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禧一代鋪路,Z世代將是社區新零售的受益者!
千禧一代人的成長時期幾乎同時和網際網路/計算機科學的形成與高速發展時期相吻合,他們的成長經歷伴隨著整個時代的發展一起跌宕起伏。而Z世代,則坐享了所有網際網路技術發展的收成,他們是網際網路發展的受益者、新概念的接收者。換句話,當我們談及新零售時,千禧一代推動了新概念的普及,Z世代則會是最終受益者。
-
德勤:在加速轉型的世界中成長,千禧一代和Z世代對未來感到憂慮
千禧一代和Z世代對經濟、媒體和政府的信心下降 千禧一代與社交媒體的關係複雜,對隱私和網絡安全心存擔憂 因受到經濟或其他限制,千禧一代延遲追求或甚至改變其人生目標 千禧一代對企業的觀感持續趨向負面
-
從千禧一代到Z世代,絲芙蘭為何讓年輕人如此「長情」?
2.Z世代年輕人的消費習慣:沒有線上線下的概念、快速接受海量信息、在與品牌的互動中完成自我認同。 3.當大多數企業還在把私域當作賺取流量的武器時,絲芙蘭已經將它視作掌握用戶特徵的重要渠道,並據此來進行產品迭代,從而創造更大的價值。
-
為什麼千禧一代和 Z世代更直接的購買比特幣
有一天,我們會醒過來,市場會逆轉,然後他們會硬儲備。」 但關於年輕的投資者和比特幣,他說: 「這就是為什麼千禧一代和 Z 世代直觀地購買比特幣, 因為他們知道他們有點搞砸了。嬰兒潮一代通過製造這些巨大的赤字,在很多方面吃掉了他們未來的午餐。」
-
千禧一代對民主感到幻滅,這是為何?
千禧一代之前的世代被定義為X世代(1965年至1980年之間出生),嬰兒潮一代(1944年至1965年之間出生)以及戰時/無聲一代(1918年至1943年之間出生)。 (圖片來源:路透社 / Alaa al-Marjani) 該報告顯示,千禧一代和X世代的人們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其政治制度的滿意度逐漸下降。 小心代際鴻溝 那麼,到底是什麼推動了這一趨勢?研究人員說,我們需要回顧2008年的經濟危機才能找到答案。 在那時,千禧一代比父母更加熱衷於民主。
-
泰國千禧一代最具影響力的品牌
9月10日發布的一份報告,列出了泰國千禧一代最具影響力的品牌,千禧一代也被稱為Y世代,英文是Millennials,是源自美國文化對一個特定世代所習慣稱呼的名稱,一般指20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出生,在跨入21世紀(即2001年)以後達到成年年齡的一代人。
-
和頓國際:丹佛,美國千禧一代的理想聚居地
強大的千禧一代影響力– 作為美國當前規模最大的一個世代,千禧一代(指於1981年至1997年期間出生的人士)人口在美國勞動力人口中所佔比例最大,已經超過三分之一。雖然千禧一代受教育程度最高,但在過去幾年裡經歷了經濟衰退、復甦遲緩以及巨額學生債務等重大挑戰,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他們的消費能力,推遲他們結婚和購房的步伐。但是,情況目前正在改變。隨著經濟逐漸復甦,收入增長加快,貸款標準放鬆,加上事業趨於穩定,諸多有利條件疊加,令眾多千禧一代人士加入置業大軍。
-
Unruly:千禧一代網絡廣告態度調查 93%對廣告攔截感興趣
全球千禧一代支出能力達到24500億美元,但是,傳統廣告很難準確定位。事實上,大部分電視觀眾使用DVR來避免廣告。在美國,大部分千禧一代退訂有線電視,25%甚至從來沒有訂閱過。Unruly調查了全球的千禧一代以了解他們對網絡廣告的反映和其他世代的差別:93%的千禧一代表示正在考慮使用廣告攔截技術,因此利用友好的播放平臺給這些受眾提供相關的廣告至關重要;59%的千禧一代認為廣告太多了,因此推動了千禧一代使用廣告攔截,49.4%的千禧一代詬病那些相同的廣告重複播放,43.1%的千禧一代討厭網上到處都是廣告;84%的千禧一代經常靜音視頻廣告
-
科普貼:X世代、Y世代、Z世代都是怎麼回事? - 付一夫
作為美國經濟快速走向繁榮並成為世界霸主的參與者和見證者,嬰兒潮一代中的很多人都積累了可觀的財富,他們強大的購買力還引發了1969年美國的第一次房地產繁榮。儘管X世代的人們物質生活和受教育程度都更加豐富,也經歷了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帶來的社會巨變,但成長過程中頻發的經濟危機和社會負面輿論卻又令他們對未來感到無所適從。換言之,X世代是未知、迷茫的一代人,他們所處的環境特徵大體表現為:與父輩的溝通困境、漲得比工資更快的房價、被消費和購物吞噬的生活、無孔不入的明星娛樂八卦、無法信任的媒體,還有大量不可描述、使人憤怒而無力的社會事件。
-
millennials是千禧一代,知道英語裡其他時代出生的人怎麼稱呼?
社會學家,語言學家會賦予他們專屬的名稱,往往很快被大眾所接受,成為他們的代名詞。在英語裡像millennials(千禧一代)和baby boomers(嬰兒潮一代)等已經為大家所熟知,但Xennials,Generation Jones 和Gen Alpha等指的又是什麼時代出生的人呢?
