護石友山!」一邊走到石友山的遊擊區,跟他協商完之後,剛走出來,劉伯承就喊:「石友山是漢奸!打到石友山!」。

北伐戰爭是誰領導的

北伐戰爭是誰領導的?答案是蔣介石。這場戰爭在歷史上的意義重大,被史學界稱為是「第一次大革命」。在中共的努力下,1924年,中共兩黨開始合作,要求是全部共產黨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這也算是最好的折中辦法。

蔣介石照片

北洋軍閥在辛亥革命以後,開始腐化墮落,腐敗無能,內部的派系鬥爭激烈,導致軍閥割據一方,老百姓的太平日子都過不好。此時中共決定決定剷除北洋軍閥。

雖然這是一場中共合作的一次大革命,但是總歸要有一個領導人。既然是全部共產黨以個人身份加入了國民黨,這領導人肯定是國民黨的人。所以北伐戰爭是誰領導的?答案顯而易見。北伐戰爭總司令正是蔣介石,其他各個小分隊的領導人也會另外指派。而中共這邊的領導人是葉挺,在本次戰役中,葉挺領導的軍隊由於不斷打勝仗的好成績,還被人封為「鐵軍」。北伐雖說是合作,但是兩家人到底還是分得清楚,互相攀比較勁當然也是有的。

往大方向說,這次戰爭的領導人是共產黨和國民黨,但是這是兩個派別。還必須落實到具體的個人上,這樣話總司令就自然而然是蔣介石。畢竟在那時候共產黨的實力還是要弱一點,這種事情說到底還是個利益糾紛,誰強誰上。

雖然在最後這場戰爭被迫中斷,原因是蔣介石和汪精衛直接的背叛。兩個狡猾的人竊取此次戰役的勝利果實,然後也導致北伐的夭折。

北伐戰爭路線

北伐戰爭是在中共兩黨共同合作之下的一次成功的大革命。所以說這也是在間接地說明,其實中國人自己合作團結起來也是很強大。但是在後期北伐的勝利果實被盜取這一點看來,政治立場不一樣果然無法和諧相處。這是一次意義重大的戰爭,所以北伐戰爭路線十分複雜。

面對強大的三大軍閥,北伐部隊沒有明顯的人數優勢,所以在諮詢了蘇聯方面的建議之後,決定集中精力,逐個攻破。北伐戰爭路線的第一站是吳佩孚老巢,此人的大本營在湖南湖北兩地。而在當時的湖南也不是那麼太平,當地百姓也在進行反吳佩孚的運動。此時先遣小部隊先進入湖南,在打理好一切之後,大部隊隨即進來,一路追著吳佩孚打。

在清理了吳佩孚的軍力之後,北伐部隊轉向江西戰場,與孫傳芳的部進行鬥爭。在吳佩孚被打的差不多的時候,孫傳芳已經意識到下一個就是自己,趕緊商量了對策,但依然是被北伐軍打得一路敗退。其中表最突出的就是葉挺部隊,葉挺部隊出現的地方就沒有打過敗仗,也因此得了「鐵軍」的稱號。

