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明確要求在中小學設置人工智慧相關課程。8月30日,記者採訪了解到,我省目前已有學校進行相關探索,如開設機器人搭建課程等,教育培訓機構更是在文件出臺後反應積極,加大對相關內容宣傳。對此有關專家認為,中小學階段加強人工智慧教育,更多是為培養孩子的興趣和對課堂的親近感,不應門檻過高,不應功利化。
人工智慧教育從娃娃抓起
人工智慧是當下最熱門的詞彙之一,它的迅速發展改變了人類社會生活。
根據規劃,我國將實施全民智能教育項目,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慧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寓教於樂的編程教學軟體、遊戲的開發和推廣。同時,支持開展形式多樣的人工智慧科普活動,鼓勵廣大科技工作者投身人工智慧的科普與推廣,全面提高全社會對人工智慧的整體認知和應用水平。
在從事人工智慧研究多年的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教授黃潤才看來,人工智慧教育進校園,釋放著我國人工智慧人才需求迫切的信號。
「相關數據顯示,我國智能學科人才需求缺口每年接近100萬。」黃潤才說,「中小學生學『人工智慧』,一方面可以提高社會對人工智慧的普遍認知,另一方面可以培養有潛力的孩子。」
我省部分中小學已經試水
記者發現,目前我省部分學校已著手進行人工智慧相關課程探索。
8月24日,智慧機器人「東東」在鄭州市淮河東路小學亮相,該機器人是由科學家李健帶領孩子自主設計創作,可以聊天、可以巡邏、可以唱歌跳舞……校方稱,這是全國首個小學校園內自發研製成功的功能型機器人。
「『機器人搭建』課程裡涉及人工智慧內容。」該校從事相關教學的老師潘體育告訴記者,該課程側重讓孩子認識智慧機器人,四年級以上的可以通過選拔加入比賽隊伍,進行更深入地學習。
部分教育機構在規劃出臺後表現積極。「未來編程應當是一種基本技能。」鄭州市金水區一家教育培訓機構的工作人員說。
「孩子從五歲就可以開始接觸機器人搭建了。」某連鎖教育培訓機構鄭州校區工作人員稱,「現在鄭州兩家校區共有近300個孩子,最小的只有5歲2個月」。他還表示,從政策看,現在小升初開招科技特長生,「會編程能拿獎,也將有利於孩子升學」。據了解,這樣的編程教學一年40次課,收費近萬元。
降低門檻調動更多孩子興趣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說,在中小學教育當中,可能有些內容是與人工智慧相關的,但是並沒有進行整體規劃。
「讓中小學、尤其是低年級孩子學習人工智慧,一上來就講太多算法和編程並不現實。」潘體育認為,「過高的門檻和難度,可能會讓孩子們產生懼怕,還是應當從簡單的開始。」他建議,在教具選擇上也不應過於「奢侈化」,要讓每一個孩子都享有公平的學習機會。
「人工智慧不僅僅是教編程。」黃潤才認為,更重要的是概念養成,讓孩子了解人工智慧並積極參與。「要排除功利色彩,為一些有潛力的孩子提供學習通道,為未來更深入學習打下基礎。」
「在課程講授上,要有貼近性,引導孩子從生活中發現人工智慧的應用,比如餐廳裡的服務機器人等。」黃潤才說,基於此再去進行理論的學習和動手能力的培養。他同時呼籲,人工智慧企業、科研機構應搭建開源平臺,面向孩子們開放人工智慧研發平臺、生產設施或展館等。(記者 周曉荷)
責任編輯:劉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