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榮:超九成上市銀行已開展人工智慧相關應用探索

2020-12-15 新浪財經

來源:新浪財經

12月11日消息,由新浪財經主辦的2020中國銀行業發展論壇智慧金融峰會於今日在北京舉行,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會長、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李東榮出席會議並發表演講。

李東榮表示,根據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對A股88家上市金融機構2019年年報的統計分析,73%的上市金融機構已開展人工智慧應用,主要的應用場景如智能風控、智能客服和智能營銷。機構的佔比分別為47%、41%和32%。其中,上市公司在人工智慧應用方面更為積極,超九成的上市銀行已開展相關的應用探索。

以下為嘉賓發言全文:

尊敬的各位嘉賓、朋友們:

大家好!很高興出席2020中國銀行業發展論壇——智慧金融峰會,與大家共同探討智慧金融的未來與發展這一重要議題。談到智慧金融,我認為,其前提是數據要素的積累,基礎是算法算力的進步,關鍵是適用場景的挖掘,核心是人工智慧的應用。鑑於此,我也想結合今天論壇的主題,就推進人工智慧在金融領域的應用,談幾點個人思考和意見,供大家參考。

大家知道,人工智慧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近年來,得益於有力的政策支持、巨大的應用需求和開放的市場環境,我國人工智慧技術和產業蓬勃發展,專用晶片、應用算法、開放平臺等技術產品不斷優化,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理解等技術應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根據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有關報告,去年我國申請人工智慧專利的數量位居世界前列,與美國、日本合計佔據了全球總量的78%。

具體到金融領域,2017年國務院發布了《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將金融列為人工智慧應用試點示範和產業智能化升級的重要領域之一。去年人民銀行發布的《金融科技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穩妥推動人工智慧技術與金融業務深度融合,這些政策文件為人工智慧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根據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對A股88家上市金融機構2019年年報的統計分析,73%的上市金融機構已開展人工智慧應用,主要的應用場景如智能風控、智能客服和智能營銷。機構的佔比分別為47%、41%和32%。其中,上市公司在人工智慧應用方面更為積極,超九成的上市銀行已開展相關的應用探索。

總體來看,人工智慧在我國金融領域已獲得一定的應用成效,但人工智慧技術本身尚處於不斷發展演進的過程中,其在金融領域更大規模的應用落地客觀上還面臨數據、成本、安全、人才等各種顯性和隱性的障礙。而且由於存在技術黑箱、算法共振、算法歧視、數據高依賴度等情況,其在金融領域不當應用可能會引發責任邊界模糊、市場羊群效應、數字金融排斥、個人隱私洩露等一系列的風險挑戰,必須引起高度的重視。

面對人工智慧在金融領域應用的重大機遇和現實挑戰,我認為有必要加強前瞻研究和規範引導,做到揚長避短、趨利避害。鑑於此,結合有關國際經驗,在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治理專委會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治理原則》總體框架下 ,我倡議提出人工智慧在金融領域應用應堅持的四個基本原則:

一是依法合規。嚴格遵守以人工智慧金融應用相關的信息技術、網絡安全、數據治理、隱私保護、業務監管等領域法律規範,堅守智能金融的合規底線和行為紅線。積極採用人工智慧相關國家標準、金融行業標準和自律標準,鼓勵執行嚴於法律規範、國家標準和金融行業標準的企業標準。結合人工智慧應用新進展新特點,積極加強人工智慧應用與發展的共性法律問題研究,推動建立符合我國國情、更具智能化時代適應性的多層次智能金融法治體系。

二是以人為本。以維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增進金融消費者共同利益為應用導向,尊重社會共同價值觀和倫理道德,持續提升技術水平、改進管理方式,開發「有溫度的」智能金融產品服務,促進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堅持守正創新、科技向善,制定實施科學合理的金融消費者保護機制、隱私安全政策、風險緩釋措施和應急處置安排,在數據獲取、算法設計、產品研發和應用過程中消除偏見和歧視,禁止人工智慧濫用、惡用,避免誤用。

三是安全可控。加強人工智慧研發者、使用者及其他相關方的能力建設和行為規範建設,確保相關人員具備人工智慧金融應用所需的專業能力、業務知識和工作經驗。加強理論研究、模型測試、安全評估和審計體系建設,不斷提升智能金融系統透明性、可靠性、可控性,逐步實現可追溯、可信賴、可審計。按照分級分類管理思路,結合具體應用場景確定相應級別的算法模型可解釋程度,不應以技術黑箱等作為可解釋性不足的理由。做好技術供應商盡職調查、風險隔離和退出管理,不斷提升自身技術實力和運維能力,避免對單一供應商的過度依賴。