-
Invaluable:研究發現千禧一代偏愛從Instagram發現藝術
千禧世代是龐大的下一代藝術市場的前緣力量。最近的一個研究發現,他們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並不喜歡去博物館發現新的藝術作品。網絡市場Invaluable所進行的一次名為「美國人藝術態度」(American Attitudes Toward Art)的研究顯示,美國消費者們在社交媒體上觀看藝術的人數首次超過了前往博物館觀看的人數。
-
2030年,千禧一代的未來戰爭
千禧一代已經陸續走入高考考場了,但更大的挑戰在2030年。人有遠慮,才有近憂。千禧後父母們的焦慮,來自遙遠將來的競爭壓力。2030年的世界什麼樣? 新世代中國人的成長曆程很像所玩的過關遊戲,進名校、特長班、奧數、鋼琴、繪畫、高考……沒有一關能輕鬆度過,他們是中國歷史上最幸運也是最不幸的世代。父母們擔心學校教的東西將來不夠用,於是瘋狂加碼。面對千禧後們的未來戰爭,儲備多少兵器似乎都不夠用。 203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經濟第一大國。至少主流經濟學家們是這麼預測的。
-
厭倦Ins甜膩風的Z世代 在網上最吃哪一套?
在網際網路營銷以及新零售概念出現以後,以優衣庫為代表的年輕時尚品牌更是通過抓住一些影響力人物,加速攻佔千禧一代的消費意識。這幾年,Away主要為「千禧一代」年輕人進行了精準設計。外觀上,簡單樸素;色彩上,明快鮮豔;功能上,加入很多科技元素;行銷上,突出Ins模式。對於千禧一代來說,一款時尚耐用且智能的高品質旅行箱,要比上千美元的大品牌來得更實惠,關鍵是Ins上面還有那麼多漂亮的模特在用這款行李箱去旅拍。
-
厭倦Ins甜膩風的Z世代,在網上最吃哪一套?
說起來,千禧一代為什麼喜歡Ins風呢?這與來自父母一代的影響和成長經歷有關。千禧年一代在歐美被認為是沒有動力和衝勁兒的一代,其實在歐美等地區他們也經常背負著完美主義者壓力的稱號。實際上,來自美國一家知名調研機構對2.5萬人進行了25年跟蹤調查的分析結果顯示,從1995年開始,其中的完美主義者人數大幅增加。
-
雙語閱讀:千禧一代成萬能「背鍋俠」
根據美國馬裡蘭大學社會學教授菲利普-科恩對美國人口普查數據的分析,這要歸咎於千禧一代和X世代中的年輕人。According to the Pew Research Center, millennials are those who were born between 1981 and 1996, making them 22 to 37 years old.
-
「X世代」是美國消費者中的哪一個群體?購物習慣和偏好如何?
在你既定的營銷策略中,Z世代、千禧一代及嬰兒潮一代可能一直都是你的目標受眾,你認識到不僅需要通過社交媒體來吸引年輕的Z世代和千禧一代,也知道還需要藉助傳統媒體和廣告直郵以招徠嬰兒潮一代。據統計,X世代48%的人收聽廣播,62%的人仍在看報紙,85%的人依然保持看電視的習慣。 X世代是誰? X世代是美國人口總數較少的世代之一,但它們構成了國民購買力的很大一部分。他們出生於1965年至1980年之間,銜接了嬰兒潮一代與千禧一代。 嬰兒潮一代出生於1942年至1964年之間,曾一度成為美國人口總數最多的世代之一,現在已經被千禧一代超越。
-
報告解讀I 東南亞千禧一代與Z世代的文化觀將如何影響品牌的未來?
而Z世代(出生於1995-2009年之間)眼下也已經佔據全球26%的人口比例。這讓幾乎所有的品牌商及其決策者都對於這兩大群體以及他們對未來社會的影響極為關注。 《東南亞千禧一代與Z世代文化觀報告》調研了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泰國以及臺灣地區的3000名千禧一代與Z世代受訪者,對文化、品牌、內容、科技以及他們自己所身處的社群的看法與關係,並發現千禧一代與Z世代正處於大規模文化覺醒的過程之中。
-
來自數字原住民的公開信 :技術如何「重塑」千禧一代?
千禧一代,指的是1981-1996年間出生的一代,這一代人的成長時期和網際網路高速發展的時期同步,因此也被稱作「數字原住民」。 這群數字原住民看到的世界,和上一輩人到底有什麼不同?技術搭建了新世界,其影響力是否被人類低估了?本期全媒派(ID: quanmeipai)編譯來自medium的一封千禧一代寫給非數字原住民的公開信,以當事人視角來透視:技術到底如何重塑一代人。
-
美國千禧一代淨資產和債務都迅速增長,債務多為高息消費貸款
出生於1981年至1996年的千禧一代,背負有4.3萬億美元的債務,而持有10.3萬億美元的資產。而且,這些債務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以高息消費貸款的形式持有的,而不是抵押貸款等資產擔保債務。從好的方面來看,千禧一代的淨資產正在迅速增長。
-
口譯員或翻譯人員在千禧世代年輕人十大最佳職業排行榜上名列第六
對於許多出生於1980年代晚期或1990年代之後的千禧世代年輕人來說,充滿彈性的工作時間遠比朝九晚五固定時間上班來得更有吸引力,「工作與生活兼具平衡」(work-life balance)也是不少千禧世代年輕人非常在乎的價值觀,不像他們的父執輩會為了力拼事業而犧牲個人休閒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