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戰爭的故事有很多。這場1926年開始的一場戰爭,是國共兩黨一次成功的合作。在辛亥革命失敗之後,北洋政府腐敗無能,軍閥割據一方。當時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而此時的國共兩黨如果不合作無法擊敗強大的軍閥,於是兩黨選擇共同擊敗北洋軍閥。
北伐戰爭照片
北伐戰爭的故事在雙方作戰的過程中發生過不少,不乏有趣的事兒。
劉伯承是野司首長中年齡最大的一個,體質差,還是高度近視。在挺進大別山的過程中生活十分艱苦,很多地形也不能騎馬。戰士們看到劉伯承行路困難,特地綁了個擔架給他,這樣劉伯承也能省力點兒。但是劉說什麼也不肯躺上去。他說:我走路困難,你們抬著我走路不是更困難。戰士們沒辦法只好削了根根給他拄著,但是棍有點長。鄧小平打趣道:你們給他的棍短點兒,不然拄著多像乞丐。劉伯承接道:那我就用大別山這根打狗棍打到帝國主義走狗蔣介石。
關於劉伯承的北伐戰爭的故事還有一個。當時有五個遊擊區,這幾個遊擊區的領導人背景不同,矛盾自然不少。劉伯承吞了朱懷冰的遊擊區時候,石友山立即出兵打劉伯承。最後劉伯承遊擊區被逼到角落,劉伯承一邊喊著:「石友山是民族救星!堅決擁護石友山!」一邊走到石友山的遊擊區,跟他協商完之後,剛走出來,劉伯承就喊:「石友山是漢奸!打到石友山!」。
北伐戰爭是誰領導的
北伐戰爭是誰領導的?答案是蔣介石。這場戰爭在歷史上的意義重大,被史學界稱為是「第一次大革命」。在中共的努力下,1924年,中共兩黨開始合作,要求是全部共產黨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這也算是最好的折中辦法。
蔣介石照片
北洋軍閥在辛亥革命以後,開始腐化墮落,腐敗無能,內部的派系鬥爭激烈,導致軍閥割據一方,老百姓的太平日子都過不好。此時中共決定決定剷除北洋軍閥。
雖然這是一場中共合作的一次大革命,但是總歸要有一個領導人。既然是全部共產黨以個人身份加入了國民黨,這領導人肯定是國民黨的人。所以北伐戰爭是誰領導的?答案顯而易見。北伐戰爭總司令正是蔣介石,其他各個小分隊的領導人也會另外指派。而中共這邊的領導人是葉挺,在本次戰役中,葉挺領導的軍隊由於不斷打勝仗的好成績,還被人封為「鐵軍」。北伐雖說是合作,但是兩家人到底還是分得清楚,互相攀比較勁當然也是有的。
往大方向說,這次戰爭的領導人是共產黨和國民黨,但是這是兩個派別。還必須落實到具體的個人上,這樣話總司令就自然而然是蔣介石。畢竟在那時候共產黨的實力還是要弱一點,這種事情說到底還是個利益糾紛,誰強誰上。
雖然在最後這場戰爭被迫中斷,原因是蔣介石和汪精衛直接的背叛。兩個狡猾的人竊取此次戰役的勝利果實,然後也導致北伐的夭折。
北伐戰爭路線
北伐戰爭是在中共兩黨共同合作之下的一次成功的大革命。所以說這也是在間接地說明,其實中國人自己合作團結起來也是很強大。但是在後期北伐的勝利果實被盜取這一點看來,政治立場不一樣果然無法和諧相處。這是一次意義重大的戰爭,所以北伐戰爭路線十分複雜。
面對強大的三大軍閥,北伐部隊沒有明顯的人數優勢,所以在諮詢了蘇聯方面的建議之後,決定集中精力,逐個攻破。北伐戰爭路線的第一站是吳佩孚老巢,此人的大本營在湖南湖北兩地。而在當時的湖南也不是那麼太平,當地百姓也在進行反吳佩孚的運動。此時先遣小部隊先進入湖南,在打理好一切之後,大部隊隨即進來,一路追著吳佩孚打。
在清理了吳佩孚的軍力之後,北伐部隊轉向江西戰場,與孫傳芳的部進行鬥爭。在吳佩孚被打的差不多的時候,孫傳芳已經意識到下一個就是自己,趕緊商量了對策,但依然是被北伐軍打得一路敗退。其中表最突出的就是葉挺部隊,葉挺部隊出現的地方就沒有打過敗仗,也因此得了「鐵軍」的稱號。
此時屢吃敗仗的孫傳芳連忙向東北的張作霖求救。而張作霖作為三人之中實力最強的,也意識到他們將矛頭轉向了自己。果斷把戰場放在了南京,最後也輸在了南京。
在北伐南京之時,蔣介石內心發生動搖。他和汪精衛發動了發革命政變,由此使北伐被迫停止。北伐戰爭路線也至此中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