四是權責清晰。從業機構董事會及高級管理層應推動建立科學合理的人工智慧治理框架,為本機構應用人工智慧所產生的結果負責。主動建立完善清晰、透明、公開的權責清單,明確研發者、使用者及其他相關方的權利、義務和責任,建立覆蓋人工智慧應用全流程的問責機制。堅持負責任金融理念,通過信息披露、風險提示、產品公示、隱私政策聲明等方式,切實維護金融消費者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信息安全權等權利。與合作機構、技術供應商等審慎籤訂合同協議,明確風險承擔、服務安排、數據管理、投訴處置等方面的責任邊界。

各位嘉賓,推進人工智慧在金融領域應用,促進智慧金融發展意義重大,任務艱巨,我相信,在國家金融管理部門、行業協會、金融機構、科技公司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參與和務實推動下,人工智慧在我國金融領域的應用將會更加深入、廣泛,為金融業數位化轉型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持續的驅動力。

最後,預祝論壇取得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李東榮:人工智慧在金融領域應用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全文)
    李東榮表示,面對人工智慧在金融領域應用的重大機遇和現實挑戰,有必要加強前瞻研究和規範引導,做到揚長避短、趨利避害。鑑於此,結合有關國際經驗,在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治理專委會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治理原則》總體框架下,人工智慧在金融領域應用應堅持四個基本原則。
  • 李東榮:人工智慧的不當使用可能會引發個人隱私洩露等風險
    李東榮表示,人工智慧在我國金融領域已獲得一定的應用成效,但人工智慧技術本身尚處於不斷發展演進的過程中,其在金融領域更大規模的應用落地客觀上還面臨數據、成本、安全、人才等各種顯性和隱性的障礙。根據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對A股88家上市金融機構2019年年報的統計分析,73%的上市金融機構已開展人工智慧應用,主要的應用場景如智能風控、智能客服和智能營銷。機構的佔比分別為47%、41%和32%。其中,上市公司在人工智慧應用方面更為積極,超九成的上市銀行已開展相關的應用探索。
  • 李東榮:堅持守正創新、科技向善 禁止人工智慧濫用惡用
    李東榮表示,要堅持守正創新、科技向善,制定實施科學合理的金融消費者保護機制、隱私安全政策、風險緩釋措施和應急處置安排,在數據獲取、算法設計、產品研發和應用過程中消除偏見和歧視,禁止人工智慧濫用、惡用,避免誤用。
  • 李東榮:人工智慧在金融領域應用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談到智慧金融,我認為,其前提是數據要素的積累,基礎是算法算力的進步,關鍵是適用場景的挖掘,核心是人工智慧的應用。鑑於此,我也想結合今天論壇的主題,就推進人工智慧在金融領域的應用,談幾點個人思考和意見,供大家參考。李東榮稱,大家知道,人工智慧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
  • 李東榮:軍人保障卡推廣應堅持便利規範安全原則
    李東榮:堅持便利、規範、安全原則保障軍人保障卡高質量運行    在「八一」建軍節即將來臨之際,中國人民銀行黨委委員、行長助理李東榮率隊到河北保定調研軍人保障卡銀行業務應用情況。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副參謀長劉衛平等共同參加了調研。
  • 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要有目標、有方向地助力銀行機構...
    2020年10月30日,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網際網路銀行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專委會)召開2020年第一次工作會議。會議由主任委員百信銀行李如東行長主持,協會李東榮會長出席會議並致辭,楊農副秘書長列席,來自商業銀行、金融科技公司、科研院校、研究諮詢公司等機構的專家委員參加會議。
  • 河南部分學校已著手進行人工智慧相關課程探索
    近日,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明確要求在中小學設置人工智慧相關課程。8月30日,記者採訪了解到,我省目前已有學校進行相關探索,如開設機器人搭建課程等,教育培訓機構更是在文件出臺後反應積極,加大對相關內容宣傳。
  • 李東榮:很多金融機構數據應用能力不強 有數不能用、不敢用、不善用
    李東榮認為,從未來的發展方向來看,應該積極的運用多方安全計算、聯邦學習等技術應用,去幫助緩解從業機構的顧慮,提升數據要素融合應用的積極性,打破數據壁壘和信息孤島。以下是李東榮演講實錄:尊敬的各位嘉賓:大家下午好!
  • 李東榮:中國推動金融科技與綠色金融融合發展有良好的現實基礎
    來源:新浪財經12月9日,2020新時代金融發展峰會暨中國金融機構金牌榜頒獎盛典在北京舉行,本屆峰會主題為「新階段 新格局 新作為」,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會長、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李東榮出席會議並演講。此外他還強調,現階段推動金融科技與綠色金融融合發展具有幾方面重要意義:一、這是金融科技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他表示,行動支付、手機銀行、數字人民幣等業務的發展,能夠顯著的減少實物現金使用,以及在紙幣印刷、發行、運輸、保管、存儲、回籠的各個環節中都有效節約資源、減少碳排放。
