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上有一個專門的代際術語「千禧一代」,英文是Millennials,同義詞Y一代,是指出生於20世紀時未成年(即1983-2000出生),在跨入21世紀以後達到成年年齡的一代人。
與此相對應的是Z世代(Generation Z),即在1995年後出生的人,現在我們更習慣稱其為00、95後。
千禧一代人的成長時期幾乎同時和網際網路/計算機科學的形成與高速發展時期相吻合,他們的成長經歷伴隨著整個時代的發展一起跌宕起伏。
而Z世代,則坐享了所有網際網路技術發展的收成,他們是網際網路發展的受益者、新概念的接收者。
換句話,當我們談及新零售時,千禧一代推動了新概念的普及,Z世代則會是最終受益者。
當千禧一代發現社區營銷的新藍海後,他們能往下溝通的一定先是Z世代的人,因為他們才是未來市場的中流砥柱。
一個長期主義者,善於在代際交替之間尋求新的機會點,並從中找到一條值得長期投入的賽道。
而有關千禧年和Z世代的的差異,這一份來自德勤的報告或許可以為你揭開謎紗!
隨著寒流來襲,疫情又有捲土重來之勢。好在鍾南山院士已經發話,「在國內,不大可能像去年一樣大規模的爆發」。
但不可否認的是,新冠病毒爆發以來的這一年,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被不同程度地改變了。最明顯的,是如影隨形、走哪兒都要戴上的口罩;最深刻的,卻是人們的心態和價值觀的變化。
在《德勤2020年全球千禧年調查》這份報告中,我們可以更直觀的看到這些變化,有些堪稱出人意料,有些又在情理之中。
《德勤2020年全球千禧年調查》基於兩組調查產生:第一次是在新冠爆發之前,通過在線自我完成式訪談進行,現場工作於2019年11月21日至1月完成;第二次調查以類似的方式在2020年4月 28日至2020年5月17日之間進行的。第一次調查徵求了43個國家/地區的13,715名千禧一代(出生於1983年1月至1994年12月)的意見以及20個國家/地區的4,711名Z世代(出生於1995年1月至2003年12月)受訪者的意見。隨後的調查對在13個受不同程度的大流行影響的大型市場中的5,501名千禧一代和3,601名Z世代進行了調查。
下面我們借著這份報告,一起深入地了解疫情前後,身處地球村的人類,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
01. 那些出人意料的反應
儘管現在尚無法得知大流行對這代人的長期影響,但《 2020年德勤全球千禧年調查》顯示,年輕一代(千禧一代+Z世代)的毅力和決心必將塑造新興世界。
和我們想像中「垮掉的一代」和「脆弱的一代」不太一樣,疫情中的年輕一代仍然堅定不移,拒絕妥協自己的價值觀。受訪者大多相信疫情過後的社會可以比此前更好,有足夠強大的政府,企業以及一群足智多謀的人,能夠共同實現這一目標。
「價值觀「是一個很有趣的標籤,反觀現在國內咪蒙掀起的男女對立、社區零售間巨頭和小商販之間的矛盾,你會發現: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這一代年輕人越來越在意企業的理念和文化是否和自身相匹配。
可以引申的地方是,品牌年輕化不是表面上的年輕化,而將是精神價值的年輕化;品牌營銷不是口頭上的宣傳與推廣,而將是身體力行、實打實的促銷和惠利。類似,社區新零售新概念的推廣一定是針對更年輕一代的小家庭科普。
報告還顯示,上一年的「千禧一代調查」暴露了很多不安和悲觀情緒。但新冠疫情並未加劇這些負面感受。
第二次被調查的13個國家中,有11個國家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的壓力水平比五個月前的初次調查更低:千禧一代從疫情前的50%下降到42%;Z世代的壓力水平則從52%降至44%。
一方面是,第一次調查在每年傳統壓力較大的時間進行的,比如年終工作壓力以及寒冷的天氣,這往往會提升人們的壓力水平;另一方面,疫情讓很多辦公室一族開始遠程工作,有了更多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對健康也更加關注,在某些程度上緩解了焦慮。
但沒錢、失業,仍舊是一部分人的主要焦慮來源。
疫情促使年輕一代擁有更強烈的個人責任感。人傳人的模式下,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關愛他人,也是保護自己。也只有攜手共進,才能一起生存。
近四分之三的人表示,新冠的流行,使他們更加同情他人,未來將以實際行動對自己所在的地區產生積極影響。
這是否意味著,更有責任感的公司將會有更大的市場空間?