此時屢吃敗仗的孫傳芳連忙向東北的張作霖求救。而張作霖作為三人之中實力最強的,也意識到他們將矛頭轉向了自己。果斷把戰場放在了南京,最後也輸在了南京。

在北伐南京之時,蔣介石內心發生動搖。他和汪精衛發動了發革命政變,由此使北伐被迫停止。北伐戰爭路線也至此中止。

相關焦點

  • 部編版:八上歷史第15課《北伐戰爭》知識點+練習
    2.北伐戰爭勝利進軍,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但國民大革命失敗了,失敗是指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知識檢測:1.決定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會議是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八大2.廣州是一座具有革命傳統的英雄城市。1924年1月,國共兩黨在這裡實現了第一次合作,點燃了大革命的熊熊烈火。
  • 第一章 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和投身大革命的洪流
    中國共產黨人正是帶著這些經驗教訓,進入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大革命時期。    四、第一次國共合作和大革命的興起    1924年至1927年,一場以推翻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和北洋軍閥為目標的革命運動,似滾滾洪流席捲中國大地,人們通常把它稱為「大革命」或「國民革命」。    這時的各種革命力量,遠不如統治著中國的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強大。
  • 教師資格證歷史知識點:北伐戰爭
    北伐戰爭,是由中國國民黨領導下的國民政府以國民革命軍為主力,蔣介石為總司令於1926年至1928年間發動的統一戰爭。敏試教師資格考試網根據考試大綱為大家整理了北伐戰爭的相關歷史知識點:二、北伐戰爭1.目的:為了推翻帝國主義支持的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
  •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初期的戰爭
    12月29日,北洋奉系張學良在奉天宣布東北易幟,接受南京國民政府領導。31日,國民政府任命張學良為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至此,南京國民政府成為得到國際承認、代表中國的合法的中央政府,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北洋軍閥勢力完全退出歷史舞臺,但實際上各個地方軍閥勢力依舊盤根錯節,心懷鬼胎,蠢蠢欲動。(2)南京國民政府—二期北伐二期北伐,指北伐戰爭的第二階段。
  • 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由來是什麼?
    第一次國共合作是指1924年至1927年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同中國國民黨合作結成的革命統一戰線。建立民主聯合陣線、實行第一次國共合作,使得年輕的中國共產黨迅速成為中國政治舞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由於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工人運動中表現出了卓越的組織才能和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引起了孫中山先生的高度重視,使他產生了與中國共產黨合作的願望。1923年1月,蘇俄特使越飛專程來華,與孫中山籤訂了著名的《孫文越飛宣言》,確立了國民黨聯俄的基本政策。
  • 法國大革命造就拿破崙?
    法國大革命是歐洲歷史上,最重要的歷史事件之一。其率先拉開了歐洲反對王權的民主化進程,震驚了當時還普遍採用君主制的西方世界。而在這場震驚世界的革命中,有一個人脫穎而出。他就是後世著名的戰神拿破崙,法蘭西人的皇帝。然而法國大革命造就了拿破崙,那沒有法國大革命,拿破崙的命運又會如何呢?
  • 《泰晤士報》認為北伐戰爭導致中國陷入混亂,呼籲各國出兵鎮壓
    1926年開始,在國共合作基礎上形成的廣州國民政府開始北伐,北伐戰爭開始。《泰晤士報》等媒體對此給予了強烈的關注,相關報導對國民大革命持否定態度,認為北伐戰爭導致中國陷入混亂,呼籲各國出兵鎮壓,批評日本政府所採取的對華妥協政策。
  • 第一次國共合作
    第一次國共合作是指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兩黨的第一次合作,從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歷時三年半。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標誌著國民黨改組的完成和國共合作的正式建立。改組後的國民黨由一個資產階級性質的政黨變成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四個階級的革命聯盟。
  • 大革命失敗與廣州起義* (一九五八年七月三十日)
    大革命的失敗,固然是由於國民黨的叛變和帝國主義的幹涉,但從工人階級政黨內部來說,經驗不足,領導機關所犯的錯誤,也是革命遭致失敗的原因。大革命一開始,還是處於幼年時代的中國共產黨,雖然那時候就已懂得了武裝鬥爭的重要,但認識還是不足的,而且缺乏積極、正確的方針。
  • 從法國大革命到9·11,「恐怖主義」由誰定義?
    那麼,究竟什麼是「恐怖主義」?誰有權力定義「恐怖主義」?21世紀的前二十年裡,我們在面對查理周刊事件、倫敦和馬德裡地鐵的爆炸案時,似乎很難質疑 「恐怖主義」一詞的確定含義:它是一種絕對的惡行,是少數能將全人類團結起來共同打擊的敵人。然而,「恐怖主義」的界限並不總是如此清晰。
  • 講座實錄|人民大學教授周淑真:舊制度與大革命的真義(上)
    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是舊制度,什麼是大革命。第二個,我們要知道《舊制度與大革命》是什麼樣的書?它的作者是誰?作者的大概的情況,他的生平,他的實踐,他的歷練,他的思想。第三,我們要看《舊制度與大革命》這個書產生的時代背景是什麼時候?它並不是在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以後來寫的,而是在它完成了60年以後才有這個書的。
  • 觀點 | 高毅:法國大革命對現代政治的影響
    這說明,法國革命到這時候就已經真正演成了一場文化大革命了。 那麼革命革到這個份上,當然就不可能是溫文爾雅的了,事實上眾所周知,在法國大革命當中充斥著很多慘烈的現象。英國自"玫瑰戰爭"以後,就沒什麼大貴族了,剩下一些小貴族。這些小貴族又被稱為新貴族,他們相當平民化或者叫資產階級化,像平民一樣地去從事工商業,從事投資牟利這樣一些經濟活動。因此他們也很容易聯合起來共同對抗王權的壓迫。
  • 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統一戰線
    第一次國共合作指1924年至1927年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同中國 國民黨合作結成的革命統一戰線。1922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正式確立了建立民主聯合戰線的方針。
  • 林恩·亨特:法國大革命的遺產依舊影響著今天
    傅勒使法國大革命研究開始關注政治文化與語言作為重心,1970年代之後西方史學界中的新文化史與之有著相似的旨趣。新文化史的重要思想資源也來自年鑑學派。新文化史家大量關注儀式、符號、象徵與語言,而作為一場政治革命與意識形態之戰的法國大革命恰恰是研究者最好的樣本。新文化史的領軍人物林·亨特恰恰是以對於大革命的研究而聞名。
  • 第一次國共合作取得諸多成就,但為何每次提及,都先說黃埔軍校
    該校培養了大批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軍事人才,在中國軍隊培養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中的許多將領都出自這所軍校。1923年6月,孫中山因政見不合與廣東軍閥陳炯明決裂,被迫離開廣州再赴上海。此後,他開始接受中國共產黨和蘇俄的幫助,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從而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
  • 張熙和精銳的第二次「北伐戰爭」
    沒料想,北京市場飽和,精銳競爭無力,內部管理也問題不斷,最終,張熙的第一次「北伐戰爭」宣告失敗。直至上市前,相對於全國布局的競爭對手,精銳教育依舊「蜷縮」在上海為主的華東地區。 上市以後,精銳教育的「買買買」成了戰略正確。8月,精銳教育先對天津華英教育進行了全資併購。10月末,精銳教育又聯合第三方收購巨人教育100%股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