  • 李東榮:發展金融科技要杜絕存在安全問題的產品「帶病上線」
    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出席並發表演講。李東榮李東榮表示,疫情以來,得益於前一階段金融科技的廣泛布局和深入應用,中國面向社會公眾和市場主體的基礎金融服務成功實現了「非接觸」和「不間斷」,為中國抗疫情、穩經濟、促復甦作出了積極貢獻,也為世界其他國家開展金融防疫工作貢獻了中國經驗。
  • AI要聞:商湯有上市計劃但無時間表,人工智慧主播將亮相BBC節目
    AI要聞商湯科技:有上市計劃但無具體時間表 計劃年底完成C輪融資人工智慧視覺公司商湯科技表示,公司有未來上市計劃,但並無具體時間表。最早將在明年於美國設立研發中心。公司稱已啟動C輪融資,計劃在年底完成。美圖發布全球首款AI繪畫機器人11月23日,美圖公布了美圖影像實驗室MTlab的2個AI(人工智慧)技術成果:繪畫機器人Andy和機器重建圖片技術。其中,繪畫機器人Andy只要上傳自拍,Andy就能把你的自拍照畫出不同風格的插畫,將很快在美圖秀秀上線。
  • 老年照護職業技能等級考評青島首考 合格率超九成
    「1+X證書」試點讓職校學生長「技能」老年照護職業技能等級考評青島首考 合格率超九成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訊 7月18至19日,教育部1+X老年照護職業技能等級初級證書考評在青島第二衛生學校舉行本次考評分為線上理論和現場實操兩部分,在中國社會福利與養老服務協會督導老師的指導下,青島考評站與青島第二衛校密切合作,考評工作順利開展,考試合格率超九成。「考試內容包括了職業認知、安全防護、飲食照護、排洩照護、睡眠照護、清潔照護、冷熱應用、轉運照護、急危應對等。」
  • 人工智慧 郵政在探索
    諸如此類,無不印證著人工智慧時代已經開啟。  郵政屬於勞動密集型企業,經營業務領域廣泛,發展人工智慧,更有助於郵政將大量勞動力從重複的手工作業中解放出來投入到新興領域中,促進企業的科技創新轉型升級。目前,中國郵政已經陸續開展了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於企業實踐的一系列探索。
  • 裴亞民:人工智慧的技術應用深刻改變著銀行的經營方式
    原來銀行都是基礎技術領域的支撐進行的業務信息化工作,最近這幾年數位化轉型很大程度上在利用ABCDI為代表的金融科技能力,其中I是物聯網,剛才嘉賓分享這樣一個課題。金融科技應用創新在銀行有一些深刻的應用。結合我們光大銀行的情況,給大家做個簡要介紹。我們建立了數字銀行發展體系,總結起來是「123+N」,什麼意思呢?
  • 關於未來銀行生態 六位大咖...
    李東榮談人工智慧:在金融領域應用應堅持四個原則本次論壇,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會長、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李東榮重點就推進人工智慧在金融領域的應用進行了探討。李東榮進一步指出。李東榮認為,為了應對人工智慧在金融領域應用的現實挑戰,有必要加強前瞻研究和規範引導。結合有關國際經驗,在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治理專委會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治理原則》總體框架下,李東榮提出人工智慧在金融領域應用應堅持四個基本原則:一是依法合規。
  • 山東省青島市探索構建人工智慧教育發展新模式
    山東省青島市探索構建「1+4+100N」人工智慧教育試點體系,搭建人工智慧教育基礎支撐環境,立項重點課題研究,創新教師培訓與試點校課程開設,推動形成人工智慧教育發展新業態。注重普及,加快人工智慧教育課程推廣。
  • 人工智慧的應用與發展歷程
    人工智慧(AI)這一術語是指執行在人類決策領域內考慮的任務的計算系統。這些軟體驅動的系統和智能代理包含高級數據分析和大數據應用程式。人工智慧系統利用這個知識庫來制定決策,並開展近似認知功能的行動,其中包括學習和解決問題。人工智慧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被作為一個科學領域引入,近年來發展迅速。
  • 上市銀行資產規模座次洗牌 股份行第二、第三把交椅互換
    隨著10月份結束,A股37家上市銀行三季報披露落幕。整體來看,37家上市銀行中,21家銀行歸母淨利潤下滑,下降幅度在0.82%至18%之間。但相比二季度而言,下降幅度已在收窄。  從資產規模來看,超九成上市銀行資產總額較半年末均實現不同程度上漲。
  • 銀行晨報(12月16日)
    金融數據監管成熱議焦點 專家:數字稅收研究應提上日程 銀行 無錫銀行:獲準發行不超20億元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 宏觀 1.央行MLF單日投放量創新高,降準可能性偏低但貨幣政策退出節奏或保持平緩
  • 55%調研銀行數據孤島問題較嚴重,近6成欠缺數據價值挖掘能力
    11月17日,金融業數據要素融合應用與治理研討會暨《金融業數據要素融合應用研究》(下稱《報告》)發布會上,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稱,金融業作為數據密集型和科技驅動型行業,如何平衡好數據要素融合應用和安全保護,充分發揮金融業數據要素的經濟社會價值,已經成為擺在金融管理部門、行業協會、從業機構和廣大金融消費者面前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