報告繼續補充道,品牌好評不一定轉化為商業購買力,但差評一定加速某些公司的消亡。
很多受訪者對企業和政府面對疫情時的反應,做出了高度評價。但由於疫情帶來的不同程度的「財務危機」,這些好評並不能立馬轉化成商業購買力、促進經濟復甦。
對企業而言,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不過兩代人都表示,疫情後將更加積極地光顧和支持企業,尤其是規模較小的本地賣家。同時,他們也會毫不猶豫地拋棄那些,在疫情中展示出與自身價值觀相衝突的公司。
儘管千禧一代和Z代人都面臨著嚴峻的個人挑戰和焦慮,但疫情前後,年青一代始終專注更大的「社會問題」。
初次調查中,千禧一代最關係的問題依次為氣候變化/保護環境的比例(28%),醫療保健/疾病預防,失業,收入不平等/財富分配以及犯罪 /人身安全,後四者約佔20%。
在Z世代中,環境問題佔比31%,其次是失業(21%)和性騷擾(20%)。
在第二次調查中,氣候仍然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而醫療保健卻在上升。兩組的醫療保健/疾病預防均有望上升:
它在千禧一代榜單上排名最高(30%),在Z世代中佔22%,增長了7個百分點。受經濟擠壓的受訪者,還把經濟增長和收入不平等/財富分配的重要性往前提了提。
綜合來看,年輕一代都比我們想像中的更關心自身所處的「外部環境」。2021年企業的公益營銷應該要提上日程了!
另外,不僅是「口頭關心」,年輕一代正在採取行動,保護環境,在日常生活中,他們選擇了以微小改變來改善地球。
數據顯示,疫情來臨之前,超過一半(58%)的千禧一代增加了對公共運輸的使用,一半的人減少了「快速時尚」的購買,三分之二(64%)的人減少了一次性塑料。
大約五分之一的千禧世代和Z世代聲稱自己是素食主義者,而40%的千禧世代說自己正在減少肉類和魚類的消費。對環境的關心,不僅影響到了年輕一代的日常工作,還影響到了其家庭生活。
62%的千禧一代和58%的Z世代表示,他們在決定有多少孩子時,會考慮對環境的影響,以免帶來更多的人口負擔。比起「養不起」「不好教」,沒想到還有這麼多年輕人會因為對地球負擔過重而減少生育。
02. 意料之中的變化
新冠疫情影響下的停工給這代人帶來了沉重打擊,尤其是年輕人。
在第二次調研中,有近30%的年輕人和25%的年輕千禧一代(25-30歲)表示,要麼失業,要麼降薪在家辦公。全世界大約五分之一的千禧一代已經失業;8%的千禧一代和5%的Z世代工作時間變得更長,但報酬卻沒有相應的增長。
只有三分之一的千禧一代和38%的Z世代,倖免於「難」,表示自己的就業/收入狀況並未受到大流行的影響。
財務更加謹慎的同時,個人儲蓄率順勢上升。此前的報告顯示,不管是千禧一代還是Z世代,還款都是主要壓力來源之一,兩代人都不約而同地受到了上一次經濟危機的沉重打擊,這不僅影響了他們的工資,也影響了他們的儲蓄和職業道路。
而就財務狀況而言,今年的報告顯示,有更多的千禧一代(50%)預測明年的財務狀況會惡化或停滯。
疫情也加劇了這一悲觀預期,54%的人在初次調查中表達了類似的悲觀情緒,疫情後這一數字躍升至61%。
由於對未來可支配收入的悲觀預期,以及消費機會的減少,許多地方的個人儲蓄率都有所上升。
千禧一代對於企業忠誠度在不斷提高,疫情加劇了他們的企業依賴程度。一方面企業滿足員工需求程度不斷提高,比如企業文化的包容性以及企業技能培訓;一方面,疫情帶來了大規模的失業、降薪,正當職場中年、家庭中間力量的千禧一代,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一份穩定的工作。
更多的千禧一代表示,他們希望與僱主在一起至少五年,而不是在兩年內離開。
數據顯示,在兩年或更短時間內離職的人從49%下降到31%,而那些願意長期留任的人從 28%上升到35%。
與此同時,疫情隔離的要求利好遠程辦公的普及,年輕一代渴望遠程辦公能夠真正流行起來。超過60%的人表示,他們希望危機結束後,遠程工作的頻率更高。
遠程工作有明顯的成本優勢以及更多的自由,員工不僅可以節約通勤、服裝等費用,也不用再化妝、顧及職場禮儀,而且還可以住得在更遠但更大又更舒服的房子裡,真正實現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另外,年輕一代更加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他們認為焦慮帶來的身體和情感負擔比失去工作更重要。
調查結果顯示,半數的千禧一代和Z世代表示,因為壓力太大而請假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同時也有三分之一的人這樣做了,只是真正能夠以「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理由請到假的少之又少。
畢竟,資本家的本質就是通過剝削勞動剩餘價值賺取利潤。而人肉電池怎麼可以休假?
03. 寫在最後
隨著疫情防護日常化,我們可能已經逐漸習慣了與之動態共存,甚至在忙碌的生活中,逐漸忘記它帶給我們的影響。但從更長的時間維度、更大的群體樣本來觀察它的影響,或許可以幫助我們做好往後的決策。
只是需要我們在更大的風暴來臨之前,再敏感一些,關注到那些微小的日常的變化,其實可能就是人生的岔路口,迎來一場命運的巨變。
正如陶傑在 《殺鵪鶉的少女》所言,「當你老了,回顧一生,就會發覺:什麼時候出國讀書,什麼時候決定做第一份職業、何時選定了對象而戀愛、什麼時候結婚,其實都是命運的巨變。
只是當時站在三岔路口,眼見風雲千檣,你作出選擇的那一日,在日記上,相當沉悶和平凡,當時還以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