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舞這條路上,我們會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些人,他們匆匆的從別人生活中路過,卻給別人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傷害,他們的惡意斷言,讓一些熱愛舞蹈的人懷疑自己的初衷,猶豫是否自己適合學舞,更有甚者,直接放棄,即使有可能她們是下一個譚元元或者楊麗萍。
《舞者》最新播出的第四期中,有一對聾啞人在表演舞蹈,當時金星就感嘆說:「她們才是真正用心在跳舞」、「舞蹈學院裡有些人長著一副舞蹈演員的身材卻一點都不愛跳舞」......
小編對這一評論也深有感觸,於是想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些真人真論,希望家長們不要過早給孩子下結論!
在舞蹈行業裡流傳著一句話,學專業舞蹈的你一定知道:「三長一小一個高,兩個十二很重要;開繃直是爹媽給,輕快高靠老師教。」 舞蹈老師天生就喜歡「三場一小」的學生,這是天性,也是舞蹈審美決定的。
11歲左右的孩子考舞蹈附中,最看重的便是身體條件,有了身材條件,才能說是不是跳舞的料,才能說後續的培養,而那些考附中落榜的孩子,往往會受挫,認為自己不是學習舞蹈的料!
A同學從小喜歡舞蹈,在舞蹈興趣班裡,表現力最強、基本功最好,但是身材偏矮、偏胖,於是C位領舞永遠不是她,但是這並不影響她對舞蹈的熱愛,並一直堅持到大學乃至工作,舞蹈成為了她緩解學習壓力、排解工作壓力的一個窗口。
她並不是特長生、舞蹈在成長路上沒有給她任何功利的「好處」。但是,她沒有放棄舞蹈,憑著舞蹈,結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小夥伴,憑著舞蹈在異國他鄉傳播著舞蹈的美,舞動起來的她更是自信又漂亮,她坦言,小時候在培訓班裡,老師不重視她這類「條件不好」的孩子,哪怕自己跳得不錯,舞蹈感覺也好。
但是她說,真正熱愛舞蹈並不是一定要把它當作謀生的飯碗,也不一定為了考學加分,最重要的是舞蹈能伴隨一生,為人生加分!
國歌劇舞劇院有一個知名的舞蹈編導曾經談到其在附中學習的時候,由於個子小、條件不好,直言被老師斷定不適合做舞蹈演員,建議早點轉行幕後,從事編導和教育工作。而這一論斷依舊包含著「不是跳舞的料」這一的寓意。但是,我們大眾對舞蹈選材的理解太過於狹義了。
大眾往往認為,只要是身材不好、不夠高挑或瘦美就不適合跳舞,而這僅僅是舞蹈演員的選材標準,而我們的舞蹈學、舞蹈教育、舞蹈編導、舞蹈理論等分支的社會需求量更大,需要的人才更多,需要人才的內在舞蹈潛力或天賦更高。
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不要因為孩子個子小、或者偏胖就磨滅了孩子對舞蹈的熱愛,對舞蹈的追求,甚至放棄孩子對舞蹈教育的投入,或許她將來是一個富有創造力、富有靈魂的舞蹈幕後工作者。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舞蹈行業既需要技術過硬、專一的舞蹈演員、同時我們越是高等的舞蹈學府越是需要舞蹈複合型人才,唯有這樣才能適應這個多元社會的發展!
在社會舞蹈培訓中,有一些「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的現象。
有的家長總是喜歡長得美的老師,希望老師長得像艾莎公主,這樣孩子才可能變成艾莎的模樣。小編想,愛美是人的天性,想給孩子尋覓一個仙女老師無可厚非!但是作為一個在少兒舞蹈行業深耕十餘年的「老人」眼裡來看,這些看起來是「學舞蹈料」的人往往都去做演員或者走娛樂圈了,要麼就是相夫教子遠離舞壇了。而那些長期紮根於教學一線的老師往往是因為發自內心對舞蹈教學的熱愛、或者是深知自己條件不如人,所以要「笨鳥先飛」、「勤能補拙」……
「偶像派」老師並一定全都擅長教學,而形象欠佳一點的「實力派」老師也許更能教好你的孩子。
舉這個例的原因在於提醒家長,選舞蹈老師不是選舞蹈演員,形象是一方面,教學能力可能更是需要看重的!同時,不同階段的舞蹈教學對舞蹈老師的選擇是不一樣的,有的老師擅長教低段啟蒙的學生、有的老師擅長教中高段的孩子、有的老師擅長教學舞蹈劇目、有的老師對技術技巧得心應手……這一方面需要家長對培訓機構的信任,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
所以,萬事萬物沒有絕對
那些從小看著像從事跳舞這行的人到頭來可能早早就遠離舞蹈
而那些看起來不那麼像跳舞的人通過多年的「塑造」與「打磨」變成了像跳舞的人
所以,還是那句話:「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對於舞蹈這門需要時間檢驗,用汗水堅持的事來說,再合適不過了!
同時,也希望生活中「一些人」能明白,不輕易評人,會說話,當然是一種本事,但學會沉默,也是人生中的一種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