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字形能夠說明字(詞)義,字的形、義是統一的。按照字的形體加以分類,同類的字算是一部,每部找出一個代表字作為一部之首,叫部首。漢字有獨體和合體的區別。象形字和指事字是獨體,會意字和形聲字是合體。
部首字大都是個獨體字,這些作部首的獨體字,一般就是合體字的表意偏旁(形聲字有一個表意偏旁,會意字的每個偏旁都表意)例如:「人」是獨體字,它是「傭、伯、偶、儉、從」這些合體字的表意偏旁。「人」部的字和人有關,「木」部的字和木本植物有關,同一部首的字和部首字所表示的事物或行為有關。因此,分析部首有助於我們尋求字(詞)義。
下邊舉例說明一些部首的情況:
1.人、兒之部
(1)人部:人部的字表示人的類別、品德、行為等。這類字多數左邊有個「亻」旁,如「俊、傲、伐、倚」。
(2)兒(ren)部、大部、立部:「兒」是「人」字的變體,因為寫在下邊,所以變「人」為「兒」。「大」小篆作(人的形狀),是正面的人形。「立」甲骨文作(人在橫線上),像人立在地上。「兒、大、立」都是人形,從「兒」、從「大」、從「立」等於從「人」。
例如:「元、先」從「兒」,「元」本義是人頭,「先」本義是人走在前邊;「夷、夫」從「大」,「夷」本義是東方人,「夫」本義是男人;「端、竦」從「立」,「端」本義是人直立著,「竦」本義是舉足而待。
2.口、言之部
(1)口部:口部的字表示和口有關的器官、口的活動、口的言語行為等,如「喉、叫、問」。
(2)言部、舌部、欠部:這三個部是口部的分支。「言、舌」本身從「口」。「欠」甲骨文像人張著嘴,表示呵氣。口部、言部、欠部有相通之處,所以「喻」也作「諭」、「歌」也作「謌」、「嘆」也作「歡」,成為異體字。
3.目、見之部
(1)目部:目部的字表示和眼睛有關的意義,如「眥、眈、睽、相」。
(2)見部、臣部:「見」像人頂著個大眼睛(目)。「臣」甲骨文作(眼睛的形狀),也是眼形。從「見」、從「臣」等於從「目」。例如:「觀、覺」「見」,「臨、臥」從「臣」。「觀、臨」有表示看的動作,「覺、臥」和「目」什麼關係呢?因為「覺、臥」時要把眼閉上。
4.頁、首之部
(1)頁(xie)部:「頁」小篆作(上頭下人形狀),下邊是「人」,上邊像人頭。頁部的字表示和頭面有關的意義。例如:「題」本義是前額,「頷」本義是下巴頦,「頗」本義是頭偏。
(2)首部、面部:「首」小篆作(一張臉形狀),像有長發的頭形。「面」甲骨文作(一個盆形狀),外邊像臉盤兒,裡邊是個眼睛。首部、面部都是頁部的分支。
5.心、肉之部
(1)心部:心部的字表示心理活動的意義。「心」字作偏旁有三種寫法:①放在字的下部或中間寫作「心」,如「思、恩、愛」;②放在字的左邊寫作「豎心旁」,如「快(本義是高興)恨、悸」;③放在字的下部寫作「小加一點」,如「恭、慕、忝」。言為心聲,心部和言部有相通之處,所以「悖」也寫作「言字旁加孛」。
(2)肉部:肉部字有的表示肢體和內臟的名稱,如「肘、腹、肝」;有的表示身體的某種性狀,如「肥、腫、脹」。「肉」字作偏旁有兩種寫法:①放在字的下部寫作「肉」,如「臠、腐」;②放在字的左邊或下部寫作「月」,如「股、肺、脊」。
(3)骨部、身部:骨肉相連,「骨」字本身從「肉(月)」。骨部的字表示和骨骼有關的意義,如「骼、骸」。身部字表示軀體的意義,如「躬、軀」。
未完待續……
推廣全民閱讀新時代!這有小說、散文、詩詞,還有歷史典故,更有中華傳統文化和寫作技巧方法等。
閱讀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關注起來,一起來讀書養性。
我們提倡閱讀純文學,拒絕玄幻言情、豪門總裁、穿越架空、仙俠奇緣、科幻網遊、都市異能、校園寵妃、職場娛樂、同人靈異等網絡爽文小說!
我們也拒絕聽書,聽書不利於思考,更容易被朗讀者、講解者帶動情緒。讀書的時候,喜歡哪一段,可以反覆咀嚼、品味。有感觸了,可以停下來慢慢思想,而聽書適合浮光掠影地了解。另外,漢字的博大精深與艱深晦澀,哪能聽得懂呢?
#古典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